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7 版《红楼梦》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人尝试翻拍它?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87版《红楼梦》确实太经典了,经典到它像一个难以逾越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至少没有成功且广受认可的)去翻拍它?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往深了扒一扒。

首先,“经典”二字的分量太重了,重到几乎是一种难以撼动的神话。 87版《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集体记忆。它承载了那个时代中国电视剧制作的巅峰成就,也凝聚了无数观众对中国古典文学最美好的想象。

演员的选择和表演达到了某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看看陈晓旭的林黛玉,脂粉气不重,但那份清愁、那份病弱、那份灵气,仿佛是从书页里走出来的,几乎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邓婕的王熙凤,泼辣、精明、八面玲珑,那种眼神里的狡黠和眉梢眼角的威严,至今令人拍案叫绝。欧阳奋强的贾宝玉,那种贵公子的疏狂、那种多情、那种对女性的尊重,也深入人心。这些演员,他们的形象、气质和对角色的理解,仿佛与原著角色完美契合,而且当时选角的过程也异常艰难,据说从几千名候选人中层层筛选,才最终确定了这批演员。后来的任何尝试,都难以避免被拿来与这批演员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导演王扶林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王扶林导演为了拍好《红楼梦》,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原著,请来了红学家指导,甚至为了还原原著中的场景和细节,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拍摄地,比如苏州的园林、扬州的古街。他对服装、道具、布景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力求还原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大观园。这种严谨和考究,在当时的制作环境下是很难得的,也造就了电视剧的史诗感。

音乐的绝世风采。 87版《红楼梦》的配乐,由王立平作曲,简直就是一绝。无论是片头曲《枉凝眉》中那份凄婉动人的旋律,还是片尾曲《女儿悲》里的低回吟唱,亦或是剧中各个人物的背景音乐,都充满了古典韵味和人物的性格特色,完美地烘托了剧情和人物的情感。这些音乐,已经成为《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听觉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共鸣。

时代的烙印与观众的集体情感。 87版《红楼梦》播出的时候,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精神食粮,而《红楼梦》这样一部深刻描绘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巨著,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一场文化盛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87版《红楼梦》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是青春、是梦想、是情怀。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尝试”呢?或者说,为什么成功的翻拍如此之难?

1. 观众的高期待与近乎苛刻的审视。 正因为87版太深入人心,任何新的翻拍都会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一点点与原著的偏差,一点点演员表演上的不足,一点点服装道具上的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被解读为是对经典的“亵渎”。观众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象和情感投射,任何试图打破这种“定式”的做法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2. 选角困境成为“过不去的坎”。 前面说了,87版演员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现在想要找到能被大众普遍认可,同时又能演出角色精髓的演员,难度极大。比如,谁能演黛玉?谁能演宝钗?谁能演王熙凤?这个问题抛出来,估计就能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而最终的选角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即便是新版演员表现出色,也很难摆脱“不如87版”的评价。

3. 制作成本与艺术追求的权衡。 87版《红楼梦》当年拍摄时,虽然也是下了血本,但它依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今的电视剧制作,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如特效、画面质感)还是在宣传投入上,都远超当年。但问题是,很多翻拍往往是在追求“大制作”、“高颜值”上用力过猛,而忽略了对原著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和对艺术细节的打磨。有时候,反而不如87版那种朴素但充满匠心的制作来得真挚。

4. 对“红楼梦”理解的时代差异。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审美趣味也在变化。比如,在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现代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期待,比如更独立、更反抗的女性形象。但《红楼梦》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作品,其人物命运和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那个时代的限制。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符合现代观众理解的“解读”和“呈现”,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难以把握的平衡。有些翻拍可能会为了迎合现代口味而进行“过度解读”或“魔改”,这反而失去了原著的韵味。

5. 创作团队的魄力与担当。 翻拍《红楼梦》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一旦拍不好,会背负巨大的骂名。所以,真正敢于接手,并且有能力、有魄力去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导演和团队,是极其稀缺的。很多时候,大家宁愿去拍一些更容易出彩或者风险更小的题材,而不是去挑战87版这部珠玉在前、且充满争议的作品。

6. “翻拍”本身是否是最佳选择? 有时候,人们也在思考,为什么一定要翻拍?《红楼梦》的内容如此丰富,为何不尝试“二次创作”,比如以某个配角为视角,或者创作一部以大观园为背景的全新故事?但即使是这样的尝试,也很难摆脱与87版《红楼梦》的关联和比较。

所以,与其说没有人尝试翻拍,不如说“成功且被大众接受的翻拍”至今没有出现。一些零星的尝试,或者说是“改编”、“致敬”的作品,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引起广泛关注,或者在口碑上未能超越87版。

总而言之,87版《红楼梦》的经典地位,是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匠心共同铸就的。它的光芒太耀眼,太深入人心,以至于任何后来的尝试,都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要想让自己的影子不被遮蔽,甚至能够超越,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正是因为这份“不可能”,才让《红楼梦》的翻拍之路如此寂寥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没有好的资本投资,这太牵强了,洗钱的电影一大把,只要有流量,大把的钱砸过来。红楼梦即使IP再冷,那也比现在的网文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之所以没人拍,也不是因为央视垄断解释权,是因为现在的影视环境不允许。红楼梦有大量的女性角色,都是豆蔻年华,现在你去哪找这么小的演员?即便让表演系的大学生强行装嫩来演,台词也可以后期配音,但是说真的,演员文学素养不够,不培训个一两年很难演出来“贵族”气质。你说现如今的电影学院的学生,哪个能忍受这么苛刻的拍摄要求,不趁着年轻拍几部大热剧,恐怕经纪公司都不答应吧?连最基本的“形似”都保证不了,更别谈“神似”了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对演员要求最高的,没有好的演员,没有良好的影视氛围,很难再现。

user avatar

有个迷你版的红楼梦,

都是各种小朋友演的,演技很好,

颜值上林黛玉挺好看,贾宝玉不行,

就是不知道这些小朋友演起感情戏,

能读懂红楼梦个中几何........

user avatar

目前只有一个答案提到了真正的原因:有关部门已经禁止四大名著翻拍

集中于2010-2011年间的高希希版《三国》、鞠觉亮版《水浒传》、张纪中版《西游记》、程力栋版《西游记》、李少红版《红楼梦》,那就是四大名著最近一次完整翻拍。

2011年4月1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三点:

1.禁止拍穿越剧

2.禁止翻拍四大名著

3.禁止“克隆外国剧”(如《回家的诱惑》)

四大名著翻拍被广电总局叫停 穿越剧也遭严批

这三条禁令至今没有解除,2011年之后的穿越题材、翻拍四大名著、翻拍外国作品只能在电影或者网剧里找,电视剧里很难找到。


作为一个六学家,个人认为六小龄童和巩汉林对该禁令的出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1年4月6日,六小龄童发了一篇博文:名著翻拍何时立法?_六小龄童_新浪博客

里面提到:

今年在“两会”前,政协委员、我多年的挚交及同事巩汉林先生给我打电话,谈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著保护的话题,我们经常在一起参加各类活动,这次我俩也是一拍即合,他希望了解我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我把我写的有关博文传给了他。在今年的“两会”上,巩汉林先生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国家尽快立法,制止对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和文学名著的恶搞、篡改。我相信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件事最终能有一个结果。


3月份召开两会,巩汉林提交政协提案,然后才不到一个月就有了回响。

很难说这两件事之间没有联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