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里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事已高,经历了风风雨雨,早已看淡了名利和权势。她更看重的是生活的情趣和内心的慰藉。刘姥姥的出现,为她枯燥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是一种新鲜的、非日常的体验。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使她乐于接纳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客人。
“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贾母作为侯门老太太,虽然生活奢华,但骨子里仍保有传统士大夫家庭的仁爱之心和乐善好施的品德。看到穷困的亲戚,她不会完全无视。虽然她并无义务在经济上供养刘姥姥,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一些周济,符合她的身份和修养。
对“淳朴”和“真实”的欣赏: 大观园中的生活虽然富足,但充满了虚伪、算计和等级森严的礼仪。刘姥姥的出现,带来了乡野的朴实、率真和直白,这与大观园中精致的“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母在经历了太多虚情假意后,反而会对刘姥姥的淳朴感到一种难得的亲切感,甚至是一种被欺骗也无妨的放松。
对“热闹”的渴望和对“新鲜感”的追求: 贾母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宴会、赏花、听戏,这些日常的享乐可能已经让她感到腻烦。刘姥姥的到来,就像是一场意想不到的“节目”,她身上的乡土气息、她对大观园的惊叹和她带来的粗俗幽默,都为贾母带来了新的刺激和乐趣。她喜欢看刘姥姥的“土话趣谈”,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真实写照的观赏。

二、 家族和人情关系的考量:

血脉亲情的维系: 尽管贾家与刘姥姥在经济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巨大鸿沟,但他们毕竟是亲戚。在这个讲究宗族血脉的时代,即使是远房穷亲戚,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处理好这样的亲戚关系,也是她作为家族掌舵人的责任之一,可以维护家族的体面。
人情往来的规矩: 在当时的社会,亲戚之间互相走动、馈赠是一种普遍的人情往来。即使贾家富贵,也需要维持基本的亲情联系。如果贾母将刘姥姥拒之门外,可能会被认为是刻薄寡情,有损贾家的声誉。
对“世俗”的展示: 贾母虽然身处豪门,但她毕竟也是从凡尘俗世中走过来的。她深知人情冷暖,也理解世间疾苦。款待刘姥姥,也是一种对“世俗”的怀念和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她允许刘姥姥的存在,也展示了她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依然保留着一丝人情味。
一种“施舍”的心理优越感: 尽管我们不愿意用这种负面的词语,但不可否认,贾母在款待刘姥姥时,也可能带有一丝“施舍”的心理优越感。看到穷苦的亲戚在自己面前感恩戴德,会让她感到一种满足和权势的体现。当然,这并非贾母的主要动机,但也是人性中可能存在的微妙心理。

三、 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曹雪芹的笔法):

反衬贾府的奢华和衰败: 刘姥姥的出现,是曹雪芹用来反衬贾府的奢华和腐朽的绝佳手段。刘姥姥的淳朴与贾府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了贾府作为封建大家族的空虚和即将走向衰败的命运。
塑造人物的立体性: 通过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曹雪芹展现了贾母性格的多面性。她既有老太太的慈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也有作为贵族妇女的体面和对人情世故的考量。这种复杂性使得贾母这个人物更加真实、丰满。
讽刺社会现实: 贾母对刘姥姥的款待,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讽刺意味。一方面,这是一种人情的表现;另一方面,这种款待也伴随着看戏、戏谑,甚至是一种“玩物”的态度。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对下层人民的某种轻视和娱乐化心态。刘姥姥的每一次出现,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真人秀”,贾母和她的家人乐此不疲地欣赏着。

总结来说,贾母款待刘姥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个人层面: 贾母的高龄、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对新鲜感的渴望以及乐善好施的品德。
家族层面: 血脉亲情的维系和人情往来的规矩,以及维护家族体面的需要。
社会层面: 传统的宗族观念和人际交往的模式。
艺术层面: 曹雪芹通过此情节,达到反衬贾府、塑造人物、讽刺社会现实等多重艺术目的。

刘姥姥的出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观园中各色人等的反应,也折射出封建社会人情关系、社会阶层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微妙。贾母对刘姥姥的款待,正是这些复杂因素在特定人物身上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题主问的是“王熙凤为何要款待刘姥姥”,然而我见许多答案大致是在说“贾府为何善待刘姥姥”。若以王熙凤是贾府当家奶奶论起,这样答也是有理的,只是有些细节就不免遗漏了。

多数人说起"王熙凤 / 贾府 款待了刘姥姥",指的是三十九到四十一回的"刘姥姥逛大观园"一节,这段中的刘姥姥极是风光,贾母陪着,年轻奶奶姑娘们簇拥着,得脸的大丫环伺候着,好东西吃着,好茶喝着,一句话儿就能让国公府的小小姐去画什么行乐图,端的是正经亲戚一样的待遇。

然而刘姥姥这番经历,并不是(如高票答案所言的)贾府和穷亲戚来往的正常情况,这点在书里写得十分明白:

周瑞家的道:“......可是老老的福来了,竟投了这两个人的缘了。”平儿等问:“怎么样?”周瑞家的笑道:“二奶奶在老太太跟前呢,我原是悄悄的告诉二奶奶:‘刘老老要家去呢,怕晚了赶不出城去。’二奶奶说:‘大远的,难为他扛了些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日再去。’这可不是投上二奶奶的缘了吗?这也罢了,偏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老老是谁?’二奶奶就回明白了。老太太又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见。’这可不是想不到的投上缘了?”

需看分明的是,别说逛大观园了,就算是看在天冷难走的份上留宿一晚,那都不是原本能有的待遇,按周瑞家的和平儿之前的反应,刘姥姥应该是向王熙凤见礼辞行,然后赶紧走了,别扰了人家国公府日常秩序才是——这可有"款待"的样子?

其实贾府待穷亲戚如何,不需看别人,只看第六回刘姥姥进贾府的待遇便可知道。

她来到贾府,看门的下人便敷衍她,其中碰巧有个心好的不忍误了老人的事,方才见到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并不认识什么姥姥,也没有拿她当王家的正经亲戚看待,更是一眼就看出刘姥姥是打抽丰来的。书里交代得极清楚:周瑞家的只是碍于自己丈夫争买田地时候受过王成(狗儿的爹,刘姥姥的亲家)的恩惠,如今人家有了难处求上门,总不好不管,又为了显摆自己在国公府女眷跟前得脸,才肯为刘姥姥通传一声。

看到这里就不难发现,倘若不是有几宗碰巧,刘姥姥连名字都传不到王熙凤跟前去。若说贾府平素就能够和刘姥姥这样的百姓人家来往,那未免把贾府的门槛看得太低了。

待刘姥姥进到王熙凤屋里,从头到尾的,王熙凤说的都是些场面话。阿凤不是傻的,刘姥姥家里早年来往的是王夫人辈的人,顶着"娘家亲戚","和王夫人认识"这样的招牌进来,谁知道是什么级别的亲戚,打抽丰的胃口是多大?态度客气一点总是没错的,先哭哭穷压缩下对方的胃口也是没错的,总好过冷着脸叫人挑礼。

而同时王熙凤做了什么?她让周瑞家的去回王夫人,其实便是打听刘姥姥的来头,这里刘姥姥村言村语的,一口一个"你侄儿",王熙凤已然不快,便连话也懒得多说,直接打发仆人带她祖孙下去吃饭。

等到周瑞家的回明白了王夫人的态度"刘姥姥家不是什么正经亲戚","我懒得见她",阿凤就再无顾忌,迅速拿点零花钱出来打发了。

周瑞家的道:“太太说:‘他们原不是一家子;当年他们的祖上和太老爷在一处做官,因连了宗的。这几年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了,却也从没空过的。如今来瞧我们,也是他的好意,别简慢了他。要有什么话,叫二奶奶裁夺着就是了。’”

注意看这里王夫人的传话,特意点出了"以前没有空手来过",是为了告诉阿凤"这家人并不是专门吸血的无赖,不用太担心","不可简慢"却是因为刘姥姥毕竟是王家那头的亲戚,不可在贾府丢了人去,回头叫人议论她们王家"娘家穷亲戚不晓得打发,耍赖都耍到婆家来了"。

(PS,评论里有同学提出,“没空过”是指没空手走过。我个人认为这样语义上看也是顺的。甚至于单从语义看,还可以解读为“逢年过节从不踏空,一定会来走动”,以显示两家联系密切。

我在此没有取“从不空手离开”的原因是,这话太像comment穷亲戚上门打饥荒了。而王成并非穷亲戚。他当年是为了攀附名门才连的宗,送礼拉关系还来不及,岂能大剌剌跑到名誉亲戚家里揩油;金陵王纵有回礼,也应是礼尚往来的性质,没有给外人扶贫的道理。

事实上王成家真需要帮助的时候,反而是回避金陵王家的,此举还被刘姥姥嘲为“拉硬shit”。如果王成如此硬撑了半辈子,王夫人却还一直视人家当年是占便宜来的,那未免太傲慢了点。

——但这只是常理推断,金陵王家相对贾家更重钱财而轻诗礼,王夫人的心态势利傲慢一些也不是不可能的。各位尽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意思理解,并不妨碍阅读。)

这一次见面里,王熙凤表达出来的并款待,只是"不在意"。刘姥姥既不是重要人物,所求也少,最优选择就是拿点钱打发了,省得传出去议论大户人家欺凌了穷亲戚,难道贾府还能跟他们对质去么?至于那些听起来客气谦逊的漂亮话,在这些高门大户里谁不是信手拈来,总不成一个不值得款待的客人,还非要专拣点难听话把人怄走了才算吧。要说"向穷亲戚炫耀",只怕这些人里只有周瑞家的存了这个心,其他地位更高的人连炫耀的兴趣都没有。在她们看来,炫给刘姥姥看,她也看不懂,以最小的麻烦,最低的cpu占用率把这个bug处理掉就好了。

~~~~~~~~~~~~~~~~

让刘姥姥身上展开了更多故事的,是她的一点朴实信念。同样是庄户人,狗儿等耻于身份悬殊,并不愿和贾府往来。可以想见,即便狗儿得到了贾府主子赏赐的银钱,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回馈——你把自个卖了的钱人还看不上呢,怎么报?

但刘姥姥是不一样的,她不在乎别人是否稀罕她的礼尚往来,你不在意你的,我尽我的心。"不空手来"的名声,她终归是扛了下来。

这样的通达脾气,要是遇上了循规蹈矩的王夫人,倒也就真的两下里无涉了;偏偏她又遇上了不走寻常路的阿凤。从阿凤素日的脾气来看,她既欣赏别人的积极主动(小红),又很在意别人是否"识好歹",刘姥姥这样既不爱占便宜,又不囿于身份畏畏缩缩的风格便"投了她的缘",主动体谅了刘姥姥一次——但也不过是让人过个夜,贾府大约有些体面的管事都会受到这样的照拂吧(看看袭人回个家阿凤给出的排场)。

这一重添一重的巧合,使得刘姥姥这个名字终于传进了贾母耳中,贾母是如何想的呢?七十上下,已经是古来稀了,同龄人早已凋没,那真的是很寂寞的。更别说,人在富贵乡中久了,总会想着些"野意儿",就好比大观园里的小姐们也会想吃个油盐枸杞芽儿。

一个"从另一个世界来的","有亲戚名分,应该是靠谱的人","贾母那个年龄段的",这几个条件凑在一起,真不是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人来打抽丰,因而贾母产生了兴趣——不是炫耀,而是好奇的兴趣。

从这里开始,王熙凤才真正地上了心去招待,书里也写得明白,"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在此之前诸人的态度,办的是刘姥姥的事儿,在此之后如何对待刘姥姥,便是在办贾母的事儿了。招待好了刘姥姥,就是伺候好了国公府的老祖宗,这是大大的孝顺,试问谁敢不尽心。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原来漫不经心,满口场面话的阿凤,十分卖力地排宴,捧哏,还亲自撑船;原来和气矜持的平儿,变得十二分殷勤,不但送了许多东西给刘姥姥,说话也用上了十足的体贴;而原来颇有存在感地埋怨刘姥姥"不会说话"的周瑞家的已经淹没在热闹的人海中看不到身影了。

~~~~~~~~~~~~~~~~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实的。贾府并没有谁是想要款待刘姥姥的。与刘姥姥正式有旧的王夫人连见都不想见她一面,直接就叫人告诉阿凤"不是一家子"。要不是王熙凤和王夫人不想在贾府折了王家的面子,想静悄悄地打发走人,王成又替后人攒下了“老实不贪财”的好名声,恐怕刘姥姥也不会那么顺利就拿到不错的一份施舍。

二进贾府的一番排场,则已经和刘姥姥无关。众人卖力演的这一场并不是什么惜老怜贫,而是通过抬举一个能够哄贾母开心的穷话搭子来争相表达对老太君的恭敬孝顺——"就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不得他",刘姥姥的角色,差不多就在这里了。

(所以之后黛玉才会句句讽着刘姥姥,一则黛玉远离市井,并不懂刘姥姥生活中的尴尬和拼命,她觉得刘姥姥就是贪图钱财而自轻自贱;二则黛玉更看不惯众人本无敬意,不过为了刘姥姥投了上位者的缘便热脸相迎,“不知哪门子的姥姥”也叫得亲热,说难听点真是“一笑君王便著绯”的写照。

贾府小姐们其实多半认同黛玉,否则不会连最懂事的宝钗,最口快的湘云在内,都一个个明赞默许的,更无一个出声反驳。要知道,平时黛玉说点什么出来,可多的是争锋的人。)

贾府不是不会惜老怜贫,只是通常来说,赏还丫环的身价银,对外面的老人客气不欺凌,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一般豪门的普遍水平,早已当得起一个“惜老怜贫”的考语,还不至于要求他们对穷苦人怜惜到如此礼敬的份上。

~~~~~~~~~~~~~~~~私货时间到~~~~~~~~~~~~~~~~

这个故事里如果有什么“正能量”的话,大约只在刘姥姥一人了。

这个肚里没有半点墨水的乡下婆子,为了子女的生计豁出脸来上贾府扮丑放呆,被人埋怨亦不辩驳,丢开的是面子;不顾及对方的反响,坚持礼尚往来不沾人便宜,守住的是尊严。即便在今天,受了多少年教育的人群里,又有多少人能分清何为面子,何为尊严呢?

在刘姥姥那里,面子是旁人眼里的,尊严是自己心上的。然而如今,自知正确的事情做了也要觑着旁人眼色,细细算着面子却还自称是尊严要紧的;或者看别人义无反顾,自己不能理解那人的尊严所在,却硬要撑起来说三道四,嘲笑别人是无谓地爱面子的——这样的人却从来没有略略少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