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三桂为何降清而不是降同是汉人的大顺政权?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

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气数已尽。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吴三桂,作为镇守山海关的重臣,手握明朝最后的军事力量。他当时面临的选择,其实很微妙:是继续与李自成周旋,还是与“外族”清军合作?

起初,吴三桂是打算与李自成讲条件的。他并非铁了心要反明,更不是一开始就打着投靠清朝的主意。然而,李自成进京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对待吴三桂的方式,极其粗暴,也极其愚蠢。

首先,李自成俘虏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以及他的家眷。虽然有说法是吴襄被优待,甚至有说法是他主动投降,但从结果来看,这无疑给了吴三桂最大的要挟。你想想,在那个时代,家国情怀至上,父亲的安危、家人的性命,对于一个血性男儿来说,是何等的分量?李自成此举,等于直接扼住了吴三桂的咽喉。

其次,李自成的部下,尤其是那些从底层崛起的将领,对吴三桂这样的明朝降将,尤其是“国贼”一般的地位,本就带有天然的敌意和轻蔑。有传言说,在李自成见到吴三桂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并不算好,甚至有羞辱的成分。虽然这未必是决定性的,但在那种高度紧张、充满不信任的环境下,一点点的不尊重都可能被放大。

更重要的是,吴三桂对李自成所代表的新政权,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他是一个生长在明朝体制内的军人,习惯了那一套官僚体系和利益分配。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势头正猛,但其内部成分复杂,许多人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甚至有些行为在吴三桂看来是“痞子”作风。他担心,即使他“归降”李自成,也未必能得到善待,更可能被猜忌、被架空,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二、 政治野心:夹缝中求生,选择更“肥厚”的肥肉

吴三桂绝非一个甘愿臣服于他人之下的人。他身居高位,拥兵自重,自然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明朝灭亡、天下大乱的局面下,他看到了一个机会。

大顺政权的“不稳定”: 李自成虽然占据了北京,但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南明政权虽然衰败,但仍在南方延续,清朝更是虎视眈眈。李自成缺乏一个稳定的统治核心,他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事上的胜利和对其部下的威慑。对于吴三桂这样有实力、有野心的人来说,投靠这样一个“不稳定”的政权,意味着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个被制约的“降将”,难以实现更高的政治目标。
清朝的“吸引力”: 相反,清朝虽然是“外族”,但在当时,其统治体系更加成熟、有组织。他们有明确的君主,有相对统一的政治纲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汉族降将,采取了相对“怀柔”和“拉拢”的政策。 满清深知,要统治幅员辽阔的中国,必须依靠汉族官僚和军队。因此,他们给予了吴三桂一定的承诺和地位。

吴三桂与清朝议和,实际上是向清朝“借兵”,目的是为了“借刀杀人”,先解决李自成,然后再谈自己的出路。他可能也曾设想过,在消灭李自成之后,能否利用清朝的军事力量,逼迫其退回关外,或者自己能在大顺政权和清朝之间,找到一个更大的腾挪空间,甚至成为一方诸侯。

三、 国家命运的“失望”与“幻灭”

这层原因,可能隐藏得更深,也更复杂。

对明朝的“失望”: 崇祯皇帝虽然努力,但明朝晚期积弊深重,官僚腐败,党争激烈,民不聊生,已经失去了人心。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武将,吴三桂不可能不看到明朝的衰败和无力回天。面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他可能也觉得,这是一种“天意”的改变。
对“汉人”的“不确定”: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有争议的点。然而,我们不能排除在某些时刻,吴三桂对“汉人”政权能否“复兴”或“稳定”感到悲观。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虽然打着“复明”的旗号,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变革,其未来的走向,连他自己都未必完全清晰。而清朝,虽然是满族统治,但其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且展现出比李自成更强的组织力和统治能力。在一种“天下大乱”的悲观情绪下,一个“外来”的、但看起来更有力量的统治者,似乎提供了一种“秩序”的可能。

四、 历史的“不归路”:一步错,步步错

一旦吴三桂做出了“降清”的决定,他实际上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山海关一战,他与大顺政权彻底决裂。 他放清军入关,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这不仅是对李自成的背叛,更是对明朝的背叛。
清朝给予他高官厚禄,册封他为平西王。 这是一种“收买”,也是一种“束缚”。吴三桂得到了他想要的名利,但也成为了清朝统治中国的一个重要工具。
他与清朝的合作,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历史骂名。 即使后来他反清,也无法洗刷“引清兵入关”的罪名。

总结来说,吴三桂选择降清,是他在一个生死存亡、国家巨变的关头,基于个人恩怨、政治野心、对不同政权的评估,以及可能对国家未来的悲观判断,所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选择。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卖国贼”,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英雄”。他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试图抓住自己命运,并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人物。他当时的处境,更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而他最终选择了一条他认为最有利、也最有“胜算”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最终让他成为了千古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清是挨过他打,知道疼的。


举个栗子。

你在一家大公司当部门经理。

这家公司有主要两块,业务AB

你负责其中A市场。

这两块业务在市场上都有强力的竞争对手。

A这块的业务上,你和竞争对手打得有来有回。

不但捍卫住了公司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在很多项目上击败了对手。


这个时候,公司的B业务因为董事会决策错误彻底惨败,

整个集团被B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恶意收购,董事长已经被清理出董事会了。


我问你,在这种情况下,

你是跳槽那个你只是偶尔听说过的公司,

还是跳槽这个跟你打的有来有回,互相都非常熟悉的公司?


当然,你还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跟着被清理的董事长一起离开,

大家从头开始打江山。


不过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又不是什么国仇家恨,

你干的活已经对得起你拿的工资了,

这年头忠臣孝子下场都惨得很,

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康熙年间那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让许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吴三桂身上。这位曾经的明朝降将,在清初建立“平西王”的基业,雄踞一方,权势熏天。然而,当康熙帝决心削弱地方势力,重振皇权时,吴三桂却选择了对抗,最终落得个“没能善终”的下场。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既然已经富甲天下,何苦再冒这倾家荡产的风险呢?吴三桂为何宁.............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怎么就这么败了,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康熙皇帝,那可是个聪明人,他跟吴三桂斗,虽然一开始也有些磕磕绊绊,但最后能赢,那是有他自己的章法在里面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首先,得说吴三桂这人吧,他虽然当年降清,打垮了李自成,得了不少好处,但骨子里还.............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出现像吴三桂、尚可喜、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人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或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历史背景的沉淀:王朝更迭中的裂痕与诱惑首先,要理解这些.............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关于陈延年烈士的牺牲,历史上确实存在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吴稚晖出卖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确凿的历史事实,而是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其背后的细节和动机也存在争议,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为了更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以下几个方面:1. 陈延年及其牺牲的背景: 陈延年是谁? 陈延年是中国共产.............
  • 回答
    吴佩孚,这位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戎马倥偬,大小战役不下百余次,素有“常胜将军”之称。他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锐的部队,一度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大半江山,风头无两。然而,就是这位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的北洋名将,在北伐战争中,却如同一叶扁舟,在狂风巨浪中迅速倾覆,让人不禁扼腕叹息。这背后,绝非简单的.............
  • 回答
    吴用之所以能在梁山泊长期位居高位,掌握军权,并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非凡才能、高明策略以及独特个人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他上山之初,到最终成为军师的整个过程,以及他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的表现来看。首先,得说说吴用上山前的身份和能力。他并非一般江湖绿林中人,而是个实打实的文人,在江湖.............
  • 回答
    说到吴用为何对宋江忠心耿耿,从一而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要细细道来,得从吴用这个人本身,再到他与宋江的相遇,以及这期间种种际遇和宋江身上的特质说起。一、 吴用其人: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首先得明白吴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一直是个“穷秀才”.............
  • 回答
    战舰无声,江山易主:晋灭吴之战中,那支曾叱咤风云的东吴水师缘何沉默?公元280年,历史的滚滚洪流汇聚于长江之上。统一中国的宏伟画卷即将落笔,而描绘这关键一笔的,是强大的晋王朝。彼时,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正面临着来自北方的灭顶之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那支曾以“控弦万队,飞钩巨舰”闻名于世,.............
  • 回答
    楚国君主之所以会支持吴起变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理解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就不能不提当时楚国的国情。楚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到了战国初期,它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国的严峻挑战,尤其是魏国。魏国凭借李悝的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
  • 回答
    晋灭吴之战是西晋统一中国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仅历时数月,最终以西晋灭亡东吴、实现南北统一告终。这一结果看似迅速,实则背后蕴含了多重政治、军事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这场战役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一、历史背景:三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关于吴亦凡事件,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点非常集中在他被指控的性侵犯行为上,以及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首先,从外貌上看,吴亦凡确实拥有较高的颜值,这是他在娱乐圈获得关注和粉丝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粉丝认为他帅气,有魅力,因此对他的被指控感到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这种“帅气”与“犯罪”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加剧了.............
  • 回答
    中国人对吴恩达机器学习课程的“迷恋”,绝非偶然。这背后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和技术驱动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填补认知鸿沟,抓住时代机遇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在很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AI)的巨大潜力之前,吴恩达的课程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系统地、清晰地阐释了机器学习的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不少网友对吴京和“正能量作家”的爱国营销反应不太一样。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1. 身份认同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吴京的身份: 吴京首先是一个演员,而且是观众熟知的硬汉、军旅题材演员。他的荧幕形象自带一种阳刚、坚韧、保家卫国的气质。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尤其.............
  • 回答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古代中国的爵位制度,特别是虞国和吴国所在的那个时代,才能明白为何他们之间会有这样的差异。首先,咱们得知道,爵位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封的,它背后牵扯着权力、血缘、功劳,还有更重要的—— 国力 和 政治地位。古代的爵位制度,从最早的诸侯到后来的各个等级,一直在演变,但核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