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云为何在正史中并不出彩,罗贯中却要极力突出他?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人物的描绘,相对而言会比较简略。
“出彩”的定义: 在正史中,“出彩”通常意味着在重大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政治上获得重要地位、或者拥有独特且显著的个人才能被反复提及。
罗贯中的“极力突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在遵循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吸引读者,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虚构和夸张。

理解了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分析赵云在正史与小说中的差异,以及罗贯中为何要“极力突出”他。

赵云在正史(《三国志》)中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中关于赵云的记载:

籍贯与早年: 《三国志·赵云传》开头写道:“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强调了他的出身地。
初投公孙瓒: 他最初追随公孙瓒,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麾下。赵云以勇猛著称,当时是公孙瓒的部将。
归附刘备: 在公孙瓒被袁绍击败后,赵云依附于刘备。关于他为何归附刘备,《三国志注》引《云别传》有记载,说刘备当时正缺少骑都尉这样需要威望的官职,赵云得以加入,并被刘备视为亲信。这说明赵云的加入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刘备的个人崇拜,也有一定的政治考量和机遇。
早期战功: 在刘备早期颠沛流离的时期,赵云一直忠心耿耿,跟随左右。史书提到他“数有功”,但具体是哪些战役,并没有详细描述。例如,在刘备攻打荆州,以及后来在益州争夺战中,赵云都有参与。
汉中之战的突出表现: 这是正史中赵云为数不多的、被重点记载的战役。在汉中之战的阳平关之战中,曹操军发动夜袭,蜀军大乱。当时是刘备亲自坐镇汉中,前线指挥是黄忠和赵云。在危机时刻,赵云率领数十骑,冲入曹军乱阵,“所到之处,皆披靡”,然后又在箭雨中镇定自若地撤退。刘备见状,认为此举非同寻常,命令赵云的部队进行营垒,并在营垒上插上旗帜,以示曹操军的谨慎和对赵云的恐惧。这就是著名的“空营计”,虽然《三国志》并未明确说“空营计”,但描述了赵云临危不乱、以少胜多的英勇行为,并得到了刘备的高度评价:“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在正史中获得的最集中、最闪耀的个人赞誉。
其他零星记载: 晚年,赵云随诸葛亮南征,并帮助刘备训练新兵、管理物资。最后,他以建中将军的身份去世,被追谥为顺平侯。

总的来说,正史中的赵云是一位勇猛、忠诚、有谋略的将领,尤其在汉中之战中展现了超凡的胆识和指挥才能。 但是,与关羽、张飞、张辽、曹操等大人物相比,他的传记篇幅相对较短,参与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役的直接指挥描写也不如其他人那样多。他的功绩更多是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默默地贡献,而非那个力挽狂澜、拯救天下的孤胆英雄。

罗贯中为何极力突出赵云?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赵云的塑造,可以说远远超越了正史的记载。他将赵云描绘成一个集勇猛、智慧、忠诚、仁义、全面性于一身的完美武将,甚至让他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具理想色彩的英雄形象之一。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塑造完美的儒将典范,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德才兼备”的完美化身: 相比于关羽的“义”和张飞的“勇”,罗贯中将赵云塑造成一个更加均衡、更接近儒将典范的人物。他既有过人的武艺,又心思缜密,战场上勇猛无匹,生活中忠厚善良。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家眷,这些情节将他的忠诚、勇气和对幼主刘禅的保护欲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能战士”的形象: 赵云在小说中几乎无所不能。他能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能在危急关头巧妙应对;他既是冲锋陷阵的先锋,也是运筹帷幄的后援;他能打仗,也能种地,还能安抚百姓。这种全面性让他在战场和生活中都能发光发热,满足了读者对“全能英雄”的期待。
道德榜样: 赵云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参与党争,对刘备忠心耿耿,对兄弟情深义重,对弱者充满怜悯。他几乎没有缺点,成为读者心中的道德楷模,尤其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这种纯粹的英雄主义和道德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 弥补蜀汉集团的实力差距和人物断层:

支撑刘备集团的形象: 《三国演义》虽然是刘备的拥趸之作,但也客观反映了蜀汉集团在后期人才凋零的现实。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核心将领相继去世或年迈后,蜀汉集团的军事实力和精神支柱明显下降。此时,赵云的不断活跃和杰出表现,为蜀汉集团续写了辉煌,也支撑了刘备集团在诸葛亮北伐时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蜀汉五虎将”的必要性: 虽然“五虎将”的说法在正史中并不存在,但《三国演义》为了确立蜀汉集团的核心武力,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并列。但有趣的是,在其他几位五虎将的描写中,除了关羽和张飞,马超和黄忠的许多重要事迹都在《三国演义》中被淡化或转移到赵云身上。比如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的功劳,在一些解读中被认为赵云的形象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整合。
填补“失落的战役”: 正史对于刘备集团在荆州、益州早期的一些战斗描述相对模糊,而《三国演义》则通过赵云的参与,生动地填补了这些空白,让故事更加完整和精彩。

3. 突显诸葛亮辅佐的智慧与光辉:

作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之一,而赵云则是诸葛亮最倚重的干将。诸葛亮在战场上的许多战术布置,都需要赵云来执行。赵云的忠诚和能力,恰恰衬托了诸葛亮的知人善任和高瞻远瞩。诸葛亮对赵云的信任和倚重,也反过来抬高了赵云的地位。
诸葛亮对赵云的信任是“政治正确”的体现: 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诸葛亮始终器重赵云,从未对赵云产生猜忌。这种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诸葛亮维护个人政治声誉,以及为蜀汉集团塑造一种和谐、团结的形象,是十分有利的。

4. 满足读者的情感寄托和英雄崇拜:

温和的英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血气方刚的英雄,也有温文尔雅的君子。赵云的形象正好契合了后者对英雄的想象。他不是那种性格乖张、恃才傲物的人物,而是温和而强大,这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忠”和“义”的升华: 在乱世中,忠诚是人们最看重的品质之一。赵云的忠诚是纯粹的、无条件的,这满足了读者对于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他的“义”不仅体现在对刘备的忠诚,也体现在对弱者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
读者代入感: 相较于高高在上的关羽,赵云的形象更加接地气,更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代入感。读者会想象自己也能像赵云一样,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

5. 作者的个人偏好或创作策略:

作者的“私心”: 虽然难以考证,但也不排除罗贯中本人对赵云有特殊的偏爱,因此在创作中给予了更多的笔墨和赞美。
叙事节奏和戏剧冲突: 赵云的突出表现,为小说提供了大量精彩的武打场面和戏剧性冲突。他的每一次出场,往往伴随着惊心动魄的战斗,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例如长坂坡的描写,成为《三国演义》中最经典、最令人难忘的篇章之一。

总结来说,罗贯中极力突出赵云,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符合大众审美、更具理想化色彩的英雄人物,以填补蜀汉集团在人才结构上的不足,衬托诸葛亮的智慧,满足读者对忠诚、勇猛、仁义等品质的崇拜,并通过精彩的叙事和戏剧性冲突,为《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云的“出彩”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建立在正史的“底色”之上,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升华,将一个有功绩的武将,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的重要源流之一——元朝的话本《三国志平话》里,赵云就已经被当做重点人物来描写了。

这也是我国古典袍带书里的几种深得人民群众喜爱的角色所决定的,这几种角色:

1、忠义迂腐大哥型,于《三国》就是刘备,于《水浒》就是宋江,于《隋唐》就是秦琼,于《说岳》就是岳飞

特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看起来啥都擅长一点,但实际任何才能都不十分突出,关键时刻会出现窝囊废的隐藏属性

2、可爱莽夫猛将型,于《三国》就是张飞,于《水浒》就是李逵,于《隋唐》就是程咬金,于《说岳》就是牛皋

特点:心智不成熟、行为举止都像小孩,崇尚暴力,需要“忠义迂腐大哥型”的角色做监护人

3、多智近妖军师型,于《三国》就是诸葛,于《水浒》就是吴用,于《隋唐》就是徐茂公,于《说岳》就是诸葛锦

特点:不擅长打架,都高冷、高冷、再高冷,至于到底智力如何得看作者本身的想象力,大多数都是作者想表现这个人物很有智力,往往表现出来都是开挂而不是智力……

4、清纯白袍小将型,于《三国》就是赵云,于《水浒》就是花荣,于《隋唐》就是罗成,于《说岳》就是张宪

特点:清纯,清纯,再清纯,擅长暴力但却又很理智,永远是“忠义迂腐大哥型”角色的贴心小棉袄。

赵云恰好是最符合这种角色的。

原因就这么简单粗暴,没别的。

至于为什么关羽不是这个小棉袄的角色呢?大伙可以想想,三国演义之后,哪个袍带书还有类似关羽的角色出现呢?关羽角色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其他袍带书也没法套路的。

user avatar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赵云正史记载非常出彩。

后将军黄忠,正史记载极少,基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能冲,杀了夏侯渊。说到加料,演义对黄忠的扩写也不少。

左将军马超,一生倒是跌宕起伏,但精彩部分都是独立军阀时期,加入刘备阵营后平平无奇。

名位再次的,如李严,吴一是刘璋降将,入蜀前大段篇章不便写入,如魏延晚年作乱是反面人物。

写小说的角度,这就很尴尬了,刘备入蜀前除了关张就没有名将。正史里很合理,皇叔一直到赤壁打完巅峰期就万把人,就这么个规模有两个万人敌已经超配了。但演义的世界是角斗场模式,军队只是个数字,大将单挑才是真理。你就俩将,挑来挑去就是关羽张飞,文学表现就会很单调。而且关张是出道自带的,刘备人设又是深得人心,结果你一个深得人心的主角出道二十多年还是靠俩老弟兄撑场面,说不过去。

要把小说写得丰满,刘备阵营一定需要个重点塑造的三号将领,最好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后来投顺的,和关张区别开,增加戏剧冲突。

2,出道要早,本来就是弥补前期角色匮乏。

3,名字要好听,朗朗上口。像吴一,就是个配角名,一听就是数学家,没有气势。长得帅就更好了,“云身长八尺,资颜雄伟”,赵云是史料明载的高勇帅。

4,参与度要强,战功如何在其次,可以二次塑造,重在参与。

5,故事要多,逸闻轶事丰富,有现成的创作素材。送嫂子不要,拒绝接盘;保护阿斗甘夫人;截江夺阿斗;赵子龙一身是胆;包括俘用夏侯兰(演义改成杀了夺剑,格调下去了);正史都有记载,随便改改就能刷出好多内容。

6,人品要正气。正史里,赵云这个人就很正,严整慎虑,相关的记载很多。

综合这些要求,还有比赵云更符合的么?三国演义重点塑造赵云一点不奇怪,如果放着这么一个现成素材不用才奇怪。一部文学作品,要用文学视角看待历史人物,评价体系和军事视角是不同的。军事角度,深沉稳重,部署缜密,步步为营者为大将,但是事迹读起来就很乏味;文学角度,出奇制胜,先登冲锋,热血好险者为佳角,写出来神采飞扬,但是历史上并非挂帅者的正道。

user avatar

黄忠,其实我是不会射箭。而且年纪也不大。没有跟关羽对过刀

长坂坡赵云都五十一了,比我还老。老黄忠完全是角色需要。我没有挨箭,而是病死。时罗贯中把我从棺材里拖尸伐吴又死一次的。


题注你满意吗?


张飞:其实打督邮是我大哥,因为名士醉酒罚他是大哥跟蒋琬。至于放火烧诸葛亮更是没影的事情。我对小兵才暴脾气。对读书人一向客气。比如我想睡刘巴(古人睡一起讨论人生哲学狠正常),刘巴拒绝了我。我也不生气。

我相貌不错,你才刺猬胡子螃蟹脸!你全家都刺猬胡子螃蟹脸!

而且性格温柔,富有教养。算得上儒将。常劝大哥善待读书人。不然女儿也不会是皇后了。


题注你满意不?


关羽:华雄是孙坚杀的。吕布也是孙坚赶走的。我们三根本没有参加讨伐董卓。

我喜欢秦宜禄的老婆,结果曹操多看一眼自取,还收养了拖油瓶秦朗。我彻底绝望了。对曹操彻底死心。禽兽,放开她,让我来!

哪有男人不好色。

我伪降吕蒙企图逃走。哪有人不怕死。


题注你满意不?


马超:我在三国民间评书初版不是帅哥,而是个黄面瘦子,使用流星锤。(这个痕迹在嘉靖版还剩打张飞的一个铜锤)

没有什么锦马超。威风八面,少年英俊。只有铜锤黄瘦子。善于用铜锤偷袭。

三国演义里才成为颜值担当。



题注你满意不。这样的马超不俗啊。我挺喜欢的。


赵云:我长坂坡51了....根本不是什么云妹,小白脸,而是云奶奶。(这是三国演义的bug,赵云死时候70多,那长坂坡七进七出的208年51岁)汉中之战61岁。


所以剩下的戏份都是一个白胡子秃顶豁齿的大爷,骑着一匹老马,呼哧呼哧的杀敌。


为什么秃顶?英雄就不能秃顶么?


陆小凤与花满楼,周星驰版如此说。


所以樊美人要嫁给我,一看就知道假的。哪有喜欢快60的秃顶老头子的道理。


老赵云51长坂坡七进七出,主要是曹军不敢扶我。怕赔不起。


汉中之战也是。


后来没有想到曹真真敢打我。我就败了。


题注按照这个思路写吧。


还原历史,看能收到多少刀片?

———-

几点说明吧


黄忠被关羽喷,不与老卒同列。


第一黄忠的确是武人。而且在刘表帐下多年也就中郎将。

关羽跟过曹操,官拜将军,亭侯。

等于是关羽摆资格,看不起黄忠跟他一样。


以前一个大头兵跟你多年的将军并列,当然炸毛。


第二东汉重文轻武。

刘备被骂成老革。就是老兵油子。

张飞被刘巴看轻,就是因为他是武人。刘巴说我为什么要跟兵子共语。


纯武人出身,在那个时代是被轻视的。

所以老卒,就是骂他这个丘八佬。


——-

赵云生卒年不详。


但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力斩五将。

引文:

后人有诗赞曰: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邓芝见赵云大胜,率蜀兵掩杀,西凉兵大败而走。韩德险被赵云擒住,弃甲步行而逃。云与邓芝收军回寨。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


第一次北伐是228年。


就算当年70岁,208年也50了。


这是罗贯中对数字不敏感,写出bug了。

———

马超非常诡异,整个西凉军团,异常的技能是什么。


射箭。


马岱射过魏延。


庞德射过关羽。几乎成功。


马超把裸衣上阵的许褚几乎射成刺猬。把曹操几乎射死在河中。


后来又铜锤偷袭张飞。


马超原来的版本,潼关还射伤过夏侯惇。


他其实早期版本是个暗器大师。善于用飞抓伤人。


有些阴险的意思。马援也是这个技能。


这个图就是马超马岱,雌雄飞抓。


后来改成了流星锤与射箭。


黄忠射半天也没有射死谁。


马超等西凉军团都是伤的重量级。

user avatar

刚才又有小朋友问我,云妹在长坂坡有几个曹兵男朋友?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罗XX极力突出云妹,是不是要向全国人民XX?

以上是玩笑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突出的人多了,给大量武将增加了单挑的情节,比如夏侯惇的各种单挑,主动挑战关羽,这算不算突出夏侯惇?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罗贯中写的小说,罗贯中在史料和前人的基础上,想写谁就写谁,想突出谁就突出谁!这是他的自由。

《演义》里的蜀汉五虎将,本身就来源于《三国志》中的《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是5人并传,这传记位次在蜀汉臣子里,就低于诸葛亮了。

其中关羽、张飞从开始就追随刘备,相比马超214年投靠刘备,黄忠也在210年左右投靠刘备,赵云早在193年左右就有为刘备“主骑”效力的交集。

赵云与刘备产生交集的时间,要远超过马超、黄忠,所以从赵云效力时间长来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突出赵云,也是很正常的写作手法。

说穿了,早期的蜀汉将领,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传记的基础上,能够突出描写的,除了关羽、张飞,也就是赵云了。

蜀汉将领中,赵云不仅有《三国志赵云传》,还有裴注《云别传》进行补充,而其他蜀汉重要将领,比如车骑将军吴懿、庲降都督邓方、江州都督费观等人,不仅少有人知,而且因陈寿就一句“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三国志杨戏传),就在《三国志》里没有传记。

网文神将陈到,号称“名位常亚赵云”,在《三国志》里也就是一句话,当然,陈到官至永安都督等,也是个重要军职,但他没什么事迹记载啊!

《三国演义》里赵云的重头戏,长坂坡之战和汉水之战,在史料里都有原型事迹:

(注)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志》里的长坂坡之战,虽然没有什么赵云七进七出的,但好歹也是赵云保护阿斗和甘夫人突出重围的,这在乱军中,一旦遇到危险,肯定是要赵云亲身搏战,来进行保护的,罗贯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基础,创造出赵云七进七出,也是合理的。

(注)云别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三国演义》的汉水之战,也有《云别传》来背书,罗贯中再虚构一下,也很正常。

此外,赵云一直担任重要军职,刘备称帝后,赵云一度成为蜀汉3大军区之一的军区司令,即江州都督。

(注)云别传: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赵云约210年为偏将军,桂阳太守,211年后,为留营司马。约221年初,赵云劝说刘备不要东征而未果,便被刘备代替费观,成为江州都督。当时汉中都督是魏延,南中都督(即庲降都督)是邓方,而江州都督则变成赵云:

  • 汉中都督:魏延
  • 江州都督:赵云
  • 庲降都督:邓方

刘备时期,赵云担任过江州都督,刘禅时期,赵云担任中护军,征南将军。赵云从都督到中护军,才会让永安都督陈到的“名位常亚赵云”。

可见赵云在蜀汉立国后,在刘备-刘禅时期的军职地位是非常高的。

当然,对罗贯中来说,赵云追随刘备非常早,以及史料里有长坂坡之战和汉水之战的原型,这些理由,就足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赵云进行文学塑造,以突出赵云了。


最后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
  • 回答
    赵云在正史《三国志》中记载确实较为简略,仅提及长坂坡救阿斗和甘夫人、斜谷之战等事件,但他在民间和文学中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成为忠义、勇猛的象征。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正史记载的局限性1. 史料的局限性 《三国志》是陈寿的史书,其记载受时代和视角限制。当时蜀汉政权对赵云的记载可能.............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马云在谈到与赵薇的联系时,以“见面加起来也没超十次”作为回应,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层信息和值得探讨的观点。要理解马云的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和言论的考量: 规避争议,管理公众形象: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深知自己的.............
  • 回答
    赵丽颖为Dior录制的关于“love”的英文视频引发的口语争议,这事儿啊,真是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关心的点。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赵丽颖在视频里说的英文,确实让不少观众觉得不太“地道”,甚至有些人用上了“灾难”、“拉跨”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声音一出来,立刻就炸开了锅,社交媒体上.............
  • 回答
    岳飞之死,韩世忠夫妇何以幸免?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功高震主”在宋朝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岳飞无疑是最闪耀的星辰之一。他沥血沙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悲惨收场。与岳飞同为抗金派的将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却能在岳飞死后安然归田,这其中的缘.............
  • 回答
    赵丽华在李敖去世当天发文称其为“渣男”,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时机的选择:李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个人风格一直是中国台湾乃至华人世界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刚刚去世的敏感时期,对他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表面上看,赵云和张飞都报上了自己的籍贯(常山、燕地)和名字(赵子龙、张翼德),而关羽只说“关某”,似乎有点“简略”了。但细想之下,这里面大有说道,也恰恰体现了关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在当时情境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几个“自报家门”的场.............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
  • 回答
    “矬宋”,这个带点戏谑又隐约透着一丝无奈的称呼,是后世对赵宋王朝的一个常见诨号。它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和官员们,在背后或者在私下里,对这个朝代的一种评价和感受的凝练。要说清楚“矬宋”的由来,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这个“矬”字,它本身带有矮小、不足、短促的意思。.............
  • 回答
    赵构处死岳飞,之所以绕了个“法律程序”,并非赵构真的有多么尊重法治,而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以及其自身性格和意图的复杂交织。这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赵构为了保全自己、巩固皇权所做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赵构当时的处境。他是宋朝的皇帝,却是在靖康之耻后,国家半壁江山沦丧的背景下登基的。朝廷内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说到“得国不正”,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桥兵变后的赵宋,但提起“晋朝”,那篡涂和“八王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混乱,也绝非什么光彩的开端。然而,后世对赵宋的评价,总体而言要比西晋和东晋都要正面得多。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得从他.............
  • 回答
    赵刚赴死,那是一个压抑到骨子里的瞬间,是无数个在战火中压抑的情感、坚守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在那个时刻集体爆发。要说清楚赵刚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路,得从头说起,得掰扯开他心里那些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的东西。首先,信念的崩塌,是对“亮剑精神”的背叛。赵刚这个人,说白了,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极.............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更展现了一位贵族在关键时刻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担当。要说清楚信陵君为何如此受人称颂,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讲。首先,是“义”字的千钧分量。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人都会疑惑,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能纵横沙场,被后世誉为“兵仙”,而赵括、马谡却成了千古罪人,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这背后绝不是一个“运气”或者“时势”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把人物拎出来好好分析一番。一、韩信: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