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那绣春囊到底是谁的?

回答
在《红楼梦》中,“绣春囊”事件是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而绣春囊究竟是谁的,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悬念。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引发了后世读者无数的猜测和讨论。

不过,我们可以从书中提供的线索来分析,并探讨几种可能性:

1. 绣春囊的起源与功能:

首先要明白绣春囊是什么。它是一种用彩色丝线绣制成的荷包,内里塞有香料、药材或名贵香料,主要用于香薰、辟邪、装饰,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寓意,如“春”代表生机、美好,“绣”代表精巧的手艺和心意。在当时,这样的荷包是年轻女子常见的随身物品。

2. 绣春囊的发现与事件经过:

发现者: 绣春囊最早是由司棋在贾迎春的丫鬟莲花儿那里发现的。莲花儿在晴雯的丫鬟袭人的劝说下,将藏在自己怀里的绣春囊交给了晴雯。
传递者: 晴雯得到绣春囊后,以为是司棋藏的,于是和袭人一起去找司棋质问。司棋否认是自己的。在此过程中,绣春囊被宝玉拿去看,随后又被袭人和晴雯传递。
送往王夫人处: 最终,这个绣春囊被赵姨娘捡到,并送给了王夫人,成为了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的直接原因。赵姨娘捡到绣春囊后,怀着恶意,认为这是宝玉和丫鬟们淫乱的证据,想借此告发宝玉,以报复之前的种种不满。
王夫人态度: 王夫人看到绣春囊后,虽然也感到不安,但她更看重家族名誉和“清白”,因此相信这是不洁之物,是淆乱大家门风的罪证,从而发出了“好生查办”的严厉命令。

3. 究竟是谁的绣春囊?主要的猜测和分析:

虽然书里没有明确说出绣春囊的主人,但根据情节和人物性格,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推测:

可能性一:司棋的(可能性较高)
线索: 绣春囊最先是从莲花儿那里发现的,而莲花儿是司棋的人。当时,晴雯和袭人抓到莲花儿时,莲花儿说“我也不敢藏这个”,说明她可能只是代为保管或者无意中得到的。而司棋本身就与表弟潘又安有私情,在海棠诗社事件后,她就被怀疑藏有“私物”。绣春囊作为一种私密物品,很可能就是司棋自己制作或别人送给她的。
分析: 司棋是迎春的丫鬟,性格刚烈,敢爱敢恨。她与潘又安的私情是书中明确的,也因此被撵出贾府。如果绣春囊是她与潘又安之间的信物或赠品,这非常符合人物的设定。

可能性二:晴雯的(可能性较低)
线索: 绣春囊被晴雯拿在手里,并与其他丫鬟有所接触。晴雯本人也长得美貌,有“风流灵巧”之称。
分析: 但晴雯被认为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她虽然与宝玉关系亲近,但她的品行在书中是被肯定和赞扬的。如果绣春囊是她的,可能意味着她也与什么男子有私情,这与她“洁身自好”的形象有所不符。而且,从情节上看,晴雯得到绣春囊后是去质问司棋,她自己并没有表现出藏匿或送人的意图。

可能性三:宝玉的(可能性极低,但也是一种解读)
线索: 绣春囊被宝玉拿去看,他作为男主角,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分析: 宝玉作为“山中高士晶莹雪”,他虽然与丫鬟们关系好,但书中的描写真正是在“不留人情”的场景下,宝玉并没有明确表现出男女之情,更多的是一种少年人的情谊和对美的欣赏。而且,从逻辑上讲,如果绣春囊是宝玉的,那他为何会将其交给晴雯和袭人去质问别人?这不合情理。

可能性四:其他丫鬟的,误会传递(可能性存在)
线索: 绣春囊在几个丫鬟之间传递,可能最初的主人并不是司棋,而是其他某个丫鬟,只是无意中被莲花儿捡到或保管。
分析: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书中对所有丫鬟的私生活描写并不详尽。然而,作者的笔墨集中在司棋身上,并且在抄检过程中,王善保家的重点盘查的就是迎春的房间,这都暗示了绣春囊与迎春院有关联,而司棋是迎春院里最“突出”的丫鬟。

可能性五:作者故意制造悬念,绣春囊并非某个特定人物的私物,而是“象征”
分析: 这是最深刻的一种解读。绣春囊的出现,其实是贾府内部潜藏的腐朽、淫乱的表象化。当赵姨娘捡到它时,她将其解读为宝玉和丫鬟们“私相授受”的罪证,而王夫人也顺势将其看作是败坏门风的“污秽之物”。这件绣春囊就成了一个符号,它象征着大家族内部的阴暗面,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是谁的,反而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引发的后果。抄检大观园是贾府衰败的开始,而绣春囊正是这衰败的引线。

总结:

虽然《红楼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来看,司棋是最有可能拥有绣春囊的人。绣春囊可能代表了她与潘又安之间的私情,也成为她被王夫人、王善保家的等人排挤和陷害的直接借口。

然而,作者将这个问题设计成一个未解之谜,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去思考绣春囊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它揭露了贾府内部管理的混乱、人心的复杂以及封建礼教的严苛。这件小小的绣春囊,成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催化剂,也成为了对人性、情欲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影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的物品”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贾府命运的“象征性”的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率是司琪的。个人觉得,抄检大观园附近的那几回是书里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满满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各种矛盾突出激化,悲凉的气氛也愈来愈浓,让人不忍卒读。可以说,整本小说至此即将达到高潮,可惜八十回后缺失,很遗憾。

第七十一回,鸳鸯到园里传达贾母的话,回来的路上无意间撞破司琪与一个小厮的丑事,这是贾府庆贺贾母八十大寿时发生的事。庆典从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初五。当时已经庆贺了几天,所以司琪与人苟合的事大概发生在八月初。到七十三回痴丫头捡到绣春囊,后被邢夫人发现,后者封起来交给了王夫人。当天王夫人质问王熙凤,认定是王熙凤的,王熙凤巧言善辩洗脱嫌疑,然后提出暗中查访大观园,不料被邢夫人陪房挑唆抄检大观园,除了宝钗、探春处未查,宝玉与其他姑娘的丫鬟处都未搜出私情物件,只在司琪的箱子里发现了男子的物件及往来信件。第二天尤氏来大观园,还被小姑子惜春一顿抢白,第三天贾珍遣佩凤跟尤氏说,明日十五因服丧不能过中秋节,只在今日应个景,说明抄检大观园是在八月十二。大观园虽大,但来往的人也多,一个东西掉落后几乎不可能过了很久才会被捡到,所以从时间上推测出东西有可能是司琪的。

书中说鸳鸯“刚至园门前”“偏生又要小解,因下了甬路,寻微草处,行至一块湖山石后大桂树阴下来。刚转到石后,只听一阵衣衫响,吓了一惊不小。定睛一看,只见是两个人在那里”。可见, 司琪与小厮是在园中的湖山石后私通。而痴丫头到园里玩的时候,“忽在山石背后得了一个五彩绣春囊”,地方大致能对得上。

后来在补述二人情状时,书中提到“今日趁乱方从外进来,初次入港,虽未成双,却也海誓山盟,私传表记,已有无限风情了。”二人都是第一次,绣春囊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和调节情趣的东西。此外,书中说二人“私传表记”,表记是信物的意思,小厮给司琪的信物是什么呢?有可能就是这个绣春囊。(当然这一点只是猜测,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比如查抄司琪箱子后发现的同心如意,或者很平常的首饰)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别人的。当时正值贾母八十大寿,来往人等杂乱且多,有前来庆贺的亲友女眷,以及贾府中特抽调过来干活的下人小媳妇,还有园里的丫头、上夜值班的婆子们。但首先,排除了园中的大部分丫头,毕竟抄检的时候没有发现其他可疑的东西。就如同凤姐所说,如果有这个,断然不会单有这个,肯定还有别的。通过抄检,上夜的老婆子们也没有发现可疑的物件,排除。据凤姐口中描述,那个绣春囊“香袋是外头雇工仿着内工绣的,带子穗子一概是市卖货”,可见不会是主子能用的,必定是下人了。只剩下白天在园中干活晚上回家的下人小媳妇,或者被查抄出东西的司琪。小媳妇来帮忙,本身就谨小慎微,备受管束,公然拿着这种东西来干活,一旦发现,后果很严重,所以可能性比较小。

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司琪二人好事被鸳鸯撞破,慌乱间落下绣春囊而不自知。其后小厮惧祸逃走,司琪羞愤难当,卧病在床,致使二人并未注意到绣春囊丢失,或者二人没有再见面,不知道绣春囊丢失,都以为在对方手里,最终没有及时捡回来。

书中描写的大观园是曹雪芹塑造的世外桃源式的小世界,是在压抑的封建礼教下刻意创造的伊甸园,里面的宝玉与女孩也各种嬉笑玩闹,尽现青春的活力与美好。在很早的时候,怡红院中的小红与贾芸有私情,很快就被调到王熙凤手底下,离开了大观园。当时颇知曹公心意的脂砚斋还如此评论小红:“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书中并不避讳贾府各种丑事,但对于大观园却总是慈爱有加,从未直接描写过园中女子的不堪。这样的曹公,又怎么忍心将苟合私通这样丑事的嫌疑放到大观园众位天真烂漫的女子身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应该是司琪做了丑事,没几天就被发现,然后逐出大观园。当然,此时的大观园早已不再平静,各方势力插手其间,宝钗避嫌离开,五六个丫头被逐,宝玉也将搬离,大观园很快就会散了,这片净土,终究要在贾府的内斗与颓败中彻底破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中,“绣春囊”事件是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而绣春囊究竟是谁的,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悬念。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也引发了后世读者无数的猜测和讨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书中提供的线索来分析,并探讨几种可能性:1. 绣春囊的起源与功能:首先要明白绣春囊是什么。它是一种用彩色丝线绣.............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