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第九回顽童闹学堂里,贾宝玉受辱,为何作为侄子贾兰却想置身事外?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儿还只是个孩子,年纪不大。虽然书中写他“读书甚是用了心”,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对人情世故、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还没那么敏感和深刻的认知。在他的认知里,学堂是读书的地方,现在出了这样的“小人”,他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或者是不知如何是好,本能地回避冲突。
谨慎内敛: 贾兰的性格特点是“少年老成,读书甚是用了心”。这种“用心”不仅体现在读书本身,也可能体现在他对环境的观察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上。在这样一个人多口杂、充满矛盾的场合,尤其是在贾环这样一个行为出格的人面前,一个少年人很容易选择保持沉默,不卷入纷争,以免惹火上身。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二、 贾府内部的利益与派系(虽然贾兰可能尚未完全理解):

隐性的权力斗争: 贾府虽然表面光鲜,但内部早已暗流涌动。贾环虽然是个不受重视的庶子,但他身后有他的母亲赵姨娘,赵姨娘又依附于王夫人。而贾宝玉是王夫人最疼爱的儿子,是王夫人家族利益的代表。
贾兰的背景: 贾兰是贾珠(贾宝玉的哥哥)的遗腹子,他的母亲是李纨。李纨作为寡妇,在贾府的地位并不稳固,她深知自己需要依靠,而王夫人是她最大的靠山。在这种情况下,李纨自然会教导贾兰要谨慎行事,不要得罪王夫人和王夫人一系的人。贾兰虽然不懂得其中的政治含义,但他会感受到母亲对王夫人的敬畏,以及对家族和谐的期盼。
避免站队: 在贾环这样一个挑衅者出现时,贾兰最稳妥的做法就是不表态,不站队。如果他去维护宝玉,可能会被贾环和赵姨娘视为与王夫人一党为伍,为日后的关系埋下隐患。如果他沉默,则可以避免直接冲突,也避免了潜在的“站队”嫌疑。

三、 贾环的劣迹与贾兰的认知:

贾环的形象: 贾环在贾府众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早已有所铺垫。他心胸狭窄,行为乖张,屡屡惹是生非,且经常欺负弱小(比如薛蟠打他,他被吓得屁滚尿流)。贾兰作为学堂的学生,对贾环的这些行为不可能一无所知。
对贾环行为的判断: 贾兰或许认为贾环的行为是“不入流”的,是“下作”的。泼脏水这种行为,在大多数有教养的人看来都是极其不堪的。贾兰可能觉得贾环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反而不好与之纠缠。他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读书明理来应对。

四、 保护母亲的策略:

李纨的处境: 李纨作为寡妇,带着儿子贾兰,在贾府这种复杂的大家族里生存,她唯一的依靠就是管好自己的儿子,让他读书上进,将来有所作为。她深知“多事”和“站错队”对自己和儿子的危险。
教育导向: 李纨对贾兰的教育,必然是强调“安分守己”、“读书为重”。在这个原则下,贾兰自然会回避那些可能影响他读书、可能惹恼长辈的事情。贾环的闹剧,对于李纨来说,是一件她不希望儿子参与进去的事情,她希望贾兰能专心于自己的学业,而不是卷入这些无谓的争端。贾兰的沉默,也是对母亲教育的一种遵从。

总结来说,贾兰在宝玉受辱时置身事外,并非是冷血无情或者没有教养,而是:

1. 作为孩子的本能反应: 年幼,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理解,倾向于回避冲突。
2. 谨慎的自我保护: 避免卷入潜在的家族纷争,以免招惹麻烦。
3. 对贾环行为的道德评判: 认为贾环的行为不值一提,不必与之纠缠。
4. 对母亲处境的理解与维护: 遵从母亲“安分守己”的教导,为李纨在贾府的生存策略服务。

他更像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着一场他并不理解也不愿意参与的闹剧发生,而他选择用自己的沉默和对学业的专注来划清界限。这与他“少年老成”的性格是相符的。他的“旁观”,实际上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寻求自身安稳和发展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蓝不是贾蘭(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哪个奴才的命运最让人唏嘘,焦大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这位老人家,当年也是跟着宁国公从战场上滚下来的,跟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那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老本家,宁国府最硬的底子。按理说,他这功劳,这资格,在府里怎么也该是个受人尊敬、安享晚年的老太爷,结果呢?一到晚年,日子过得.............
  • 回答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集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但细究其中,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这里,“私人道德”并非绝对的高尚,而是与人情、关系、利益、宗族观念等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下是本回中体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连串的遭遇让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泪,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深处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首先,故国之思,骨肉分离的伤痛是她哭泣最直接的原因。 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去世,父亲林如海也病重在床,她此番进贾府,可以说是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温馨,父.............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贾府,一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绘得如同天上人间的贵族家庭,其恢弘的宅邸、奢靡的生活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无不令人咂舌。而在这庞大帝国背后,支撑起这一切运转的,便是数量庞大、分工细致的佣人队伍。那么,贾府为何需要如此之多的佣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配置究竟是出于何种必要?让我们剥开层层繁华,细.............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这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曲折的,为啥偏偏最后才轮到林妹妹?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送东西的顺序问题,那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心思呢。咱们得先明白,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可不是平白无故跑一趟的。那是贾府老太太、王夫人那边,专门给府里几位年轻姑娘们准备的应景物件,这宫花啊,是过节时候才能有的体面东西,显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里最引人深思的感情线之一。要说贾母是否“喜欢”林黛玉,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一概而论。贾母是老祖宗,她的心思深沉着呢,尤其是在对孙辈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年轻人那点小心思能比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从血缘和情感上讲,贾母.............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