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7版《红楼梦》中,为何把贾政看到宝钗的灯谜之后的内心独白换给了贾母呢?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

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

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的灯谜,出自第22回。当时的场景是元宵节家宴,大家都要作灯谜。宝钗的谜底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谜面自然是取自她的名字“宝钗”。贾政看了之后,书上的描写是:“贾政看了,又看了看宝钗,只是点头,口里‘倒是好谜’四字,别无他言。”

随后,原著接着写道:“贾政心中,也有一事未决,只是近来因宝玉的缘故,又加了许多心事。”这里紧接着宝钗的灯谜,立刻切入贾政的“心事”,并且点明了这心事与“宝玉的缘故”有关。这个“心事”是什么呢?结合后文和宝钗一贯的形象,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贾政对宝钗的欣赏,对她“温厚和平”、“识大体”的评价,以及他作为家长对家族延续和子嗣人丁的考量。贾政是个极其看重“规矩”、“体统”的人,他看到宝钗这个“有德有才”的女子,自然会产生“为宝玉纳为室”的念头。

所以,在原著中,这个转场是自然流畅的,它通过贾政的视角,直接将读者引入了他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作为父亲、作为家族掌权者,对宝玉婚事的初步盘算和忧虑。这个独白,是对贾政性格塑造的重要一环,也预示着宝玉与宝钗之间未来潜在的婚姻关系。它是一种权力意志的体现,是长辈对晚辈人生道路的规划。

电视剧的改编:为何将这份“心思”托付给贾母?

电视剧作为一种再创作,需要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和声音,并且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人物关系。将贾政的内心独白嫁接到贾母身上,我认为有以下几层原因:

1. 突出贾母在家族中的核心地位与情感牵绊: 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疼爱与期望,是整个家族情感的基石。在宝钗身上,贾母同样有着深厚的喜爱,她欣赏宝钗的端庄、稳重,更看重她“安分随时”的性格,认为她能“持家”。将这份对宝钗的欣赏和对宝玉婚事的“心思”,放在贾母身上来表述,更能凸显出贾母作为家庭灵魂人物的情感力量。这份“心思”对于贾母来说,不仅仅是家族利益的考量,更包含了她对宝玉未来的深切关爱和担忧。她作为女性长辈,在子女婚姻问题上的操心,比男性长辈往往更细腻、更具人情味。

2. 强化宝钗与贾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电视剧的画面呈现中,贾母与宝钗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描写是相当重要的。宝钗住在贾母身边,两人经常一起说话、玩耍。将这份“欣赏”和“期望”通过贾母的独白说出来,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贾母对宝钗的喜爱和认可,为日后宝钗“金玉良缘”的说法,以及她在贾府的地位,打下更深厚的情感铺垫。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强化和强调。

3. 为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制造更强的戏剧张力: 原著中贾政的“心思”相对隐晦,是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出来的。而电视剧如果直接让贾政说出来,可能显得有些“直白”,也可能不如通过贾母来表达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她的点头和期待,比贾政更为直接地代表了家族对宝钗的认可。这份认可,加上之前元妃省亲时对宝钗的喜爱,共同构成了“金玉良缘”的有力佐证,也为后续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制造了更强的戏剧张力。观众知道贾母也希望宝钗进门,这会让他们对宝玉的选择以及黛玉的处境,产生更复杂的情感。

4. 叙事节奏与画面表现的考虑: 电视剧在画面呈现上需要更直观的情感表达。将宝钗灯谜后的内心活动交给贾母,可以让她在看到宝钗的灯谜时,通过一个特写镜头,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再伴随一段内心独白,将这份欣赏和盘算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处理方式比单纯的“点头”、“口中赞许”更具冲击力,也更符合影视语言的表达习惯。

5. 与“风月宝鉴”和脂砚斋批语的呼应(非直接,但有间接关联): 虽然电视剧改编未必直接参考脂批,但很多改编的思路往往与脂批所揭示的原著深意有暗合之处。脂砚斋对宝钗的评价,虽然复杂,但也承认其“有辅佐之才”、“能安分随时”。而贾政对宝钗的欣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将这份“欣赏”落在贾母身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家族利益优先”的体现,而贾母作为长辈,更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同时,元春在灯谜时说宝钗的谜“别致”,本身也暗示了对宝钗的某种认可。贾母作为元春的母亲,对女儿的想法和喜好自然也了然于心,她的这份“心思”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呼应元春的视角。

总结来说,将贾政的内心独白转化为贾母的独白,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在艺术处理上的一次巧妙转化。 它并非简单地“移花接木”,而是基于以下考量:

突出贾母在家族中的核心情感作用。
强化宝钗与贾母之间的母女般的亲近感。
为“金玉良缘”埋下更具说服力的情感伏笔,制造戏剧冲突。
使影视语言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画面感。

通过这样的改编,电视剧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同时,也更加贴合了影视艺术的特点,让观众对人物关系和情感走向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这正是优秀改编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是在忠于原作精神的同时,根据自身媒介特点进行的再创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编剧的主观倾向方面,87版编剧很显然是喜欢给贾母加戏的,也是很倾向于削弱贾政、贾赦等“封建家长”复杂的一面,单纯塑造他们那种昏庸、荒淫、迂腐、无能的“封建统治阶级”形象的。贾政解灯谜的情节被换给贾母这种情况在剧中并非孤例,贾赦在中秋夜宴上讲笑话的情节也改成了贾母转述,贾政在七十八回“名利大灰”的心态变化在剧中也没有表现。至于编剧原创的丑化这些“封建家长”的情节,在剧中更是数不胜数了,特别是结局部分。我其实非常不喜欢87版塑造出的这些贾府长辈形象,完全是概念先行的产物,一个个经历过几十年大风大浪的人,在结局中的表现比无知小儿都不如,根本不是公侯之家应有的表现。编剧不仅仅是黑了他们的人品,更是黑了他们的智商。最后的抄家灭门,给我的感觉不是原著中应有的宿命难违式的悲剧,而是小丑般无能狂怒的闹剧。

另外从剧组角度来说,饰演贾母的李婷是成名已久的名演员,而饰演贾政的马加奇是副导演兼职客串来演这个角色的,剧组可能早就想给李婷多加几场戏了,正好贾政的这场戏他们认为不重要,加到贾母身上又能凸显贾母的高大上形象,那就加上了呗。

user avatar

87版有意把贾母塑造成一个仁爱睿智、最有洞察力的长辈形象,其实原著中贾母是毫无危机意识的一个老太太。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临走是太太(王夫人)给的一百两银子,叫她以后自己做点小买卖,别求亲靠友,87版改成了是老太太给的,一字之差,没有细心比对过原著的人很难发觉。

其他角色也有些脸谱化倾向,比如原著中提出下帖请妙玉的是王夫人,87版把这句改为了探春的台词。

还有一次晴雯和宝玉、袭人拌嘴,黛玉出来打趣他们是不是为了争粽子吃,原书中黛玉和晴雯没有任何互动,87版电视剧却让她们两个相视一笑、很有默契的样子。

这样的细节还不少,主要是因为受到时代背景、政治氛围的限制,我曾经看过一篇70年代的文艺评论,说“宝钗是涂脂抹粉的贾政”,总之两个都是封建主义大反派,剧组多少也是戴着这样的有色滤镜在塑造人物。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往往都会有复杂人设概念化的倾向,这样的人物形象会更鲜明,有助于一般观众快速入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关于87版《红楼梦》中元春向宝玉传意,促成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这是一个在原著中便有所伏笔,而在87版电视剧中被更加具象化、情节化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背景、元春的考量、宝钗的优势,以及这一切如何巧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春在贾府中.............
  • 回答
    87版《红楼梦》中,史湘云的结局并非沦为船妓,这或许是您对原著情节或某些解读产生了误解。在经典87版电视剧以及曹雪芹的原著中,史湘云的命运并没有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让我们梳理一下史湘云在87版《红楼梦》中的情况,以及原著中对她命运的交代,来澄清这个误会:87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87版电视剧中,.............
  • 回答
    87版《红楼梦》作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捧红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其中柳湘莲的扮演者何赛飞和香菱的扮演者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她们的演技和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您提到的“柳湘莲的扮演者那么帅,为什么会和香菱的扮演者结婚?”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会。首先,我们来厘清一下几位主要演员。 柳.............
  • 回答
    您提到87版《红楼梦》的妆容“感觉好重,每个人都浮粉了”,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经典电视剧时会有的一种感受,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大家在观看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奇怪”或者有这种感受,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当时的化妆技术、审美偏好、拍摄条件以及演员的个人情况等等。下面我来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一、.............
  • 回答
    说起87版《红楼梦》,我心里头,那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要说最让人“难以容忍”的,倒不是说它有什么大错,毕竟在我心里,它已经是无可撼动的经典了。但硬要挑剔,我脑子里会蹦出几个地方,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就是那个“时间流逝”的问题。虽然人家拍的是名著改编,得尊重原著的叙事节奏,但有时候看着看着,总觉.............
  • 回答
    作为一名老红迷,我对87版《红楼梦》的感情自然不必多说,那简直是刻在我DNA里的经典。每当主题曲响起,那熟悉的一颦一笑、一草一木,都能瞬间把我拉回到那个如梦似幻的大观园。它之所以能成为永恒,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逝去时代的追忆,一种对精致美学的致敬。然而,即便它如此近乎完美.............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87版《红楼梦》确实太经典了,经典到它像一个难以逾越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至少没有成功且广受认可的)去翻拍它?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往深了扒一扒。首先,“经典”二字的分量太.............
  • 回答
    87版《红楼梦》豆瓣评分高达9.6,这确实是一个现象级的数字,让不少观众感叹“几乎人人五颗星”。那么,这个分数是否“过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9.6分的《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了无数观众对这部剧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认可。在豆瓣这样的平台上,.............
  • 回答
    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演组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改编。他们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在尊重曹雪芹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增、删、改”的操作,这些改动恰到好处,让电视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一、巧妙的增:让人物更立体,情节更丰满电视剧在一些原著中笔墨不多,但对人物塑造和情节.............
  • 回答
    87 版《红楼梦》堪称经典,是几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但即便如此,完美如它,细究起来,也并非全无瑕疵。回过头来审视,有些地方确实留下了些许遗憾,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改编的取舍,又或者只是观众个人的感受。首先,我们得说说关于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广度。87 版对主要人物,尤其是宝黛钗这三位的刻画,可以说是.............
  • 回答
    说到87版《红楼梦》有没有“扬黛抑钗”的说法,这确实是许多观众,特别是原著爱好者津津乐道,也常常引发讨论的一个话题。要详细地说,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扬黛抑钗”。这简而言之,就是指这部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是否厚此薄彼,倾向于突出林黛玉,而相对削弱了薛宝钗的魅力和重要性。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
  • 回答
    说起87版《红楼梦》,那真是说一天一夜也道不尽的精彩。要问它凭什么能成为“无法被超越的经典”,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而且背后是无数心血和匠心的堆砌,绝不是一句“拍得好”就能概括的。一、 深入骨髓的文本理解与改编:首先,这部剧最核心的,是对曹雪芹原作《红楼梦》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和理解。那个年代,还.............
  • 回答
    关于新版《红楼梦》(通常指2010年的版本)和87版《红楼梦》孰优孰劣的讨论,是红楼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点。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掰扯一下,看看新版相较于87版,究竟有哪些地方让不少观众觉得“输”了。一、 气质与神韵的缺席:时代的印记与演员的功力87版《红楼梦》最被称.............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achtundneunzigste Auflage des „Traum der Roten Kammern“ der Schauspieler danach nicht mehr berühmt, die meisten nach der Auflösung der Crew zurück zum.............
  • 回答
    87版《红楼梦》被誉为经典,深入人心,但即便是如此成功的改编,也确实在情节上做了一些取舍和删减。要理解这些删减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原著的体量与电视剧的篇幅限制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即使是现存的前八十回,其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细节之繁复,已经是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总的来说,普遍的看法是新版《红楼梦》(通常指2010年由李少红执导的版本)在艺术水平上并没有达到87版《红楼梦》的高度。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一、 尊重原著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87版《红楼梦》: 核心优势在于对曹雪芹原著.............
  • 回答
    提起87版《红楼梦》,脑海中浮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经典”二字能够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次集体的、深沉的、近乎虔诚的文化再现,一次对曹雪芹笔下那个宏大而精致的贾府世界的饱含深情的翻译。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份“恰到好处”的美。这种美,不是当下流行的那种浮光掠影、矫揉造作,而是从骨子里透出的、温润而.............
  • 回答
    大家对87版《红楼梦》的结局,总是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那些鲜活生命走向落幕的惋惜,也有对那个时代、那个家族轰然倒塌的喟叹。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束,更像是一场盛大宴席的散场,留给观众的是满腔的怅然和无尽的回味。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虽然电视剧只拍到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出家为僧的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