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赵国在战争的生死存亡之际,都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

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惨败(约公元前260年),以及 秦国王龁进攻邯郸之战(约公元前259年),最终解围邯郸虽然依靠了其他国家的援军,但也暴露了赵国自身力量的不足。

让我们逐一分析这些关键节点,以及为何“北方李牧军团”这个概念在当时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直接可用。

1. 李牧其人及其“军团”的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在先秦时期,“军团”这个概念的军事组织形式与后来的“集团军”或“军团”有着本质区别。李牧在赵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名将,尤其是在对北边游牧民族(如匈奴)的战争中,他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防御体系和战术。

然而,李牧的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 北部边境,他的主要任务是 防御匈奴。他所指挥的军队,更多的是针对边疆环境和游牧民族特点而训练和部署的 边防军。这些军队的装备、训练方式、作战风格,以及后勤保障,都与在中央战线对阵秦国的正规步兵和战车部队可能存在差异。

2.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这场战争的惨败,导致赵国青壮年人口损失殆尽,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李牧当时可能不在前线: 关于长平之战,主帅是赵括。李牧当时在哪里?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李牧参与长平之战。他很可能依旧在北部边境执行他的防御任务。
战术和地理环境的考量: 长平位于赵国中部偏西。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对峙时,战线是固定的。即使李牧有意调动他手中的军队,考虑到从北部边境长途跋涉到长平,所需的时间、后勤补给的压力,以及军队在长途行军后的作战能力,这都是巨大的挑战。
对匈奴的担忧: 更重要的是,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他对匈奴的威胁非常清楚。一旦他大规模调动在北部边境的兵力,必然会留下巨大的防御空虚。匈奴骑兵的袭扰能力极强,一旦边境被突破,赵国后方将面临严重威胁,这可能会比秦军的进攻更为直接和致命。赵国领导层可能权衡了长平前线的战事与北部边境的安危,选择了优先稳固边境,避免双线作战的可能。
对赵括的信任(或是误判): 当时的赵国国君和大臣(如廉颇,虽然廉颇被换下)可能对赵括寄予了厚望,认为他能打赢长平之战,或者对战争的形势有着错误的判断。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长平的失败会如此惨重,以至于需要动用李牧在北方的精锐。

3. 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

在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主力部队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这可以说是赵国面临的又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

李牧的地位与决策权: 即使在秦军围攻邯郸之际,史书也未记载李牧率军驰援。这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
命令系统: 战争指挥权在国君和相国手中。即便李牧是名将,他的军队在北部,具体的调动指令需要赵孝成王或其朝廷发出。当时的赵国朝廷内部可能存在派系斗争,或者对李牧的信任程度不足以让他指挥关键战役。
北部的防御压力: 即使在邯郸被围的危急时刻,北方对匈奴的防御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李牧很可能依然需要维持对匈奴的防御,以防秦国在进攻邯郸的同时,诱使匈奴在北部制造混乱。
军事战略的考虑: 邯郸之战最终的解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这说明赵国自己也承认,在长平之战后,其自身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单独应对秦国的强大攻势。而李牧所率领的北方军队,其作战模式和对付步兵的有效性,可能不如其他国家援军带来的混合兵种。
对李牧的忌惮? 这一点相对推测,但战国时期名将的崛起有时会引起君主的猜忌。虽然李牧在北部屡建奇功,但其独立指挥的巨大军事力量,以及他个人在军中的威望,可能让当时的赵国统治者有所顾虑。他们或许不希望李牧的军队过于强大,或者不希望他拥有对全国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4. 史书的记载与局限:

《史记》等史书在记载这些事件时,侧重点不同。它们更多地关注中央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对于李牧在北方的具体军事部署和活动,以及他与中央决策层之间的互动,记载相对有限。这导致我们今天在回顾历史时,可能难以完全还原当时决策的全部细节。

总结来说,赵国在战争的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或者说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将李牧的部队作为决定性的力量调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

李牧的军队的职能定位: 他的部队是边防军,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其作战风格和装备可能与中央战线作战有别。
北方边境的持续威胁: 即使在国家危急时刻,对匈奴的防御也不能放松,否则可能招致更大的灾难。
长途调动和后勤的巨大挑战: 即使李牧愿意,其部队的有效性也会因长途行军和战场适应性而打折扣。
政治和指挥系统的制约: 赵国中央的决策,以及对李牧的信任程度,也可能影响了调兵的决策。
战略上的误判或局限: 当时的赵国统治者可能对战局的判断出现偏差,或者自身实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战略机动。
对李牧个人力量的顾虑: 尽管是猜测,但君主对强势将领的制衡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赵国“忘记”了李牧,而是当时复杂的战略、政治和地理因素,共同导致了李牧的部队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未能出现在我们期望的那个战场上。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权衡,而非简单的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在用啊。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我个人极度喜欢的一篇文章)。

至于为什么李牧被处死了,《战国策》里记录了三种不同的说法,《烈女传》记录了第四种说法,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采用了最玄幻,最不可信的一种:李牧在自己的大营里因为不愿意交出军权而被赵王派人在大营里抓住杀掉,随后杀掉李牧的赵葱和颜聚掌控了李牧大军。对比《战国策》中大段文字记载为什么李牧被处死,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史记》里的这句“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
  •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
  • 回答
    马云在谈到与赵薇的联系时,以“见面加起来也没超十次”作为回应,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层信息和值得探讨的观点。要理解马云的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和言论的考量: 规避争议,管理公众形象: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深知自己的.............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赵丽颖为Dior录制的关于“love”的英文视频引发的口语争议,这事儿啊,真是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关心的点。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赵丽颖在视频里说的英文,确实让不少观众觉得不太“地道”,甚至有些人用上了“灾难”、“拉跨”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声音一出来,立刻就炸开了锅,社交媒体上.............
  • 回答
    赵丽华在李敖去世当天发文称其为“渣男”,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时机的选择:李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个人风格一直是中国台湾乃至华人世界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刚刚去世的敏感时期,对他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
  • 回答
    岳飞之死,韩世忠夫妇何以幸免?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功高震主”在宋朝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岳飞无疑是最闪耀的星辰之一。他沥血沙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悲惨收场。与岳飞同为抗金派的将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却能在岳飞死后安然归田,这其中的缘.............
  • 回答
    赵武灵王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出大戏,充满了政治智慧、父爱情感,当然,最后也成了悲剧的导火索。要理解赵武灵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得先看看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雄心壮志。首先,赵武灵王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他在位期间,赵国可是今非昔比。他锐意进取,推行“胡服骑射”,彻底改变了赵国落后的军事装备和战术,让赵.............
  • 回答
    要说秦国和魏国赵国打仗时齐国在干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用“打酱油”来形容齐国,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齐国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强势,而且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它往往扮演着一个更保守、更观望的角色。但如果说它一点儿没作为,那也是冤枉了齐国。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才能明.............
  • 回答
    “矬宋”,这个带点戏谑又隐约透着一丝无奈的称呼,是后世对赵宋王朝的一个常见诨号。它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和官员们,在背后或者在私下里,对这个朝代的一种评价和感受的凝练。要说清楚“矬宋”的由来,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这个“矬”字,它本身带有矮小、不足、短促的意思。.............
  • 回答
    赵构处死岳飞,之所以绕了个“法律程序”,并非赵构真的有多么尊重法治,而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以及其自身性格和意图的复杂交织。这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赵构为了保全自己、巩固皇权所做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赵构当时的处境。他是宋朝的皇帝,却是在靖康之耻后,国家半壁江山沦丧的背景下登基的。朝廷内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说到“得国不正”,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桥兵变后的赵宋,但提起“晋朝”,那篡涂和“八王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混乱,也绝非什么光彩的开端。然而,后世对赵宋的评价,总体而言要比西晋和东晋都要正面得多。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得从他.............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
  • 回答
    赵刚赴死,那是一个压抑到骨子里的瞬间,是无数个在战火中压抑的情感、坚守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在那个时刻集体爆发。要说清楚赵刚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路,得从头说起,得掰扯开他心里那些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的东西。首先,信念的崩塌,是对“亮剑精神”的背叛。赵刚这个人,说白了,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