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甄嬛传》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更在于它隐藏了太多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埋藏在暗处的毒蛇,一旦被发现,便让人不寒而栗。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瞬间。

1. “欣常在”的“沉默的武器”:

很多人可能对欣常在的印象就是那个性情温和、存在感不强的嫔妃。但仔细回想,她在后宫的生存之道,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明得多。她很少主动挑事,但也从不落井下石,更不会主动去讨好谁。她的“沉默”和“不参与”,恰恰让她在复杂的后宫斗争中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和清醒。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在许多关键时刻,比如甄嬛被陷害、安陵容“滴血验亲”等事件中,其他嫔妃要么摇摆不定,要么落井下石,唯独欣常在,虽然没有明确站队,但她的眼神、她的表情,总透露着一种冷静的旁观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尤其是在安陵容最后被赐死时,欣常在默默地端了一碗毒酒过去,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一刻,你会觉得她不是在执行命令,而是在完成一种仪式,一种对过往恩怨的了结,也对这种吞噬人心的后宫,彻底的告别。她的“沉默”并非无知,而是一种深谙世事的选择,她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了最后一丝体面和人性。这种看似无为的姿态,在血雨腥风的后宫里,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悲哀的写照。

2. 华妃的“势力”并非空穴来风:

华妃恃宠而骄,背后的势力有多大,我们都知道。但更令人不安的是,她的“势力”并非只是哥哥年羹尧一人。还记得她刚进宫时,甄嬛因为一句“莞莞类卿”惹了她,她就罚甄嬛去辛者库扫地吗?当时很多嫔妃也都知道,但没有人敢真的去管。

而且,华妃的宫殿奢华程度,远超其他妃嫔,这背后需要多少银钱支撑?皇帝虽然宠爱她,但这种级别的铺张浪费,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默许和支持。试想一下,她能在皇帝耳边吹耳边风,轻易左右一些决策,甚至能让皇帝为了她而容忍甚至纵容她的跋扈。这种宠爱,已经渗透到皇权运作的各个层面。她的傲慢,是基于一种“我说了算”的认知,这种认知,皇帝给了,也默许了。当她最后垮台,年羹尧也被赐死,她临死前的那一声“皇上,你负了我!”嘶吼出来时,那种绝望和被抛弃的怨恨,才是真正让人心痛的。她用自己的生命和爱,换来了最终的覆灭,而这覆灭的根源,恰恰是她曾经最依仗的“宠爱”。

3. 陵容的“虫子”之痛,其实是她的“自我囚禁”:

安陵容的悲剧,很多人都归咎于家庭贫寒、出身低微,以及她过于敏感和自卑。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她在后宫中的生存,完全是靠着一点点模仿和算计,以及对男人(皇帝)的依附来维持的。

她擅长用香料,用歌声,用各种软性的方式来取悦皇帝。但她的内心,却被嫉妒和自卑深深地折磨着。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她后期为了巩固地位,竟然开始“用虫子”。她将各种毒虫养在笼子里,喂食人血,然后再制成香料,用于影响皇帝的子嗣和情绪。这不仅仅是手段的残忍,更是她内心世界的扭曲和黑暗。她把自己的不安和恐惧,化成了毒虫,也用这些毒虫,囚禁了自己。当她看着那些挣扎的虫子,是否也看到了自己被禁锢的灵魂?她最后用一丈红了结自己,也只是这种“自我囚禁”的最终爆发。她的死亡,与其说是被皇帝抛弃,不如说是被她自己内心的黑暗吞噬。

4. 雍正的“爱”是权利的附加品,也是最危险的陷阱:

很多人认为雍正爱过甄嬛,也爱过华妃,甚至对眉庄也有过一丝欣赏。但如果你真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皇帝的“爱”,往往是建立在“可控”和“对自己有用”的基础上的。

当甄嬛刚进宫时,雍正是真心喜欢她的才情和像纯元皇后的影子。但当甄嬛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了回娘家的念头时,皇帝的“爱”就开始变味了。他开始猜忌,开始试探,甚至用“借腹还子”的念头来控制她。当甄嬛从甘露寺回来,皇帝对她的宠爱,更多的是一种征服欲和对过往的怀念,而并非完全是单纯的爱恋。他喜欢的是那个听话、懂事的甄嬛,而不是那个有独立意志的“熹贵妃”。

更可怕的是,他对华妃的宠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政治考量。华妃背后的年氏家族,是他的重要依仗。当年羹尧倒台后,华妃的宠爱也就岌岌可危。皇帝对她最后的“容忍”,也是一种权衡。他可以因为宠爱而放纵,也可以因为权力而舍弃。这种将爱与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帝王术,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局,而他身边的人,往往是他手中的棋子,包括他所谓的“爱人”。

5. 沈眉庄的“命运线”:从清高到幻灭,一切都是铺垫

沈眉庄是整部剧里少数保持了纯真和气节的女子,她的命运走向,也格外令人唏嘘。她初入宫时,便是“才貌双全”,得到皇帝的喜爱。但这份喜爱,对她而言,却是一种枷锁。

当她被温实初陷害,假孕争宠失败后,皇帝对她的疏远和不信任,让她彻底认清了皇帝的薄情。她开始看淡宫中的荣华富贵,转而将感情寄托在温实初身上。但即使是这段感情,也充满了无奈和悲剧色彩。她怀了温实初的孩子,却因为是“野种”,注定无法光明正大地存在。而最终,在甄嬛生产时,她为了救甄嬛,身中乱箭而亡。

仔细回想,从她初期的骄傲自恃,到后来的心灰意冷,再到最后的牺牲,她的每一步都仿佛是按照某种既定的轨迹在走。皇帝对她的态度,从恩宠到冷漠,再到她最后为了朋友而牺牲,这一切都像是对她纯真品性的残酷嘲讽。她的“清高”在宫廷里无法生存,她的“真情”也只能化作绝望的牺牲。这种将美好扼杀,将纯真摧毁的过程,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力的。

《甄嬛传》的细节之多,远不止这些。每一个嫔妃,每一个小小的道具,每一个眼神的传递,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精心设计的阴谋,或者一段令人心碎的无奈。它不仅仅是一部宫斗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权力、关于生存的深刻剖析,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恰恰是它最触动人心的力量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集皇帝让苏培盛跑出去当众为年羹尧赐药这个情节,就表明皇帝登基之时,就在为以后除掉年羹尧做准备。

赐药就是一种想要孤立年羹尧的举措,这种做法就好比一个公司大家都是随着老板一起创业的元老,可是老板却相较于他人格外恩遇这一个人,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大家不敢对老板有怨言,却会把这种不满和怨怼全都算在这个人身上。

放在朝堂上也是如此,平时大家看多了皇帝恩遇纵容年羹尧,势必心生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但只要他行差踏错,不用皇帝暗示,他的臣工们的弹章也能把年大将军弹成筛子,一人一脚带着平时的怨气把他给踩死。

可惜啊年大将军上马定天下,下马如草包,他不仅不收敛低调,反而当着人大声嚷嚷为皇帝的计策助攻[捂脸],他不死谁死呢!

user avatar

摩格可汗,这个人,可以说是改变了里面多少人的命运

允礼和甄嬛救了他,祸根埋下,后来黄河沉船,允礼假死,甄嬛回宫,奸情暴露,都是摩格可汗一人引起,他虽未对皇帝曝光二人,允礼却的确因他而死。

如果没有救摩格可汗,允礼就不会被他算计假死,甄嬛也不会回宫报仇

如果不是摩格可汗曾撞破二人,就不会被夏刈听到让皇帝知晓二人奸情。

如果不是摩格可汗要甄嬛作为代价,皇帝就不会借力打力设圈套抓住允礼对甄嬛有意思的把柄,从而边关三年。

至此,二人的悲剧,几乎可以说就是摩格可汗主导的,但是,此时,允礼还活着,至少没有死,而允礼之死又和哪个因素有关呢?

答案是浣碧,或者说浣碧识字。

允礼的家书里最后总有一句“熹贵妃安”,敲响了他的丧钟,那么,为什么说这件事和浣碧识字有关呢?

首先,电视剧前半部分对于浣碧不通诗书虽然没有正面展示,但是她审美庸俗这点一句有表现(粉衣粉鞋),后来凌云峰甄嬛更是直言“你向来不在诗书上留心”,说明浣碧文化程度不高,至少,不如流朱。证据在这里↓

两人都想了一下,流朱的用很惯常的语气说出来的,似乎是“这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流朱对于这些可以司空见惯说出来,但是浣碧不能。

其实这一点很奇怪,浣碧从出身到穿着打扮很明显比流朱高一级↓

(第一集浣碧流朱弟弟穿着打扮对比截图找不到了,很明显,浣碧穿的缎子还有暗纹提花,流朱是布,而且浣碧手里什么都没拿,流朱大包小包拿着东西)

同样是拿着包袱,浣碧手里拿着团扇,官家小姐没什么不同

也就是说,浣碧的待遇一直比流朱好,但是诗书却不如流朱,其实很可疑(有人认为是甄夫人做手脚,意见保留)

无论如何,浣碧文化程度不高,这是肯定的,回到之前的问题,家书最后的熹贵妃安,和她的文化程度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浣碧文化程度不高,那么家书可能要别人一起看,甚至别人代写,允礼知道,肯定不会在家书最后写这些话给他人看到的,也就不会有皇帝起杀心的事了。

然而,时光倒流回凌云峰↓

就是从这里开始,浣碧读书写字,有了王府女主人的文化水平,也就不存在家书还要别人看这个问题,夫妻二人书信往来里王爷才敢向熹贵妃请安,也造成了悲剧。

那么,浣碧这次想要读书的契机呢?

浣碧听见二人诗书相和,心下落寞,才有了那一出,也是在救摩格可汗这一段情节段落里的。

也就是说,救摩格可汗,浣碧读书只要一件不发生,允礼都不会死可是,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命运推波助澜,每个人都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浣碧若是知道自己为了成全自己的暗恋私心而间接导致了允礼的死,最后撞棺而死会不会不仅仅是伤心过度和害怕自身难保,还有自责呢?


20180630 更新:

安陵容小产,敬妃和甄嬛凑一起,本身就值得玩味

但是,小允子这句话

可不好了,这句话就是不对劲,是因为你们姐妹情深所以她小产对于你来说是个惊天动地的坏消息,可是按理说当时甄嬛和安陵容的关系全世界都应该知道了(皇帝也知道)小允子这句话就逻辑不成立了,紧接着敬妃↓

敬妃这句话也很有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压根儿不care安陵容的孩子是死是活”,也可以理解为“瞧瞧你那个样子都要露馅了”

我们来看看动图

这样其实很明了了,敬妃的表情不仅仅是不屑冷漠,还有对于下人沉不住气差点坏事的责怪,敬妃不一定知道甄嬛的具体计划,但是绝对知道甄嬛插了一手

user avatar

关于纯元皇后是否真的善良,私以为纯元是真的纯真。开了个脑洞,脑补了一下关于纯元入府、大阿哥之死和罚跪事件的情节

一、关于纯元入府

知友普遍认为纯元穿着可以封妃的华贵衣服,在红梅簇簇中起舞,就是为了勾引四王爷。可大家细想,乌拉那拉宜修多年受嫡母压迫,好不容易脱离原生家庭,并且在四王爷府成为了一人之下的侧福晋,那些她不喜欢的人(一直压迫她的嫡母,比她美丽优秀的姐姐),如果不是她自己想见,怎么会入王府?命妇怀孕家人可陪伴生产本就不是定律,即使嫡母嫡姐存了想嫁入四王爷府的心思想安排纯元入府,只要宜修不想见,只需对四王爷说:“嫡母嫡姐身份尊贵,伺候生产过于劳累,不想麻烦家人”或“许久不见生母,希望与生母相见”最不济“王爷前朝事多,八爷九爷每日都在抓王爷把柄,妾身不要紧,前朝重要”,都可以避免和她相见。但最终纯元还是入府了,肯定是宜修同意,甚至是软磨硬泡求着乌雅成璧而得来的。为什么?因为她想炫耀。

没错,就是炫耀,就像安陵容得了绸缎送甄嬛一样。好不容易苦尽甘来,有了侧福晋的地位,有了丈夫的爱慕,有了自己的儿子,马上就要成为嫡福晋了,乌拉那拉宜修终于高过了纯元一头,她怎能不得意?怎会不想炫耀?于是,她以让纯元入府陪伴生产为由,炫耀她的荣宠:

——————————

“参见侧福晋,大小姐~冬日将尽,奴才奉四王爷之命,特送来春衣给福晋。”

“放这,退下吧~姐姐,你看这些衣裙,漂不漂亮?”

“当真漂亮。尤其红色这件,当真华丽非凡,况且这图样意头极好,定能保证妹妹为皇家诞下男婴,开枝散叶。说句冒犯的话,这衣服加以改之,简直可以作为封妃所用的吉服了——可见,王爷怜惜你~”

“姐姐眼光真好。不过,这衣服虽然华贵无比,妹妹现在倒也是司空见惯——我那衣匣里还有十好几身呢。姐姐如此喜欢,不如就送给姐姐吧——“

“妹妹说笑了,姐姐怎好收如此贵重的衣物——”

”对呀,瞧我这脑子,王爷的心意,岂能随意给了他人~况且,此衣虽然华贵,但对于我——王爷的侧福晋来说——还不算逾矩,可姐姐您——”

“是了妹妹。快将衣服放入樟木匣子中罢——今年冬日雪下的这样勤,总是湿湿的,定要注意防潮才好”

“诶,新衣总得试试才好。这只有我姐妹二人,姐姐喜欢,可一定要试试——不过——剪秋~快去服侍大小姐更衣,姐姐身边的丫头再乖巧,倒也不如皇家的侍女心细妥帖——这衣服,可是万万不可损坏的~”

“……”

“姐姐果然美貌。穿上此衣,若配上惊鸿舞,才真是相得益彰。我怀着身孕,整日呆着甚是乏闷,不如姐姐为我舞上一舞——如何?”宜修在嫉妒纯元美貌的同时,也暗自欢心——美貌又如何?现在的身份,可是远低于自己的。

“大小姐心慈,若要起舞,定要在院中——惊鸿舞配上红梅雪景,才真是相得益彰呢”剪秋自幼跟在宜修身边,自然跟宜修一个心性,便在适当的时候补上一嘴。

“侧福晋,这衣裳美则美矣,却甚是单薄,小姐体弱,实在无法穿此衣在雪地里起舞。侧福晋若真想看歌舞,不如奴婢跳上一舞如何?”自家小姐又不是卖唱的舞姬,怎可随意在一众奴婢面前跳舞——何况是在被自己亲妹妹的命令之下!这是何等的羞辱!纯元的贴身婢女实在不忍,便想为纯元推辞

“大小姐是奉旨来咱们王府帮福晋安胎的,如今王爷的孩子想看惊鸿舞——大小姐可要思虑清楚”剪秋想起宜修在娘家的日子,眼中的火焰燃烧的更厉害了

“既然妹妹想看惊鸿舞,姐姐跳便是了”纯元性子虽然温柔谦和,却有一根傲骨。说罢,便推门而出,在冰天雪地中穿着华贵却单薄的春衫舞了起来——

“期盼明月 期盼朝阳 期盼春风浴;可逆风不解 挟雨伴雪 催梅折枝去;凤凰于飞 翙翙其羽 远去无痕迹;听梧桐细雨 瑟瑟其叶 随风摇记忆——”

纯元越舞越快,四肢却越来越僵直了。就在她体力不支,即将晕倒时,却恍惚看到一男子身影微笑着向她走来——她更不知道,在她醒了之后,等待她的不是父母御医,而是皇家赐婚了。

————————

之所以如此考虑,首先,原剧中宜修对四爷和纯元初遇的桩桩细节了如指掌——哪件衣服,红梅,说了什么。这些无论纯元还是四爷,都不可能跟她说。她之所以知道,肯定是——她当时在场。而且,原剧说,纯元故衣只是“颇有吉服的仪制”,如果不是纯元的衣服,而是宜修的衣服且是为宜修安胎祈求她顺利产子时的衣服,就说的过去了。而在剧中——甄嬛外貌、双足,都是跟纯元很像的,那身高体型应该也很像。但剧中纯元故衣在她身上明显偏大,这说明,这最初根本不是纯元的衣服,而是宜修的——还是宜修7/8个月穿得衣服,这样看来,就解释得通了:宜修当时只为羞辱纯元,却没想到四爷会撞见雪中起舞的纯元。想来,宜修也会悔不当初吧。

二、关于大阿哥之死

剧中说,大阿哥死在一个下雨天,当时宜修呼天抢地,却也没有人太医肯过来医治。本来我是怀疑,当时九子夺嫡,可能是四爷被八爷九爷逼得很紧,导致四王府被康熙圈禁。但后来一想,宜修当时说,“你只顾当时姐姐有孕之喜”,所以这条应该不成立。后来想到,大阿哥之死,可能是因为宜修自己作的!没错!就是宜修自己作的!首先,从剧中管教三阿哥的方式看,宜修每日都逼着三阿哥上进。其次,发现没有,整部剧中,乌拉那拉宜修都没有让太医给自己看过病!她手里有太医院的人,但她从来没让太医给她看病,结合她的行为与心理可以看出:她害人,所以知道太医不可靠;她多疑,所以自修了一身医术。那个下雨天,可能是:

————————

“你这孩子,我让你背孟子,你背的倒流利。可问你前几日学过的论语,便一个字都背不出来。犹如狗熊掰棒子一般,掰一个扔一个,什么都没剩下。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笨肚肠?你自己跪在外面,不到2个时辰,不许起来!”

“福晋,少爷才三岁,今早便说了身上不痛快,晚膳也没用,还要罚跪三个时辰,孩子的身体,吃不消啊”剪秋虽知无用,却还劝着宜修。而宜修愤愤道:

“身为男子,背书背不下来也就罢了,还学妇人一般扯谎,他哪里是身上不痛快,分明是自己找不痛快!告诉师傅,让他跪着学课,一定要跪满两个时辰!”

宜修正在生气,却听闻有小太监过来传喜讯——纯元怀孕了,王爷高兴,赏了府中上下众人,今晚——自然留宿在嫡福晋处。宜修笑着给了小太监赏,却在回屋后跌坐在地上,眼泪无声的流了下来——完了,该来的,终究来了。

“我乌拉那拉宜修,这辈子无法摆脱庶女身份。而我的儿子,生为长子,却无法摆脱庶子的身份。眼下,他阿玛虽只有他一个孩子,受尽万千宠爱,可这宠爱,又能得的了几时啊!弘晖,你可一定要争气,用功读书,快快长大,才能让我有所依靠啊……”

宜修伏在地上,不知多久。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掩盖得住她的呜咽,却掩盖不住她的哀愁。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哀愁也持续不了多久了,因为——

“福晋!不好了!少爷晕倒了!”宜修仿佛被窗外的闪电击中了一般,被慌慌张张跑进来的剪秋拉着跑去了书房,等她回过神,眼中只剩下一个在床上瑟瑟发抖,烧的满脸通红的幼小的身体了。

“弘晖?弘晖!剪秋快,快拿水来!”

“福晋,要不要去请太医?”

“万万不可!太医……八爷九爷在太医院中有多少眼线!此时若让他们知道,定会想尽办法让四爷无后!……剪秋,拿着这个方子,记得悄悄的,去一家不起眼的药房抓药,这方子里都是些普通药材,不必去大药房!买回来用三碗水煎成一碗,便快端过来!”

夜,变得孤寂而漫长。

雨,下的越来越大。

怀里的身子,越发的滚烫了。

“额娘,我背下论语了……都是弘晖不好……您别气……”

“好了好了,额娘都知道,咱们不背书了……”

“额娘,我好冷……”

“冷?那额娘在裹紧点……”

“额娘……”

“在……弘晖乖,等剪秋姑姑回来了,咱们吃药药就好了……”

宜修不知道的是,外面雨下的那么大,药房的门快被剪秋拍碎了也没被听到;她也不知道,剪秋跑了两三家药房才终于买到药材。她只知道,自己和怀里的瑟缩,只能依靠剪秋,她所能相信的,也只有剪秋了。

“福晋!药煎好了,请恕奴才……”

“弘晖,咱们喝药,来。……弘晖……弘晖?弘晖!”

被子里的躯体仍有温度,却已停止了呼吸。宜修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她的弘晖怎么不喝药呢?只有喝了药才能康复啊!他刚刚还说要背论语呢,他刚刚还在说自己冷呢!什么八爷九爷,什么乌拉那拉柔则,什么太医院里的眼线,乌拉那拉宜修统统忘记了。她现在只想抱着她的弘晖去太医院。雨下的很大,但王府里好像静悄悄的,仿佛一个人都没有。而乌拉那拉宜修并没有意识到人都去哪了,她只知道——她得快点到太医院,因为,她的弘晖病了。

——————————

很多知友在分析为什么没有太医给大阿哥治病,为什么府里没有人管大阿哥。可是,请看剧里宜修的原话是什么:“孩子夭亡的时候,姐姐有了身孕,皇上你只顾姐姐有孕之喜,何曾还记得臣妾与你的孩子啊?他还不满三岁,高烧烧的浑身滚烫,不治而死啊!臣妾抱着他的尸身,在雨中走了一晚上,想走到阎罗殿求满殿神佛,要索命就索我的命别索我儿子的命啊!而姐姐这时竟然有了孩子,不是她的儿子索了我儿子的命啊!”注意到了吗?在阐述自己儿子夭亡的时候,她没说太医没来诊治,而是“不治而亡”,也没说当时没有人管弘晖,更没说纯元使人阻碍自己的儿子医治,甚至没有诉苦府中奴才对自己和弘晖苛待!她唯一能哭诉的是居然是鬼神之说——索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弘晖的死,与纯元无关。只要有一点有关,即使是怀疑,乌拉那拉宜修在那样的危急关头都会说出来。所以,大阿哥之死可能是乌拉那拉宜修自己作出来的。

三、关于罚跪事件

剧中皇帝说“纯元皇后对此(侧福晋怀孕)毫不知情”。但纯元皇后到底知不知情呢?应该是不知情的。因为——侧福晋本人都不知自己已经怀孕。试想,当时侧福晋对纯元皇后大不敬。什么样的人会对嫡妻大不敬?恃宠生娇~没错。那一个恃宠生娇的人在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会怎样?肯定是大肆宣扬,弄得人尽皆知啊~在这种情况下纯元怎么可能不知道?所以,侧福晋本人是不知道自己怀孕的,那纯元皇后罚跪就不是针对怀孕一事。

那纯元罚跪侧福晋两个时辰,就是4个小时到底会不会过分一点呢?这要看当时的侧福晋是如何冒犯纯元皇后的。可惜剧中并未透露——不过我相信纯元是个善良的角色。因为:在宫里善良的人是活不下去的,而纯元毕竟死了~23333抖个机灵贼开心~表打我~~

user avatar

入宫前,甄嬛挑了两个丫鬟陪嫁,流朱和浣碧,入宫后又有了瑾汐

流朱天真无畏,浣碧坚贞倔强,瑾汐成熟老练

甄嬛禁足待产,流朱搬救兵死在侍卫刀下

甄嬛心里对权势的天真、对后宫的无畏死了

浣碧嫁给果郡王,果郡王死后她撞棺殉情

甄嬛性格里的倔强,对爱情的坚贞也死了

当上太后,身边只有瑾汐

黄袍加身,甄嬛只剩下沉稳、老练、绝情

user avatar


然后,沈眉庄就真的找了太医痛快痛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更在于它隐藏了太多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埋藏在暗处的毒蛇,一旦被发现,便让人不寒而栗。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瞬间。1. “欣常在”的“沉默的武器”:很多人可能对欣常在的印象就是那个性情温和、存在感不强的嫔妃。但仔.............
  • 回答
    《甄嬛传》里那些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的场景,绝对称得上是宫斗剧的巅峰之作。细数下来,能勾起无数观众回忆的桥段实在太多了,我挑几个印象最深的,给你娓娓道来。一、 滴血验亲——心如刀绞的信任崩塌这个场景,可以说是甄嬛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看哭无数人的“名场面”之一。当时甄嬛因为与温实初的过往,加.............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表面上是后宫争宠的女人戏,但细嚼慢咽,你会发现它隐藏着太多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细节,它们不仅塑造了鲜活的人物,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深邃的世情和人性。一、 眉庄之死:一场精心策划的悲剧,以及沈眉庄性格弧光的圆满初看沈眉庄,她温婉贤淑,一心求得“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帝王之爱,是封建礼教.............
  • 回答
    说到《甄嬛传》里的雍正,这可是个极有意思的话题。电视剧里那个多疑、霸道,又夹杂着一丝皇帝特有的孤傲和无奈的形象,究竟离历史上的胤禛有多远,或者说,有多近呢?这得一点点掰开了看。先说说电视剧里的雍正。首先,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忙”。他真的太忙了,批奏折批到天亮是常态,对朝政大事一丝不苟,几乎到了偏执.............
  • 回答
    《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允礼,在许多观众心中并非一个“讨喜”的角色,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也引发了关于换演员是否能改善效果的讨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果郡王“不讨喜”的原因分析:1. 角色设定上的“两面性”与“摇摆不定”: 前期: 果郡王前期给人的印象是风流倜傥、不慕权势、才情过人、钟情于甄嬛.............
  • 回答
    《甄嬛传》中,皇上对甄嬛的感情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但综合剧中的种种表现和情节发展来看,我认为皇上在某个时期是爱过甄嬛的,但这份爱是掺杂着他自身的需求、占有欲和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甄嬛的变化,这份爱最终被猜忌和权力所吞噬,变成了病态的占有和毁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如果那年初雪没有来,杭州的苏堤上还会开满桃花吗?它触及到了《甄嬛传》剧情走向的核心,而甄嬛回宫的关键,确实与甘露寺的怀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得先回顾一下,甄嬛当初为何会踏上甘露寺这条绝望之路。那是她在得知皇上对她不过是“菀菀类卿”的真相后,心灰意冷,生不如死的绝望。她渴望的是.............
  • 回答
    曹琴默为何必须死?《甄嬛传》中一个令人扼腕的结局在《甄嬛传》这部权谋宫斗大戏中,曹琴默这个角色,她的命运走向,早已注定了与她前半生的选择息息相关。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更多的是一个被环境裹挟,试图自保又心存侥幸的女人。那么,她最终为何必须死?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必然,也有人性上的无奈.............
  • 回答
    安陵容要说有没有想过害死甄嬛,这事儿,得从头说起,细细掰扯。初入宫时,她和甄嬛可是好姐妹,情深意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甄嬛对她照顾有加,真心实意地提点她,让她在勾心斗角的后宫里不至于那么孤立无援。那时候的安陵容,淳朴善良,对甄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哪曾想过要害她?然而,宫里的水深得很,人心更是变幻莫.............
  • 回答
    《甄嬛传》里,甄嬛把安陵容送的蜀锦给了浣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甄嬛不知道安陵容敏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她们俩在宫里共患难了那么久,对彼此的脾性那是摸得门儿清。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是甄嬛一系列考量下的必然选择,也藏着她对后宫生存法则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想想,安.............
  • 回答
    《甄嬛传》中,皇后宜修的没落,与其说是被甄嬛“碾压”,不如说是一系列自身性格缺陷、时代局势变化以及甄嬛步步为营策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前期,宜修凭借其稳固的后宫地位、老辣的手段以及对皇帝的了解,确实是后宫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身上的弱点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她一步步走向毁灭。首先.............
  • 回答
    在《甄嬛传》中,如果甄嬛没有进宫,那么后宫的权力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最终的赢家,我认为最有可能的人是华妃。当然,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一下当时后宫的势力分布、人物性格以及宫斗的潜在走向。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甄嬛未进宫的直接影响: 最大的威胁消失: 甄嬛是唯一一个能让皇帝真正动心、.............
  • 回答
    在《甄嬛传》这部宫斗大戏里,要说“最可恶”的人,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这部剧里的角色,但凡沾点权势和利益的,都或多或少有些令人不齿的手段。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人咬牙切齿,恨得牙痒痒的,我个人觉得,那非华妃莫属。为什么是华妃?首先,她的跋扈和恃宠而骄是刻在骨子里的。刚出场时,那副“我就是皇帝最.............
  • 回答
    《甄嬛传》里太后与皇上那对母子,确实让人看得心里不是滋味,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透着一股子“塑料感”。明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怎么就处成了这样一种疏离又别扭的关系呢?我觉得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权力与情感的博弈:皇权之下,父子(母子)情深只是奢望。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皇权.............
  • 回答
    《甄嬛传》里,皇上之所以对甄嬛穿上纯元皇后的故衣反应如此激烈,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件衣服承载了皇上内心深处对纯元皇后复杂而执念的情感,而甄嬛的出现,触碰到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这并非简单的“撞衫”,而是皇上情感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纯元皇后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她并非后宫中任何一个嫔妃可以比拟的.............
  • 回答
    《甄嬛传》中,皇上对华妃的情感,要说“喜欢”是肯定的,但这种喜欢,掺杂了太多皇家的算计、制衡,以及他对年羹尧的忌惮,复杂得难以用简单的“爱”或“不爱”来概括。最初,皇上对华妃,很大程度上是对她家族势力的一种拉拢和倚仗。华妃出身满洲名门年氏一族,她的哥哥年羹尧更是平步青云,战功赫赫。在皇上看来,华妃是.............
  • 回答
    《甄嬛传》中的皇帝,也就是雍正皇帝,无疑是剧中一个极其复杂、极具分量的角色。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集帝王之权、个人情感、猜忌多疑、薄情寡义于一身的矛盾体。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帝王的威严与冷酷: 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作为大清的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整个后.............
  • 回答
    说到《甄嬛传》里拍得最绝的片段,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来的,是甄嬛在甘露寺受尽欺凌,绝望之下,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海棠树,那段戏。那场戏,放在整个剧的后期来看,简直是一个让人心碎又咬牙切齿的转折点。甄嬛在甘露寺,那日子过得比猫狗都不如。被欺负,被冷眼,被践踏。眉庄好不容易来看她一次,还因为孙答应的陷害,被.............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堪称一部女性的生存史诗,每个人物身上都背负着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但若要问其中最令人唏嘘、最能触动人心的悲剧人物,我心中的答案是——沈眉庄。为何是她?因为沈眉庄的悲剧,并非源于外界的逼迫,也非自身的贪婪,而是源于她最宝贵的品质:真挚、善良和对情感的纯粹追求。 她的悲剧,是一种理想在残.............
  • 回答
    《甄嬛传》里的余莺儿,这娘们儿,得好好说道说道。刚开始看,真觉得她就是个仗着有点姿色的狐媚子,仗着老爹在朝为官,横行霸道惯了。她那股子张扬劲儿,跟旁边的那些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嫔妃们一比,简直就像一团野火,熊熊燃烧,不把别人烧死,自己也得烧个半死。你想啊,她进宫那会儿,姿态就拿得高高的。别人还在想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