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为什么贾母、王熙凤不识字?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

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未来的婚姻和家族责任展开。核心内容是“女德”教育,包括如何持家、如何侍奉公婆、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以及实践来完成,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

学识的“无用论”: 对于女子而言,过高的学识,尤其是精通经史子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往往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甚至会影响其“贤良淑德”的形象。人们普遍认为,女子读书是为了将来辅佐丈夫,而非像男子一样科举入仕、建功立业。因此,如果一个女子“才高八斗”,反倒可能被视为“有损夫家”的预兆,或者显得“野心勃勃”,不利于婚嫁。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虽然这句话并非完全出自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对女性的期望,在那个时期依然有其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女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她的德行和对家庭的贡献,而非其个人才学。过度的学识可能会被视为“杂念”,影响其纯洁和贞静。
家庭环境的侧重: 贵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通常会优先倾斜于男性继承人。他们需要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延续家族的荣耀。而女性的教育,虽然也有,但更多的是为了“嫁个好人家”而进行的“妆点”,比如学习一些琴棋书画作为才艺展示,或者学习一些基础的家政管理知识。识文断字,能够应付一些基本的信件往来,可能已经足够。

二、 贾母和王熙凤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贾母: 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的职责更多的是维系家族的体面、稳定和传承。她阅历丰富,精通人情世故,对家族的各项事务了如指掌。她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洞察、对局势的把握以及对儿孙的疼爱与规训上。她不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或表达思想,因为她所处的位置,信息自然会汇聚到她这里,她的决策也更多依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和判断力。她的“识”更多的是“认识”和“识别”,而非“识字”。
王熙凤: 凤姐的“不识字”是她在《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缺陷”。但这恰恰是她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职业经理人”的特质之一。她并非没有智慧,相反,她极具才干,管理能力超群,八面玲珑,口才了得,尤其在处理经济事务、调度人手、维护贾府的表面光鲜方面,无人能及。

“术业有专攻”: 凤姐的专长在于“管事”,在于“说”,在于“做”。她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庶务,从采买、收租到人员调动、宴请宾客,这些都需要她亲力亲为,或者通过口头吩咐来完成。她不需要坐在书房里啃书本,她需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识”字之外的“通”: 凤姐虽然不识字,但她却通晓人情世故,通晓利益计算,通晓如何笼络人心,如何恩威并施。她的“通”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具体事务的灵活处理。她有自己的“账本”,有自己的“算计”,这些都无需文字来辅助。
“不识字”的利用: 有研究者认为,凤姐“不识字”甚至可能是她一种刻意为之的“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她可以将一些棘手的账目或文书推给懂得识字的人处理,以规避某些责任,或者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将责任推卸给代笔。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性的解读,但从她精明强干的性格来看,并非不可能。
对下属的依赖与控制: 凤姐虽然不识字,但她有平儿这样的贴心丫鬟可以为她念信、念账,也能依赖周瑞家的、鲍二家的等管事媳妇处理文字相关的事宜。她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威慑,将这些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她的“不识字”并没有削弱她的管理能力,反而可能让她更专注于那些她擅长的实务。

三、 作者的艺术手法与深层意蕴:

塑造人物的立体感: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会赋予他们一些“不完美”的特点,这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贾母的慈祥中带着几分权威,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中带着泼辣与刻薄,这些特点与他们“不识字”的设定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复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反讽与批判: 在某种程度上,“不识字”也是对当时社会教育弊端的一种反讽和批判。虽然是贵族女性,受过一定程度的“教养”,但她们的教育内容和程度,并不足以支撑她们真正具备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她们的智慧,更多的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是被时代局限的。
对比与映衬: 贾母和凤姐的不识字,也与书中其他一些识字的女性(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才女的出现,更凸显了她们在诗词歌赋、文学修养上的造诣,而贾母和凤姐则代表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和管理模式。

总结来说,贾母和王熙凤不识字,并非因为她们的智力低下,而是她们所处的时代、家族的定位以及她们各自的角色需求所决定的。 她们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人情世故、管理才能和生活经验上,而非书本知识。曹雪芹通过这样的设定,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借此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女性教育的局限性,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生存和发展的不同方式。她们的“不识字”反而成就了她们在各自领域里的“通透”与“精明”,也让她们在《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母能行令,应该是认字的。只不过是要鸳鸯提着罢了。

也就是说,贾母比较熟悉鸳鸯出的题目。

贾母以前是管家的,应该是认字,不然怎么看账簿?

至于王熙凤的话,王家是武将,而且说了王熙凤是从小充男儿长大的。

我感觉王熙凤本来是和父亲一起混军营的丫头(受到的应该类似于穆桂英和杨家将的之类的教育)。

家里应该是本来打算把她嫁给武将的。但是后来应该是因为父亲或者叔叔的升职,又或者是贾家想要娶一个厉害的人处理家族事物,或者管住贾琏,才娶的王熙凤。

也就是说,红楼梦里各个家族有不同教育理念。

比如说,薛宝钗他们家就明显是男女都接受教育,并且女子都要学作诗的。

李纨,她们家是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只教女德的。

林黛玉他们家是因为林家没有儿子,所以把女儿当成儿子教。所以林黛玉才会写诗作词。

而贾家,贾母不是很喜欢女子作诗,但是也不怎么管,而姑娘们自学诗的。而元春看家里姑娘们会写诗是觉得荣耀的。

而实际上贾家的姑娘都是给李纨教的,而李纨诗词也不怎么样。贾家并没有特别请人教女子写诗,因为迎春和惜春很多场合写的很应付,或者根本写不出来。

而且明显四春之中,元迎惜的诗都不怎么样,只有探春写的比较好。惜春连画具都不知道,学棋也是和妙玉学的。肯定是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

而林黛玉的话,她做诗好是因为她有灵气和进贾家之前就学的文吧,因为潇湘馆里的书应该也是她父亲死后她从家里带来的。因为其他姑娘没有。

而林黛玉文章好,应该也是因为她身体不好不能做剧烈运动,常年躺着,所以做诗是有感而发吧。

至于凤姐认不认字。

第二十八回,凤姐要宝玉代替她写字。

       只见凤姐儿在门前站着,蹬着门槛 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 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房里,凤姐命人取过笔 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各色上用纱一百匹,金项圈 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儿?”凤姐儿 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五十五回,凤姐说探春的时候说。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 字,更利害一层了。     

七十四回,说凤姐理家久了,每每看帖看帐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 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一总递给凤姐。凤姐因理家久了,每每看帖看帐, 也颇识得几个字了。那帖是大红双喜笺,便看上面写道: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了。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心愿。若园内可 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好说话。千万千万!再所 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具。 凤姐看了,不由的笑将起来。     

意思也就是说,凤姐在出嫁之前,不认字。

到贾家之后,要看帐才学的字,而且也是只会看,不会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论及《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孙子贾兰的态度,与贾母对贾宝玉的呵护备至相比,确实显得冷淡许多。这其中缘由,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家族的现实考量、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贾府内部微妙的权力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兰是谁。贾兰是贾珠与李纨的儿子,而贾珠是王夫人唯一的嫡出长子。从血缘上讲,贾兰是王夫.............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描绘父权社会下家族兴衰的宏伟画卷,在这幅画中,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其“家长权”的体现,看似与父权社会的基调有些出入,实则恰恰是父权体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种复杂展现。她并非直接拥有男性亲属的绝对统治权,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地位、智慧以及对家族利益的深刻洞察,在维护父权结构的稳定和家.............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说起贾母,脑海里浮现的,不再仅仅是那位白发苍苍、享尽荣华的老祖宗,而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身上带着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独有的光辉与无奈的人。她身上那种近乎天然的权威感,并非来自于喊打喊杀,而是渗透在举手投足间,一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阅历的自然流露。很多人觉得贾母就是个老佛爷,宠着孙子孙女们,吃喝玩.............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贾琏被称作“琏二爷”,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称呼,实则蕴含着贾府森严的宗族秩序、辈分关系以及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要理解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从贾府的大家族结构以及贾琏的出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二爷”这个称谓的含义。在旧时的大户人家,尤其是像贾府这样世代簪缨、权势煊赫的豪门,.............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红楼梦》里,凤姐之所以不直接拒绝贾瑞,反而选择“故意整他”,这背后隐藏着她复杂的心思和当时的生存环境。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凤姐的“恶趣味”,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凤姐这人是什么性子。她是什么人?是贾府“治家”的一把好手,人精一个,心思玲珑剔透,口才更是跟开了闸子似的,说出来的话跟刀子似.............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读《红楼梦》,常常会留意到书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特别是贾府这一显赫家族的爵位传承。说到贾赦和贾代化,这两人确实是同属宁荣二府,但他们之间隔了一个辈分,为何又都是一等将军呢?这背后的缘由,其实涉及到了明清时期的军功授爵制度以及贾府作为开国功勋之后所享有的特殊待遇。首先,我们要明确贾赦和贾代化在贾府.............
  • 回答
    话说《红楼梦》里,那焦大醉了那一回,简直是贾府的“炸弹”,把个富贵温柔乡搅了个天翻地覆。他一个酒醉的、地位卑微的老仆人,怎么就能说出那些震动贾府根基的陈年旧事?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焦大这人。他可不是寻常小厮,而是贾府的“老祖宗”级别人物,跟着宁国公打江山的老人。这种.............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选择从侧门而入,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考量,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用以烘托林黛玉的身世、性格以及她即将面对的贾府环境。首先,从礼仪和身份的角度来看,黛玉初来乍到,虽然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薛家之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身份上存在着一层微妙的差异。贾府作为.............
  • 回答
    这两种情况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小说中设定的背景和人物性格。我们先来聊聊《甄嬛传》里甄嬛和玉娆。甄嬛与玉娆能拒绝皇上: 个人魅力与特殊地位: 甄嬛,即便一开始是带着“替身”身份入宫,她凭借绝顶的容貌、过人的才情以及对皇上情感的拿捏,一度获得了皇上的专宠。这.............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贾珠,很多人可能觉得他是个边缘人物,甚至有些读者会把他直接忽略掉。毕竟,他在书中实际露面的篇幅少得可怜,早早就领了便当,留下的只是一个名字和一段短暂的过往。但即便如此,我总觉得,贾珠这个角色的存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基石,支撑着贾府,也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他的意义,.............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显赫一时,出了一个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元春,被封为皇贵妃。这等荣耀,按理说,贾府应该是朝野上下敬畏有加的香饽饽,怎么还会有人敢来敲诈勒索?这事儿说起来,就得细品一下大观园里的潜规则和官场的复杂性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元春虽贵为皇贵妃,但终究只是皇帝的女人,是后宫的宠妃。皇帝后宫佳丽三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