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爱挑理的黛玉没反应,探春激烈反抗,宝钗搬走了,这是为什么?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抄检大观园的“起因”和“性质”。 表面上看,是元妃省亲后,有人往她宫里送了东西,被发现后,元妃大怒,说园子里藏污纳垢,让贾府上下严查。但这背后,其实是贾府内务败坏,管理失序,小人得志,矛盾丛生,导致了这样一场“自查自纠”,说白了,就是内部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要揪出一些“替罪羊”,同时也是为了杀鸡儆猴,震慑一下那些不安分的人。

那么,为什么黛玉没反应?

这事儿放在黛玉身上,看似“意外”,实则“情理之中”。

她身处“外人”的位置,又无实权: 黛玉虽然住在贾府,寄人篱下,但她本质上是林家的女儿,贾府的“亲戚”,而不是贾府的“自己人”。她没有参与贾府的管理,也没有直接的利益牵扯。所以,抄检的是“贾府”的家,不是“林家”的家。从这个角度说,她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是“别人家”的事儿。
性格上的超然与淡漠: 黛玉的性格,咱们都知道,是敏感、多疑、又带着点清高的。她早已看透了贾府的繁华背后是虚无和衰败的苗头。她把精力都放在了与宝玉的情感纠葛上,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上。对于这种表面上是“肃清”实则充满权力斗争和污浊气息的事件,她反而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她可能觉得这不过是贾府走向衰败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一场闹剧,与其去“挑理”,不如冷眼旁观,甚至在心里对这番折腾感到一丝悲哀和不屑。
对“污秽”的本能排斥: 抄检园子,尤其是搜查丫鬟的私人物品,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行为。黛玉本就洁身自好,厌恶那些世俗的污浊和俗气。她也许在心里对这种粗暴的搜查感到不适和厌恶,但她不会像探春那样去抗议,因为她觉得那种“不干净”的事情,她不愿意沾染,更不愿意去参与其中争个对错。她更多的是选择了一种精神上的疏离和冷漠。
对宝玉的顾虑: 虽然不直接表现在言语上,但黛玉对宝玉的关心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她知道宝玉心疼丫鬟们,对这些事情肯定也会有不忍。但她自己如果太过激地去“挑理”,反而可能给宝玉带来更大的麻烦。她选择隐忍,也是一种对宝玉的保护。

探春的激烈反抗,则充满了她的“才情”与“担当”:

她的身份与责任感: 探春是贾府的二小姐,虽然是庶出,但她身上有着王熙凤没有的那种“大家风范”和真正的管理能力。抄检大观园,直接关系到园子的安宁和尊严,也触及到了她作为园中小姐的体面。她觉得这是对园子里所有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对那些清白无辜的丫鬟们。她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维护这个大家庭的体面和公正。
“玫瑰花”般的性格: 探春性格泼辣,有胆识,有魄力,而且有自己的主见。她不像黛玉那样敏感脆弱,而是像一朵带刺的玫瑰,外表美丽,内里却有锋芒。她看不惯这种粗暴、无理、甚至可以说是“蛮横”的搜查,她觉得这是在践踏人权,是在制造恐慌。
对王善保家的“点拨”: 探春之所以在抄检过程中表现得如此激烈,很大程度上是被王善保家的那种“老刁妇”的嘴脸和言行激怒了。王善保家的是那种专门在背后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趁机捞好处的下三滥。她那种“鸡零狗碎”地搜查,还要往姑娘们身上泼脏水,激起了探春强烈的反感和怒火。探春直接冲上去,撕扯王善保家的衣服,痛斥她,就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反抗。她不仅是在为自己出气,更是在为那些无力反抗的下人们发声。
对家族未来的忧虑: 探春虽然年轻,但她能看到贾府正在走向衰败的趋势。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家能够有所好转。这种抄检的混乱和无序,在她看来,是贾府进一步走向失控的信号。她反抗,也是一种对家族管理混乱、道德沦丧的控诉。

宝钗的“搬走”,则体现了她的“现实”与“圆滑”:

她的“避嫌”与“明哲保身”: 宝钗的性格是端庄、稳重、懂得审时度势,而且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她知道抄检园子这种事,一旦被卷进去,不管是被搜出什么,还是被误会成什么,都会对她不利。她本身就不是那种喜欢惹是生非的人,更不会去跟人争吵。搬走,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避嫌方式。
她对“脏水”的规避: 抄检的核心目的是要搜出“脏东西”,而搜查丫鬟的私人物品,往往能牵扯出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比如金银首饰、男人送的物件等等。这些东西一旦被曝光,就会引起很多议论和猜忌。宝钗不想沾染上这些“脏水”,不想被卷入这些麻烦事里。她宁愿搬到一个相对隔绝的地方,与这些纷争保持距离。
她的“聪明”和“自我保护”: 宝钗很清楚,在这种场合,越是辩解、越是争论,可能越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而她自己本来就没什么可搜的,但如果她留下来,和黛玉、探春一样,被别人看到她在场,无论表现如何,都会被贴上“参与者”的标签。搬走,是她用一种最“聪明”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牵连,也保持了她一贯的冷静和疏离。
对“家族事务”的淡化: 宝钗虽然是贾府的一份子,甚至未来可能成为当家奶奶,但她对于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理门户”的手段,并不热衷于参与。她更倾向于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不动声色地观察和适应。搬走,也是她对这种不愉快事件的一种消极抵抗,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但这种抵抗,不至于给她带来直接的麻烦。

总结一下:

黛玉 是因为她本就处于一个疏离的地位,对贾府的世俗和纷争有精神上的排斥,更专注于个人情感,所以选择了一种超然的冷漠。
探春 是因为她有担当,有才情,有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因为被激怒,所以选择了激烈的反抗,试图维护园子的尊严和自己的立场。
宝钗 是因为她懂得“明哲保身”,注重名声,善于规避风险,所以选择了一种现实的“退出”,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牵连。

这三个人不同的反应,就像在《红楼梦》这出大戏中,不同的演员对同一场戏的不同诠释,都源于她们各自的性格底色,以及对当时所处环境的判断和选择。也正是这种差异,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如此鲜活立体,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黛玉不是被凤姐压在床上,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嘛。

她要知道怎么可能没反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在《红楼梦》中,“绣春囊”事件是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而绣春囊究竟是谁的,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悬念。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引发了后世读者无数的猜测和讨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书中提供的线索来分析,并探讨几种可能性:1. 绣春囊的起源与功能:首先要明白绣春囊是什么。它是一种用彩色丝线绣.............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命运如同一株风中的绛珠仙草,飘摇不定,令人扼腕。她与贾宝玉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锚点。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最核心的“宝黛爱情”,去设想黛玉的“如果”,去探讨她除了宝玉还能嫁给谁,那便是在曹雪芹精心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进行一次充满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都说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到小说后半部分,随着贾府的落败,其他三家也各自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衰亡之势。虽然曹雪芹原著后半部分残缺,但仅凭现有文字,以及脂砚斋的批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这衰亡之路,有的直接而惨烈,有的则更为隐晦,却同样令人心酸。一、史家:从国.............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若非要一言蔽之,我以为是一种对“虚无”的深刻体认,以及在这一切幻灭面前,人性的脆弱与顽固,最终落得一场无边无际的悲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兴衰史,而是将人生如梦、富贵如露的道理,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展现给读者。首先,让我们来拆解“虚无”这个概念在.............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集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但细究其中,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这里,“私人道德”并非绝对的高尚,而是与人情、关系、利益、宗族观念等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下是本回中体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