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明朝是被清朝给灭亡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而清朝的入关,更像是明朝自己挖好了坟墓,然后清朝只是恰好站在了收割的立场上。

那么,为什么会有“明朝是被清朝灭亡的”这种说法呢?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时间上的“接力”效应: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原因。在历史叙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时间线:明朝末年出现严重的危机,然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紧接着,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然后一步步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清朝确实是在明朝灭亡(特指李自成灭亡南明政权之前,而李自成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明朝的“继承者”或“颠覆者”)之后才真正掌控了中国。但问题在于,当李自成占领北京时,南明政权依然存在,并且还有一部分明朝的残余势力在抵抗。 所以,严格来说,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先灭了北京的明朝统治,之后清朝才乘虚而入,最终消灭了包括南明在内的所有明朝残余势力,建立了清朝的统治。

然而,由于清朝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主流王朝,并且其统治者是来自关外(满族),这种“外族灭亡故国”的叙事就显得特别深刻,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很多人脑海里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明朝不行了,然后清朝来了,把明朝灭了。

2. 清朝官方的叙事和宣传: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合法性,非常注重对历史的解读和宣传。他们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是“篡夺”了明朝的江山,而是强调是明朝自己腐朽无能,导致天下大乱,他们是奉“天命”前来收拾残局,恢复秩序。

在这种宣传中,清朝的入关是被描绘成一种“拨乱反正”的行为。他们会极力夸大明朝末年的混乱和农民起义的破坏性,同时将自身的入主中原描绘成一种必然和正义。这种官方叙事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清朝灭亡明朝”的说法深入人心。

3.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

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当中国面临外来侵略时,人们往往会将过去的朝代兴衰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在这种视角下,“满清灭亡汉明”就带有了更强的民族冲突色彩。

有些人会认为,明朝的灭亡是汉族政权被外族政权所取代,因此将责任归咎于清朝的“侵略”。这种情绪化的解读,虽然忽略了明朝内部的深刻问题,但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共鸣。

4. 简化历史叙事的需要: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琐碎的。对于大众传播来说,简单明了的叙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将明朝的灭亡归结于清朝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显然比详细分析明朝内部的党争、宦官专权、财政枯竭、边疆危机等问题要容易得多。

5. 历史研究和解读的演变:

虽然早期的一些历史学家也注意到了明朝的内部问题,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明朝后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思潮的深入挖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结构性危机。

然而,即使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一些通俗读物、影视作品的传播中,为了吸引观众,仍然会倾向于使用更具戏剧性和冲突性的叙事方式。而“清朝灭亡明朝”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戏剧性。

那么,明朝是如何“自己”走向灭亡的呢?

政治腐败与党争: 明朝中后期,官场腐败现象极其严重。宦官专权、贪污受贿盛行,官员们热衷于党派斗争,而非国事。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间的激烈争斗,消耗了国家大量的精力,也导致了政策的摇摆和执行的困难。
经济危机: 白银的流入虽然一度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其不稳定性也带来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明朝的赋税制度僵化,未能有效征收到士绅阶层的财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同时,辽东战事的长期消耗、天灾频发(小冰期导致的大旱、蝗灾等)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的紧张。
社会矛盾激化: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迫着普通民众。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起义的发生就成了必然。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起义军,就是这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军事力量衰败: 虽然明朝有边军,但由于军饷拖欠、军官贪污等问题,军队的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关宁铁骑等精锐部队虽然战斗力强,但其效忠的对象在后期也变得复杂起来(例如吴三桂)。

总结一下:

认为“明朝是被清朝灭亡的”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简化的历史叙事。它忽略了明朝自身内部的系统性崩坏,也未能准确区分农民起义军与清朝在明朝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可以说,明朝是被它自身严重的内部问题所“耗尽”的,然后,清朝趁着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以及明朝残余势力的分散,最终完成了对全国的征服。 清朝的入关,与其说是“灭亡”了明朝,不如说是“接收”了已经濒临死亡的明朝政权。

所以,当有人说“明朝是被清朝灭亡的”时,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可能是在进行一种简化的历史概括,或者受到了传统叙事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但如果想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就需要认识到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以及清朝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明朝是被清灭的,

蒙古也是被清灭的。

之所以有人会有疑问,是因为他们没听说过两个词:南明,北元。


从评论里看,我高估了大家,我普及一下吧。

当年吴三桂打开长城,满清入关,打败了在北京的李自成。很多人就以为满清自此就占领了全中国,而实际上,满清仅仅占了华北。

这时候大明宗室还占着中国大部分国土,最富裕的江南,华南和西南,还在朱家手上。台湾是郑成功的后人掌握,也是效忠南明的,疆域非常大,250万平方公里。

崇祯朱由检一死,万历的亲孙子朱由崧马上在南京登基,也是崇祯的堂弟,建立南明政权,参考南宋,但比南宋要大。

PS:南明是后人取的名字,它在当时就叫大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首都的朝代,南京和北京都是首都,南京也有一整套完整的领导班子。

武力上,南明有一百多万军队,南明任何方面都占上风,到底鹿死谁手,根本说不清。

可惜,南明太zuo,都那个情况了,朱由崧同志只忙着选美女,还不如朱由检呢。大臣只忙着内卷和捞钱,官员品级都明码实价的卖,最后被满清灭掉,统一了中国。

很多人不知道南明,因为他不持久,坚挺的时间太短,只持续了18年,所以历史课本上没写他,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吴三桂一开山海关,满清就迅速占领了全中国,捡了个现成的,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你看看人家南宋,虽然赵构阳痿,但人家持久啊,南宋持续了一百多年,所以我们历史书上就有他的地位 ,大书特书。


有人还在质疑南明的正统性问题,我解释一下:

比如溥仪,溥仪已经下诏退位了,去东北的时候手上也没有军队,无名无实,这叫伪政权。

如果溥仪退位后还算正统的话,溥仪死于1967年,那么满清亡于新中国。

南明皇帝是万历的亲孙子,南明又有百万军队,有名有实,当之无愧的大明正统,跟南宋是一样的。

唯一的问题坚持的时间太短,导致历史书上没他的地位,实在不值得写。所以,历史给我的经验就是男人一定要持久,时间要长。

那满清自己怎么评价南明呢?满清不承认南明,他们认为崇祯就是大明最后的皇帝,而崇祯是李自成逼死的。满清之所以入主中原,就是为了给崇祯报仇。

所以,在满清自己看来,大明不是满清灭的,是李自成灭的。


再说蒙古问题。

朱元璋只是把蒙古人赶出了中国,他们在蒙古草原还混得好着呢,叫北元,还跟明朝打过很多仗,明朝还输过几仗。明朝一直在修长城,就是抵御游牧民族。

满清接手的时候就是上面这个形势。

直到康熙时期,使用了多种计谋,出兵多次,征服了喀尔喀草原,这才真正灭了蒙古,把蒙古纳入中国版图,所以清朝也就不用修长城了。

随后灭了准格尔,把新疆纳入中国版图。

乾隆时期,灭了西藏,把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user avatar

感觉画风怎么变了啊,在这个问题下面,多数答主可都是觉得“明朝是被后金/清灭掉”这种说法不太对啊。

引用一下其中一些答主的话:

许多奴儿干粉喜欢提几十万伪旗终结了明朝,这本身就是一种史盲和笑话

原来李自成叫后金,那西安是不是得改名盛京了?

表面上是李自成终结了明朝,但问题出自朱家内部

农民军才是反明主力,别说的好像后金单挑大明一样

明朝是被汉人自己终结的,那个汉人就是闯王李自成。

明朝不是被后金终结的,终结明朝的是李自成。

你的理论,我明白了,明朝不是在1644年亡的,是在1661年永历手里没的,永历被吴三桂给弄了,你说巧不巧,按照这薛定谔的明朝国祚理论,清朝也不是1912年没的,那只能从谁身上找补呢,皇上不是没死么,嗨,那得多惨啊

李自成:别闯王闯王的叫我,你看在这问题下,我从来都没有牌面!

大一统的明朝是李自成灭的,半壁江山的南明才是清朝灭的。

…………………………

怎么到了这儿,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明是被清灭的?

要不,你们先打一架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要说现在印尼“危险”,其实是个挺复杂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和信息滞后在作祟。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印尼也不例外。但如果把它描绘成一个随时随地都危机四伏的地方,那未免有些过于笼统和失实了。这种“危险”的印象,很多时候是来源于一些比较久远的历史事件,或是媒体偶尔报道的零星冲突.............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看着现在这些孩子,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挺令人担忧的。提到说青少年心理问题跟物质条件进步有关系,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毕竟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儿呢?但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期望的落差感”。我们小时候,.............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能理解为啥有的农村女孩会觉得男方“轻易”就能拿出二三十万彩礼。这背后牵扯到一些现实情况和观念的演变。首先得说说老一辈人的观念和影响。在很多农村地区,彩礼这东西历史可悠久了,它不仅仅是给女方家的一笔钱,更多时候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也.............
  •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不少声音,说现在很多年轻球迷不认为姚明很强,甚至觉得他“名不副实”。这事儿挺让我琢磨的,毕竟在我印象里,姚明可是多少人的偶像,是民族英雄一般的存在。怎么才过了这么些年,风向就变了呢?要说为啥会有这种看法,我觉得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可能是大家对“强”的定义变了。想想我们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很多球迷心中的一块“舒适区”和一些“情怀”的碰撞。你觉得迪斯蒂法诺不比梅西差,这很正常,毕竟迪斯蒂法诺确实是足球史上的一座丰碑。但为啥现在很多梅西球迷,甚至可以说是主流声音,会把梅西排到“坐二望一”的位置,甚至更高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迪斯蒂法诺是个传奇.............
  • 回答
    “女拳”这个词,现在真是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无论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还是朋友聚会,总有人挂在嘴边。它好像一夜之间就普及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标签,用来形容一群特定的女性,或者某些被认为是极端的女性主义观点。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搞清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它背后到底牵扯了多少复杂的东.............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对接种疫苗持怀疑态度,甚至选择不去打,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信息爆炸与不实信息的传播是绕不开的头号原因。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好处是获取信息便.............
  • 回答
    VC++ 6.0,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来自遥远的过去,但你可能很难相信,在今天这个充斥着 VS Code、JetBrains 系列 IDE 和各种云原生开发工具的时代,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在一些大学课堂上,还在坚持使用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支撑着这样一个“老古董”的生命力?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相当普遍。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批评或建议时,脱口而出“你不喜欢别XX,不爱XX别X”这类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考量。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做某件事情,并且这份事情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来自外界的批评或建议.............
  • 回答
    的确,如今在一些观众心中,那个曾经被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似乎没那么神乎其神了。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信息爆炸以及我们认知方式转变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流量时代下“妖魔化”与“去神化”的洪流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民参与、人人都有麦克.............
  • 回答
    电子相机技术日新月异,功能强大到令人惊叹,但即使在这样的时代,你仍然会看到不少人乐此不疲地摆弄着那些沉甸甸、齿轮咬合声清晰可闻的机械相机。这背后并非什么复古情结的简单标签可以概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关乎摄影的本质、操控的乐趣,以及一种与数码时代截然不同的体验。首先,得聊聊那份“纯粹的操控感”.............
  • 回答
    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数字技术几乎统治一切的时代,模拟调音台依然能在许多录音棚和混音师那里占有一席之地。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情怀杀”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的工程学、声音的哲学以及工作流程上的考量。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聊聊声音的质感,或者说“模拟味儿”。这就像是喝咖啡,你可以用.............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尤其是咱们年轻人。老听人说“何不食肉糜”,这句古话现在时不时就跳出来,而且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好像真的有点这个意思。咋回事呢?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明白的,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信息爆炸下的认知偏差: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没看到背后的砖瓦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仇富心态”和“厌恶资本家”的现象,确实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经济、社会、历史、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感知: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