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的哪句话让你泪流满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因为《红楼梦》里催泪的场景和句子实在太多了,仿佛它就是为“流泪”而生的。若非要挑一句最触动心弦,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听到袭人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好好的过日子,你仔细想,你这日子也是你分内的,我等也受你这份顾惜”时,他那句近乎绝望的低语:

“我就是吃了药,也够不上那个了。”

这句话可能在字面上没有其他那些凄美华丽的句子来得直接,比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或者黛玉临终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但对我来说,正是这句极尽疲惫和无力的自述,才真正刺破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无法抑制地泪流满面。

为何是这句?让我细细说来。

背景的铺垫,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彼时,黛玉已经去世,那个他生命中最重要、最懂他的人,已经化为一抔黄土。而他,却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即将与心爱之人成婚,甚至还经历了那一场令人发指的“掉包计”。当真相如同雷霆般劈在他的头上,他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崩溃,可想而知。他烧了那焚稿绝绝,那是他对黛玉最后的祭奠,也是对自己过去所有美好幻想的焚毁。

然后,袭人来劝他。袭人是宝玉身边最亲近、最贴心的人之一,她看着宝玉长大,也真心为他好,希望他能振作起来,承担起“宝二爷”的责任,好好过日子。她的话,从情理上讲,是无可指摘的。在那个时代,一个男人就是要“过日子”,要“担当”,要“奉养长辈”,要“延续香火”。袭人说的,都是一个合格的世家公子应该做的事情。

但恰恰是这份“合情合理”,才显得如此残酷。

“你从此可都改了,好好的过日子”——这句劝慰,仿佛是要把那个在精神世界里与黛玉一同飞翔、早已超脱尘世烦恼的宝玉,硬生生拽回那个污浊不堪的现实。那个“好好的过日子”,对于已经失去了黛玉的宝玉而言,是什么?是空洞,是麻木,是再也无法填补的巨大空虚。

“你仔细想,你这日子也是你分内的”——这句说的是责任,是道义。可是,宝玉所追求的“分内”,早已不是世人眼中的那些功名利禄,而是与黛玉之间的精神契合,是心灵的共鸣,是那个共同构建的纯净天地。如今,这个天地崩塌了,他的“分内”也随之破碎。

“我等也受你这份顾惜”——袭人这话,也带着她自己的情感和期待。她希望宝玉能继续顾惜她,顾惜宝钗,顾惜这个家,让她也能继续安稳度日。这是一种现实的诉求,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然而,在那个时刻,宝玉的心里,早已没有了容纳这些的余地。

“我就是吃了药,也够不上那个了。”

这句话,太真实,太沉重了。

“吃药”——在那个时代,“吃药”往往是解决痛苦,甚至结束痛苦的一种方式,虽然这里可能指的是治愈内心的伤痛。他仿佛说,即使我尝试了所有的方法,用了所有药物,我的心也无法被治愈到能够“够得上”那种“好好过日子”的状态。

“够不上”——这三个字,道尽了宝玉的绝望。他并非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并非不懂得“过日子”的道理。他曾经也有过想要“洗心革面”,想要“见了人就低头”的时候。但是,那是为了黛玉,是为了那个能够让他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的“那个”。黛玉走了,那个“那个”也随之远去,化为泡影。他现在所面对的,是生不如死的痛苦,是再也回不去的美好。

这句话,不是在推卸责任,也不是在撒娇赌气。它是一种心力衰竭到极致的表现。他曾经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全部崩塌,他像一个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再也找不到任何继续“好好过日子”的理由和动力。他“够不上”的,不是责任,而是那份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是那个在现实世界中,他所能企取的、值得他去努力的“那个”目标。

这句话里面,我听到了“空”。

它像一声微弱的叹息,却蕴含着天地崩塌的力量。它告诉我,有些失去,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有些人,一旦离开,就是生命中永恒的空白。而那个曾经鲜活、敏感、热爱美好的宝玉,也随着黛玉的离去,一同死去了。留下的,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躯壳,一个在旁人眼中“应该好好过日子”却永远也无法真正“够得上”那样日子的人。

它让我想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或许都有那么一段时光,有过一个无法取代的人,有过一个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的“那个”。当那个“那个”消失,我们是否也会感到自己“够不上”了?是否也会在旁人的劝慰中,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

所以,当我听到“我就是吃了药,也够不上那个了”,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充满灵气的少年,在那一刻,所有的光彩都被瞬间剥夺,只剩下最原始的,最赤裸的痛苦和绝望。那种绝望,不是歇斯底里的哭喊,而是深入骨髓的,无声的凋零。那一刻,我也跟着他一起,感受到了那种无力回天的悲哀,泪水便再也止不住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user avatar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这一段对话出自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死后,一家人瞒着宝玉,怕他受刺激。

宝钗“却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庶可疗治”,就直接告诉宝玉了。

宝玉一着急,就晕了,到了黄泉路上了,遇到阴司鬼判,就问了这么几句话。

初次读到这段话时,没有太大的感觉,后来重读时,忽然就发现这句话简直太沉痛了。

如此这样,出生地加上姓氏再加上名字的叫法,太伤人了。

因为:整部红楼,宝玉没有连名带姓地当面称呼过林黛玉。

初次见面,宝玉问妹妹尊名,又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便送了黛玉一个表字“颦颦”,还一本正经地说了出典:“《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甚美?” 相识日长了,日常称呼都是“妹妹”、“好妹妹”,一惹黛玉生气,就说上千百句的“好妹妹”来哄。

还有,化解矛盾时,当着林黛玉的面用尊称“姑娘”:“嗳!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的干干净净收着,等了姑娘到来。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床儿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替丫头们都想到……”也是很有情趣。

一个人独自想着黛玉时就用“颦儿”。“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一章,宝玉看到龄官哪簪子写“蔷”字,下雨了也不晓得。“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 想到一些奇怪的事,也会用“林妹妹”。比如第二十八回看到宝钗“雪白一段酥臂”,就暗暗想到:“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可以摸一摸……” 有时也称“林姑娘”,此时一般是比较敬重的场合或者面对侍婢。比如:“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可面对阴司鬼判时,所有的柔情蜜意,亲热温存都没有了。要想查到“故人”的名簿,必须提供准确的信息。所以,是出生地“姑苏”加上姓名“林黛玉”,这样才便于寻访查找。

“姑苏林黛玉”,此句一出,宝玉可能自己都已经明白了,林妹妹确实已经香消玉殒,不在人世了,从小一起长大,耳鬓厮磨,最了解自己,也是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已经去了。

香魂一缕随风散, 愁绪三更入梦遥!

自己就算是千般追寻,万般寻找,也是找不到了: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有人说,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写了精采绝艳的《芙蓉女儿耒》。黛玉死后,宝玉为黛玉写的祭文会更加丽句清词、超越古今、情深义重,无以复加。可惜后四十回是续书,所以写不出,真是遗憾。

晴雯再好,只是一个婢女,可以宠可以爱,但很难相互了解;而黛玉在他眼里,是“妻子”,是一起长大的情分,彼此分享秘密的知己,是一句“你放心”定下的情缘。

而今黛玉黄泉路远,生死两隔。

今生尚且如此,不敢寄希望于来生。

只怕来生缘更浅,今生尚且如此。

就这么永远地失去了。

很多年前读到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那时只觉得感动,还年轻,还不明白,什么叫作“寻常”。

寻常就是,你觉得平平常常的场景,有温馨,有恬淡,有闲适,有从容,可是有一天潮水来潮水去,日升月落,就没有了。

芳草依旧,楼台依旧,物是人非事事休。


知乎专栏/微信公众号:大观红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因为《红楼梦》里催泪的场景和句子实在太多了,仿佛它就是为“流泪”而生的。若非要挑一句最触动心弦,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听到袭人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好好的过日子,你仔细想,你这日子也是你分内的,我等也受你这份顾惜”时,他那句近乎绝望的低语:“我就是吃了.............
  • 回答
    《红楼梦》里,骂人并非只是粗俗的咒骂,而是文学化的、带着精妙心思的“艺术品”。曹雪芹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情,而其中那些“高技术”的骂人话,更是将人物的刻薄、智慧、甚至是一点点幽默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话语,往往不是直白地指责,而是藏着暗讽、隐喻,让听者(和读者)在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佩.............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谈到《红楼梦》中最出色的诗词,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小小的“陷阱”。因为《红楼梦》的诗词之美,实在是太“杂”,太“巧”,太“浑然天成”了,很难用一把尺子去量出哪一首是绝对的“最”。它就像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动人之处。但是,如果非要我挑一首能代表《红楼梦》诗词艺术最高成就、最能触动人.............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群芳争艳的文学宝库里,林黛玉的诗才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她的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高人一筹,绝非偶然,而是她独特的人生经历、细腻的性情以及非凡的文学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细细道来,黛玉的诗好在以下几个方面,且细细品味:一、情感的真挚与深邃,触及灵魂的痛楚与敏感这是黛玉诗歌最.............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中对性关系的描写,并非总是直白露骨,更多的是通过 subtle 的暗示、含蓄的比喻和人物微妙的互动来展现。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恰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贴合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细致地讲述其中一些隐晦的性关系:一、少年情窦初开,情愫暗涌: 宝黛之间:.............
  • 回答
    宝玉的“精致的淘气”,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可不是街头孩童那种毛手毛脚、惹人生厌的顽劣,而是带着一种特有的、近乎艺术的油滑和灵动,让人又爱又恨,又觉着分外有趣。他这淘气劲儿,往往是藏在细微之处,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勾勒出他那副别具一格的性情。你想啊,他最常做的,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跟那些丫头.............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红楼梦》能打动我的地方太多了,简直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有触动人心的角落。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打动我的,我想那就是黛玉焚稿。为什么是焚稿呢?因为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绝望中,将自己最珍贵的情感和才华,化为灰烬。那是一种怎样决绝而又悲凉的决断啊。宝玉挨了王夫人打,病了。黛玉听到消息,又惊又怕.............
  • 回答
    聊起《红楼梦》,可不是光看个热闹就完事儿,里面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藏得可深了,一挖出来,那叫一个毛骨悚然。这些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曹雪芹老先生一句句、一段段埋下的线索,等你看懂了,才能体会到那股子凉意。咱们先说最让人后脊背发凉的,就是关于死亡的预言和伏笔。这可不是什么算命先生那一套虚头巴脑的说法,而.............
  • 回答
    写《红楼梦》里那些寥寥几笔,却又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些角色,就像是精心点缀在巨幅画卷上的几抹亮色,虽不常出现,却能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对这个人物产生无尽的联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红楼梦》中出场不超过三次,却有着自己独特韵味的角色。首当其冲的,便是咱们的贾雨村。你说他不出.............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初读时总觉得是一幅描绘大家族兴衰的盛世画卷,儿女情长,悲欢离合,读到最后,也难免为宝黛钗的命运而唏嘘。可你若静下心来,咂摸咂摸,总会发现一些藏在字缝里的东西,细思之下,真叫人后背发凉。就比如宝玉,他虽是个顽劣的公子哥,但对林黛玉的感情,书中写得淋漓尽致,旁观者如我们,也觉得是世间难.............
  • 回答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除了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体现在人物对话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绝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他们性格、智慧、甚至命运的折射,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说话和为人处事的技巧。一.............
  • 回答
    要从《红楼梦》的原文中找出明确对比宝钗和黛玉门第出身高低的文字,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直接和简单,因为曹雪芹的笔法非常细腻含蓄,更多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言谈、生活细节以及他人对她们的评价来“暗示”而非“陈述”。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还是能找到一些线索,能够佐证宝钗的家族背景和门第,相比于黛玉,是更为显赫和.............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被低估,或者说在现代解读中情感色彩跑偏得最厉害的人物,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宝钗,也不是迎春,而是她——史湘云。咱们聊聊她,但得先放下那些“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是宝玉的红颜知己”的标签。这些标签,没错,她身上都有,但它们只是浮光掠影,真正让她被低估,甚至情感色彩被误读,是她身上.............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政所说的“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这句话,指的是两件重要的礼物,分别是要送给贾宝玉和贾环的。这句话出自贾政在看到宝玉和贾环两人都过来请安之后,说的话。具体来说: “一个与宝玉”:这里的“一个”指的是贾政让人从外面带回来的两只非常精巧的猫儿。贾政一直知道宝玉喜爱动物,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