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清军进攻关中选择了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关中这条路线?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

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台了。但是,这只是关内局势的一个阶段性结局。此时,在山海关外,还有一支庞大的明朝军队,由平西王吴三桂统领,镇守山海关。而远在关外,则是正在虎视眈眈的女真(满洲)八旗军队,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

李自成虽然占领了北京,但他面临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他的军队是以农民起义军为主,纪律性、战斗力虽然强悍,但在长期的征战后,也存在疲惫、损耗以及对占领区的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关键的是,他未能有效收服南明抵抗力量,更别提与强大的关外清军抗衡了。

那么,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关中呢?这背后是一个“曲线救国”或者说是“借刀杀人”的精妙棋局。

1. 吴三桂的地理位置与军事实力:
战略要冲: 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是辽东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他的军队是明朝手中仅存的、拥有野战能力和经验的正规军,而且装备精良,久经沙场。
控制力量: 在李自成打进北京的瞬间,吴三桂就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手中掌握着明朝的精锐兵力,并且在理论上,他是明朝的臣子。

2. 李自成的战略劣势与吴三桂的“被动”:
腹背受敌: 李自成刚占领北京,正是需要巩固统治的时候。他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原腹地。如果清军直接从山海关进攻,他则处于明朝残余势力(吴三桂)和清军的双重夹击之下。
吴三桂的“条件”: 当李自成逼近山海关,并且他的军队已经深入内地时,吴三桂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与李自成作战。而此时,李自成的政治合法性并不稳固,他试图拉拢吴三桂,给予高官厚禄。然而,吴三桂当时心中最挂念的,是他的父亲吴襄以及他留在北京的家眷。李自成为了逼迫吴三桂就范,将吴襄等人下狱,这直接激怒了吴三桂,也为他“归顺”清朝提供了绝佳的理由(虽然这个理由有多么真心实意,史书上有争议,但对外而言,这是他最好的台阶)。

3. 清军的多重考量:
避开山海关的坚固防线: 山海关是当时明朝精心构筑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如果清军直接从山海关正面强攻,即使能取胜,也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会消耗士气。
利用吴三桂作为“前驱”和“开路先锋”: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多尔衮清楚,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很强,而且已经占据了北京,地盘稳固。让吴三桂去打李自成,相当于让吴三桂去消耗李自成的实力。吴三桂熟知关内的情况,更熟悉大顺军的战术。由吴三桂率领明朝旧部去与李自成作战,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比清军直接出面更能“名正言顺”,也更能避免直接的正面冲突。
“借力打力”,降低自身损失: 多尔衮并不想让八旗兵去填李自成的枪眼。他更希望吴三桂去打头阵,等李自成被削弱,或者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之时,清军再以“收拾残局”的姿态入关。这样,既能达到占领中原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清军的实力。
控制与瓦解明朝残余势力: 让吴三桂“归顺”清朝,是多尔衮政治手腕的体现。他把吴三桂拉到自己一边,等于收编了明朝最强悍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是对其他仍在观望的明朝官僚和军队形成强大的威慑。吴三桂的“降清”,为清军入关提供了合法性掩护,也使得清朝能够以“代明复仇”的名义进入关内,而不是单纯的“外族入侵”。

那为什么是“陕北”这条路线呢?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理解上的小偏差。严格来说,在多尔衮与吴三桂达成协议后,并不是直接让吴三桂从陕北去进攻关中。

1.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是与李自成对峙。
2.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派兵围困山海关,并试图劝降吴三桂。
3. 多尔衮趁机与吴三桂接触,并许诺“封王”。
4. 最终,吴三桂决定“拥明投清”(虽然实际上是拥护自己,然后投靠清朝)。
5. 吴三桂主动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

在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后,吴三桂的军队是和清军一起,从山海关一路向西,联合进攻李自成。 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从他原先的驻地(山海关)出发,与清军并肩作战,向关内进发。

那么,为什么会提到“陕北”?

这里可能混淆了两个概念:

李自成的发家之地: 李自成的大顺军,其核心力量和统治区域,很多都集中在陕北(如米脂、延安等地)。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的大本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在那边,或者说他的势力是从中原和陕北向全国辐射的。
历史叙述的视角: 有时候,在讲述清军如何“平定”中原时,会提到大顺军的来源地,例如陕北,以及李自成从陕北起兵一路扫荡到北京。

但就“清军进攻关中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个说法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根据史实,更准确的流程是:

1.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2.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与李自成形成对峙。
3. 多尔衮抓住机会,与吴三桂达成协议,吴三桂“降清”。
4.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
5. 吴三桂的军队与清军合兵一处,从山海关开始,一路向西(而非从陕北出发)追击李自成,夺取北京,并最终进入关中。

因此,与其说是“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关中”,不如说是“让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并与清军联合,共同从东向西扫荡关内,最终控制关中”。

吴三桂的“倒戈”,是清军能够迅速占领北京和关中的关键。多尔衮的策略是,用最少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利益。让吴三桂成为第一道防线,去消耗李自成的锐气,然后清军再以雷霆万钧之势接管一切。

总结一下:

清军选择让吴三桂“参与”进攻关中,并非让他从陕北出发,而是利用吴三桂作为关键的“内应”和“前锋”,打开了通往关内的门户(山海关)。吴三桂的军队和清军合兵后,从东往西,一路追击李自成,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在关内各个地方与李自成残余势力的战斗,而李自成的势力根基和部分军队确实是在陕北一带。所以,在整个军事行动中,陕北作为李自成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清军和吴三桂联军清剿的目标区域之一,但吴三桂并非从陕北出发去进攻关中。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驱虎吞狼”和“借刀杀人”的政治军事策略,展现了多尔衮老辣的政治眼光和军事谋略。他没有直接硬碰硬,而是利用了明朝内部的矛盾和吴三桂的个人因素,以最小的成本,赢得了最大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让吴三桂走这条路,而是让阿济格走这条路,吴三桂只是阿济格部下一员大将而已。至于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应该是当时蒙古部落也早已纳入满清麾下,多尔衮判断可借助蒙古方的支援吧?

事实是这条路线选择并不理想,阿济格部约十万大军(经过山西时抽调当地兵力后就已经达到八万,随后应该还有增加),却要枉道 土默特索取驼马,怀疑后勤压力导致的可能性不小?然后进军陕北打得也是磕磕绊绊,面对大顺名将李过,高一功数万人马的有效抵抗(史书记录形容李过善战,陕北大顺军“惟此(李过)一队,足以(与清军)相当”,“自成勒边兵以战(阿济格),杀伤甚当”),阿济格顿兵榆林,延安坚城之下均不能速取。直至李自成主力退走河南,多铎部占领西安时,多铎部还不知道阿济格部在哪里呆着呢----多尔衮制定的战略计划可是阿济格多铎两军合攻西安全歼大顺主力,由于阿济格部的进展缓慢,多铎部独力难支,对李自成主力只作到击退,而不是击歼。后来阿济格还以此作文章,指责多铎“破潼关、西安,不歼其众。。。功绩未著”,这阿济格也真要脸。。。。。。

事实是如果不是多铎部的掉头来援,以史实上阿济格部面对大顺军陕北防线的拙劣表现,李自成完全可以等到阿济格部分散部署于于榆林,延安坚城之下二十余日后师老兵疲(当地史书有清军在延安城下一度“兵战散”的纪录)的时候,主力直取延安,内外夹击一举击破清军主力,榆林城围可不战自解,然后大顺主力趁胜追击,只怕阿济格军是来时容易回去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这篇关于用激光除锈机清理青铜器文物的文章,我将尽量以一种自然、流畅且具有专业性但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并仔细斟酌词句,以避免任何AI写作的痕迹。 细说缘由:为何激光除锈机并非青铜器文物的“万能解”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在岁月侵蚀下,它们身上往往布满了斑驳.............
  • 回答
    说清朝军队“迟迟不装备燧发枪”,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或者说有些以偏概全了。严格来说,清军并非完全没有装备燧发枪,只是其装备的普及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在军事体系中的地位,与同时期的欧洲强国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并非“完全没有”,而是“装备不普及,.............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清军入关,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冲击。而在这场冲击中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体现,莫过于那一道道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到民族认同和统治合法性的核心问题。那么,为什么满洲统治者,在刚刚踏足中原腹地之时,就迫不及待地要对汉人推行如此激.............
  • 回答
    崇祯年间,清军对明朝的侵扰确实是愈发频繁,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然而,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尽管清军攻势凶猛,但每次都能最终退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后勤补给是绕不开的硬骨头。清军当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能够在辽东和蒙古地区快速集结和机动。但一旦深入明朝腹地.............
  • 回答
    .......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
  • 回答
    问得好!清朝收复西域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版图扩张”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当时国际大格局的连锁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捋。一、 历史遗留的沉疴:千年失地之痛首先得明白,西域这块地,虽然在中国历史的版图里若隐若现,但自唐朝之后,中央王朝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 .............
  • 回答
    要说清代文人群体相较于宋明时期在“风雅感”上有所失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并非说清代文人不风雅,只是这种风雅的质地、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宋明已然不同。造成这种变化,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文死谏,武死战”到“文字狱”的阴影宋代,虽然有过党争,但.............
  • 回答
    在探讨清兵两次入关劫掠为何敢于深入河北、山东,而此前多以京畿为主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背后涉及明朝末期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状况。一、 京畿地区作为政治和军事重心,初期劫掠的战略考量在清兵入关初期,其主要目标非常明确:控制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挟制明朝朝廷,以达成其政治上的.............
  • 回答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满族八旗作为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造反”或“篡位”成功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妙,也有历史机遇的巧合,更有满族自身民族特性与政治策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造反”与“篡位”的定义。造反通常指的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
  • 回答
    清朝皇帝相较于明宋两朝,确实少了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之举,比如像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或者宋朝的宋太祖、宋真宗那样,在个人意志、情感冲动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甚至影响了国家走向的君主。这背后的原因,刨根究底,可以从清朝独特的统治模式、制度设计以及满族本身的文化背景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任性.............
  • 回答
    .......
  • 回答
    晚清的崩溃与军阀割据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必然产物。要理解为何清朝会分裂成各路军阀,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表皮,深入到那个时代最底层的脉络中。一、外患内忧的叠加:摇摇欲坠的帝国基石首先,清朝自身早已病入膏肓,积弊丛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面对工业革命浪潮席卷的.............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清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笼统的概括,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清朝在面对外部侵略时,表现出了严重的战略、战术、组织和精神上的弊病,导致了屡战屡败。而在处理内部事务,特别是镇压反抗势力时,却往往能够调动庞大的资源,利用其统治体系的优势,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