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起为何在长平之战后,宁死也再不肯再对赵出战?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

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固然辉煌,但战后赵国虽元气大伤,却并未彻底灭亡。数十万秦军的伤亡数字,对任何一个将领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白起,作为那个将近百万大军的主帅,他深知每一次冲锋背后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每一次胜利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长平之战的惨烈,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战争的“成本”,也让他对这种“饮鸩止渴”式的胜利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或许开始怀疑,即使再胜,又能带来多少真正可持续的国力增长?

其次,秦国的国力在长平之战后,确实已达极限,继续穷兵黩武对秦国自身造成了不可承受的损耗。 长平之战虽然大胜,但秦国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当时秦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连年征战,人口、粮草、兵员的补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虽然被打残,但仍然拥有相当的韧性,短时间内再次发起大规模的攻势,对秦国而言将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白起深知,如果再次出兵,一旦战事不顺,秦国将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他不是一个只顾眼前的将军,更是一个为国家长远考虑的战略家。

第三,政治上的猜忌与排挤,让白起失去了继续出兵的政治资本和支持。 战后的秦国朝廷,特别是以范雎为代表的权臣,开始对白起的威望感到不安。范雎深知,白起在秦国拥有无人能及的军威,如果让他继续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权力将无人能及,这对他自己的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范雎等人开始在秦王面前挑拨离间,利用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因病未能立即乘胜追击的“失误”(虽然这背后有其战略考量和身体原因),将白起描绘成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的人。秦王嬴稷(后来的秦昭襄王)虽然依赖白起的军功,但最终也无法摆脱这种政治压力。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白起即使有心再战,也缺乏相应的政治支持,并且可能被敌人抓住把柄,导致功亏一篑甚至遭受不测。

第四,白起对赵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可能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同情与反思。 尽管白起以“人屠”闻名,但这种称呼更多是后人对其杀伐果断的概括。作为一位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将军,他不可能对战场上的惨状毫无感觉。长平之战坑杀数十万赵军,这种行为无疑是极其残忍的,但也正是这种残忍,可能在白起心中埋下了一颗反思的种子。他或许开始思考,这种灭绝人性的战争,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继续以这种方式对待赵国,是否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从而让秦国的统治者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泥潭?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可能也是他不再主动求战的原因之一。

第五,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因病缠身,也可能影响了他的出战意愿和能力。 长平之战虽然是胜利,但白起也并非毫发无损。长期的征战劳累,加上战役的巨大压力,很可能让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即使他有心再战,身体也可能不允许。在当时缺乏现代医学的条件下,一旦身体出现严重的问题,是很难恢复的。他选择退居幕后,也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和国家负责的表现。

最后,当秦王在政治压力下,再次强令他出征时,白起选择用死亡来对抗这种不被信任和理解的命令,以维护自己作为一名将领的尊严和对战争的理解。 当秦王在范雎等人的鼓动下,决定再次攻打邯郸时,白起已经看透了朝堂的政治斗争,也明白自己无法得到真正的支持。他清楚地知道,如果此时出征,他将面对的不仅仅是赵国的军队,还有来自秦国朝廷的猜忌和阻挠。与其在被动的局面下草率出兵,让秦国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不如以死明志,来拒绝这种他认为不合时宜、不合战略的命令。他用生命捍卫了他对战争的理解,也对那些被政治蒙蔽双眼的当权者表示了最强烈的无声抗议。他的死,是对秦国政治黑暗和对战争意义理解偏差的绝望控诉。

总而言之,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不愿再战赵国,是他综合考量了战争的代价、秦国的国力、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后做出的艰难选择。他的沉默与最终的死亡,并非怯懦,而是对战争、对国家、对自己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深刻责任感的体现。他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向后人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以及在政治阴谋面前,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所面临的无奈与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起比汉尼拔到底还是略高一筹。

做为那个时代东西方世界有代表性的名将,俩人分别贡献了一场震古耀今,堪称史诗级的大歼灭战。所不同的是,汉尼拔的战术表现无可挑剔,坎尼之战是以客欺主,以少敌众,以成分复杂得多的揉合型部队歼灭罗马成熟的公民兵军团。汉尼拔在战场指挥艺术上的造诣,堪称巨匠。足以与白起壮年时代率区区数万孤军破灭楚国国都,歼郢、鄢之众数十万媲美。

所不同的是,长平之战时的白起,他的境界已从早年“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的层次有所升华,懂得去如何利用胜利,相比汉尼拔,他对敌国的国情民性琢磨得更透。所以两人做出了不同选择,白起主张绝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所以他不顾秦军在长平死亡近半的状况,要求秦君动员国力作最后一搏,一鼓作气攻下赵都邯郸。如果机会一旦错失,白起就绝不再做无谓争取。

汉尼拔这位天才,似乎就不那么懂得,时间在敌人那边。

赵国,今天一般的看法是一个不富不穷,人口大约三百万的国家(实则大谬),论疆域、人众不如楚、魏,论富庶,远不如齐,综合国力大约在七雄之中排个中不溜的水平。

这让几乎所有人看轻了赵国的韧性-----它其实是战国时代独一无二的“铁受”。

战国斩首最多的几个战役,赵国摊上三个,一场长平之战(公元前260),一场秦将“摎”攻赵之战(前256)、一场平阳(公元前234)之战,按《史记》的说法,光是斩首的就有64万。要知道,人口最多的楚国被秦军斩首的最高纪录也不过8万人,楚国随后就残了。

可赵国有多变态?

长平之战一打完,就在邯郸把秦军打得血流成河:

“秦军围邯郸八、九月,亡五校,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战国策》。

那时的邯郸,以多剑客、死士闻名,这些人深具亡命之性,动辄“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下手狠毒“上斩颈领,下决肝肺”。赵孝成王八年,“使三千死士击秦军,秦却三十里”。最终成功坚持到魏、楚救兵赶到一起大破秦军,再俘秦军二万。紧接着,秦国报复,秦将军摎攻赵,一口气夺走赵国二十余县,杀俘赵兵九万,此役距长平仅过去三年。

按说,在长平之战后,又损兵十多万,沦陷人口几十万,赵国的血早被放干了吧? 可谁成想,这对赵铁受来说不算啥,次年赵国便派大将乐乘、庆舍反攻大秦,大破秦人信梁之军,收复太原。这一仗,秦方史料讳败不敢多提,但肯定遭受了重创,“信梁之军”据称是王龁 的部队,做为一个统兵数十万的方面统帅,经此一败,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时,已是9年之后了,可见不可一世的虎狼之秦,竟被赵军给打熄火了好一阵。

可谁知,赵与虎狼之秦苦苦搏斗时,又腹背受敌:燕国以倾国之兵碾了过来,燕国多苦寒之地,唯一的富肥之地在燕都以南,早就垂涎相邻的赵国地富民稠,因而出动了号称六十万大军、2000辆兵车。赵人打跑秦兵,转身又殊死相迎,燕赵爆发百万人级别的鄗代之战。此时距长平之战后仅仅9年,如果史书的数字真的可信,那赵军光是死在秦军那边的,就不下五六十万人,所以燕以“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谁能想到? 遭受多次灭国级损兵数量的赵国, 不仅拉出20多万大兵迎战,且脆取燕军,燕方两路主帅:栗腹、卿秦全被杀俘,燕兵主力被歼。赵兵反攻,穷追不舍,所向披靡,廉颇以五万精锐长驱五百里,直抵燕都,燕王大骇,慌忙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43年,燕再一次以赵国衰微,以剧辛率大兵攻赵,当时赵国面临三线作战(秦、匈奴、燕),但赵兵再次大破燕兵,杀剧辛及燕兵二万,并反攻入燕境,夺取燕之重要城市武遂(今河北徐水),兵锋打到距燕都不远的方城(固安县)。几年后,又再攻占燕之狸城(任丘)、阳城(唐县)。同一时期,李牧又率赵国的代北边军大破匈奴,歼匈奴十余万人,并占取娄烦、林胡两戎国,用兵规模当也有十万计。

公元前248年,休战七年的秦赵战争再起。秦国调来了此前负责专攻魏、韩的大将蒙骜,发起“太原会战”。太原也就是晋阳,乃赵国故都,号称“赵之柱国”,攻取晋阳,将切断赵地与代郡边军的联系,腰斩赵国。蒙骜果然猛獒,先廓清晋阳外围的榆次(晋中)、新城(朔州)、狼孟(阳曲),一口气全部拿下,先后攻拔三十七城,最终如愿攻取赵国起家的晋阳,设太原郡,赵人丧失一大交通网,又损失近百万人口。

赵孝成王把家业败得差不多了,幸亏战国四大公子最强的信陵君站了出来,以魏军为基础,联合赵、韩、楚、燕组成五国联军一起攻秦,在河外(黄河以西,山西段)把蒙骜狠揍一通,一直长趋打到函谷关,才算暂时缓解了危机。可秦国底子厚,转年就把韩、魏揍趴,甚至连魏国东北的朝歌(河南淇县)都为秦兵所占,兵锋距邯郸不远了。此时赵孝成王又死了,大伙应该以为,赵国没几年活头了吧?

谁知,儿子悼襄王趁着秦专攻魏,在前241年,悄悄从对燕战争前线调回赵军主力,不声不响,突然就拉起一支三晋之师加楚国的合纵大军,以赵军担纲,由赵国大将庞煖统一指挥,对秦国来了个大跨度奔袭,长趋直入,势如破竹,居然一口气打到离秦国都城咸阳不远的蕞!(临潼县东北,新丰一带),以赵对秦的仇恨,钻到秦国的腹心之区,估计是一路三光吧,不仅如此,当年长平之战,赵国失去的上党高地十七邑,以及陪都晋阳又在此役复归赵之手。并且赵兵大肆报复秦国本土之后,居然全身而退,还有余力向东欺负齐国,攻陷了齐国大邑饶安(河北盐山),获得了人口、物资的补充,打开了一个出海口。

赵国的变态,估计把所有人吓傻了,公元前239年,秦王羸政又兵分两路,北路以扫魏狂人蒙骜带重兵突然从太行山入河北,一下子钻到赵国北部心腹之区(行唐),横切一刀,将赵国西至代郡东到曲逆的大片地区,同南部的邯郸分隔开来。南路则由嬴政弟弟长安君成峤进攻上党高地,打到山西长治,威胁邯郸。赵国也厉害,集中力量先打蒙骜,一举得胜,据说蒙骜被射杀(《史记》则称他该年“卒”),南路秦兵听说北路大败,长安君成峤竟吓得阵前投降!向赵国交出屯留(长治屯留区),酿成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最丢脸的事变,史称“成峤之乱”,秦王嬴政又羞又恼,发大兵攻下屯留,将成峤手下“军吏皆斩死”,全城百姓流放到北疆临洮,成峤则被赵王收容。赵国连续得胜,也飘了,秦国吃亏又丢人,只好改施阴谋,假装拉拢赵国,邀请襄悼王访秦,在咸阳大摆酒席隆重招待赵王,然后唆使他攻燕,“燕无道,吾使赵有之”。悼襄王九年(236),秦军趁着赵兵攻燕,又从背后下黑手,派出王翦、桓齮、杨端和三位大将,分两路攻赵。北路的王翦打穿了赵国在山西的壁垒:连取阏与(山西和顺)、橑杨(山西左权),再连续攻拔九座城邑。南路的桓、杨一举全取赵国河间六城(河北、山东交界一带),次年,桓齮又进陷赵国大郡安阳、邺城(当年魏国西门豹沉女巫的地方,与晋阳一样,当时属赵国特大邑)。庞煖抽兵而南,则鄣尽矣,意思是邯郸南部漳水一线城邑皆为秦取。特别是邺城,位于邯郸东南角,相距不到百里,秦兵取得了攻取赵都的桥头堡。赵国两线作战,吃了秦国的暗算。

这场攻势进行时,赵悼襄王去世,这位老兄总体来说,还算是场面不弱的,风风光光走了。换了赵幽缪王上来,幽缪王二年,秦兵继续廓清邯郸南部外围,桓齮连陷邯郸南面门户平阳、武城(磁县一带),成功的迫使赵军主力出战,继而一战歼灭,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好吧,自长平以来连年征战,连年大失血的赵铁受,血库该尽了吧? 可好像依然没有!赵国在今天河北的中、北部一带依然有丰富的后备资源,那里城邑众多,人口稠密,光一个县就有三四万户。另外,赵国在山西还有一笔压箱底的本钱----李牧的代郡边军。

代郡也是赵国的巨邑,人口庞大,因此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常惊人,从李牧光是从军市的税收拿来犒劳士兵,就得到士兵们热烈拥护就可见,这得多大的贸易基数来支撑啊?这么大的贸易量,得多少消费人口啊?且代地民风一惯任侠尚气,强悍不驯,加上长期与游牧民族打交道,当地人口民族成份复杂,“其民羯夷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愈厉之”。所以代郡边军,可谓汉、胡混杂,又经过严酷锻炼,战备水平、作战经验为六国之最,除了常规的步兵、车兵,拥有天下最优秀的骑兵军团。

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3),秦军一项精心策划的狠毒计划,恰好撞到李牧手上-----向邯郸北部进行战略迂回,从背后包抄邯郸,且切断邯郸同河北北部大片城邑的联系,同时,又与南部的邺城、平阳基地遥相呼应,为以后南北对进张本。秦军攻到赤丽、宜安(均在石家庄附近的藁城一带),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秦国虎狼兵团,遇上代郡边军,竟不堪一击,遭到大破,秦将桓齮大败而逃,据说这一仗,把十万秦军打光了,大概因为这次胜利,代郡兵团趁胜南下,再次收复了特大城市:邺城。也就是说,长平坑赵之后长达27年,秦国来回折腾,赔掉几十万大军,到头来赵国的主要地区:邯郸、晋阳、邺城、平阳、以及上党高地,依然还在赵人手里。赵民在六国之中空前的尚武与团结,更让秦人无可奈何。

这也难怪三百多年之后的太史公都在感慨“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幽缪王四年,秦国再次做了总动员,大起倾国之兵,南路军打到邺城,北路军打到晋阳,攻取狼孟(山西阳曲),随后深入到番吾(河北省平山县),李牧再次大破秦军。

幽缪王七年,秦国又一次大兴兵攻赵,王翦从上地出发,攻克要隘井陉,拿下赵国全部东阳地区(邯郸以西)。杨端和率河内兵团(新乡、安阳等地)一路攻城拔邑,直抵邯郸。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反击。李牧多次击败秦军,杀秦将桓齮,秦国大震!

要知道,桓齮乃秦之四大将之一,是方面军一级的统帅。而且他背景不凡,吕不韦罢相的当年,他却被提拔为将军,上来就统带几十万人的战略集群,可见是秦王羸政的心腹。他战力超群,前后扫平赵国城邑以十计,歼赵人以十万数,绝非泛泛之辈,此番竟死在赵人之手,对秦国信心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在秦军基层将士眼里,赵人的代郡边军已俨然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最后,秦国改用政治手段,采取反间计去了李牧,失去了李牧,代郡边军就等于失去灵魂,士心离散,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内又爆发旱灾,终于被王翦消灭,公元前222年,自长平战役之后,又坚持了38年的赵国才算灭亡。

慢着,赵亡后20来年,天下反秦,赵地张耳陈余一下子在赵地又拉起20来万人马。赵人之铁受真非一般!

所谓战斗民族俄罗斯,在赵国的扛打能力面前,只配当徒弟。


所以,你说白起为啥失去战机之后,宁死不再攻赵? 他不是傻子啊!这种变态,你能给他机会吗?失去机会后,你就老实低调夹着尾巴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吧,别出去瞎浪了。如果秦国真的按白起的主张来,秦一统六国的时间,还会提前许多年。

而汉尼拔在坎尼之战全歼七万罗马大军后,没有继续攻击罗马城。罗马也是个超级铁受,按阿庇安的《罗马史》说法,汉尼拔光是战场上就杀掉三十万罗马军队,摧毁了400座罗马人的城镇,然而,罗马的战争潜力依然旺盛,这令汉尼拔望而却步,失去了为将最重要的果断。因此错过了灭亡罗马的唯一机会,而且军事生涯的落幕,比白起难看得多。

最后,谈一谈赵国的真实实力。为什么他在长平之败后,还能有如此惊人的表现?

要说尚武之风,燕国也不差,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可见燕赵并称。而且,就是附近的齐国也是尚武之邦,“齐人甚好技击,相犯以为乐”(《晏子春秋》)、“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史记》)。因为这种任侠好斗的风气,齐国民间有大量武艺高强的壮士,所以齐军又以“技击之士”闻名。

赵人之所以凌架燕、齐之上,在于他们早早进行了军事改革,在赵武灵王时代“胡服骑射”,不仅在军事技能、部队建设上走在时代前面,关键是搞出一套举国性的武备动员体制。这种体制所形成的国民文化,在与周边的战争特别是与难度极高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得到不断强化、浸染,不仅军队战力得到锻炼,还形成了赵民淳朴勇武、团结一心的国族面貌。

其次,赵国在工商业上,相比燕、齐、楚国更为发达,甚至超过魏国。

赵国是当时的“世界工厂”,又是华夏世界的“金融中心”、“商品交易中心”赵国冶铁工业规模之大为七雄之冠,国内分布着五座大型冶炼基地,支撑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所以装备铜兵器的秦军,面对铁兵器的赵军会那么吃力。

同时因为赵国商品经济、金融交易的高度发达,赵国的铸币业也是海内第一。这也源于赵国工业的强大,使商品经济有了坚实的繁盛基础,赵国发行的货币,数量种类远远超过以经济发达著称的魏、齐,有20多座以上的赵国城市在铸币,超过了魏国的十多座,远逾齐、燕。六国钱币质量又以赵币最佳,发行流通量最广,甚至燕国远在辽东直到今天朝鲜境内,都通行赵国钱币。

而且赵国经济种类更齐全,既有河北大平原上肥沃的农田,盛产粮食、丝、麻,麦浪滚滚,桑树成荫,民饱于桃、杏、栗、枣,国家“粟支十年”,又有北方大面积的牧场、畜牧业繁盛为列国之最,牛马羊群一望无际,特别富产良种战马。手工业、精密制造业也是位于七雄前列。

所以在商业竞争上,赵国后来居上,实力雄厚。赵地是燕国与中原交往的必经之路,燕国数百万人口所需的中原消费品,都要通过赵国去采购。而齐、魏、楚也需要在铁器、马匹方面求购于赵,并依赖赵、燕的需求市场,因而赵国有了区位优势。邯郸为天下名都,富冠海内,又以出美女而闻名,街市上云集着四面八方的客商、形形色色的或公开,或秘密的各路采购人员。战国顶级的大富豪多在赵国发迹,比如郭纵、蜀卓氏的先人,都是在赵国冶铁致富,甚至富比王侯。吕不韦本是韩国阳翟人,但偏要去“金融中心”邯郸奔前程,果然家累千金。在邯郸还挤满了寻找机会的各路投机者、伎人、流浪侠士、辩客,仅仅寄居在赵惠文王门下的剑客就有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有百余人而好之不厌”(《庄子。说剑》)。商业之繁盛,慢慢取代了齐国、宋、卫的地位,赵都邯郸的规模,已与繁富著称的齐都临淄相当,都城人口估计都达到30万以上。

所以,今人脑补出来的所谓赵国人口才三百万,是大大的不靠谱。赵国在战国中期就已是“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又吞并了千乘之邦的中山国,中山之地号称“地薄人众”,人口众多,有大小三十座城邑,当赵国几经人口消耗为秦国吞并后,仅仅一个曲逆县,就剩下三万多户人家,想其盛时,当不下四、五万户,这还只是一个县,赵国拥有三十座以上的大、中城邑,全国总人口显然不止三百万。从《汉书。地理志》来看,西汉末年,赵地的人口大致600万左右。这是赵国衰亡、秦末大乱之后一百来年恢复起来的数字,与赵国鼎盛时期的人口应该相去不甚远。

今人还忽视了一个问题:赵国与魏国一样,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东扩运动,也就是损失于秦,而取偿于齐。齐自田单复国以后,不但没能收复赵国占去的大片领土,反而被赵国一直推到高唐,高唐是齐国五都之一,连同济西的人口大郡平原郡(德州附近)、麦丘(山东商河)等地约57邑亦为赵所得,等于说赵国吞并了从黄河到济水的全部齐属地区,从此齐国不再与燕国接壤。还有燕国,领土虽广大,但真正值钱的都在国都蓟邑以南的那块地方, 这片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蓟南之地也半为赵所得,这样看来,赵国在与强秦的周旋中所能调动的人力资源,远远不止三百万。

正因为有这样冒尖的综合国力,才会有“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的说法。秦灭六国,难度周折以赵为最,其次楚、魏,韩、齐、燕乃最下。

user avatar

白起这样的神级人物,对战争走势的预判是十分准确的,在战争未开打之前就可以准确地预测最终结果。他为何不愿再次领兵伐赵?因为他认为,秦军未能乘长平大胜之势一波平推邯郸,就等于坐失良机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缓过劲来的赵国进入了哀兵必胜的状态,所以他认为此时不能伐赵,于是他就开始抗命了。

至于白起为何会被赐死,那原因不仅仅是这一个,且听老夫慢慢道来。

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将星闪耀的时代。如果非要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选出战国第一名将的话,那白起当仁不让。

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创纪录般地全歼赵军四十万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白起堪称战国第一杀神、人屠、人头收割机。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秦国名将,最终却被秦王赐死。这一切的原因何在呢?有人说白起是功高震主,引得君主猜忌。也有人说是白起杀孽太重,被赐死是报应循环。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翻开《史记》我们就能很快找到答案。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核心原因是——抗命不尊,无视君权。

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战士,没有选择战场的权利。军人不论如何也不能拒绝上级的命令,不论曾经的功劳有多大,都不能构成你拒绝命令的理由。长平之战后的白起,已经飘了,这只雄鹰也开始爱惜自己的羽毛了。事情往往没有我们后人想得那么复杂,我个人认为秦昭襄王处死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军人并无不妥之处。

第一次抗命: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即便真的生病也不应该直接回绝,这样的交往方式不符合君臣之道。)

第二次抗命: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 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即便战略分析正确也不应该同时驳了君王和丞相的面子,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白起这么做有点无视君权和相权了。)

第三次抗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再次无视君主与丞相,我实在想不明白,白起为何如此偏执。)

第四次抗命,对不起没有第四次机会了: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跟题主一样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

总有好事者认为秦昭襄王是忌惮白起功高震主所以要杀他,我认为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如果真的忌惮,那为何一再要启用白起,赋予其军权。秦昭襄王拥有纯正秦国贵族血统,绝非后世草根君主,他有那么自卑跟不自信吗?依照秦国用人传统来看,同时代提拔起来的重臣都不会因为猜忌而被屠戮。秦孝公有杀商鞅吗,秦惠文有处死张仪吗,秦昭襄王有为难范雎吗,秦始皇有对李斯、王翦、蒙恬下狠手吗?

某些人解读历史只看到白起的功劳,从来不问事情本身,然后按照固定套路直接甩出一句“功高震主”。如果君主真如这些人解读的那么简单,他们不可能称霸一方,更不可能一统天下。

user avatar

首先我觉得需要澄清一点,就是白起不是“宁死”也不肯出战。一开始他不知道这样做会死。等到知道的时候已经别无选择了。

这也是老练政治家的做法:你知道你要死的时候,你已经别无选择了。

白起据说是源自于楚地的军事贵族。秦昭襄王是从楚国太后的手里夺权才掌握权力的,所以在政治派系上来说,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嫌隙。

这样,二者在军事问题上发生争执,就易于产生军事以外的影响。

比如说,楚系贵族是不是觉得秦昭襄王不行了?或者说,秦昭襄王觉得楚系贵族觉得秦昭襄王不行了?

范睢在这个时候就冒出来了。

所以白起就在这个时候死了。

秦昭襄王杀白起,关键其实不在于白起是不是有问题,而是秦昭襄王不能让名臣宿将出问题。

形势比较明朗。

白起具备指挥大军取得巨大胜利的能力。白起可能不服秦昭襄王。也就是说秦昭襄王不具备带领军队取得胜利的能力。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得不到军队支持。秦昭襄王得不到军队支持,那么就会有人得到军队支持。那就会发生政变。那么秦昭襄王必须让所有人知道自己还能控制局势,并且要绝了众人之望。所以白起必须死。

至于白起是不是这样想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秦昭襄王是这样想的,就足够了。

所以白起并不是“宁死”不肯对赵出战,而是他没想到秦昭襄王已经外强中干虚弱到了这种地步。

这样说起来秦昭襄王也很虚了。

这是白起“宁死”的问题。

白起实际上死于对秦昭襄王不太在乎这个政治态度问题。

人才嘛,总会看不起瞎指挥的人。

那么白起不肯对赵出战,从外在因素上则主要是他认为失去了时机。

军事上毛泽东主席有很好的观点。以第二次反围剿为例,在没有获得战机之前,毛泽东指挥三万红军主力隐蔽接敌,在敌前潜伏了25天之久。这种超卓地耐心引起了敌军和红军苏区中央局两方面的焦虑。最后毛泽东捕捉到战机之后,15天横扫七百里,痛快淋漓地消灭了敌人。

孙子兵法也说得很清楚。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第二次反“围剿”可以说是这一段话的完美呈现,战例中的战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网络美分党的“卓越工作”,目前百度百科基本上将第二次反“围剿”词条里有价值的内容都删掉了,在词条里是看不到这一段经典战役过程的。读起来有点像司马迁写的《卫青霍去病列传》:你知道卫青霍去病赢了,但是你不知道他们怎么赢的,甚至有时候你觉得卫青霍去病赢得很坑爹。我听说最近几个月香港之所以闹腾这么厉害,就是因为香港教育部门已经被英美彻底渗透了。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善,也许过几年我们会近距离欣赏香港废青。

白起对继续攻赵的判断,实际上也是一个军事判断,而不是“图谋颠覆秦昭襄王”的政治判断。

从军事上说,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既然在决战中击败了赵军,秦军既然付出了极其重大的代价,秦军既然无力支撑进一步的战争,那么秦军就需要示强于敌,立即进攻邯郸。利用赵军新生力量尚未集结的空白期,青黄不接,突袭吃掉赵军首都,从而焚毁赵军多年的集聚,从而加大赵军的恢复期,甚至于令赵军再也来不及恢复过来。

但是秦昭襄王既然不肯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示强于敌,非要暴露出秦军已经没有实力继续作战的困倦,那就应该彻底转入休整。如果真的彻底转入休整,那么天下人都知道秦军回去休整了,天下人都知道秦军已经休整了,那么秦军就又不怕任何人挑战。

但是秦昭襄王两条路都走了一半:

首先他撤军了,让天下人都知道秦军疲倦这一软肋。

然后他出击了,让秦军疲倦这一软肋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这不是作死吗?

军事上常常说要学会调动敌人。但是同样是调动敌人,不同的人做法是不同的。聪明的将军,会通过调动敌人,让敌人陷入到易于被歼灭的境地。愚蠢的将军,则会通过自己的指挥,调动敌人,使敌人居于易于歼灭自己的有利态势。

军事上常说“调动敌人”,其实这是一个缩略的短语。“调动敌人”这个短语的完整形式是“调动敌人到适于歼灭的地位”。但是很多纸上谈兵的键盘军事家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以为只要“调动敌人”,敌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歼灭。现实当然不是这个样子。现实中,如果调动错误,还会将敌人调动到易于歼灭我军的地位。比如说敌人原本不知道你的军火库在哪里,结果你非要派一个团在军火库附近撩拨敌人,敌人就集中了一个师打了过来,结果发现了你的军火库……好了,敌人集中主力一顿猛攻,炸了你的军火库,你的部队就弹尽粮绝了。

面对秦昭襄王这样的操作,我是白起,我也要看不起他,以至于轻慢他的命令,对他的命令擅自评价。做出这样单纯的行为时,是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这样的举动秦昭襄王就会杀人的。

前文已经说了,秦昭襄王很有可能不是因为白起的轻慢而杀人的,而是因为秦昭襄王担心白起引起连锁反应而杀人的。

世界大师因为臭棋篓子的棋力太差有点不耐烦,结果臭棋篓子怕引起别人看不起一怒之下杀了世界大师。然后大家就更看不起他了。比如说,吕不韦都琢磨着要经营个国家来玩玩了。

白起不肯对赵出战,是白起出于军事考虑做出的决策。

白起因为不肯对赵出战而被杀,则是秦昭襄王出于政治考虑做出的决策。

这是两个人做的两件事。

user avatar

“先求胜,后求战”这是一个军事家基本的素养。

长平之战,秦军虽然取胜,但损失也极为惨重,赵括虽然惨败,但也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庸手。长平之战,双方攻杀四十余天,赵括一直牢牢把持着军队,赵军的建制一直不乱。大家可能知道,冷兵器时代,只要建制不乱,交战双方的损失不会拉的太大。某种意义上,秦国长平的胜利,是靠人命堆出来的。

邯郸离秦国腹地甚远,离东方的韩魏燕齐甚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攻灭赵国的计划不可能成功的,白起作为杰出的军事家,一眼便能看出来: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七十列传·白起王翦列传

另外,白起即不是上帝,也没偷看过历史书,他怎么知道自己会因为这个被赐死?

宁死也不肯对赵国出战时远远谈不上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试不爽的白刃冲锋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确实失去了原有的威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战场环境、对手实力、战术对抗、武器性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的优势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有素且.............
  • 回答
    白宫公布奥巴马总统踩在桌子上打电话的照片,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考量和意图,并非仅仅是一个随意的抓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政治传播、总统形象塑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这张照片最直观的呈现是 总统的工作状态和“亲民”形象的营造。在很多人眼中,总统总是西装革履,端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群有截然不同的解读。简单地说,“世界在右转”和“白左与政治正确嚣张跋扈”这两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常常被用作政治论述的工具。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解释。一、 .............
  • 回答
    军事小白朋友你好!你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而且一点都不“小白”,这说明你对海军装备的发展有很敏锐的观察力。055型驱逐舰确实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意义重大,而你提出的“若干艘052捆在一起能否替代055”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舰艇设计的核心——体系化作战和能力叠加的边界。咱们一篇一篇地掰.............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选择在晚上,这事儿说来可就复杂了,绝非仅仅是“灯红酒绿”那点表面的热闹。咱们细细掰扯掰扯,这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得从元春的身份说起。她不是个普通的回娘家省亲的姑娘,她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这“省亲”二字,在皇宫里头,可不是一家人吃顿饭那么简单。更像是皇家的一次“巡视”,一次“.............
  • 回答
    .......
  • 回答
    嘿,新手小白你好!踏入摄影这片精彩天地,1万的预算,风景为主,想在佳能RP和尼康Z5之间选,这可是个挺纠结但又充满乐趣的选择题。别担心,我这就来给你掰扯清楚,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台相机。咱们先聊聊这两款相机,它们都是各自品牌全画幅家族里的入门级选手,但又各有千秋。佳能RP:轻巧灵活的“小精.............
  • 回答
    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多发生在春秋季、白天居多以及星期一出现的现象,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要理解,这些观察到的趋势是群体性的统计现象,并非适用于所有抑郁症患者。一、 春秋两季:季节性因素的扰动春秋两季之所以会被认为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
  • 回答
    白宫近期对乌克兰局势的表态和行动,传递出多重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博弈、战略威慑、盟友关系以及美国全球影响力维护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对俄罗斯的威慑与战略信号 军事部署与军事援助的强化 美国近期通过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如防空系统、反坦克武器、无人机等)和在欧洲的军事存在(.............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伊阙之战,一场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国大将白起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彻底奠定了秦国吞并东方六国的开端。在那场战役中,白起面对的是声势浩大、数量数倍于己的韩魏联军,然而,他却以一场惊天动地的胜利,让世人为之侧目。这胜利绝非偶然,而是白起卓越军事才能与对战场深刻洞察的必然结果。首先,白起能够大败数倍于秦的韩魏.............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和“白起屠杀流芳百世”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是“双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评价方式。首先,我们来审视这两个事件: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性质: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 回答
    西班牙帝国从美洲掠夺了巨额的黄金白银,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人的财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笔巨大的财富并没有让西班牙巩固其在欧洲的强国地位,甚至在日后的发展中显得力不从心。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财富的“病因”:通货膨胀与经济结构.............
  • 回答
    白酒股票的上涨,就像有人把一坛陈年的老酒一次次地端出来,大家闻着香,尝一口更觉醇厚,于是争相抢购,越推越高。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没节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表现。要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讲。一、 品牌的力量,深入骨髓的认知优势首先,得承认白酒,尤其是那些头部白酒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那可是.............
  • 回答
    京东狂推白条,淘宝默认推花呗,这背后其实是两家电商巨头基于自身平台特性、用户习惯以及商业战略的深谋远虑。它们不是简单的“推”,而是精心设计的一套体系,旨在最大化用户价值和平台收益。京东:为何要“狂推”白条?京东在推白条这件事上,可以用“不遗余力”、“全方位渗透”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考量:1. 解决.............
  • 回答
    “欧洲白左”这个词汇,近年来在网络上常常被提及,通常带有贬义,用来形容一部分欧洲的左翼政治观点和实践,特别是那些被认为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甚至损害自身利益的方面。理解“欧洲白左”为何产生,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首先,我们要明确“欧洲白左”这个标签的含义和来源。 “.............
  • 回答
    中国白酒,这坛陈年的佳酿,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曾几何时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是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时推杯换盏的见证。可如今,放眼年轻人的餐桌,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鲜肉”、“小花旦”们,白酒似乎越来越被“冷落”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