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自成不在北京抵抗清军?为何要弃城他走,只因山海关被破?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李自成在这个时间点掌控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光明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1. 北京城内的困境:人心不稳与物资匮乏

李自成虽然进了北京,但当时的北京城,并非他想象中的“天下已定”。

人心离散,基层控制薄弱: 李自成虽然击败了明朝军队,但明朝的旧官僚系统并没有完全融入他的政权。许多官员对李自成抱有戒心,甚至暗中观望,伺机而动。农民军的士兵也面临着如何从“流寇”转变为“统治者”的身份认同危机,许多人依然保留着旧有的习气,难以约束。北京城里的百姓,经历了明朝末年的苛政,对李自成起初可能抱有希望,但如果农民军的管理出现问题,他们的支持也会迅速消失。
经济压力巨大: 农民军以农业为基础,突然进入繁华但混乱的京城,物资的供应是个大问题。虽然他们进行了“追赃助饷”,但这种手段短期内能搜刮到不少钱财,却也极大地激怒了士绅阶层,加剧了他们对农民军的反感。同时,北京城内的物资消耗是惊人的,短期内难以自给自足,也难以有效组织物资运输。
政治 Legitimacy(合法性)的挑战: 李自成虽然打着“驱逐鞑虏,复兴汉室”的旗号,但他的身份毕竟是农民领袖。如何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承认,如何建立一套新的统治秩序,都是他面临的巨大难题。他的政策很多还是延续着农民起义的模式,并没有完全脱离“乱中取胜”的思路。

2. 外部威胁:吴三桂与满清的合流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因素。

山海关的战略地位: 山海关是抵御关外满清铁骑的天然屏障,也是连接东北与北京的关键枢纽。控制了山海关,就等于切断了满清南下的通道。
吴三桂的处境: 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时,驻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他原本是为明朝镇守边关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的消息传来,他必须选择效忠对象。最初,他似乎倾向于接受李自成的招降,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吴襄在北京城被李自成软禁(也有说是被李自成部下凌辱,但史料记载不一,不过父亲的安危无疑是吴三桂最看重的)。同时,李自成方面也没有给予吴三桂足够的诚意和地位保障,吴三桂认为自己得不到尊重和安全保障,加上对李自成政权的不信任,他毅然选择了与清军联合。
满清的趁虚而入: 此时的满清,虽然也经历了内乱(庄亲王多尔衮权力斗争),但整体实力依然强大,而且一直在伺机南下。他们早就窥视中原的土地和财富。当得知李自成攻破北京,而吴三桂又因为与李自成的矛盾而“开关迎敌”时,多尔衮看到了绝佳的机会。他立刻率领大军从关外压上,与吴三桂的军队在山海关会师,形成了对李自成最危险的合围之势。

3. 李自成的战略失误与政治短视

如果说北京的困境和满清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那么李自成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失误,则加速了他的灭亡。

对吴三桂的处置不当: 尽管吴三桂是明朝旧将,但他在山海关的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都极其重要。李自成如果能采取更灵活、更有利的策略对待吴三桂,比如给予他更多的自主权、承诺更高的官职,或者至少保证其家人安全,也许可以争取到他的中立,或者至少延缓他倒戈的速度。但李自成似乎过于自信,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手段,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背叛。
未能及时回援山海关: 当李自成得知山海关战败的消息时,他还在北京。理论上,他有大量的兵力可以从北京出发驰援山海关。然而,他犹豫了。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对山海关战败的低估: 他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吴三桂和清军联合的威胁有多大,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北京的力量来应对。
北京城内的局势不稳: 如前所述,北京城内的控制力并不稳固,他可能担心自己离开北京后,城内会发生动乱,或者被旧势力颠覆。
对满清骑兵的畏惧: 尽管农民军作战勇猛,但面对满清训练有素、战术娴熟的骑兵,李自成可能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他更倾向于在熟悉的内线作战,而不是在山海关这个开阔地带与清军硬碰硬。
认为守住北京更重要: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象征性的意义,也是他统治的基石。他可能认为,只要守住北京,就能拥有与满清谈判的筹码,或者寻找反击的机会。

4. 放弃北京的直接原因:

最终,李自成选择放弃北京,虽然不是“只因为”山海关被破,但山海关的战败是导致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最直接导火索。

山海关战败,意味着满清大军已经突破了防线,正朝着北京进发。此时,李自成在北京城内,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

前方: 满清大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
后方: 北京城内可能出现的内部叛乱、物资断绝、人心不稳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守北京,等于是被动挨打,而且很可能腹背受敌。李自成权衡利弊后,认为北京已经难以守住,而且他在山海关战败的消息传来后,对军事形势的判断发生了改变。他需要重新集结兵力,寻找更有利的战场,或者至少避免全军覆没。

因此,他选择带着精锐部队和缴获的财富,撤离北京,准备在其他地方与清军决战。他计划的是“以战养战”,在撤退过程中消耗清军,寻找机会反击。

总结一下:

李自成放弃北京,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仅仅因为山海关被破这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京城内本身存在的统治危机: 人心不稳、基层控制薄弱、经济压力、政治合法性缺失。
外部最致命的威胁: 吴三桂因个人原因和政治考量,联合了更强大的满清力量,突破了山海关的屏障。
李自成在应对危机中的战略失误和政治短视: 对吴三桂的处理不当,以及对山海关战败后局势判断的失误,未能及时做出最有效的军事部署。

所以,山海关的战败,是打破了李自成北京防御体系的最后一环,让他意识到继续坚守北京的风险极大,才促使他做出了撤离北京的决定,试图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强大的敌人。然而,这一决定,也为他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他错失了最后一次巩固统治的机会,也让满清得以兵不血刃地进入北京,从而迅速掌握了整个中国的统治权。这是一个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襄阳时左辅牛金星要求打河北、取北京,礼政府侍郎杨永裕主张攻克南京,截断漕运,然后北伐,兵政府从事顾君恩建议打关中,然后取得明朝三边守军的兵力,再打北京。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意见。

1644年2月攻打太原太过顺利,附近地区传檄而定,导致李自成军士气大增,因此李自成分兵两路南北夹击北京,意料之中的是不战而下城。

北京是白捡来的,也破的太快,顺军势力的触角还没有伸到这里来,短短十几天还没来得及分封官员、确定爵禄、平息人心,就面临出兵山海关的剧变。李自成出兵山海关时兵力只有五六万人,他带着崇祯的儿子们和一干宗室,准备去迫降吴三桂,没有充分心理准备去应对清吴联军的大规模入侵。

因此山海关兵败后,顾君恩再次提出他的基业论,建议李自成主动撤出北京,仿效朱元璋故事,以潼关、黄河为天险,三分天下守其二,度过清军的锋芒期,则以大国打小国,想输很难。当然李自成再一次采纳了顾君恩的意见,放弃北京。《剑桥明代史》《明末农民战争史》

还有更现实的一个背景就是,襄阳会议时杨永裕建议攻克南京截断漕运,则北方立刻会缺粮而崩溃,李自成现在就面临这个处境,南京还没有夺到,中原大范围的干旱、饥荒,他守下北京一次,守不下永远,几个月内他就要自己从北京因缺粮而退出。

明廷三边防御了山西、北京等地漫长的防线,而李自成无法同时在山西、北京都准备能够抵御满清侵略的兵力,也无意愿付出大量资本去维持这样一个守势。南方人口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北方日益穷困、混乱,困守北京非常不智。

崇祯当时也考虑过迁都,与大臣多次商议,没有成行。《中国南北战略变化》

顾君恩的考虑在以往朝代来看是比较现实的,但始料未及的是汉奸太多。。。清军兵力满蒙汉八旗不过二十余万,已经透支经济力量,但迅速建立起的绿营和九边降兵使清军得以穷追不舍,而不是向过去那些时代的北方侵略者一样小富即安。


再次在这说下有关于李自成在北京奸淫掳掠的谣言:

顺军入城后,根据明人赵士锦记载立刻封刀,义军白帽青衣、衔枚而走,百姓避于道旁,两不相干。守军分布在城内以后“街坊胡同无不至者,但不抄掠”,大军数量多了以后“贼初入城,有兵二人抢前门铺中绸缎,即截杀之,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予目击之”。

在北京做小吏的徐应芬记载看见顺军中有人贪图便宜、顺走没人要的东西或者偷窃,但“至奸淫、抢夺、斩首、杀人事,则犹未见也”,当时在北京的陈济生记载“商民依旧张肆,兵淫掠者有禁,民抢嚷者有禁,城军下城者有禁,犯者立死,断头截体,纵横街道,虽触目惊心,而人情稍贴。”

陈继生同时记载了安福胡同有三百七十名女人被顺军奸淫后杀害,但杨士聪记载顺军山海关兵败后回城劫掠,二十六日以前却绝无此事,坊间传称贼于四月初七淫掠妇女、死三百七十人者,妄语,事之所无,虽在逆贼,却不可诬陷。

李自成在北京并没有大肆劫掠,也并非尽失人心,相反的是北京当时许多妇女以嫁给顺军为荣(杨士聪:都人妇女于贼营者甚多,以为荣),李自成率军出征后北京空虚,也并没有生乱。

他也并非拷打了大量官员,而是要求交钱,拒不交钱的官员他发往刘宗敏等人营中,刘宗敏认为这群人的钱不是贪污上面的,就是剥夺下面的,老子不抢谁抢?“非贪上即剥下”。

据顾诚考证,拷打了北京内十分之二三的官员,大量官员对李自成还是山呼跪拜准备做新朝权贵的。大顺军入城时只有二十多人自杀,在北京的官僚有三千多人。

永昌皇帝李自成诏书在3月19号要求文武百官报自己原来的官职,21日前来朝拜,重新考虑用或者废。

21日大量文武百官踊跃报名,明人笔记中称“丑态百出”,相当愤恨,李自成挑选出数百人继续为官,大多发往山东、苏北,“淮河至蜀地”都设立了政治系统,规定三年免征、平买平卖、追赃助饷等。《李自成在北京所作所为》《明末农民战争史》

user avatar

守城战想要结束,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城破。

第二,攻城部队粮尽撤兵。

第三,援军解围。

所以结论很明显,顺军守北京就是等死。李自成的援军在哪里呢?宣府的王应晖,大同的姜瓖,还有直隶、山东的明朝士绅们?总不能等田见秀带着陕西老家的全部家底倾巢而出来北京拼命吧。既然没有援军参战,顺军的实力足以守住城墙却又无力反击破围。那围城战就是比存粮了,顺军在城里头,清军在城外头,谁的粮食先吃没还用说吗。

————————————————————

之前清军历次入关,北京都能守住,一是因为能保持足够的物资供给,二是因为有大批勤王军的存在。关宁军的存在使得清军无法从最为便捷的辽西走廊通行,只能绕道蒙古,各路勤王明军就算不能击破清军,也能对清军形成巨大的牵制,使其不能全力围攻北京。而李自成面临的情况是:清军的兵力前所未有地强大,还活着的关宁军全部加入了清军一方,整个华北没有能威胁清军的军队,清军可以肆无忌惮地集结全部力量投入对北京的攻击。在物资供给上,李自成还指望南京给他继续发漕运吗?南京朝廷倒是往北运粮了,不过是运给吴三桂的。崇祯守北京的难度与李自成守北京的难度差着十万八千里,怎么能拿来比呢。

还有,李自成守北京总要有个原因吧,他想通过守北京达成什么战略目标?评论提到华北明朝官绅叛变的问题,难道李自成被围在北京城内,这些人就能不叛变了?最早的德州之乱发生在4月27日,那时李自成可还没离开北京呢。泰安、涿州、曲周、灵寿等地的士绅叛乱,也都发生在得知放弃北京的消息之前。山海关大战之后,强弱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清军加上吴军十几万部队,李自成仅凭数万之众不可能保住华北,但凡有点眼光的人谁都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困守北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