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你最难忘的场景是哪些?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

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

第一次读到宝玉见到黛玉那段,我就被那股子灵气给震住了。那会儿,宝玉刚从外面回来,听说来了个林姑娘,就急着去看。书中写得极细致,说宝玉看到黛玉,就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那眼神,那神情,仿佛是前世就认识,今生再次相遇。黛玉呢,初来乍到,孤苦伶仃的,见到宝玉,虽然表面上是初次见面,但心里也有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的交流的描写。他们还没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话,就是互相打量,宝玉觉得黛玉眉眼如画,风流灵巧,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而黛玉也觉得宝玉行为乖张,但眉眼间又有一种天生的情意。那种感觉,不是一见钟情那种简单粗暴的,而是更像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一种宿命的牵引。就像两块磁石,虽然隔着一层纸,但那种吸引力已经无法忽视。

那时候的宝黛,还没有后来的那么多猜忌和误会,只有一种纯粹的,如同水到渠成的相知相惜。宝玉见黛玉的眉毛,觉得像远山一般,黛玉见宝玉的眼睛,觉得又黑又亮,带着一种孩子气的纯真。书里写他们初见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每一个字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试探和好奇。我至今记得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轻描淡写地回答:“不曾读,只略识几个字。”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黛玉的聪慧和她的家学渊源,也为他们日后共同探讨诗书打下了基础。

那场景,仿佛有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是那么的纯净和美好。它不像后来的许多情节那样充满了戏剧冲突和命运的沉重,只是单纯地展现了两个人之间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相遇。读到那里,我总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觉得这世间,原来真的有那样一种遇见,叫做“似曾相识”。

二、黛玉葬花,那是一种孤寂中的绝美,是对生命无常最凄美的控诉。

黛玉葬花,这应该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了。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觉心口堵得慌,但又忍不住被黛玉那份孤独和敏感所打动。

场景是这样的:暮春时节,桃花都落了,落英缤纷,在地上铺了一层。黛玉穿了一件素净的衣服,肩上搭着一条旧麻袋,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一个人在花冢边忙碌。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被风雨摧残的落花收集起来,放进袋子里,然后走到一处干净的地方,挖个坑,把它们埋葬。

我最难忘的是黛玉的那些念白,也就是《葬花吟》。那首诗,字字泣血,句句含泪。她一边埋花,一边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把自己比作落花,感叹生命的脆弱,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她觉得那些花和自己一样,都是无处安身,最终零落成泥的命运。

最触动我的地方是黛玉的那个“孤”字。她身在荣华富贵的大观园,身边有那么多姐妹,有宝玉的疼爱,但她总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的,是孤苦伶仃的。当她看到那些被风吹落的花朵,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自己最终也是要这样悄无声息地凋零,而且没有人会真正懂她,怜惜她。

她葬花,不仅仅是在埋葬那些花朵,更是在埋葬自己的情感,埋葬自己的青春,埋葬自己的希望。那个画面,有落花的美丽,但更多的是一种凄凉的美。想象一下,那满地的落花,在风中飘舞,黛玉一个人,在落花中忙碌,脸上带着泪痕,声音哽咽。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细节,是宝玉躲在一旁看着黛玉葬花,听着她的吟唱,也跟着落了泪。他想上前安慰,但又怕打扰了黛玉的情绪。那个躲在暗处的宝玉,和那个在落花中独自悲伤的黛玉,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也加深了这份情感的厚重感。黛玉葬花,不仅仅是一场凄美的画面,更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对生命无常和情感孤独最深刻的控诉。

三、晴雯撕扇,那是一种不屈的反抗,是底层生命对压迫最决绝的回击。

晴雯这个人物,虽然不是书中主角,但她的存在感却异常强烈。她身上有一种泼辣,有一种自尊,有一种对命运不甘的心。而“晴雯撕扇”这场戏,简直是把她的性子刻画得淋漓尽致。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宝玉有个扇子坏了,他让晴雯去修。晴雯是个急性子,加上平时也没少受宝玉的宠溺,可能觉得宝玉有点小题大做,就把扇子丢在那儿,气呼呼地走开了。宝玉嘛,一贯是懂她的,知道她心里不痛快,就故意逗她,说如果她把扇子撕了,他就再给她一柄。

结果,晴雯就真的把扇子给撕了!而且,她撕扇子的时候,那种样子,简直是把积攒了许久的怨气和不甘都发泄出来了。书中写她撕扇子,不是那种轻描淡写,而是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她的动作:“拿起扇子,只一扯,‘咔嚓’一声,就成了两段。”她一边撕,一边还狠狠地说着宝玉。“我说了,你又不依,撕了你又怎样!”

我最欣赏晴雯的,就是她那股子“不服管教”的劲儿。她虽然是个丫鬟,但她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尊严。她不像其他丫鬟那样,对主子毕恭毕敬,逆来顺受。她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敢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撕扇子,看似是孩子气的任性,但实际上,是对那种等级森严、不平等的压迫的一种反抗。

宝玉看着晴雯撕扇子,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她可爱,觉得她有性情。他甚至还捡起扇子碎片,说是要给她补。这种互动,充满了年轻人之间的那种互相试探和嬉闹,但又带着一丝超越主仆关系的理解和珍视。宝玉知道晴雯的辛苦,知道她的委屈,所以他纵容她,甚至鼓励她。

晴雯撕扇,可以说是她生命中最闪亮的一刻。她用这种极端的行为,为自己争取了一丝尊严,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底层人物在绝望中的呐喊。虽然最后她还是被逼死了,但那个撕扇子的画面,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它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最卑微的位置,也可以有不屈的灵魂,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反抗。

当然,《红楼梦》中让人难忘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比如黛玉的尖酸刻薄,宝钗的圆融周到,王熙凤的泼辣狠辣……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像是镶嵌在书页里的一颗颗宝石,闪烁着生命的光芒。但如果非要从中挑出几个,那这三幕,是最能触动我心弦,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的进展,更是对人性、对命运、对情感最深刻的描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陆续还有人关注这个答案……多说两句:这跟我是不是理科生没有关系啊。以前我在红协会呆过,做过一段时间红学研究。「回归祖国的《红楼梦》后二十八回 」是怎么回事? - 孙志超的回答


这是04年周汝昌做讲座时候的我。

------------------------------------------


这个老问题怎么忽然被翻上来了。


红楼梦里难忘的场景大概有几十个,各有特点,但对我来说,最难忘的只有一个——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因为看的时候现场还原了十几遍。


剧情是为了给宝玉祝寿,怡红院八位丫鬟凑钱预备果子和绍兴酒给他过一个特别的生日;而为了使席上行酒令更加有趣,丫鬟们又把几位小姐和大奶奶李纨也请来。主子丫头围坐炕上,随意喝酒行令取乐。扔骰子,数到谁,然后抽出花签继续传下去。


从小说文字来看,确定参加夜宴并行酒令的人物有如下16位:

宝玉、袭人、晴雯、麝月、秋纹、芳官、碧痕、春燕、四儿、李纨、探春、宝钗、黛玉、湘云、宝琴、香菱。

不能确定的是一位——探春的丫鬟翠墨。小说写道:

(探春)因想不请李纨,倘或被他知道了倒不好,便命翠墨同春燕也再三的请了李纨和宝琴二人,会齐先后都到了怡红院中。


头痛的是,不但参加夜宴并行酒令的人数一开始不能确定,不同的版本关于行酒令时掷骰的点数还有不同的写法,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对夜宴人数的判定。程甲本和庚辰本的比较:


程:(晴雯)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六点,数至宝钗。

庚:(晴雯)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


程:湘云拿着他(探春)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

庚:湘云拿着他(探春)的手,强掷了个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


程:麝月一掷个十点,该香菱。

庚:麝月一掷个十九点,该香菱。


年幼的我当时就疯了~~~~



程甲本最优模型只改1条即可,庚辰本则怎么都对不上。但都说庚辰本是真本,所以为了修正这些数据,建了个数学模型。


假设总人数为N,把每一个人的座位号用一个数学整型变量来代表(按抓签顺序),


晴雯=X(1),宝钗=X(2),探春=X(3),李纨=X(4),黛玉=X(5),湘云=X(6),宝玉=X(7),

麝月=X(8),香菱=X(9),袭人=X(10),其它人不在方程中所以可不列。


按游戏的叙述建立模型

X(1)+6=X(2)   ①

X(2)+16=X(3) ②

X(3)+19-N=X(4) ③

X(4)+1=X(5) ④

X(5)+18-N=X(6) ⑤

X(6)-1=X(5) ⑥

X(6)+1=X(7) ⑦

X(6)+9=X(8) ⑧

X(8)+10=X(9) ⑨

X(9)+6=X(5) ⑩

X(5)+20-N=X(10) Ⅺ


解释一下:

晴雯摇出六点,数至宝钗,那么就是X(1)+6=X(2)。方程③中,“探春被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但因为大家是转着圆圈坐,当点数太多超出总人数时会绕回来。所以要减去总人数。即X(3)+19-N=X(4)这十一个方程有十一个变量应当是有解的。但由于里面有些数字有误所以出现了一些矛盾方程。致使方程无解。


例如:将方程⑤⑥联立,得

X(5)+18-N=X(5)+1 


可得N=17


但若将式⑥⑧⑨⑩联立,则得

X(6)+9+10+6=X(6)-1

X(6)+26=X(6)


那么N=13


这与上面的解矛盾,所以可以认为方程中有些数字有误。当然,这些方程的可靠程度也不完全一样,例如上家,下家不太会错,但数的点数多了,有错误的可能性就大。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可知芳官位置离宝玉较近这就较模糊。那么上面方程中的数据哪些是正确的,哪些需要校正,怎么校正,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数据校正中有不同的校正原则。一种是以校正后的数据的方差最小为目标,用数学方程写就是:




一式中min代表最小,∑代表加和,y(上标^ 下标i)代表校正后的值,y(下标i)代表测量值是已知的,s.t.代表满足于。

二式为向量方程,代表所有①到IX的方程。


另一种是校正的次数最少,可能只有某一两次计量错了,但可能错误的方差较大。将上图min后的式子改为K即为方程,其中K代表校正数据的个数。


怎样求解这些方程呢?我们可以按一定的算法,反复迭代直至找到最优解为止。这一问题如果按照校正次数最少可得到校正两个数即可求得圆满解。


将方程⑨中的10校正19,即:X(8)+19=X(9)

将方程⑩中的6校正为5,即:X(9)+5=X(5)


即:

“麝月一掷个十点,该香菱”应是“掷个十九点该香菱”

“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应是“掷了个五点,该黛玉”。


这样校正数据后问题的解为:


以X(1)=1,则X(2)=7,X(3)=6,X(4)=8,X(5)=9X(6)=10,X(7)=11,X(8)=2,X(9)=4X(10)=12,总人数N=17其它人在游戏中没涉及到的则可随便放座位。


数据校正后的座位应是这样排:




这个座位表符合校正后的游戏叙述,也符合一般的规律例如“袭人等端了椅子在炕沿下陪着”,黛玉按书中讲的“过这边靠板壁坐,又拿了个靠背垫着些”。


宝玉和香菱打横也有一定道理。以前宝玉、平儿、宝琴、岫烟四人同一天过生日,也是“终久让宝琴、岫烟二人在上,平儿面西坐,宝玉面东坐”至于秋纹,碧痕,春燕,翠墨,四儿书中没有讲她们的游戏,几个人的座位可随意交换。


但这里真的是曹公写错了吗?我一直不得索解。

---------- ----------------- --------------- -----------

关注公众号:“sunzhichaoshuo” 或 “孙志超说” 分享更多干货

若有问题,微信公众号点“勾搭超哥”加入孙志超的知识星球,我会认真回答

user avatar
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便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不想荣国府内有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名叫多官,人见他懦弱无能,都唤他作“多浑虫“。因他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今年方二十来往年纪,生得有几分人才,见者无不羡爱。他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多浑虫又不理论,只是有酒有肉有钱,便诸事不管了,所以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因这个媳妇美貌异常,轻浮无比,众人都呼他作“多姑娘儿”。如今贾琏在外熬煎,往日也曾见过这媳妇,失过魂魄,只是内惧娇妻,外惧娈宠,不曾下得手。那多姑娘儿也曾有意于贾琏,只恨没空。今闻贾琏挪在外书房来,他便没事也要走两趟去招惹。惹的贾琏似饥鼠一般,少不得和心腹的小厮们计议,合同遮掩谋求,多以金帛相许。小厮们焉有不允之理,况都和这媳妇是好友,一说便成。是夜二鼓人定,多浑虫醉昏在炕,贾琏便溜了来相会。进门一见其态,早已魄飞魂散,也不用情谈款叙,便宽衣动作起来。谁知这媳妇有天生的奇趣,一经男子挨身,便觉遍身筋骨瘫软,使男子如卧绵上,更兼淫态浪言,压倒娼妓,诸男子至此岂有惜命者哉。那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那媳妇故作浪语,在下说道:“你家女儿出花儿,供着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倒为我脏了身子。快离了我这里罢。”贾琏一面大动,一面喘吁吁答道:“你就是娘娘!我那里管什么娘娘!”那媳妇越浪,贾琏越丑态毕露。一时事毕,两个又海誓山盟,难分难舍,此后遂成相契。

李少红的新红楼在还原原著的时候十分大胆,“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这个内容也拍出来了,贾琏让清俊的小厮来给自己拔火罐。

拔火罐···

拔火罐···


user avatar

补充——

曹公之笔是隐晦而深沉的,很多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曹公不会用他的主观强行为主人公物定性。所以有人觉得黛玉天真爱玩有人觉得黛玉略显刻薄,有人觉得宝钗端庄大方有人觉得宝钗过于圆滑,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红楼梦里有很多洗不白的人物,比如赵姨娘的蠢和贾环对彩云的忘恩负义,比如贾赦好色奸狠,对鸳鸯和石呆子皆如是……我一直以为对于红楼爱好者,袭人已经是个板上钉钉的污点人物了,没想到还有她的粉丝来跳脚。

有点一言难尽啊……我始终认为,读红楼梦应该着眼全局,而不是像我小时候一样一味喜欢某个人物而放弃理性思维。

对了,安全起见还是问一句,有赵姨娘的粉丝吗?

——

以下原答案。

说一个和袭人有关的场景吧。

小时候看《红楼梦》很偏执,很幼稚,因为喜欢林黛玉,所以觉得宝钗不是好人,连湘云我都喜欢不起来。后来年岁渐长,心态平和了许多,才明白这些青春少女其实不过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

甚至她们都比普通人品格高尚许多,小打小闹是难免的,说到底都是口角之争或者身不由己,也不曾害过谁伤过谁。

唯一让我到最后都无法谅解的,是花袭人。

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湘云和宝玉讲经济仕途,被宝玉讽刺,袭人凑上来说上次宝钗也说过这话,“提起宝姑娘,真真叫人敬佩。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具体记不得了,大概是这样的话。

这话在说话委婉的古人里已经再明白不过了,“宝玉,你该和宝钗这样人品高尚的人亲密,怎么反倒和宝钗生分,去和黛玉那种小心眼的人亲密?”

当时我真的很震惊,震惊于袭人一个丫鬟敢说这种话,震惊于黛玉在门外听见了,竟然只为宝玉后来说“她要是也说这些我早和她生分了”而感动,却没有提到一丝半点对袭人的不满。

我想,黛玉是听习惯了吧。

小时候我理解黛玉的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到底是谁在一年三百六十日地逼她?

我当时心想,贾母那么宠黛玉,府里的主子没一个敢对黛玉不好,黛玉吃燕窝那次和宝钗说她吃药讨人嫌,应该说的是“鱼眼珠”老婆子们吧?

后来我才想明白,什么老婆子们啊,现成的袭人不就在这吗?

老婆子们的闲话大观园里的众人未必会在意,和袭人是和姑娘主子们混在一起的,她随便在宝玉和湘云面前就说这种话,书里没写出来的部分,还不知道她是如何与别的姑娘说黛玉的。再推测多一些,她在主子面前说话都敢这么过分,在不如她的小丫鬟面前又会怎么说黛玉?

我真的不敢想象。

而这一切,只因为花袭人自己一个小小的猜想,认为黛玉成了宝二奶奶容不下她。

最微末不足道的一个小臭虫,熏坏了一株娇花的根,而最后春光已尽,她也没能攀到她想去的花枝之上。

真是枉费她费尽心思排挤黛玉了,更讽刺的是,曹雪芹让她和黛玉同日生。

user avatar

【最喜欢的一段】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又将盆内的一枝并蒂秋蕙用竹剪刀撷了下来,与他簪在鬓上。

平儿理红妆,读至次段,只觉得满纸都是脂粉甜香。想到平儿受尽委屈,抽抽嗒嗒痛哭一场之后,心中酸楚都被这胭脂鲜红,脂粉细腻填补,替她感到无比欣慰。果然没有什么事是一支口红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支。

老曹太懂女儿心。

user avatar

如问我红楼中最难忘场景,书中林黛玉出场那段必是其一。

红楼梦正文,其实是从第三回“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才真正展开的。

此句之旁,甲戌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

而正文开始后,书中第一个正式上场的,正是林黛玉!

从林黛玉上岸伊始,一直到进入贾府,最终见到贾宝玉,作者下笔,如仙人点墨,字字珠玑,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

尤其以描写林黛玉形貌那几句,堪称用笔如神,跳出自古以来形容绝代美女的写作束缚。

脂本摘录,黑体为原文,括号里是脂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也。】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寥寥几笔,既无华服、也无贵饰,林黛玉的绝世风华便深深印入了你我脑海之中。此段描述,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至今依然能顺口而出。

作者写女儿家之美,功力实是已臻化境。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这几句形容,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看,“似蹙非蹙、两靥之愁”,这愁,是离愁和不安。

她现在的身份,是一位母亲去世,并且刚刚离开父亲投奔亲戚的孤女。骨肉分离的伤感尚未消退,这边亦不知贾府将如何待她,心中愁绪未散,又是忐忑不安,加之身有“不足之症”,尽归于八个字“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一笔写尽了她心中的难过、不安、担心、害怕与紧张!

这一切映在贾宝玉眼中,那便是美到了极致。

所以说,女儿家之真正美态,当是在骨在神,只要有了那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神韵,那便是真美女。

再看“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句就得发挥一下想象力了,是讲她安静的时候,好似一朵极美的花倒映在平静的水面,静到了极致;轻轻走动起来,又像是一株细柳随风轻轻晃动,仪态万方。

此段一结束,脂砚斋批曰: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那么,这“一赋”是什么赋呢?

应是《洛神赋》。

中国历史上,形容美人之美作品,首推曹子建的《洛神赋》,脂砚斋这段评语,可谓极高的评价,摘录一段《洛神赋》,诸君可作对比。

其形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后面便是“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等具体形貌和服饰的描写了。

《洛神赋》当然是好的,后世形容女儿之美,基本上都脱不开《洛神赋》形容的范畴,在金庸老爷子的书里,女主角们几乎都是在此赋中的用词里打转。

此赋太过华丽,而《红楼梦》中林黛玉这段却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黛玉之美,大赞!

宝钗也是极美的,只是那是另一种美,以后有了空闲,额外再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红楼梦》能打动我的地方太多了,简直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有触动人心的角落。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打动我的,我想那就是黛玉焚稿。为什么是焚稿呢?因为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绝望中,将自己最珍贵的情感和才华,化为灰烬。那是一种怎样决绝而又悲凉的决断啊。宝玉挨了王夫人打,病了。黛玉听到消息,又惊又怕.............
  • 回答
    《红楼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很多,但如果要选一句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觉得其深刻含义的,那便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出自林黛玉之口,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英”。宝玉在听到宝钗说起“金玉良缘”时,心中不免也有些动.............
  • 回答
    说起87版《红楼梦》,我心里头,那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要说最让人“难以容忍”的,倒不是说它有什么大错,毕竟在我心里,它已经是无可撼动的经典了。但硬要挑剔,我脑子里会蹦出几个地方,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就是那个“时间流逝”的问题。虽然人家拍的是名著改编,得尊重原著的叙事节奏,但有时候看着看着,总觉.............
  • 回答
    《红楼梦》里最让我心酸的画面,太多了,但若一定要挑一个,我想是宝玉在大观园被抄检之后,那段日子。不是因为那个具体场景的戏剧性有多强,而是因为它所揭示的,那种无力感,那种命运的碾压,那种曾经的辉煌瞬间被冰冷的现实击碎的彻骨的痛。回想一下,宝玉在大观园的日子,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那是他心中最纯净、最理想.............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食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每一道都像从画里走出来似的,看得人是心痒痒。但要说哪一款最让我“眼馋”,那还得是那道让宝玉都赞不绝口的——茄鲞。这茄鲞,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精巧和讲究。它不是那种炖得烂烂的茄子,也不是油炸得焦黄的茄片,而是经过一番精心制作,把简单的茄子做成了绝世的美味。曹雪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因为《红楼梦》里催泪的场景和句子实在太多了,仿佛它就是为“流泪”而生的。若非要挑一句最触动心弦,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听到袭人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好好的过日子,你仔细想,你这日子也是你分内的,我等也受你这份顾惜”时,他那句近乎绝望的低语:“我就是吃了.............
  • 回答
    《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即便只是惊鸿一瞥,都仿佛带着前世今生的故事。但要说有谁让我格外想一探究竟,想要拨开那层层叠叠的脂粉和身世的迷雾,那必然是王熙凤的陪房,平儿。第一次读《红楼梦》,是被王熙凤那泼辣、精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震撼了。她是大观园里一道耀眼的烈火,照亮了所有人的生活,也灼伤了不少人.............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北京的“数字人民币”试点,那个“京彩红包”活动,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关注热潮。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去抢那个了,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说到我有没有中签……说实话,我没抢到。当时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与的,毕竟是头一次这么大规模的数字人民币发放,感觉像在参与一个科技实验。填完信息,提交,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 回答
    看《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剧,确实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女生好像普遍更偏爱肖红,而男生则对赵英男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好玩,咱们一点点儿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女生会更容易被肖红这号人物给“拿捏”住?首先,得说到肖红身上那股子“野”劲儿。你仔细回想一下,肖红刚出场的时候,那叫一个恣意妄为,带着一股子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红楼梦》最绮丽的幻想。如果真有这么一遭,穿越到那个繁华而又注定凄凉的时代,我愿意,不,是无比渴望成为那金陵十二钗之一。不过,说实话,十二钗的命运,除了极少数,大多是悲惨的。林黛玉的泪尽而逝,薛宝钗的独守空闺,元春的宫墙怨,迎春的误嫁中山狼……哪个不是让人心疼的结局?所.............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兴奋的挑战!想当年,新版《红楼梦》的选角争议之大,我至今记忆犹新。要是我来操刀,我肯定会更加大胆和有自己的想法,力求选出既符合角色气质,又能带来新意和惊喜的演员。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一、 核心理念:气质为王,演技为基,打破固有印象的尝试我不会完全拘泥于大家对某些角色的既定印象,而.............
  • 回答
    《红楼梦》给我的感受,说实话,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像一块沉甸甸的玉,初上手温润细腻,细细摩挲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万千纹理和深邃意蕴。如果非要说最大的感受,我想那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 繁华落尽后的苍凉,以及在那苍凉背后,对人性深处那种纤细、复杂又无法挣脱的描绘。一开始读它,是被那种极致的富贵和热闹.............
  • 回答
    红楼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而其中最让我回味悠长的,不是那些波澜壮阔的爱情悲剧,也不是那些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而是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洞察世事和人生无奈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话出自第三十二回,是黛玉在与宝玉一番争执后,心中郁结难解,触.............
  • 回答
    当然有。说实话,《红楼梦》这部巨著,人物众多,性格复杂,想要百分之百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恐怕连作者曹雪芹本人都会摇头说难。但如果非要说有哪个人物,我感到尤其难以揣摩其深层动机和行为逻辑,那大概要数贾瑞了。贾瑞这个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扶不起的阿斗”的印象。他是贾珍的侄子,在宁国府里是个闲散的二.............
  • 回答
    你对《红楼梦》主角三观的看法,其实触及到了这部巨著最深刻、最引人入胜的方面之一。很多人初读《红楼梦》,尤其是被誉为“脂砚斋”的早期读者和评论家们,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或“批判”。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复杂性和超越时代的光辉。为什么你会觉得红楼梦主角三观不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剥开.............
  • 回答
    刚合上癸酉本《红楼梦》,心里头沉甸甸的,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意犹未尽,也不是被某个情节狠狠戳中后的悲痛欲绝,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像是被历史的潮水裹挟着,看到了太多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然后又被狠狠地甩回现实的迷茫。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吧——“完整”。这个“完整”,不单单是多.............
  • 回答
    “林黛玉葬花,把那漫天的落英都裹进湿泥,就像我心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搅和在一起,沉下去,又好像是她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句句都刮在我心里,知道那份孤寂,知道那份无力,知道那份,终究,化为泡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