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孙承宗、孙传庭哪一个不是进士出身,这也是奴儒?
能不能也再去查查明亡之后殉节之人有多少,然后再来谈谈奴儒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李自成打到北京,一矢不敢发就投降的是京营;身负崇祯信任,负责守城却直截了当开门投降的是太监曹化淳;先投李自成,再投后金的是吴三桂。所以,是不是我也可以问:明代是如何一步步培养出奴将的?
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镇,再加上左良玉部,这五部基本上可以算是南明朝廷全部的武力部队。但清兵南下之时,高杰之子高元照、刘良佐、刘泽清,再加上左良玉之子左梦庚,这四部全部不发一矢便干净利落的投降了清朝。黄得功本有反抗之心,没料到部将田雄、马得功已经先投降了,黄得功身死,未发生大规模战斗黄得功部也麻溜的投降了清朝。据多铎向清廷奏报,来降的南明总兵多达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计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可以说:更无一个是男儿。
“据我所知,明代高层文化人由于受专制强权的影响,以及儒家的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总爱追求细枝末节毫无意义的东西,反射出格物致知的无用性。”这句话基本可以说是受各种历史小说的影响,没有看过文臣的奏折里主要探讨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天下税赋、兵马、粮草、漕运等等,是维持一个帝国运转的必备条件,也是文官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就算没看过原始的资料,《大明王朝1566》里一开始就演绎得很明白,内阁开会不是在这里扯鸡毛蒜皮、道德文章的,扯皮的都是六部具体工作,都是白花花的银子究竟怎么花,这怎么又能算“总爱追求细枝末节毫无意义的东西”?
如何看待儒家这个问题,有一段关于儒家很好的阐述,但由于某些大家都懂的原因,恕我不能注明来源:
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从人的内心世界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所有的秩序,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社会的也好,最终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在一种精神上的秩序没有形成之前,任何外在的秩序均不牢固。这是儒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一个世界不能没有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