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后各国伤亡数字是否有水分?

回答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扼腕的一场战役。赵国主力被坑杀,数十万士兵的性命就此终结,这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关于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尤其是赵国一方的数字,历来都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些数字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般“精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水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史料、战争的性质以及历史的惯常做法。

首先,我们得看看官方记载是怎么说的。《史记·白起传》是这场战役最主要的史料来源之一,其中记载:“赵卒既降,白起即令从卒,无尺寸之功者皆杀之。赵之降卒,前后凡四十六万。白起悉坑杀之。” 这里明确指出了赵国投降的士兵人数是四十六万,并且全部被坑杀。

四十多万!这个数字,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一场灾难。那么,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吗?还是存在夸大?要判断这个数字是否有“水分”,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考量:

一、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与战争宣传的本质

《史记》固然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巨著,司马迁的严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要知道,《史记》的成书是在长平之战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当时记录战况的,很可能是来自战胜方秦国的第一手资料。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宣传的战场。胜利者往往有更大的动力去夸大敌人的损失,以彰显自身的强大和战功的辉煌。秦国灭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秦国宣传机器的运作是可以想象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秦国的将军,在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后,向上层汇报战果。一个“四十万敌人被坑杀”的数字,和“五万敌人被坑杀”相比,哪个更能体现你的赫赫战功?哪个更能给你的皇帝带来震慑四方的信心?数字的膨胀,在权力利益的驱动下,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二、赵国军队的实际兵力与动员能力

长平之战前,赵国动员了全国的兵力。长平是赵国与秦国交战的重要地点,赵国投入了庞大的兵力。但即便如此,一个拥有四十多万军队的国家,其人口基数有多大?其青壮年男性有多少?能够承受多大的军事动员?

要知道,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基数与现代社会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总量大致在几百万到一两千万之间。一个国家能够一次性投入四十多万军队,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了。如果说赵国倾全国之力,能凑出这么多人马,倒也说得过去。但是,这四十多万是否全都是赵国本土的士兵?其中有没有包含一些盟友的部队?史书中对此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更重要的是,这四十多万是“降卒”,也就是说,是在战败投降后被坑杀的。这暗示着在战役初期,赵国投入的兵力可能更多,损失也可能更惨重。但如果说最终投降并被坑杀的就有四十多万,那么这场仗打下来,赵国还能剩下多少青壮年?这对赵国后续的国力打击是毁灭性的。

三、坑杀手段的现实性与后勤保障

四十多万活生生的人,被活埋。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即便是战败投降的士兵,他们也是人,会有抵抗,会有哭喊,会有挣扎。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要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坑杀,并且要做到“悉坑杀之”,这需要什么样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首先,你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地方来掩埋他们,而且要保证他们不能逃脱。其次,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挖掘壕沟、填埋泥土。再者,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身体消耗。如果说白起真的做了,那他的手段之残酷和执行之彻底,确实令人发指。但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的完成度,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疑问。

四、历史记录的夸张与戏剧性加工

古代史书在记录战争时,常常会为了强调战争的惨烈程度或某位将领的功绩,而有意无意地进行一些夸张或戏剧化的处理。这是一种“文学性”的创作手法,虽然不至于完全虚构,但可能在数字上有所浮夸。

想想看,“四十万”这个数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巨大的震撼力。它能够极大地渲染战争的残酷,突出秦国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又多么伟大。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在古代的传播环境中是很常见的。

那么,是否存在“水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审慎的判断: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确实遭受了灭顶之灾,伤亡惨重是毋庸置疑的。 绝非简单的几万人的损失。
“四十万”这个数字,作为赵国投降后被坑杀的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 这个夸大可能并非是完全虚构,而是对实际数字进行了一定的“四舍五入”或者基于战报的叠加。比如,可能将战场上被杀死的、伤重不治的、投降后被坑杀的这些数字进行了一个笼统的概括,然后为了突出战果而取了一个整齐且庞大的数字。
真实数字可能略低于四十万,但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使是三十万或者二十几万,也足以让赵国元气大伤,难以恢复。
战胜方秦国的伤亡,史书中记载的相对较少,而且也更模糊。 《史记》中提到“斩首四十五万”。这里的“斩首”通常是指敌人的首级,是衡量战功的重要标准。但实际战役中,并非所有战死的敌人都会被准确地割下首级来统计。而且,如果秦军也有相当数量的伤亡,出于宣传考虑,可能会被淡化处理。

总而言之,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特别是赵国一方的数字,极有可能并非是现代意义上那种精确统计出来的精确数据,而是包含了宣传和艺术加工的成分。 “四十万”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的上限,而不是一个精确到个位的统计数字。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它提醒我们,在阅读历史记载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权力结构以及信息传播方式,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女拳对战争的理解——打仗男人上,赢了掠夺敌国,输了大不了投降。

事实上的战国,健康的男人出去野战,不健康的男人当辅兵,女子下田种地兼在家纺织,配套解决后勤问题。打赢了,能看到父亲,老公,孩子回家。打输了,国破家亡,自己哪怕是长得丑,也很可能被凌辱。

现代宅男对战争的理解——九年义务教育新手区发育,18岁或22岁步入社会后,有事当兵的上,自己在家打游戏;上班摸鱼,熬几十年到60岁退休。

事实上的战国,14岁(或15岁)开始服兵役,65岁才能退役,平时日常要组织军事训练,战时随时应征入伍,一场战役动辄打个几年。没女人,没小电影,更没放假一说。

游戏玩家对战争的理解——农民种田采集资源,造兵,微操。

事实上的战国,围城了,城外田地均需坚壁清野,农民入城,士兵上城头打仗,农民协助作战(如运输器械),老人和女人负责后勤。一旦城破,需要做好被屠城的准备。

所以,题主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了吗?

问题就在你对战争的理解太片面了。

战争从来就不是军队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事。

尤其是像战国时期,那都是全面战争,所有的国家都是在为了生存而战,都是围绕着战争而生存。

什么叫围绕战争而生存?

那个时期,中国率先用法律确定了一夫一妻制,但不是为了实现男女平权,而是为了加快生育。我们现代人还在读书的年纪呢,那个时候就被要求强制分家,强制婚育,不分家不生育都需要面临巨额罚款。

现代女拳要来什么生孩子警告?

不好意思,女拳搞不好直接会被丢到大牢里去的。

为什么?

因为在国家存亡面前,任何自由、平等,都必须向国家生存让步。

长平之战,河内之地15岁以上男子全部被送到前线支援白起军了,你能想象到中国和美国打仗,要把一个省,一个州所有高中生都送到前线去,那得是什么概念吗?

那时候哪有啥兵民之分啊?哪有什么战兵,辅兵之分啊?

那时候的男人,从小生下来就是接受军事化的管理(战国时期,为了鼓励耕战,连农村种田都是被军事化管理的),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围猎等形式参加各种类型的军演,军事素养高得很。

打起战来,兵役年限内的男人,要随时听诏。

服兵役是义务,是没得选的。

所以你可能以为长平之战被坑杀的是45万赵国青壮年,但实际上可能是45万15-65岁的三晋男人。

而且史书上记载,秦国还放走了赵国两百多个年纪尚小的士兵,我估摸着这两百多小孩,可能是连兵役年龄都没到的小孩子。

打仗都打到这种程度了,那种惨烈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至于后来秦国怎么快速恢复人力的,无非就是通过强制生育和推行徕民政策罢了。

具体可看我另一篇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四十万人是不是太多了?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扼腕的一场战役。赵国主力被坑杀,数十万士兵的性命就此终结,这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关于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尤其是赵国一方的数字,历来都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些数字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般“精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水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对赵国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四十万精锐军的覆灭,加上此前的损耗,使得赵国国力几近枯竭,兵源凋敝。就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赵国居然能守住并最终赢得邯郸之战,并将强大的秦军赶出了赵国腹地。这其中的转折,并非赵国自身实力瞬间恢复,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如同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战国末期,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剧变。秦国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要说“第二强国”,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霸权,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强”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等。然而,若论及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并在一定时期内对.............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