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第七十回末众人放风筝的时候发生了哪几件事?有哪些寓意?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宝钗的风筝最为出彩,她放的是一只“金陵十二钗”的风筝,上面绘着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据说还是她亲手绘制的。宝钗一出手,就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才情和雅致,也暗合了她自身的名字与书中金陵十二钗的联系。

紧接着,宝玉也放了风筝,他的风筝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这凤凰自然是他的象征,他一直以来都带着一股不羁的叛逆,渴望挣脱俗世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他的凤凰风筝高高飞起,仿佛也预示着他即将走向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黛玉放风筝时发生的事情。黛玉她体弱多病,本不适合在大风中奔跑,但为了应景,也勉强试了试。她放的风筝是一只精巧的燕子,但放着放着,风势忽然变大,把她的燕子风筝吹得摇摇欲坠,最后竟生生地断了线,飘飘荡荡地飞走了,而且直直地朝着一个方向去了,大家都猜不着飞往何处。

这断线的风筝,可不就成了黛玉命运的隐喻吗?她本就如飘零的孤燕,寄人篱下,身世凄凉。这风筝的断线,恰恰象征着她生命中那不确定的未来,以及那种无处可依、任由命运摆布的无助感。风筝飞向何处,就像她的归宿一样,谁也无法预料。这一幕,读来怎能不让人心生凄楚?

除了这几件主要的事情,放风筝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玩味。比如,湘云放的是一只老虎风筝,这和她大大咧咧、豪爽的性子很配。宝玉在放风筝时,不免又犯了他那“滥情”的毛病,看见黛玉的风筝断了,心疼不已,忙去抢救,结果两人在放风筝的场地上,又免不了有些亲近的举动,引得旁人侧目。这小小的举动,却又一次显露了宝黛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既有默契又有牵绊。

再者,通过这次放风筝,也能看出众人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和各自的性格特点。宝钗的稳重周全,宝玉的浪漫不羁,黛玉的敏感多情,湘云的率真活泼,都通过这小小的风筝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本该是无忧无虑地玩乐,但那风筝线牵扯着的,却是他们各自的命运轨迹,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身不由己的无奈。

总而言之,第七十回末这放风筝的场景,表面看是寻常的娱乐活动,实则暗藏了深意。宝钗的巧思,宝玉的追求,尤其是黛玉那断线的燕子风筝,都成为了对人物命运的深刻预示。这不仅仅是风筝在空中飞舞,更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希望、羁绊与漂泊,都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缓缓展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1、首先是嫣红姑娘的大蝴蝶风筝。断了线,落在潇湘馆的竹子上。

紫娟打趣“不肯还”,从而引出了当时的一个风俗:放风筝便是放晦气!对应最后,黛玉连根剪断了线,希望把病根都带了去!

此时的黛玉,跟宝玉已经心意相通,再无隔阂了!剪断风筝线,是众人对黛玉的美好祝愿,也是黛玉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写出了黛玉与宝玉解开心结后,平和的心情!

2、再看嫣红。

鸳鸯誓绝鸳鸯偶后,贾赦花了八百两,买来了嫣红。之后,嫣红再无消息,直到现在。她第二次出现在曹公笔下。

大蝴蝶风筝,透着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大概正如嫣红吧!宝玉能认出来,说明这姑娘经常放风筝。嬉笑跑闹的女孩子,又是一个美好的生命。

草蛇灰线,是曹公惯用的。八十回后,这嫣红肯定还有正文。展示给我们!嫣红再次出现,是在第七十回,不是个好预兆啊!只怕,少不得又是一个悲伤结局!

(二)探春的凤凰风筝。

凤凰造型,意味着探春“也是个王妃”。

探春的凤凰,与另一个凤凰缠在了一起,两下收线,都不成功。接着,一个更大的喜字风筝,有意撞了过来,与两只凤凰缠在一起,断线飞走了!

风筝断线,便是再也回不来的了。说明探春亦然,远嫁他乡,再无归期!

而这场断线,是在更大的第三只风筝,有意的搅和下,才飞走的。大概预示着更大的权贵,插手了探春的婚姻,导致了她远嫁为妃的结局!

(三)宝玉的风筝,最精彩!

1、怡红院是大观园里最红的部门。放风筝的时节,自然多的是人孝敬!

宝玉先要大鱼风筝,那是赖大娘送的。结果呢,丫头去了半日方回。言到:赖大娘送来的当天,便被晴雯放走了。

宝玉跺脚抱怨,来的丫头一句解释都没有。倒是探春帮了一句:横竖是给你放晦气!

接着要螃蟹风筝。这次很快,下人便扛来了一个美人风筝。同时带来了袭人的解释:螃蟹风筝送给贾环了!

此刻,可见袭人的心机,和晴雯的傲娇了!

一个是晴雯,不经宝玉,自己便放走了风筝。

一个是袭人,不经宝玉,自己便送了人情!

当然,表面看来,晴雯是为宝玉放晦气,袭人是为宝玉做人情!

只是,拿螃蟹时,是袭人安排;拿大鱼时,是谁接待的呢?

一个“半日”方回,一个即刻回来,同时扛来了美人风筝。

袭人太了解宝玉了。看了美人风筝,绝对高兴,不会再理论什么螃蟹不螃蟹了!

只是,要大鱼风筝时,何不把这“美人”扛来,省的再多跑一趟了不是?

2美人风筝放不起来,宝玉急得跺脚:“要不是美人,我一脚顿个稀烂”。又把宝玉的痴性顺带了一下。

唯有黛玉笑“那是顶线不好……”

这算是理科范畴吧!黛玉怎么知道的呢?真真是“心较比干多一窍”!

3、黛玉剪断了风筝,随风而去;宝玉再发痴性,也赶紧剪断了自己的,希望俩风筝做个伴!

宝玉痴焉!即便剪断,俩风筝相遇相聚的可能,也微乎其微啊!不祥啊!是不是无意中,又暗示了宝黛的有缘无份,有心无力!

(四)宝钗是一溜七只大雁。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大雁在古代婚礼中有象征意义,是男方纳彩要用的。这里,应该暗示两宝姻缘将近了吧!

偏偏,这是七只大雁,单数啊!不吉利!

大雁在古人眼里,是成对出现的!失去配偶,另一只不会再寻新欢!这,暗示了宝钗悲戚的结局吧!

她是注定要失去宝玉,守寡一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连串的遭遇让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泪,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深处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首先,故国之思,骨肉分离的伤痛是她哭泣最直接的原因。 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去世,父亲林如海也病重在床,她此番进贾府,可以说是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温馨,父.............
  • 回答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这场对话,看似闲聊,实则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风气、个人命运以及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话说史湘云在得知宝玉和黛玉因为那件金麒麟之事闹别扭后,心下挂念,又因为自己性子直率,忍不住想去探望。翠缕是湘云身边的丫鬟,心思细密,懂得.............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让贾宝玉和王熙凤遭受病痛折磨的马道婆,其身份的确切描述,书中并没有用一个单一、明确的词语来概括。然而,通过文本的细节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拼凑出她大概的“职业”和“路数”。首先,从她的名字“马道婆”来看,“道婆”这个称谓本身就指向了一个与道教有关的女性修行者或从业者。在中国传统.............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林黛玉因感春日伤怀,身心疲倦,在潇湘馆中偷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香艳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联想。这一回的情节,与之前的“宝钗扑蝶”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二者在描绘女性青春期细腻幽微的情感和生理反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联系:“宝钗扑蝶”——第.............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