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为什么贾母、王熙凤不识字?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

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未来的婚姻和家族责任展开。核心内容是“女德”教育,包括如何持家、如何侍奉公婆、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以及实践来完成,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

学识的“无用论”: 对于女子而言,过高的学识,尤其是精通经史子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往往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甚至会影响其“贤良淑德”的形象。人们普遍认为,女子读书是为了将来辅佐丈夫,而非像男子一样科举入仕、建功立业。因此,如果一个女子“才高八斗”,反倒可能被视为“有损夫家”的预兆,或者显得“野心勃勃”,不利于婚嫁。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虽然这句话并非完全出自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对女性的期望,在那个时期依然有其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女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她的德行和对家庭的贡献,而非其个人才学。过度的学识可能会被视为“杂念”,影响其纯洁和贞静。
家庭环境的侧重: 贵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通常会优先倾斜于男性继承人。他们需要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延续家族的荣耀。而女性的教育,虽然也有,但更多的是为了“嫁个好人家”而进行的“妆点”,比如学习一些琴棋书画作为才艺展示,或者学习一些基础的家政管理知识。识文断字,能够应付一些基本的信件往来,可能已经足够。

二、 贾母和王熙凤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贾母: 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的职责更多的是维系家族的体面、稳定和传承。她阅历丰富,精通人情世故,对家族的各项事务了如指掌。她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洞察、对局势的把握以及对儿孙的疼爱与规训上。她不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或表达思想,因为她所处的位置,信息自然会汇聚到她这里,她的决策也更多依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和判断力。她的“识”更多的是“认识”和“识别”,而非“识字”。
王熙凤: 凤姐的“不识字”是她在《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缺陷”。但这恰恰是她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职业经理人”的特质之一。她并非没有智慧,相反,她极具才干,管理能力超群,八面玲珑,口才了得,尤其在处理经济事务、调度人手、维护贾府的表面光鲜方面,无人能及。

“术业有专攻”: 凤姐的专长在于“管事”,在于“说”,在于“做”。她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庶务,从采买、收租到人员调动、宴请宾客,这些都需要她亲力亲为,或者通过口头吩咐来完成。她不需要坐在书房里啃书本,她需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识”字之外的“通”: 凤姐虽然不识字,但她却通晓人情世故,通晓利益计算,通晓如何笼络人心,如何恩威并施。她的“通”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具体事务的灵活处理。她有自己的“账本”,有自己的“算计”,这些都无需文字来辅助。
“不识字”的利用: 有研究者认为,凤姐“不识字”甚至可能是她一种刻意为之的“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她可以将一些棘手的账目或文书推给懂得识字的人处理,以规避某些责任,或者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将责任推卸给代笔。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性的解读,但从她精明强干的性格来看,并非不可能。
对下属的依赖与控制: 凤姐虽然不识字,但她有平儿这样的贴心丫鬟可以为她念信、念账,也能依赖周瑞家的、鲍二家的等管事媳妇处理文字相关的事宜。她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威慑,将这些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她的“不识字”并没有削弱她的管理能力,反而可能让她更专注于那些她擅长的实务。

三、 作者的艺术手法与深层意蕴:

塑造人物的立体感: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会赋予他们一些“不完美”的特点,这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贾母的慈祥中带着几分权威,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中带着泼辣与刻薄,这些特点与他们“不识字”的设定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复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反讽与批判: 在某种程度上,“不识字”也是对当时社会教育弊端的一种反讽和批判。虽然是贵族女性,受过一定程度的“教养”,但她们的教育内容和程度,并不足以支撑她们真正具备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她们的智慧,更多的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是被时代局限的。
对比与映衬: 贾母和凤姐的不识字,也与书中其他一些识字的女性(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才女的出现,更凸显了她们在诗词歌赋、文学修养上的造诣,而贾母和凤姐则代表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和管理模式。

总结来说,贾母和王熙凤不识字,并非因为她们的智力低下,而是她们所处的时代、家族的定位以及她们各自的角色需求所决定的。 她们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人情世故、管理才能和生活经验上,而非书本知识。曹雪芹通过这样的设定,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借此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女性教育的局限性,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生存和发展的不同方式。她们的“不识字”反而成就了她们在各自领域里的“通透”与“精明”,也让她们在《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贾母能行令,应该是认字的。只不过是要鸳鸯提着罢了。

也就是说,贾母比较熟悉鸳鸯出的题目。

贾母以前是管家的,应该是认字,不然怎么看账簿?

至于王熙凤的话,王家是武将,而且说了王熙凤是从小充男儿长大的。

我感觉王熙凤本来是和父亲一起混军营的丫头(受到的应该类似于穆桂英和杨家将的之类的教育)。

家里应该是本来打算把她嫁给武将的。但是后来应该是因为父亲或者叔叔的升职,又或者是贾家想要娶一个厉害的人处理家族事物,或者管住贾琏,才娶的王熙凤。

也就是说,红楼梦里各个家族有不同教育理念。

比如说,薛宝钗他们家就明显是男女都接受教育,并且女子都要学作诗的。

李纨,她们家是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只教女德的。

林黛玉他们家是因为林家没有儿子,所以把女儿当成儿子教。所以林黛玉才会写诗作词。

而贾家,贾母不是很喜欢女子作诗,但是也不怎么管,而姑娘们自学诗的。而元春看家里姑娘们会写诗是觉得荣耀的。

而实际上贾家的姑娘都是给李纨教的,而李纨诗词也不怎么样。贾家并没有特别请人教女子写诗,因为迎春和惜春很多场合写的很应付,或者根本写不出来。

而且明显四春之中,元迎惜的诗都不怎么样,只有探春写的比较好。惜春连画具都不知道,学棋也是和妙玉学的。肯定是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

而林黛玉的话,她做诗好是因为她有灵气和进贾家之前就学的文吧,因为潇湘馆里的书应该也是她父亲死后她从家里带来的。因为其他姑娘没有。

而林黛玉文章好,应该也是因为她身体不好不能做剧烈运动,常年躺着,所以做诗是有感而发吧。

至于凤姐认不认字。

第二十八回,凤姐要宝玉代替她写字。

       只见凤姐儿在门前站着,蹬着门槛 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 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房里,凤姐命人取过笔 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各色上用纱一百匹,金项圈 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儿?”凤姐儿 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五十五回,凤姐说探春的时候说。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 字,更利害一层了。     

七十四回,说凤姐理家久了,每每看帖看帐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 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一总递给凤姐。凤姐因理家久了,每每看帖看帐, 也颇识得几个字了。那帖是大红双喜笺,便看上面写道: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了。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心愿。若园内可 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好说话。千万千万!再所 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具。 凤姐看了,不由的笑将起来。     

意思也就是说,凤姐在出嫁之前,不认字。

到贾家之后,要看帐才学的字,而且也是只会看,不会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