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甄嬛和玉娆可以拒绝皇上,《红楼梦》里探春和贾家却不能拒绝南安太妃?

回答
这两种情况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小说中设定的背景和人物性格。

我们先来聊聊《甄嬛传》里甄嬛和玉娆。

甄嬛与玉娆能拒绝皇上:

个人魅力与特殊地位: 甄嬛,即便一开始是带着“替身”身份入宫,她凭借绝顶的容貌、过人的才情以及对皇上情感的拿捏,一度获得了皇上的专宠。这种宠爱赋予了她一定的底气,至少在皇上心情好的时候,她的意见是被重视的。而玉娆,她本身就长得与纯元皇后有几分相似,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不沾染宫廷俗气的清高与自在。这种独特的气质,反倒让皇上对她产生了不同的“兴趣”,不是那种想要占有和控制的欲望,而是一种欣赏和怜惜。
皇上的“爱情”幻想: 皇上在后宫中,其实一直在寻找纯元皇后的影子,一直在渴望一种纯粹的、不带算计的感情。甄嬛早期满足了他这份幻想,而玉娆的出现,则让他看到了另一种纯粹的可能性。他对玉娆并非像对其他嫔妃那样,是“得到”的欲望,更多的是一种“守护”的心态。因此,当玉娆明确表示不愿入宫时,皇上虽然失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尊重她的意愿,甚至亲自为她指了如意郎君(允唐)。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皇上主动放弃自己“权力”的时刻。
时机和策略: 甄嬛在很多时候拒绝皇上的“亲近”或“要求”,并非真的能“完全”拒绝,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和拿捏。她会用进退有据的方式,时而顺从,时而委婉拒绝,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试探皇上的底线。而玉娆的拒绝,则是一种直接且坚定的表达,这反而因为其纯粹和勇敢,让皇上无法用强硬手段压制。
皇权的局限性(相对而言): 尽管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面对那种真正能触动他内心柔软之处的“特殊”人物时,他并非没有一丝丝的“人性”闪光。他对玉娆的“不喜欢”源于她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向往恰恰是他在深宫中永远无法拥有的。他对玉娆的拒绝,与其说是一种对她个人意愿的尊重,不如说是一种对自身无法得到的、纯粹美好的事物的一种“放手”。

探春与贾家无法拒绝南安太妃:

阶级压迫与家族利益: 探春是庶出,在贾家这样一个极其讲究嫡庶尊卑的大家族里,她的地位本就比嫡女低。她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贾政和王夫人手中。而贾家,尤其是王夫人,是整个家族的掌权者,她们需要考虑的是家族的“体面”和“利益”。
“政治联姻”的现实: 嫁给南安太妃,虽然是一个“太妃”,但很可能是出于一种“高攀”或者“联姻”的考量。即便南安太妃年老,但其地位和权势,对于衰落中的贾家来说,可能是一种“救命稻草”。在那个时代,家族的兴衰远比个人的幸福来得重要。
女性的无力感: 《红楼梦》中,女性的命运,尤其是像探春这样的庶出女性,更是充满了无力感。她们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家族的利益服务。即使探春有“才干”,有“敏锐”,她的这些特质在家族的“大局”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
南安太妃的身份与压力: 南安太妃虽然是“太妃”,但她本身也代表着一种贵族势力。贾家需要顾及她的身份和背后的势力,不能轻易得罪。而探春作为一个晚辈,在长辈的安排下,更是无法违抗。
对比的残酷性: 皇上拒绝玉娆,是因为他看到了玉娆身上一种他无法拥有的纯粹,以及他对纯粹的向往。而探春无法拒绝南安太妃,则是因为她身处一个被更强大的利益集团和更严酷的社会规则所裹挟的境地。探春的“才干”和“敏锐”反而让她更能看清这种残酷,但同时也加剧了她的无奈。

总结来说:

甄嬛和玉娆能够“拒绝”皇上,是因为她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凭借个人的特殊性(魅力、气质)和皇上内心的某种“需求”,获得了“例外”的待遇。皇上对她们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和“放手”,这种放手并非源于她的“权力”被剥夺,而是源于他内心某种情感上的“让步”。

而探春无法拒绝南安太妃,是因为她身处的是一种被动的、被牺牲的境地。她和贾家的利益被绑架,而她个人的意愿和选择,在家族的“生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她无法拒绝,是那个时代女性地位和阶级压迫的直接体现。

这两种情况的差异,正是《甄嬛传》和《红楼梦》在刻画人物命运和揭示社会现实时,所采取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前者是关于如何在权力漩涡中寻求生存和出路,后者则是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悲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总被邀请到类似问题,在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首先,题主提到的这个南安太妃的情节是源自87版电视剧吧?原著和脂批里对探春的结局透露的是远嫁,但未必是87版电视剧里那种和亲,特别还是战败之后被强迫顶包式的和亲。题主提这个问题,那我默认你就是基于87版的情节,想讨论这里的合理性,是吧?

我想说,如果把和亲作为探春的结局,我认为87版在这里的表现,未必是合理的。

首先,派女儿出去和亲,对贾府而言是一种羞辱、还是一种机会?87版想带给观众的观点是前者,但是在现实中,恐怕是后者的成分更大一些。你觉得这个和亲的名额,是想要就能要来的吗?地位不够的王公贵族,恐怕就算你大义凛然想为朝廷贡献女儿,朝廷还嫌你的女儿不够格呢!同样,你觉得探春这个女儿,贾府就这么白供出去了,没换来一点政治上的好处?迎春嫁给孙绍祖还换了五千两银子呢!政治和外交从来讲的就是利益的交换和互通,而不是某些意识形态宣传中想当然的单方面索取。

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元春可是被父母“送”出去的,不是被“逼”被“要”走的。宝钗侍选无果而终,也没谁把这当成什么好消息。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是,87版这里设置的背景,是朝廷战败,南安郡王被俘,需要像西海沿子的番邦(剧里的番人怎么看怎么像东南亚那边的人,说实话要是跟塞北漠北的人和亲,可能看上去还更合理些)“和亲”以求停战,这种情况下,南安太妃逼探春当自己的干女儿去和亲,这种操作在现实中有可能性吗?我认为完全不合理。首先,剧中朝廷的战败是南安郡王一手造成的,贾府在其中没有半点责任,南安太妃凭什么逼贾府出人顶包,特别还是在南安郡王真有妹妹可供和亲的情况下?别说南安郡王位高权重,他自己都当了俘虏,朝中的政敌正是落井下石的最好时机,南安太妃真敢这么做,贾府这边只要透露出去一丝风声,朝廷这边立马就可以给他一家扣上欺君误国的罪名!自己战败了不想办法弥补(特别是在家里有人可以和亲的情况下),拉别人擦屁股,欺君欺国欺敌,探春嫁过去之后要是一个不小心暴露了身份,岂不是给番邦拱手送上开战的理由?

且不论剧里的南安太妃一家跟原著前八十回塑造的形象差距之大,就按照87版编剧这个情节,朝廷对战败辱国的南安郡王如此宽容,却对贾府横挑鼻子竖挑眼连明面上的罪过都不找就抄家(87版仇都尉来抄家时连个旨意都没传达),这合理吗?87版要这么拍,无非还是要塑造一个封建朝廷外战外行、贾府唯唯诺诺只求给权贵当狗,“批判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顺便还让宝玉像五四青年式的“怒吼”一声“国家有难,满朝文武都是干什么用的,要一个弱女子去和番”秀一下他“反封建”的人设。编剧恐怕本来也没多考虑合理性上的问题,更不会想到像题主这样的人会问“贾府能不能拒绝南安太妃”,按现实逻辑当然是可以拒绝的,但是拒绝了还怎么表现编剧想要宣传的主旨呢?

如果真要把探春的结局安排成和亲,我觉得黛玉传的情节安排明显更合理,在贾府大厦将倾的背景下,贾府当权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通过北静王南安太妃等势力主动将自己的女儿供出去,换来一定的政治庇佑,以缓解危难的到来。这样的安排明显更加合情合理,探春的付出也更有意义,更能给观众以脂批中那种“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的悲叹。探春的远嫁,是悲剧,也是对贾府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个决定,而不应该是流于粗暴甚至无厘头式的强行下线。

user avatar

探春所谓“战败和亲”不过是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本而已。。。。和甄嬛传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可怜的朋友,被这类拙劣的剧本误导,不是你的错啊,看下面一堆回答,八成都是和你一样。。。。

作为一个红迷,实在是愁死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两种情况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小说中设定的背景和人物性格。我们先来聊聊《甄嬛传》里甄嬛和玉娆。甄嬛与玉娆能拒绝皇上: 个人魅力与特殊地位: 甄嬛,即便一开始是带着“替身”身份入宫,她凭借绝顶的容貌、过人的才情以及对皇上情感的拿捏,一度获得了皇上的专宠。这.............
  • 回答
    关于“指责甄嬛和眉庄给皇上戴绿帽”的说法,这更多的是一种观众的解读、剧情发展后的联想,以及部分观众对宫斗剧常见套路的一种戏谑式的概括,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绿帽”行为。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甄嬛和眉庄与皇上的关系本质: 封建君臣关系下的婚姻: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妃嫔的关系并非现代.............
  • 回答
    《甄嬛传》里太后与皇上那对母子,确实让人看得心里不是滋味,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透着一股子“塑料感”。明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怎么就处成了这样一种疏离又别扭的关系呢?我觉得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权力与情感的博弈:皇权之下,父子(母子)情深只是奢望。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皇权.............
  • 回答
    关于《甄嬛传》宣传画报上甄嬛脸部“破一块”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误解,或者说是对画面细节的一种特定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经典的、被广泛传播的宣传画报,会发现甄嬛的脸部并没有明显的“破一块”的伤痕。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认为有几个可能的原因:首先,可能与画报的艺术处理.............
  • 回答
    《甄嬛传》和《新红楼梦》都是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各自都收获了不少关注。但要说选角,《甄嬛传》确实是普遍评价更高,甚至可以说是“好太多”的。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聊聊。首先,得说《甄嬛传》在选角上,人物的适配度简直是“量身定做”级别的。剧组很清楚自己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需要.............
  • 回答
    《甄嬛传》里,皇上之所以对甄嬛穿上纯元皇后的故衣反应如此激烈,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件衣服承载了皇上内心深处对纯元皇后复杂而执念的情感,而甄嬛的出现,触碰到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这并非简单的“撞衫”,而是皇上情感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纯元皇后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她并非后宫中任何一个嫔妃可以比拟的.............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里,反派角色那么多,偏偏华妃却成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甚至有人说她才是全剧最出彩的角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坏,更是因为她身上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性和真实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蛋。首先,咱们得说华妃的那个“坏”,坏得很有气势,也.............
  • 回答
    .......
  • 回答
    《甄嬛传》中,皇上同意甄嬛与准葛尔和亲,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其复杂,绝非一个简单的决定。它既是政治考量下的无奈之举,也暗藏着皇上复杂的个人情感和对皇权稳固的极端追求。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当时大清王朝面临的外部压力。准葛尔部是当时西北边疆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与大清的冲突由来已久。准葛尔汗策妄阿拉布坦雄才大略.............
  • 回答
    甄嬛初入宫闱,父亲甄远道一再叮嘱她要“韬光养晦”,切勿争宠,这其中的考量,绝非仅仅是爱女心切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甄府上下几代人的命运,以及当时宫廷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而让浣碧一同进宫“沾光”,更是甄远道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为什么不让甄嬛争宠?首先,甄远道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甄嬛自幼聪慧.............
  • 回答
    《甄嬛传》中,皇后宜修的没落,与其说是被甄嬛“碾压”,不如说是一系列自身性格缺陷、时代局势变化以及甄嬛步步为营策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前期,宜修凭借其稳固的后宫地位、老辣的手段以及对皇帝的了解,确实是后宫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身上的弱点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她一步步走向毁灭。首先.............
  • 回答
    甄嬛最后对皇上之所以能下此狠手,绝非一朝一夕的感情变质就能解释的,那是无数次的伤害、一次次的失望、以及最终将她逼至绝境后的彻底觉醒,共同酿造出的苦酒。她曾经深爱过,也曾真心付出过,但这份情,最终被皇上亲手扼杀。回想最初,甄嬛初入宫,不过是个渴望平静生活的女子,因容貌酷似纯元皇后,而被卷入这深宫的漩涡.............
  • 回答
    陈建斌在《甄嬛传》中饰演的雍正,其表演风格确实让不少观众留下了“表情不多”的印象。这并非是演员本人演技上的短板,而是他对角色理解和塑造上的一种刻意为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表演技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观众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少言寡语”、“不动声色”的表演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艺.............
  • 回答
    甄嬛为何会将华妃逼至冷宫自尽?这背后是漫长而深刻的恩怨纠葛,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压力的汇聚,以及甄嬛自我保护和复仇的必然选择。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头捋起,把那些埋藏在宫廷深处的钩心斗角一点点剥开。首先,华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甄嬛最大的威胁。从甄嬛初入宫时,她就被雍正的宠爱所吸引,而华妃,作为椒房专宠.............
  • 回答
    要说甄嬛当初用自己的胎儿“碰瓷”皇后,皇上会相信,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或者单纯的同情心就能解释的。这背后是甄嬛多年在宫中的摸爬滚打,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以及利用了皇上本身最看重的几个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甄嬛怀着孕,而皇后那边正闹得沸沸扬扬,说甄嬛害得宜修(皇后)流产。在这个节骨眼.............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我刷了又刷,但每次看到甄嬛离开凌云峰,决定回宫,心里总会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尤其是我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再回头看,才慢慢咀嚼出其中滋味,也更理解了她那时候的无奈和决绝。要说甄嬛为什么回宫,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为了复仇”来概括,那太片面了。当然,报仇雪恨是她重要的驱动力,但绝.............
  • 回答
    谈到《甄嬛传》,大家普遍会提到几个标志性的阶段,比如初入宫的青涩、争斗中的隐忍,再到最后黑化后的强大。然而,有一个阶段却常常被大家拿出来“吐槽”,那就是甄嬛在甘露寺的那段“嬛果恋”。奇怪的是,这段本该是男女主角情感升华、为后续复仇铺垫的重要情节,却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不那么美好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 回答
    《甄嬛传》里,雍正皇帝后期性情大变,沉迷女色,这并非一朝一夕的转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皇帝的处境、他的心境以及他对后宫的真实态度这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聊聊皇帝这个位置本身。坐上皇位,就等于坐上了寂寞的宝座。雍正虽然年轻时雄心勃勃,但随着年岁渐长,他承担.............
  • 回答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允礼,在许多观众心中并非一个“讨喜”的角色,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也引发了关于换演员是否能改善效果的讨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果郡王“不讨喜”的原因分析:1. 角色设定上的“两面性”与“摇摆不定”: 前期: 果郡王前期给人的印象是风流倜傥、不慕权势、才情过人、钟情于甄嬛.............
  • 回答
    《甄嬛传》沈眉庄,这位温婉端庄的女子,在后宫浮沉多年,却始终对雍正皇帝怀有一道无法弥合的裂痕,即便在生命将尽之时,也未曾真正放下过。究其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一次失宠的惩罚,而是多重伤害叠加,让她看清了帝王无情的本质,也断送了她对爱情和安稳生活的所有幻想。首先,最直接也最伤人的,无疑是雍正皇帝对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