其实吴周政权还是颇有几个可圈可点的人物的,但是正如亮公所言,三藩之变的主要史料是清廷一方留存下来的,其编纂的资料如《平定三逆方略》,主要目的一是将相关谕旨、奏疏汇总成档,二是突出玄烨汗在平定动乱过程中是如何英明神武、目光如炬,因此不会过多关注吴方将领,甚至他们的部分行动还会有所隐晦。不过,相关清方参战将领的个人传记以及八旗通志中对阵亡将士的相关记录还是能透露出不少重要信息。
此外,作为一个存在时间很短的地方政权,吴周不如残明一样在文人心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记忆”,因此哪怕有文字狱的影响,相关历史细节模糊不清,但民间和海外还是保留了不少残明、郑明时期相关人物、事件、文案乃至体制的史料。而留存的吴周史料可以说是相当少(当然也可能是我见识不够),常用的笔记大概就只有《庭闻录》《广阳杂记》《平吴录》《吴逆取亡录》这几种。
我对吴周将领的印象大致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在没多少正面史料的情况下,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我觉得多少是有些真本事,不过离真实的历史肯定也有一定差距就是了,接下来就凭印象说几个。
1、马宝
首先,吴周第一将要选肯定是马宝、吴国贵、王屏藩三选一,我个人更倾向马宝一些,这里有 @赤坂凌太郎 关于他生平更详细描写的文章
。简而言之,作为晋王李定国的半个学生,他的优点和缺点也基本继承了自己的这位老上级。优点是战术指挥基本无可指摘,履历上经历了吴周政权中后期的几乎所有硬仗,并且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第一次长沙之战他最早察觉出岳乐部未必能赶到长沙,在吴军因为萍乡之败的一片混乱中率部回防,最后成功击败尾随夏国相而来的岳乐部,并将其打得大败,守住了吴军在湖南最重要的核心据点。之后被委派带领万余精兵去切断岳乐的后路,成功攻克醴陵,严重威胁到了岳乐的后路,随后因为局势变化为在吉安被包围的高得捷、韩大任部解围,连破清军三次阻截,成功突进到离吉安只一江之隔的地方,但因为此时高得捷已死,韩大任有异心,城内军队拒绝突围,导致解围失败,但马宝的部队则在清军重新合围前全身而退。和《平滇始末》的说法肯定不一致,他在吉安解围战的表现出色,并且能力得到了吴三桂的认可,因为回到湖南和吴军主力参与了第二次长沙会战后,他就一直被吴三桂委以重任,和吴氏宗亲胡国柱搭档,带领吴军最精锐的机动兵团承担攻坚任务。
因为尚之信跳反到清廷,导致吴周南线出现了巨大危机,他领军重新收复广东,随后吴、清在韶州大战四个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伤亡,最终因为清方援军不断,吴军败走,但此战亦震慑了广东清军,有利策应了吴世琮随后在广西发起的攻势。广东八旗因为伤亡过大,之后在广西有意避战,尚藩军队亦以各种借口拒绝离开广东,最终导致清廷只有绿营在广西孤军奋战最终败走。
此时清军陕西援军主将穆占在和岳乐会合打完第二次长沙之战后,将攻势转向湖南南部,威胁大周国都衡州,马宝再次受命率军反攻,在永兴城北六十里的盐沙岭设置埋伏圈击杀都统宜里布,随后沿河冲击前锋统领硕岱、护军统领哈克三带领的援军,再度重创清军,护军统领哈克三战死,残部狼狈逃回永兴城。清军在南线遭到了从未有过的大败,最为精锐的前锋、护军将校战死数十人。玄烨汗每日移文催促穆占和喇布救援,然而两人不是发文表示兵力不足,就是将责任互相推诿,几乎闭目等死,眼看清军在湘南的决定性惨败已成定局,吴三桂的突然去世导致马宝决策退兵。之后由于吴军在衡阳军议后采取了完全错误的放弃湖南、退保云贵决策,导致全军崩溃,马宝在这之后亦难有发挥。不过吴军在付出大将吴国贵阵亡的惨痛代价后,勉强在云贵恢复了些元气,随后马宝协助胡国柱在四川发动反攻,打出了吴周末期的最后一次战略胜利,连克叙州、泸州、永宁、建昌等川南重镇。但此时清军主力已经大举入滇包围昆明,吴军军心士气彻底崩溃,此时清军汉将第一人赵良栋亦亲自主持清军反攻,马宝部在四面楚歌中溃败,军事生涯亦告结束。
按《庭闻录》的说法,马宝在吴三桂起事初期,虽然是宿将,但地位并不很高,是和王绪、高启隆等人并列的骠骑八将,但到吴周衡阳正式建国时,马宝已是仅次于吴国贵、吴应期等吴氏宗亲的外姓第一大将,从此亦可看出马宝的军事才能在吴周内部亦收到了广泛认可。此外,清方的相关史料均提到吴军中马宝和王屏藩最骁勇善战(或称马宝和吴国贵最骁勇善战),可见马宝的能力亦得到身为对手的清廷认可。亦有马宝兵败被俘后在北京受审时嘲笑对面的八旗权贵“阁下的脸我不认识,但阁下的屁股我倒见得多了”的段子流传,可做侧面旁证。
但是马宝的缺点和老师李定国一样,战略眼光欠佳,明确的指令性任务都能完成地很好,但在吴周皇帝吴三桂驾崩的关键时刻,需要他自己做出决策的两个决定加速了吴周的崩溃。一是,未坚持将永兴之敌消灭后再撤离,导致吴军在三藩之变时消灭八旗一个方面军的最好时机功败垂成;二是,在随后决定吴周生死存亡的衡阳军议上,他反对吴国贵的主动进攻策略,要求退守云贵,他的意见甚至有可能是吴军当时最重要的反对意见,最终导致吴军湖南的撤退行动变成了各条战线上的全面溃退。这是他的不足。
2、吴国贵
吴三桂病重时的托孤重臣,总理军务,亦是吴军中资历最老的高级将领。根据《顺治实录》《广阳杂记》等书的记载,吴国贵在山海关之战时就活跃于战场,随后的保宁之战中亦有优秀表现。三藩之变后,作为少数几个颇有才干的吴氏宗亲,一直承担定海神针的作用,吴三桂决策从松滋撤军,放弃打通襄樊和汉中通道时,他殿后指挥,击败了妄图渡江追击的勒尔锦、察尼部,并从此吓得勒尔锦的荆州军团在吴三桂死前不敢渡江,随后在吴三桂集结主力和岳乐、穆占部的决战中,按清方相关记载,运用象兵给清军造成了重创,第二次长沙之战清方的大部分将校伤亡由吴国贵部所致。之后担负和岳乐部在长沙附近对峙,守卫大周核心区的任务,吴三桂病亡后,按照衡阳军议结果,组织吴军撤军,由于士气衰竭及大量物资被放弃,吴军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吴国贵依然纠集残军将清军挡在武冈一线,最终自己亦重炮而亡。总体上似乎和曹仁在魏军中的角色一致。
但他的战略眼光比较优秀,衡阳军议时,他提出“从前所为大误,今日之计宜舍滇不顾,北向以争天下。以一军图荆州,略襄阳,直趋河南;一军下武昌,顺流而下,经略江北。吾辈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毋退;拚死决战,剜中原之腹心,断东南之漕运。即令不能混一,黄河以南,我当有之。”全军破斧沉舟,不再和越聚越多的优势清军绕着湖南周边顶牛,发挥此时吴军尚有的质量和机动优势,打到清廷腹心去。可惜郭壮图、夏国相等宗亲不愿放弃云南的家产,马宝目光短浅,以及吴世璠尚未到军前即位等因素,导致吴周错失最后一个理论上的机会。
3、王屏藩
老实说,我对他了解不对,他在保宁打的蟠龙山之战是吴周前期最重要一战,此战是吴军第一次和当时的八旗主力大规模作战并战而胜之,挫败了清军入蜀企图,并顺势夺下汉中,清军因为此战失利导致的绿营和八旗失和,成为王辅臣起事的重要诱因,并将吴军的攻势推向了最高潮。然而他倒霉的地方在于遇到了清方满洲将领中唯一靠谱的图海,以及绿营中的最强者赵良栋,从此沦为此二人的背景板,无论派军支援平凉的王辅臣还是出击秦州、宁夏等地均被击退。未能如马宝在南方战线般大放异彩,吴三桂死后,图海指挥关中清军四路进击,王屏藩兵力不敌最终不得不撤退,但后路又被赵良栋包抄,最终在他成名之战的保宁城自杀,也算有始有终。
4、吴世琮
吴三桂的从孙,吴家第三代青年将领,智勇双全,独自主持吴周的广西战事。目前尚不清楚他早年的行踪,吴周起兵初期的武将序列里也没有他的身影,起兵初期应当是跟随吴国贵等吴家长辈在军前学习,随后以吴家后起之秀的身份得到重用,成为大周的金吾将军。郑、耿内战导致东南大局崩坏后,尚之信、孙延龄、马雄等吴家曾经的盟友都有了背周降清的打算,尚之信更是亲自下手杀死吴周派来的宣威将军广东总督董重民,桂林的孙延龄亦在通过妻子孔四贞(孝庄义女)的渠道秘密和清谈判蠢蠢欲动。这一情况下,吴世琮临危受命,打着援救广东的名义路过桂林,孙延龄被麻痹后放松警惕出城相迎,吴世琮假意与其相谈甚欢,突然爆发将孙当场格杀,随后收编了孙的军队,稳定了广西的局势。之后,清军在击退马宝、胡国柱部进攻广东韶州的企图后,力图出兵收复广西,但由于八旗之前损失惨重,与随行绿营间矛盾不断,以致两军在平乐附近隔河分别驻扎。吴世琮察觉这一趋势后,借舟师而下,猛攻与驻扎在北岸的绿营部队,清军大败逃回,剩余的八旗军队亦不敢与其交战,逃回广东,吴世琮乘势收取广西大部。但之后攻击两广门户梧州未能得手,之后与清军在藤县等地亦有交手,互有胜负。吴三桂死后,对前途失望的吴军将领马承荫在南宁叛变,吴世琮回军围攻南宁,即将得手时,被清军派来的援军里应外合击败,吴本人负重伤仅带少量亲随逃出,之后病死在了广西。
5、胡国柱
吴三桂的女婿,比起武将做派更像文人,在云南有好为人师的传说。吴三桂就藩云贵时,有参与镇压各路土司的作战记录,亦是促使吴三桂下决心反清的几个关键人物之一。起兵后一直在吴左右干预军情,韩大任亦是向他诬告了高得捷的“不法”行为。由于未有吴氏宗亲监军的韩大任部叛变,给吴军造成惨重损失,之后被吴三桂派去和马宝搭档,亦有监视之意。但两人间的合作似乎还可以,清军亦将马宝、胡国柱并称为一部,随后两人一起合作了韶关之战、永兴包围战。胡国柱身为吴氏核心宗亲,亦参与了吴三桂死后的争权夺利,他受吴国贵所托,提前返回衡州(此举亦可能时马宝撤军的原因之一),随后入滇力图将吴世璠接到军前即位,未能成功,在昆明郊外大哭,大概是此时已明白大势已去,但之后依然振作精神作战,与吴国贵、马宝、王绪等人一同在武冈殿后,之后主持吴军在四川的反攻,四川局势刚有起色则昆明危急的消息已到,回师途中被希尔根部击溃,胡国柱带残军逃往永昌一带后,对局势彻底绝望,为避免受辱和部下王绪、李匡一道自杀,角色颇类似魏之夏侯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