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明朝的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才导致李自成壮大?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
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是辽东和长城沿线,以应对后金(清)的威胁。明朝的精锐部队如“京营”“辽军”等,长期驻守北方,负责防御蒙古和后金的骑兵集团。
辽东防线:明朝在辽东驻扎重兵,如袁崇焕、洪承畴等将领,试图抵御后金的进攻。
长城防线:明朝在长城沿线部署军队,但随着后金的军事发展,防线逐渐崩溃。

2. 后金的军事优势
后金(清)在皇太极时期(1636年)改国号为清,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尤其是骑兵和火器技术的进步,使得明朝北方防线难以守住。
1644年,后金军队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攻破山海关,进入中原,这标志着明朝北方防线的彻底崩溃。



二、李自成起义的背景与李自成的崛起
1. 李自成起义的起因
明末社会动荡:明末社会因连年战乱、自然灾害(如小冰期导致的粮食歉收)和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其起义始于1627年,但真正壮大是在1644年。
明朝内部腐败:明末朝廷腐败严重,宦官专权(如魏忠贤、宦官集团),导致民生凋敝,农民起义频发。李自成的起义军以“均田免赋”为口号,吸引大量农民加入。

2. 李自质的军事行动
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北京,推翻明朝,但其军队在进入北京后不久,因内部矛盾(如李自成与部将的冲突)和清军的反扑而迅速崩溃。
李自成的军队主要活动在关内(中原地区),而清军则在关外(山海关以南)与李自成的军队交战。



三、后金与李自成的冲突关系
1. 时间线上的并行冲突
1644年:
后金攻破山海关: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攻陷山海关,进入中原,与李自成的起义军形成对峙。
李自成攻入北京: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政权,但仅维持了约一个月。
清军与李自成的战争:清军与李自成的军队在河北、山西一带展开激烈战斗,最终清军击败李自成,使其势力崩溃。

2. 两者的关系与因果关系
并非后金“消灭”明朝精锐导致李自成壮大:
明朝的精锐部队主要在北方防线,后金的进攻确实导致明朝北方防线崩溃,但李自成的壮大是明朝内部崩溃的结果,而非后金直接消灭明朝军队。
李自成的军队在关内壮大,是由于明朝中央政府(如崇祯帝)的腐败和无力应对,而非后金的军事行动直接导致。
李自成的失败是多重因素的结果:
内部矛盾(如李自成与部将的冲突)、清军的反扑、以及李自成军队的组织能力不足,才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四、为何有人认为“后金消灭明朝精锐导致李自成壮大”?
1. 对历史事件的误解
有人可能认为,后金的进攻导致明朝北方精锐部队被消灭,而明朝内部无力应对,因此李自成趁机壮大。
但事实上,后金的进攻主要针对的是明朝的边防,而李自成的起义是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两者是并行的独立事件。

2. 混淆“明朝精锐”与“李自成”之间的关系
明朝的精锐部队在北方被后金击败,但李自成的军队在关内壮大,两者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李自成的壮大更多是由于明朝中央政府的腐败和财政崩溃,而非后金的军事行动。

3. 历史叙事的片面性
一些历史叙述可能将明朝的灭亡归因于后金的进攻,而忽视了内部问题。例如,李自成的军队在进入北京后,明朝的残余势力(如崇祯帝)已经无力组织抵抗,清军的介入反而加速了李自成的失败。



五、结论:历史因果关系的澄清
1. 后金与李自成是并行的两个敌人
明朝的灭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内部腐败、财政崩溃、农民起义、以及外敌入侵。
后金的进攻导致明朝北方防线崩溃,但李自成的壮大是明朝内部问题的直接结果,而非后金的军事行动导致。

2. 李自成的失败是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的结合
李自成的军队在进入北京后,因内部矛盾(如李自成与部将的冲突)和清军的反扑而迅速崩溃,而非单纯因为后金消灭了明朝精锐。

3. 历史视角的多样性
对明朝灭亡的分析,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而非单一归因于某一事件。



六、补充:明末军事与政治的复杂性
明朝的军事体系:明朝的军队分为“京营”(中央)和“边军”(北方)。后金的进攻导致边军崩溃,但京营(如崇祯帝的军队)在关内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李自成的崛起: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关内得到大量农民支持,但其军队组织松散,缺乏中央政府的指挥体系,最终在清军的反扑下失败。
清军的介入:清军进入中原后,与李自成的军队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在吴三桂的引诱下,清军击败李自成,完成对明朝的彻底消灭。



总结
“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的观点存在历史逻辑上的错误。后金的进攻确实削弱了明朝的北方防线,但李自成的壮大是明朝内部腐败、财政崩溃和农民起义的直接结果。两者是并行的独立事件,而非因果关系。明朝的灭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国榷》评论松锦之战的那句“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比较有名。但却没多少人记得一年后的汝州之战,《明季北略》对孙传庭的描述却是“九边精锐,悉隶麾下,又据潼关之险”,兵部侍郎张凤翔也评价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从这些评论来看,九边精锐明明是在汝州之战打光的。

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分析清军和顺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明军主力。而最值得参考的时段是明军血崩的1639—1644年。

首先是明军九边当时到底还有多少战兵可用的问题。崇祯十二年(1639年)是明朝转入灭亡的拐点,前一年,明王朝暂时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年初清军入塞劫掠后再度退出长城,在五月“受抚”的张献忠再度起兵之前,明朝难得有了喘息期,这一年明军开始调整了战略部署,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对九边兵力进行重新整顿,并计划进行全方位的抽练。根据《明通鉴》卷八六记载崇祯十二年明军九边兵力和训练计划大致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十七万八千八百有奇;三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怀来,一万驻阳和,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五镇,兵十五万五千七百有奇;五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固原,一万驻延安,东西策应,余授巡抚、副将以下分练。辽东、蓟镇兵二十四万有奇;五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五万,外自锦州、内抵居庸,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汰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设保定一总督,合畿辅、山东、河北兵得十五万七千有奇;四总兵各练二万,总督练三万,北自昌平,南抵河北,闻警策应,余授巡抚以下分练。”

根据这一统计,整顿后的九边在原有的蓟辽(含蓟州三协,宁远、前屯、锦州三镇)、宣大(含宣府、大同、山西三镇)、陕西(含固原、临洮、延绥、宁夏、甘肃五镇)三个大战区的基础上增设保定战区(辖保定,昌平,通州,山东四镇)。此时,九边四总督所辖各镇的兵力仍然达到七十三万人,这个数字十分庞大,当然这七十三万人当中,战斗力较为低下,待遇差的卫所部队占多数,为此,崇祯和杨嗣昌不惜加征练饷,对这七十三万人进行训练,其中由总督,总兵精选出的三十五万可用于野战的主力最受重视,其余交地方和副将训练。当然,由于明政府的腐败低效,不要说对七十三万人全部整训,就是那三十五万精兵的计划也只停留在纸面。大学士蒋德璟在奏对时就对崇祯说:

“然既有旧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余万,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臣部实难辞责。且所练兵马安在?蓟督练四万五千,今止二万五千。保督练三万,今止二千五百;保镇练一万,今止二百;若山、永兵七万八千,蓟、密兵十万,昌平兵四万,宣大、山西及陕西三边各二十余万,一经抽练,原额兵马俱不问,并所抽亦未练,徒增饷七百余万,为民累耳。”

蒋德璟的奏对充分证明明军的练兵计划没有起到多大卵用,但也透露明军这几年还不至于完全没抽练,蓟辽总督实打实练了四万五千兵,保定总督练了三万兵,保定总兵练了一万兵,然而,这番奏对发生崇祯十七年二月,这时明朝已经要完蛋了,蒋德璟提供的数字当中,蓟辽总督练的四万五千兵“今止二万五千”,就是说被清军在松锦之战和第五次入塞消灭了其中二万人。而保定兵损失最为惨重,在保定总督杨文岳和顺军交战的三个战役(项城之战、朱仙镇之战、汝宁之战),保定总督练的三万督标基本被全歼,只剩下二千五百人(保定总督杨文岳在汝宁之战被李自成俘杀),保定总兵练的一万镇标只剩下二百人(在这一期间先后任保定总兵的杨德政和刘超,一个在朱仙镇惨败被崇祯处死,一个直接领兵叛变)。可见清军和顺军对明军精锐杀伤有多惨重。

至于蒋德璟说“若山、永兵七万八千,蓟、密兵十万,昌平兵四万,宣大、山西及陕西三边各二十余万,一经抽练,原额兵马俱不问,并所抽亦未练”,大部分应该属实,只是孙传庭在汪乔年死后接任三边总督时应该确实认真训练了督标军队,而松锦之战明军八总兵当中,担任“蓟州西协分练总兵”的唐通,“蓟镇中协分练总兵”的白广恩,“山永东协分练总兵”的曹变蛟,“辽东分练总兵”的王廷臣,“辽东团练总兵”的吴三桂,“怀来督标总练总兵”的杨国柱,其部队就是蒋德璟所说的“所抽亦未练”的情况,一方面喝兵血的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这些部队也没多少时间训练就要拉出关去打仗。因此,如果硬要说参加松锦之战的这些蓟辽宣大兵就是明军全部精锐,恐怕也没有太大说服力。

以崇祯自挂东南枝为结束点,九边明军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被顺军歼灭的。整个崇祯时期,清军和明军的主力会战只有两次: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清军五次入边劫掠多,对明军直接杀伤较少(明军面对入边清军多避而不战,少数敢战的如贾庄之战的宣大总督卢象升,手上只有五千愿意打仗的部队)。而仅仅崇祯十四年九月至十五年闰十一月,明军和顺军就在河南地区爆发五次会战(项城之战、襄城之战、朱仙镇之战、郏县之战、汝宁之战)。李自成这一期间三次围攻开封,迫使崇祯调集大批部队援剿。而河南处于四战之地,明廷从畿辅、山西、山东、陕西、湖广调兵较为便利,使得中原战场烈度比起辽西走廊要高得多,明军能够投入的兵力更加庞大。明末最后三个明廷还能一次性投入10万以上兵力的会战:崇祯十四年至十五年松锦之战(投入蓟辽督标镇标加宣大督标镇标13万兵力),崇祯十五年朱仙镇之战(投入保定督标镇标、通州部、四川部、河南本地部队、平贼援剿部队约18万兵力),崇祯十六年汝州之战(投入陕西督标、三边五镇镇标、援剿镇标、河南四川镇标约10万兵力),三大战役后面两个都是和顺军作战。

这一时期九边四大战区,和清军交锋较多的蓟辽、宣大在松锦之战投入了十三万人马,占这两个战区总兵力的百分之三十。蓟辽战区投入十一万左右占该战区近半兵力。这十三万人马连同一年后的宁远之战大概损失掉了八九万人,清军最后一次入塞也歼灭了少量部队,这一期间,清军消灭的明军兵力应该在十万人以上,但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太多。蓟镇的部队大部分在甲申东征投降了顺军。

宣大战区在松锦之战投入的兵力为大同总兵王朴(大同镇标+阳和督标)九千余人,怀标总兵杨国柱/李辅明(宣府镇标+怀来督标+柳沟镇标)镇八千余人,合计不到两万,而且也没有将督标镇标这些最精锐的部队抽之一空——如前所述,这一时期宣大督标加宣大晋三镇镇标总兵力为六万人,而且山西镇基本没有参加和清军的作战,先后两任总兵许定国和周遇吉都被顺军打败——许定国带的镇标在救援开封时哗变跑路,许定国因此被下狱,周遇吉指挥的山西兵在永昌元年二月代州、宁武关之战被顺军全歼和收编。宣大其余部队在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带领下于永昌元年三月全部投降顺军,因此宣大战区的部队仍然大部分是被顺军歼灭和收编了。

如果说蓟辽、宣大战区面对顺军的兵力损失大都是未抵抗直接投降(没有投降或者说投降了马上反水的只有吴三桂的四万辽镇兵和高第的一万山海关兵),那么陕西三边和保定战区则是生生被顺军打没了。陕西三边的十五万五千人(此数字为崇祯十二年抽练时数据,后续还有募兵征兵,蒋德璟就说宣大陕西都有二十多万兵)基本全用于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而在和顺军打了四次大战后,终于损失殆尽,先是项城之战,李自成击杀了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及其督标六千多人,在襄城之战,李自成击杀了三边总督汪乔年及其督标中军总兵党威四五千人,在郏县之战,李自成罗汝才面对孙传庭先败后胜,歼灭秦军数千人,杀死将校七十八人。崇祯十六年汝州之战、潼关之战、收取三边之战,顺军接连歼灭收编了陕西三边全部明军。应该说仅就全部摧毁陕西三边这一个战区的战绩,李自成歼灭的明军数量就超过了同期的清军。

保定战区在明末只有少量部队协防清军,大部分主力都是用于围剿顺军的,像刘泽清的山东镇标是清军和顺军都打过,而且都被打败了,而保定总督的督标和保定总兵的镇标则一直用于河南战场,最后惨遭顺军全歼了(除了项城之战、朱仙镇之战和汝宁之战三次对保定兵的致命打击以外,蒋德璟甲申二月提到的保定督标和镇标那剩下的二千七百人也在三月被刘芳亮部大顺军歼灭了)。昌平、通州部队在甲申东征时都投降了顺军。总得来说,保定战区的十五万七千人在大顺军攻入北京时,除了刘泽清带了几千山东镇标投奔南明以外,基本也都是被顺军歼灭和收编了。

综上,崇祯十二年的七十三万九边明军在清军入关之前被大顺军歼灭和收编的不会低于四十万人,清军只消灭了十几万,其它一部分明军在围剿张献忠等其它战线上损失掉了。当然顺军在永昌元年收编的那一部分明军在顺军败出北京后又转到清军那去了。此外,顺军还歼灭了左良玉、方国安、陈永福、卜从善、孔贞会等相当大规模的明军内地精锐战兵。其中长期和顺军对线的左良玉兵团虽然已经脱离了边军范畴(左良玉起家靠的是他当昌平副总兵时所辖兵马),但其兵力和战斗力毫无疑问超过了九边许多一般军镇。

至于九边长期和清军对线的蓟辽和李自成对线的陕西哪方面战斗力更强,我只能说虽然明末军队哪都是一样烂,但相对来说,陕西三边的战斗力一直都被公认为九边最强。当年明月的明事是本好书,但明末崇祯朝有很多戏说演绎成分误导了很多人,比如当年明月认为明末最能打的军队是关宁铁骑,战斗力和清军不相上下,然后才是秦军,卢象升的天雄军(然而这只是支地方武装),昌平兵。现在对所谓关宁铁骑抗清和打农民军的表现,网上扒皮已经非常多了,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如果看明军内部评价,一般都认为北方最能打的精锐就是陕西三边,尤其是延绥镇的兵最为精锐(这一点当年明月倒是也提到过陕西榆林全民皆兵的历史)。《 明史 》记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皇明经世文编》也记载“榆林武卒素称雄于诸镇”,在项城之战和襄城之战李自成收编了明军陕西督标以后,继杨文岳任保定总督的侯恂在给崇祯的报告也承认“天下之强兵劲马皆为贼有矣”。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明工科给事中高翔汉题本说:“秦中形胜甲天下,从来大将劲兵皆出其中。”《甘州府志》卷十四说:“夫关中山河之固号称百二,其士马甲兵之强为天下最。贼势虽甚张,乎三边文武将吏拥重兵者不下数十万人,及其部署未定时戮力同心,声其罪而讨之,天下事尚可为也。”《五杂俎》则说“九边惟延绥兵最精,习于战也。延绥兵虽十馀人,遇虏数千,亦必立而与战,宁战死,不走死也,故虏亦不敢轻战,虑其所得不偿失耳。辽左兵极脆弱,建酋时,时有轻中国之心,所赖互市羁縻之耳。然互市盟好,边境虽偷目前之安,而武备废,士卒惰窳,久而上下相蒙,不知有战矣。”这些时人的评价大致看得出当代人加给关宁铁骑(关宁能不能混为一谈都不好说)所谓的“明朝第一强军”的高帽含金量究竟如何。事实也是如此:辽镇在广宁之战全军覆灭,经过孙承宗补血恢复后又在大凌河之战遭遇惨败,松锦之战和宁远前屯中前中后之战迭遭重创,然而明军虽然面对清军畏敌如虎却还未出现大面积的倒戈,对明朝的统治多多少少还有信心,而陕西三边这支明朝最强的精锐和最大的兵源地覆灭后,全天下都对明朝失去了信心,以至于收取三边后顺军仅仅三个月就攻破了北京,东征路上山西宣大蓟镇精锐面对顺军直接倒戈。可见陕西三边的丢失对明廷来说是致命一击。

user avatar

为什么打不过清:因为能打的精锐都被死流寇牵制消耗了!

为什么打不过农民军:因为都在抵御满清的时候牺牲了!

就是不想说军制的崩坏、上面的瞎指挥、武将的贪生怕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