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为什么不讨喜呢?换演员会好点吗?

回答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允礼,在许多观众心中并非一个“讨喜”的角色,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也引发了关于换演员是否能改善效果的讨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果郡王“不讨喜”的原因分析:

1. 角色设定上的“两面性”与“摇摆不定”:
前期: 果郡王前期给人的印象是风流倜傥、不慕权势、才情过人、钟情于甄嬛。他洒脱不羁,是后宫中一股清流,也因此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喜爱。他冒着生命危险救甄嬛,为她挡灾,这些举动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许多观众为之动容。
后期: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果郡王的许多行为开始让观众感到不满甚至反感。
为了甄嬛而牺牲他人(甚至皇子): 最让观众诟病的是,他在后期为了保全甄嬛和他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弘瞻,甚至暗示皇上将弘瞻错认为与甄嬛有染。这种为了爱情可以牺牲无辜生命的道德上的“污点”,让许多观众无法接受,认为他变得自私和冷酷。
利用皇权和皇子的命运: 他明明知道自己深爱甄嬛,却又碍于身份和皇权,无法与甄嬛在一起。但为了“私情”,他却多次利用自己作为王爷的身份,甚至试图影响皇子们的命运,例如将玉隐(实为自己的私生子)作为“替身”扶上位,这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对皇室规矩的挑战,也是对他人命运的不负责。
隐瞒真相与欺骗: 他隐瞒了甄嬛是怀有自己的孩子,并与甄嬛联手欺骗皇上。虽然是为了保护甄嬛和孩子,但这种欺骗行为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对皇室的背叛,也让他的“纯情”形象蒙上了阴影。
“救赎者”的幻想破灭: 前期观众对他的爱慕,很大程度上是将其视为甄嬛在后宫孤苦伶仃时的“救赎者”,一个能够给她带来温暖和幸福的男人。当他自身也卷入宫斗,并且行为开始带有牺牲他人的成分时,这种“救赎者”的幻想就破灭了,观众自然难以继续讨喜他。

2. 与其他角色的对比:
与皇上的对比: 虽然皇上多疑、残暴,但他是名正言顺的君王,他的行为有其作为皇帝的逻辑。而果郡王作为一个王爷,其行为更多是出于私情,这种私情所带来的破坏力,在观众看来比皇上的权力欲更令人反感,因为前者显得“卑劣”。
与甄嬛的对比: 甄嬛在后宫中经历磨难,为了生存和复仇,她不得不变得心狠手辣,观众相对更能理解她的处境。而果郡王作为后宫外的王爷,本应能置身事外,却因为个人的爱情,将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卷入危险的漩涡,并且其道德选择也让观众产生质疑。

3. 演员李东学表演的局限性(部分观众观点):
面部表情不够丰富: 一些观众认为,李东学在饰演果郡王时,面部表情相对不够丰富,尤其是眼神中的挣扎和痛苦,未能完全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这导致一些本应触动人心的情感戏份,效果大打折扣。
角色内心的转变不够自然: 从前期风流倜傥的王爷到后期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的“疯魔”,这种转变在表演上需要更细腻的刻画。部分观众认为,李东学的表演未能充分过渡,使得角色的转变显得有些突兀或不够令人信服。
无法完全驾驭角色的复杂性: 果郡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既有风流才情,又有痴情执着,还有在道德边缘的挣扎。李东学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全面展现角色的多面性和深度上,未能达到所有观众的预期。

换演员会好点吗?

这是一个非常见仁见智的问题。

换演员可能会改善的地方:

更具层次感的表演: 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演技更加精湛,能够细腻演绎果郡王内心复杂变化和道德挣扎的演员,或许能够让观众更理解他的痛苦,甚至产生同情。一个眼神,一个微表情,都可能让角色的转变更加自然,让观众更能体会到他对甄嬛的深情,以及他所承受的压力。
更鲜活的“浪漫”形象: 如果演员能够更好地诠释果郡王前期的风流倜傥和才情出众,让观众更加沉浸在他与甄嬛的“神仙眷侣”般的爱情幻想中,或许能在后期他的行为变得“争议”时,给观众留下一丝缓冲之地。
更具说服力的“堕落”: 一个好的演员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果郡王在爱情的驱使下,如何一步步突破道德底线,将这种“堕落”的过程演绎得更具说服力,而非简单地让他成为一个“坏人”。

换演员可能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角色本身的设定: 果郡王之所以被一部分观众“不讨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角色本身的行为逻辑和道德选择。即使换了演员,如果剧本对角色的塑造依然是“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牺牲无辜”,那么这种“不讨喜”的根源就不会改变。观众对角色的喜爱,最终还是基于对其行为和价值观的认同。
观众的价值取向: 许多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会带入自己的价值判断。果郡王后期为了私情而牵连他人甚至牺牲无辜的行为,违背了许多观众心中的道德准则。这种价值观上的冲突,是演员再好也难以弥合的。
与“完美情人”的差距: 如果观众对果郡王的期望是完美的“白马王子”,那么他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被放大。他的行为终究无法达到一些观众心中对“好男人”的定义。

总结:

果郡王不讨喜,主要是因为他角色设定上的两面性以及后期为了爱情所做的极端道德选择,这与许多观众对传统“好人”的定义相悖。演员李东学在表演上的某些局限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不讨喜”的感觉,让角色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未能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

换演员,理论上是有可能改善观众的观感,特别是如果找到一位更具感染力、更擅长刻画复杂人性的演员。 这或许能让观众更能理解果郡王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减轻一些反感。然而,角色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其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这是剧本层面的问题,是演员难以凭一己之力改变的。 即使换了演员,如果剧本依旧如此,果郡王在许多观众心中依然会是一个充满争议、难以完全“讨喜”的角色。

可以说,果郡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反英雄”式角色,他的存在打破了许多观众对纯粹浪漫爱情的幻想,也迫使观众去思考爱情、权力、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才是他真正具有深度和讨论价值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演员绝对有很大关系。

果郡王这个人物之所以塑造得这么失败,人设拉胯是第一原因,锅要占70%。但演员演技太烂,气质猥琐起码也得占30%。

不是颜值的问题,整个甄嬛传里都没有帅哥,果郡王虽然算不上太帅,跟四大爷比那是绰绰有余了。

我也真心不觉得果郡王有多渣,我觉得他人设的失败跟渣不渣没有任何关系。

主要原因是他整个人都被塑造得非常单薄,没有任何灵魂,是个彻头彻尾的工具人。

什么是工具人?我们来对比另外一位甄嬛舔狗温太医。如果温太医从头到尾就是一路舔甄嬛到底,那他的上限也就到此为止了,无非是工具人二号。

但温太医这个角色最重要的转折就是与眉庄的那一夜风流,这个情节一出,温太医就瞬间像活了过来。

就是一个人,哪怕他再爱另一个人(温太医对甄嬛的爱简直可以说是感天动地),难道就不会有其他的心思和情感,难道就一瞬间都不曾为他人动心过吗?

所以温太医和眉庄的感情是动人的,至今还有很多人为这一对的恋情感到意难平,河南卫视时隔多年还特意给他们搞了个节目让他们在一起圆满了一回。

我们观众是能够理解温太医所作所为的。我很少见到有人会去谈论温太医明明喜欢甄嬛又去招惹眉庄是渣男行为,但放到果郡王身上怎么就仿佛令人无法忍受了呢?

因为果郡王身上压根没有人的感情。

他对于其他女性的撩,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为了什么就硬撩的撩。

多情男子常见于文艺作品中,比如楚留香、李逍遥、张无忌等等,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丧失魅力。正是因为他们是有情的,有情则会让人产生共情,进而产生理解和喜爱。

而果郡王,对浣碧、叶澜依、孟静娴等人,都是无情的。他之所以跟这些女性角色说话,是因为情节需要的安排,而不是出于角色本人应有的底层逻辑。

一个会对不相干的姑娘也留心的人,是天性风流的人。而天性风流的人,一定不是果郡王这样子。就算他真的爱甄嬛爱到骨子里,也不可能对其他异性毫无欣赏喜爱(但果郡王偏偏又被设定成这样)。就像贾宝玉再爱林黛玉,他也喜欢袭人晴雯,看见宝钗的白胳膊,也想摸上一摸。就像杨过,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小龙女去死,但是他依然会对程英陆无双等人动心。

可以说,果郡王这个人从头到尾逻辑都是崩坏的。

不仅如此,果郡王对任何人都无情,你感觉不到他对自己的兄长有孺慕之情,也感觉不到他跟自己的仆人有主仆情谊(相反甄嬛是个特别立体的角色,跟玉娆的姐妹情,跟流朱的主仆情,跟眉姐姐的友情,方方面面都有塑造到)。

你更体会不到作者强加给他的“对女性充满怜惜”的人设。

他唯一能展现出来的就是莫名其妙对甄嬛的痴心不改,而且你也完全不理解到底有什么理由让他这么做。

除此之外,果郡王的人设还有文武双全。但是你从来都看不到他钟情诗词书画,从文学中汲取乐趣的桥段(正面例子比较,四大爷比果郡王强多了,能听出甄嬛吹箫吹错了音,还因为一句诗惦记许久)。你也看不到他热爱大好河山,心疼黎明百姓,因而努力学习骑射打仗,渴望在将来保卫国家的内容。

这种对人物塑造有利的情节,在果郡王身上一概没有。所谓文武双全就是一句话,简直比四大爷膝下子嗣还虚。

我觉得王小平应该很不喜欢果郡王这个人物,因此在他身上一点心思都不想花。

所以观众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甄嬛如此立体的一个女子,怎么会跟果郡王这样一个空洞得像个纸片人一样的角色产生灵魂之爱?

果郡王娶了浣碧以后,跟浣碧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感情互动。就说因为都是叔嫂恋而经常拿来对比的《孝庄秘史》吧,多尔衮深爱大玉儿,但是娶了小玉儿,一度也为小玉儿柔软过,想跟小玉儿好好过日子。

而果郡王,仿佛没有人类的感情。相爱的两个人如果在一起了,那一心一意满眼都是对方很正常。问题是都没在一起,爱人也没死过得好好的,还整天一副要死要活的样,这真的正常吗?

假设果郡王只是一个三流言情剧里的角色,那他这些毛病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角色空洞无灵魂,做事没逻辑是大部分国产剧通病。

但果郡王偏偏出现在甄嬛传这样一部优秀电视剧里,剧中塑造得比他好的角色比比皆是。就光安陵容的立体程度都甩果郡王几百条街,所以哪怕安陵容所作所为已经可以说是毫无底线了,照样一堆可以和安陵容共情的人帮她开脱。

这种情况下,观众凭什么看得上果郡王?

包括他后面一系列愚蠢到窒息的操作(熹贵妃安,随身携带小像等等),归根结底也是角色逻辑崩坏,人设立不住脚的问题。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人,你难道还指望他有正常人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吗?

果郡王之所以被观众百般挑剔,正是因为观众从他身上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共情点,进而难免用苛刻的眼光去评价他的一举一动。

再说到演员。一个角色即使人设单薄,如果演员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他可以想很多办法来增加人物的可信度。

可惜出演果郡王的这个演员,不仅气质不行演技还拉胯。一个风流人设,硬是被他演出一种猥琐的感觉。

就说饱受诟病的看甄嬛脚那个情节吧,其实事后果郡王有解释,那一天正好是他母妃当年进宫的日子(记不太清具体,反正就是类似的重要日子吧),他心中苦闷,于是喝多了放浪形骸。这个理由也并不是完全说不过去,但关键是,你演出来了吗???

如果果郡王当时的心情是为母妃感到愤恨不平,那他对甄嬛的态度大概率是不屑,心想不过又是一只皇宫的金丝雀罢了。如果果郡王当时的心情是为母妃感到怀念悲伤,那他对甄嬛的态度可能是温情,是伤心难过时忽然遇上了一个陌生人,忍不住想倾诉的感觉。

可果郡王的演员演了个什么玩意?整个人就色眯眯地盯着,一脸淫荡。

我感觉这个场景原本设定的应该是不屑。

如果我们对场景进行还原,很可能是果郡王先自己找了个清净地方,心里不痛快借酒浇愁。结果甄嬛跑过来戏水,果郡王才是被打扰的那一个。他一看是皇帝的新晋宠妃,既烦躁又不屑,所以也不避嫌,反而出言调戏讽刺,就想让对方难堪。

没想到甄嬛态度坦荡,没有娇羞忸怩,而是伶牙俐齿地回怼过去。这样的反应一下子让果郡王清醒过来不应该把气撒在他人的身上,并且让他意识到甄嬛并不是虚有其表的金丝雀,而是一位内心叛逆高傲的女子,这让果郡王产生了好感。因为他自己也是表面对兄长乖顺实际上只是在自抑的人。

而甄嬛也感受到了果郡王的情绪,甄嬛本来就是玲珑心思的人,她同样意识到果郡王并不像她想象中的一样无忧无虑春风得意,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楚。这与她本人的处境何其相似,表面是风光无限的宠妃,实际上背地里暗流汹涌,艰难重重。因此她的态度也缓和下来。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戏剧逻辑。如果能演出这种感觉,那这个情节不但不猥琐,还可以解释两人后来为什么能互相引为知己,一切水到渠成。

我严重怀疑这个情节设计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因为能看出甄嬛明显是有一个情绪上的转变的,但是果郡王的演员完全没有,从不屑转为清醒再转为欣赏,应当有明显的层次递进,然而演员从头到尾看不到变化,接不住孙俪的戏。

从表演细节上看,如果这一段果郡王不是真的想要调戏甄嬛,而是单纯想要让甄嬛难堪,那他对甄嬛的脚应当是匆匆瞥一眼,接下来嘴上虽然还要拿甄嬛的脚说事,但行动上却很快就非礼勿视将视线集中在甄嬛脸上,不再看对方的脚。

但实际上演员却盯着脚看了很久,还是眯着眼睛的样子,就十分令人不适。

你试想一下,如果果郡王真的能演出那种风流气质,比如像张智尧的楚留香,乔振宇的欧阳明日那种气质。喝醉了酒,眼尾轻佻地上扬,眼波流转瞥了美人的脚一眼,接着被训斥了一顿也丝毫不恼,眼睛里还逐渐泛出一丝笑意。等下次遇见的时候泛舟湖上,谦恭有礼地道歉,你还会觉得猥琐吗?!

贴一张乔振宇感受一下,假如果郡王就用这种眼神看甄嬛的脚。

有一点点高傲,有一点点不屑,但是没有丝毫猥亵。

(我只能说我可以!)

最后,如果真心换演员的话,我觉得干脆让邓超来演算了,人家本来就是夫妻,一定cp感爆棚。

邓超以前演过清宫剧里的顺治帝,演得真挺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