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里,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

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了“珍珠为眼,金刚石为齿,大红的猩猩血染的,以香药配就的,可去邪祟”。光听这用料和功效,就知道这东西有多金贵,又寄托了贾母多少的心意。麝香本身就是名贵药材,还跟“猩猩血”这种带着些神秘色彩的说法掺和在一起,再加上“去邪祟”的说法,这串子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装饰品,更像是个护身符,是长辈对晚辈最真切的祝福和关怀。

其次,宝钗这人,你得琢磨透了。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她“随分从时”,也就是懂得规矩,善于处理人情世故。她不像黛玉那样敏感多疑,心思藏得深,而是外表温厚,待人接物都挑不出错来。她深谙世道,知道怎么做能让自己过得舒心,也能让别人觉得舒服。她不争不抢,但心里有数。

再说了,那会儿是贾母给宝玉的,虽然宝钗是宝玉的表姐,又是寄居在贾府,但她毕竟是贾母看着长大的,也受贾母的疼爱。贾母把这个宝贝赐给宝玉,又让宝钗得以亲手收下并戴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一种亲近的表现。你想想,在贾府这样讲究礼数的大家族里,长辈赐予的东西,晚辈是极度重视的。

所以,宝钗收到红麝串,戴在手上,这事儿就有了多重意义:

感恩与尊重: 贾母把这么珍贵的东西赐给宝玉,本身就是对宝玉的爱。宝钗作为宝玉的亲人,收到并戴上,是对贾母这份心意的感激和尊重。她这样做,也是在表示自己跟宝玉一样,都沐浴在贾母的恩泽下,自己也是这个家庭里被关心和爱护的一份子。

顺从与合宜: 宝钗深知分寸。这红麝串是贾母赐给宝玉的,宝钗作为宝玉的“金玉良缘”的候选人,能戴上宝玉的东西,这是一种名正言顺的亲近。她这样做,不张扬,不抢夺,只是默默地接受并佩戴,恰恰符合她“随分从时”的为人处世之道。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因为自己“寄人篱下”而有所顾忌,反而会利用这种合宜的机会,展现自己对长辈的敬重和对宝玉的情意。

表面的亲昵与融洽: 宝钗是个极聪明的人,她知道在贾府,尤其是在贾母面前,维持一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多重要。戴上红麝串,既是对宝玉的关心(毕竟这串子能“去邪祟”,也算是对宝玉身体的一种呵护),也是在向外界展示她与宝玉之间的亲近和情谊,这种亲近是符合大家族大家庭的期望的,也符合她“贤妻良母”的定位。她戴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回应,让别人觉得,她就是那个该在宝玉身边,关心他、照顾他的女子。

无声的宣示: 尽管宝钗不会主动去争什么,但她也懂得适时地展示自己的地位和优势。这红麝串,说到底,是她和宝玉之间亲密关系的象征。她戴在手上,是告诉大家,她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是有长辈认可的,是有默契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黛玉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宝钗可能并没有这个意思,但客观上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贾母把红麝串给宝玉,宝玉递给宝钗。宝钗接过,脸上挂着温婉的笑容,看着那串子,然后自然而然地戴在手上。这个动作,背后包含了太多东西:长辈的恩宠,自己的体面,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当下关系的巩固。她不会像黛玉那样,收到宝玉送的扇子还心头小鹿乱撞,还会想着“有没有缘分”什么的。宝钗的行动,更是一种“理所应当”,是对家族安排的一种顺承,也是对自己未来规划的一种实践。

所以说,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她在那个特定环境、特定身份下,最得体、最能体现她为人处世智慧的选择。她既表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也巩固了自己与宝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不露声色,却收到了最大的效果。这才是宝钗的厉害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有一个细节。姑娘们每天都要请安,黛玉(宝玉)一般的顺序是先贾母再王夫人,宝钗一般的顺序是先王夫人再贾母。礼的细节竟到如此。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日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写毕,也往上房来见贾母,后往王夫人处来。


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

宝钗来贾府,是因为王夫人,是薛姨妈看亲姐姐。整个贾府,王夫人是她最亲的人,因此每日请安先请王夫人。这就是人情和规矩。

红麝串也是一次人情与规矩。

红麝串是宝钗请王夫人和贾母安时,特意带上的,就是给王夫人和贾母看看。它的含义是,我对此端午节礼十分重视,并对元妃娘娘送我礼物表示谢意。

宝钗得到了四件礼物,另外三件不好带,红麝串最方便而且最含蓄,带着在王夫人和贾母面前晃一圈,表达一个礼貌的态度就行了。你送了我戴了,我戴了你看了,这一部分的人情历练就完了。

其实不止宝钗,其他姑娘应该也会带,或者拿另一件礼物宫扇。总之都会带上聊表礼貌的,等端午节一过,大概就让人收起来了。

第六十七回,赵姨娘得到宝钗的礼物,带过去给王夫人看是同样道理。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我知道一般看过书的都不需要我特别说,但是我怕有云读者过来bb,故说给云读者:

宝玉和宝钗共有而黛玉没有的,是凤尾罗和芙蓉簟,不是红麝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红楼梦》中,当李纨和尤氏得知薛宝钗即将搬出大观园时,她们没有像王夫人或其他一些人那样表现出不舍或挽留之意,反而“相视而笑”。这个场景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能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宝钗离去这件事的复杂态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李纨和尤氏在贾府的地位与处境。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育有一子贾兰。在贾府.............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红楼梦》中宝黛之间大量的误会情节,绝非偶然的笔墨堆砌,而是曹雪芹为了深刻揭示人物命运、展现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凸显人物性格复杂性而精心设计的关键环节。它们就像一颗颗嵌在两人爱情线索上的钻石,虽有棱角,却折射出最真实的光芒。一、性格的尖锐碰撞与深情试探:宝玉和黛玉,都是极富才情、情感细腻又.............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说起贾宝玉这个人,确实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觉得他“渣”,但又听说他和林黛玉那惊天动地的爱情,这中间的矛盾,恰恰是宝玉这个人物最迷人的地方。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红楼梦》,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宝玉,怎么这样?既不像个正经读书人,又对女孩儿们一个比一个好,有点“滥情”的味道,但又觉得他身上有股说不.............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红楼梦》中丫鬟们普遍渴望成为姨娘,即使像赵姨娘那样过得并不如意,甚至常常感到憋屈,这种想法依然普遍存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普遍困境与丫鬟的特殊处境 社会结构的压迫: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尤其是在没有男性依靠的情况下。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