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一层一层地剥开赵国当时内忧外患的真实情况,以及燕国自身的问题。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为何还能站起来?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奄奄一息”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并非全无道理。长平之战确实是赵国的灭顶之灾,赵国损失了核心的青壮年兵源,军事上的打击是致命的。但赵国并没有因此立刻灭亡,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秦国的战略误判与休整期: 别看秦国赢了长平,但也不是毫无代价。为了这场战争,秦国同样是倾注了巨大的资源,而且,攻占邯郸的战斗也极其惨烈,秦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秦国并没有立即乘胜追击,占领赵国全境。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后勤补给问题: 深入敌后作战,补给线拉得越长,风险就越大。占领赵国并非易事,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撑。
内部稳定考虑: 即使是胜利者,内部也需要时间消化战果,安抚军队,防止动乱。
战略重心转移: 秦国当时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赵国只是其中一个巨大的障碍。一旦扫清了障碍,后续还有燕、楚、齐等国。秦国需要权衡战略优先级。
“围而不攻”的策略: 实际上,秦国在长平之后,并没有放弃对赵国的围堵,他们依旧封锁了部分关隘,对赵国的压力并未解除。但这种压力,给了赵国喘息和重整的机会。

赵国残余力量的顽强抵抗与临时代替: 尽管损失惨重,但赵国并非完全没有了兵源。
老弱病残的动员: 在生死存亡之际,赵国展现出了极强的凝聚力。所有还能拿起武器的人,都被动员了起来。即使是平日里不习惯作战的老人、少年,甚至一些平时做其他工作的人,都被组织起来参与防御。这批人虽然战斗力不强,但足以填充防御工事,配合少量精锐作战,形成一道道血肉长城。
“国中之国”式的防御: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本身就有坚固的城防。赵国在战败后,将首都的防御提升到了极致,成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城市的平民百姓,也参与到守城之中,他们的忠诚和拼死抵抗,是秦军难以逾越的心理和生理障碍。
名将的余威与士气的凝聚: 即使廉颇在长平之战中被换下,赵国依旧有其他将领,如扈辄,也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赵孝成王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将国家的命运与都城的生死紧密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军队和民众的士气。

赵国盟友的援助: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在秦国围困邯郸之际,赵国并非孤军奋战。
魏国与楚国的援军: 魏国和楚国,虽然在战略上对赵国有所忌惮,但他们更不愿意看到秦国一家独大,统一六国。当秦军围困邯郸,且赵国看上去即将灭亡时,魏国和楚国都派出了援军。尤其是信陵君魏无忌,他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勇气,率领魏军和门客,以及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军队,对秦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楚国的援军也及时赶到。
“围魏救赵”的策略变体: 盟友的到来,使得秦军腹背受敌,不得不解除对邯郸的围困,转而与联军作战。这种外交和军事上的合作,是赵国能够从长平之战的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最重要原因。

燕国的到来,为何反而成了赵国的“送上门”的肥肉?

当秦国退兵,赵国稍微喘息过来,稍微缓过了一口气,燕国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燕国的战略误判与贪婪: 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看到了赵国虚弱的躯体,误以为有机可乘,想要趁火打劫,占领赵国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燕国也学着秦国,认为赵国已经无力再战。
燕国自身的内部问题: 燕国虽然没有经历像赵国那样的惨烈消耗,但其国力也并非天下无敌。而且,燕国当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内部问题——燕王喜和乐间的父子内斗。 乐间曾是燕国的名将,带领燕军在历史上屡次征战。然而,在与赵国作战时,燕王喜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忌惮乐间的威望,竟然“父逼子反”,逼乐间前来送死,以便其子丹上位。这种荒唐的政治斗争,使得燕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指挥系统也出现了混乱。
精锐兵力的调动受限: 燕王喜为了政治斗争,不敢贸然调动全部精锐,因为要留着力量压制国内的反对派。
士气低落,缺乏斗志: 兵将们对于这种政治迫害,心中必然是愤愤不平,甚至会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

赵国将士的拼死反击: 此时的赵国,虽然伤痕累累,但其将士依然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他们深知国土沦丧的后果,对于侵略者有着极大的仇恨。在燕军来犯之际,赵国的残余力量,与之前为抵抗秦军而组织的防御力量,迅速集结。
利用主场优势: 赵国对本国地形了如指掌,可以利用地形设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击。
复仇的怒火: 燕国的到来,对赵国来说,更像是一种侮辱和挑衅。赵国将士们已经经历过一次惨痛的教训,这次他们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搏。
“哀兵必胜”的心理: 此时的赵国,已经到了绝境,反而没有了太多的顾虑,有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勇气。

总结一下,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秦国的战略休整与误判: 秦国虽然强大,但并非永动机,也需要时间消化战果,而且对赵国迅速恢复防御能力估计不足。
2. 赵国坚韧的防御体系: 邯郸城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汇聚了赵国残余的力量和民众的意志,成为了不可逾越的壁垒。
3. 关键时刻的盟友援助: 魏国和楚国对秦国崛起的高度警惕,是赵国能够挺过最艰难时期的重要支撑。
4. 燕国的战略失误与内耗: 燕国低估了赵国的韧性,更关键的是,燕国自身的政治斗争严重削弱了其战争能力和士气。

因此,当燕国带着一丝轻蔑和贪婪而来时,面对的不是一个完全崩溃的赵国,而是一个已经做好殊死一搏准备,并且将仇恨与勇气化为战斗力的赵国。虽然赵国再也回不到长平之战前的鼎盛时期,但“吊打”一个因内乱而士气低落、指挥混乱的燕国,在当时的情况下,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这更是赵国民族精神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最后一道璀璨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谈论历史事件之前,先查一下年表——这是一个好习惯,不留情面地说应该是基础。

有些朋友,看了一些网上传来传去的东西以后人云亦云,或者看书只看一段然后张嘴就来,于是放出来一系列奇谈怪论,着实寒碜。

要是再染上好为人师的臭毛病,就更加丢人现眼了

2,

题主提及的这场战争——也就是鄗之战——发生在长平之战的9年以后。

9年是个什么概念呢?

你可以看一下开始义务教育前的小孩什么样,义务教育结束的小孩什么样。

再弄不明白人类的生长周期我也没什么办法了。

2,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能不能对付燕国呢?

长平之战的2年后,也就是邯郸之战的末期,燕军攻取了赵国的昌壮,而赵军并未进行反击。

这就是题主想要的答案。

3,

但考虑到负责的态度,多说两句。

邯郸之战以后,秦将信梁曾对赵国发起过一次反击,声称斩首90. 000级,之后被赵将乐乘击破。

讲个笑话,长平之战赵国就没人了——估计乐乘是个亡灵法师吧。

4,

有关长平之战及鄗之战期间,赵国没有男丁之说,可能出自两个公开信息的误读。

一是秦廷在长平之战后的公布的公开信息,声称总共斩首及俘虏450.000口,其中长平之战400.000级。

根据历史发明界的研究成果,秦廷只要报出一个数字了,那一定就是确实砍下来那么多,既不存在秦廷为了某些政治目的虚报的可能性,也不存在秦廷那套一线官吏自点、自检、自监的验首制度在里面掺水的可能性,总之一定是确实杀掉了这么多人。

从这一点上看的话,那赵国果然没人了。至于乐乘击败秦军所用的军队应该确实是亡灵军团——又一个不得了的发现。

二是鄗之战之前,有燕臣发现途径赵国的地方依旧出现有严重的年龄断层。

也根据历史发明界的研究成果,只要有这句话,那就可以断定绝不是片面信息,也不可能是特殊的政治宣言,总之赵人的生长周期就是比正常人慢,一定是9年以后人口依旧没有恢复(可能是乐乘亡灵法术的后遗症),所以那个时候赵国一定是没人的。

按照这种思路,题主的问题也能解答。

5,

当然,我认为只要你稍微看看年表,都不至于得出历史发明界的神奇结论。

6,

与真正爱好历史的朋友共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扼腕的一场战役。赵国主力被坑杀,数十万士兵的性命就此终结,这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关于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尤其是赵国一方的数字,历来都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些数字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般“精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水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对赵国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四十万精锐军的覆灭,加上此前的损耗,使得赵国国力几近枯竭,兵源凋敝。就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赵国居然能守住并最终赢得邯郸之战,并将强大的秦军赶出了赵国腹地。这其中的转折,并非赵国自身实力瞬间恢复,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如同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战国末期,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剧变。秦国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要说“第二强国”,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霸权,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强”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等。然而,若论及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并在一定时期内对.............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