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贾元春为何省亲回家不在白天而在晚上?

回答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选择在晚上,这事儿说来可就复杂了,绝非仅仅是“灯红酒绿”那点表面的热闹。咱们细细掰扯掰扯,这里头门道可不少。

首先,得从元春的身份说起。她不是个普通的回娘家省亲的姑娘,她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这“省亲”二字,在皇宫里头,可不是一家人吃顿饭那么简单。更像是皇家的一次“巡视”,一次“展现”。你想啊,皇帝的女人,回娘家,怎么能像寻常百姓家一样,白天就大大咧咧地进进出出?那多失了皇家体面,也多有损皇妃的威仪?

所以,这时间一选,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晚上,意味着什么?

第一,是“私密性”与“庄重感”的营造。

白天,虽然贾府已经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造,那也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元春作为皇帝的女人,她的出现,必然是伴随着无数双眼睛的注视。选择晚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围观和干扰,营造一种相对私密、庄重、属于皇家家眷的氛围。这不像是在街上游玩,而是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家事”。

想想看,如果白天进行,那些达官显贵,甚至是普通百姓,都能远远地看见皇妃的銮驾,看见她的身影,未免就少了那份“神秘感”和“距离感”。而夜晚,配合着贾府精心布置的灯火,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反而更能彰显她作为皇妃的尊贵身份。

第二,是“排场”与“效果”的最大化。

贾元春省亲,这可是一项耗资巨大、轰动全国的盛事。贾家为了迎接她,几乎是倾尽所有。你想,从“宁荣二府”到“省亲别墅”,这期间的工程浩大,人力物力无以计数。这种规模的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工匠、仆役、士兵来维持秩序和安全。

如果放在白天,这么多的人在活动,难免显得杂乱无章。而选择晚上,配合着精心搭建的灯火,那些花灯、宫灯、龙凤灯,一齐点亮,那场景该是如何的壮观、辉煌、令人目眩神迷?《红楼梦》里描写的“灯光如昼”、“金碧辉煌”,正是为了展现这种极致的奢华和气派。白天,阳光充足,这些灯光的“魔力”反而会被削弱。夜晚,灯火成了绝对的主角,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贾府为了迎接皇妃所营造出的梦幻般的场景。这不仅仅是迎接,更是一种“表演”,一种给皇帝、给世人展示贾府实力和忠诚的表演。

第三,是“时间的特殊性”和“情绪的烘托”。

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不同,有着它独特的节奏和规则。元春久居宫闱,与家人分别多年,她的归来,本就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和期盼。夜晚,通常是人们情感比较容易流露的时候。在万家灯火、星光点点的衬托下,元春与家人的团聚,那种“泪眼问花花不语,卷地风来草不惹”的淡淡伤感,以及家人对她的嘘寒问暖,那种温情脉脉,在这种夜晚的氛围下,更能被放大,更能触动人心。

而且,皇家的礼仪,很多时候也倾向于在黄昏或夜晚举行,这本身也带有某种仪式感和庄重感。比如,皇帝的召见,很多时候也不是在阳光灿烂的午时,而是有特定的时间。元春省亲,作为皇妃,她的出行,自然也要遵循一定的“礼制”,而这种礼制,在很多人看来,晚上才更显“规矩”。

第四,是从“安全”和“隐秘”的角度考虑。

元春是皇妃,虽然是回娘家,但她的身份依旧特殊。在皇宫以外的地方,她无疑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选择在晚上,可以减少她在路途上以及到达时的潜在风险,更好地保障她的安全。毕竟,即使是省亲,也要考虑到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能够迅速地进行处理,而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影响”。

同时,宫廷内部的很多事情,也并非完全公开。虽然贾家大张旗鼓地庆祝,但元春的许多活动,还是需要一定的隐秘性。晚上,光线昏暗,人员流动也相对较少,更方便她进行一些私下的交流和活动。

所以,你看,元春省亲选在晚上,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它既是为了彰显她的尊贵身份,是为了营造出最盛大的场面,也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情感,更是出于对安全的考量。这个“晚上”,就把元春的“回娘家”变成了一场集皇家排场、家庭温情、个人情感于一体的、极具象征意义的盛事。这才是《红楼梦》的妙处,一个简单的选择,背后却隐藏着如此深邃的社会、文化和情感层面的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元春省亲在贾府看来是个大事,在皇帝看来屁事一桩,宫里那些例行的程序礼仪才是大事。能让你回个家是格外开恩,怎么能耽误皇家规矩。

放到现在有些公司不也是这样,领导刚提拔你,就想着请假回家了,怎么可能。什么?很久没有休息日了?公司就是你的家,这种觉悟怎么对得起领导栽培。

user avatar

首先,我给你们捋一下时间。

太监报信说,贵妃未初用完晚膳,这个未初是什么时候呢?是下午一点。下午一点吃晚饭,是满族人的习惯,满族人一天只吃两顿。实际上他们入关以后晚上还要再吃一顿或两顿,所以这个晚膳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就是午饭,不过时间会比汉族人稍迟一些。

然后是酉时去赴宴,也就是下午五点。北方冬天,下午五点已经天黑了,也正是吃晚饭的时间。正月十五上元节这天晚上,皇帝会大宴群臣,非常隆重,还会办灯会、放烟火。作为贵妃,必然是要赴宴作陪,不能缺席。

在这里再说一下,为什么会定在正月十五这天省亲。清朝皇权制度非常严格,皇帝和皇子们整年也就放三五天假。在春节期间,只有在大年初一那天放一天假,其他时间都要办公或者学习。当然就算这一天假,也还要搞很多礼仪活动比如给老祖宗烧香什么的,包括皇后贵妃也都要参加,非常严肃。所以整个春节假期里面,最宽松的时间其实就是正月十五前后,因为这几天皇帝都是社交活动,不用严格要求到位。为了让妃子们在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正月十五正是最合适的时间。

贾元春在正月十五这天晚宴上,5点开席,陪皇帝喝酒喝到7点,陪足面子,看样子差不多了,就跟皇帝打一声招呼,说我先失陪,我还有下半场。皇帝就说去吧去吧,我还要跟蒙古王公们一起放烟花。

正月十五传统上,就是闹元宵,要玩到半夜的。贾元春回到家正好赶上,在春节的最后一天和家人团聚。你白天还不能放烟火、办灯会,没有这么热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选择在晚上,这事儿说来可就复杂了,绝非仅仅是“灯红酒绿”那点表面的热闹。咱们细细掰扯掰扯,这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得从元春的身份说起。她不是个普通的回娘家省亲的姑娘,她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这“省亲”二字,在皇宫里头,可不是一家人吃顿饭那么简单。更像是皇家的一次“巡视”,一次“.............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首次正式“到”了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并在此梳洗了一番。这件事原本似乎是宝玉对黛玉好感和亲近的表现,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一向温顺体贴的袭人却为此事而有些不悦,甚至在之后对宝玉发了些小脾气。这其中缘由,细细想来,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梳洗一事,而是牵涉到几层更深的意思。首先,也是.............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论及《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孙子贾兰的态度,与贾母对贾宝玉的呵护备至相比,确实显得冷淡许多。这其中缘由,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家族的现实考量、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贾府内部微妙的权力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兰是谁。贾兰是贾珠与李纨的儿子,而贾珠是王夫人唯一的嫡出长子。从血缘上讲,贾兰是王夫.............
  • 回答
    史湘云不一直住在贾府,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她特殊的家族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贾府复杂的亲戚关系网。虽然她与贾府众姐妹感情深厚,频繁出入,甚至常住,但终究无法像贾府的女儿们一样拥有一个“家”。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一件件来分析。首先,得说说史湘云的出身。她虽出身名门,是“八公”之一的史家的女儿,但实际上她是个孤儿.............
  • 回答
    关于87版《红楼梦》中元春向宝玉传意,促成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这是一个在原著中便有所伏笔,而在87版电视剧中被更加具象化、情节化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背景、元春的考量、宝钗的优势,以及这一切如何巧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春在贾府中.............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描绘父权社会下家族兴衰的宏伟画卷,在这幅画中,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其“家长权”的体现,看似与父权社会的基调有些出入,实则恰恰是父权体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种复杂展现。她并非直接拥有男性亲属的绝对统治权,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地位、智慧以及对家族利益的深刻洞察,在维护父权结构的稳定和家.............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显赫一时,出了一个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元春,被封为皇贵妃。这等荣耀,按理说,贾府应该是朝野上下敬畏有加的香饽饽,怎么还会有人敢来敲诈勒索?这事儿说起来,就得细品一下大观园里的潜规则和官场的复杂性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元春虽贵为皇贵妃,但终究只是皇帝的女人,是后宫的宠妃。皇帝后宫佳丽三千.............
  • 回答
    《红楼梦》之所以至始至终没有着力描写贾宝玉在外部婚恋市场与大户人家女儿的互动,甚至可以说完全回避了这一可能性,其深层原因涉及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的需要以及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创作核心与主题:贾宝玉的“理想世界”与“悲剧宿命” 核心主题:女性.............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贾琏被称作“琏二爷”,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称呼,实则蕴含着贾府森严的宗族秩序、辈分关系以及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要理解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从贾府的大家族结构以及贾琏的出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二爷”这个称谓的含义。在旧时的大户人家,尤其是像贾府这样世代簪缨、权势煊赫的豪门,.............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红楼梦中的“智通寺”一段,初读起来似乎只是贾雨村一次偶然的游览,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警示和哲学意味,是作者曹雪芹借此为全书定下基调,点明其核心主题的重要一笔。贾雨村的“闲游”与“智通”的冲突首先,我们来看贾雨村这个人物。他是一个落魄读书人,渴望功名利禄,心怀“经济学问”,却又“不得志”。他来到.............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贾府,那绝对是当時の社会名流,可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要说他们过的是“顶端”的贵族生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贾府确实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撮人。他们的祖上出了好几个“国公”,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才能被封为国公的。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辈.............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