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第一回,曹雪芹提到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用意呢?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

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历和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在第一回开篇,作者就以一个“曾因酒癖,误伤了命”的“顽石”,借由“顽石”之口,将自己比作一个“曾将此石,《历久磨研》,致使通灵之身,亦曾受损”,又自嘲说“我却不知何故,竟成了一个已会说话的石头。”这种带着自伤、自贬的表述,暗示了作者将自己的过往、甚至是一种生命中的残缺,投射到了这块通灵宝玉身上。

当作者以“曹雪芹”之名出现时,这层自传色彩就更加明朗化了。他并非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品灵魂的一部分。提及名字,便是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情感投入、乃至人生感悟,直接注入到创作之中。这是一种坦诚,也是一种告白,表明他所描绘的繁华落尽、悲欢离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自血脉相连的体验。这种“我”的出现,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触摸到作者真实的呼吸,感受到他那份藏在字缝里的悲哀与热爱。

其次,这是一种巧妙的艺术策略,引人入胜,激发好奇心。红楼梦的开篇,并不是直接切入故事,而是通过一个层层包裹的叙事框架:先是“甄士隐”这个名字就寓意着“真事隐”,暗示了故事的真实性被隐藏;接着是“贾雨村”这个名字,又暗示了“假语存”。这种“真假”的辩证,从一开始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而当“曹雪芹”这个名字在故事的源头出现时,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谜团。读者不禁会问:这个曹雪芹是谁?他与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他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他就是那个“甄士隐”,或者与“甄士隐”、“贾雨村”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并未直接点明,而是让这个名字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读者主动去探究,去解读。这种含蓄的处理,比直接的自我介绍更具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解读的契机,使作品的吸引力倍增。

第三,这是一种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与反思。在古典小说中,作者往往躲藏在幕后,以一个匿名的“作者”或“石头”的身份出现。而曹雪芹却选择了一个具有现实指向的名字,这在当时的文坛是颇为大胆的。他没有回避自己的身份,反而将其置于故事的起点。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他笔下所描绘的盛世繁华与衰败,都与他所处的时代,与他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家族命运息息相关。

提及名字,也可能包含着作者对“著书立说”这件事本身的思考。他以自己真实的姓名署名,一方面是对作品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一段历史,对一种文化,对一种人生悲剧的认真对待。他并非是随波逐流的写作者,而是以“曹雪芹”这个个体,去承载和反思整个时代的重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觉,也预示着《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提及名字,可以看作是一种“寄托”与“诉说”,是一种“还泪”的情感载体。红楼梦开篇就点明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基调。作者以“曹雪芹”之名,将自己“辛酸泪”的来源,更为直接地传递给读者。这不仅仅是对家族衰败的追忆,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被压抑的灵魂,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痛惜。

这个名字,成为了一个容器,承载着作者无法言说的遗憾、怀念与控诉。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这个故事的“石缝”之中,仿佛是在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我个人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用我的名字、我的血泪所浇筑的。他将个人的悲欢,与整个时代的悲欢相融合,让“曹雪芹”这个名字,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与大观园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提及这个名字,都是一次情感的释放,一次对逝去美好生命的追念。

总而言之,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曹雪芹提及自己的名字,绝非简单的自我介绍,而是作者深思熟虑的艺术安排。它既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为作品奠定了自传的底色;又是巧妙的艺术策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更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反思,体现了作者的自觉与担当;而最根本的,则是作为情感寄托与生命诉说的载体,将作者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剧,深深地融合在一起。这个名字,如同一个打开宝箱的钥匙,开启了红楼梦波澜壮阔的叙事,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窥见了作者那颗炽热而悲伤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别人怎么看,至少我认为曹雪芹是最终为《红楼梦》成书执笔的人。

贾家(甄家)与曹家的兴衰过程与背景相似得实在是太巧合了,比如甄家四次接驾,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也四次接驾,又比如曹家的确有两个女儿做王妃,分别对应元春与探春,等等。

且书中人物的名字也与曹家周边现实人物有惊人的重合,比如史湘云的两个叔叔名叫史鼎、史鼐,而与曹家交好曾任过苏州织造与两淮盐课监察御史的李煦便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李鼎、李鼐。又有,书中贾宝玉曾编出耗子精的故事来打趣黛玉为“香玉”,而李煦之孙女,也是曹雪芹从小青梅竹马的小伙伴,闺名就叫“李香玉”。这不禁让我觉得曹雪芹就是将儿时曾经真实发生在他与李香玉之间的“小情趣”照搬进“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回里了。而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在扬州就任的就是巡盐御史,其籍贯也在苏州。。。

如果只是一两个巧合也就罢了,但这样的重合实在太多,让人不得不相信这部书就是具有曹雪芹的自传性质。虽然没有直接版权归属的证据(那个时代有几部野史小说能有完整的版权归属依据?),但曹公是这部书的最终“操刀”者这一点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我认为曹公之所以只是提到自己“披阅、增删、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并没有宣示独立版权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之前《红楼梦》的确有个故事梗概的底本(诸如戏本子或者传说别传等)。而他自己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现实素材与创作想象才得以成书(这也只是我的猜测)。但就凭“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书的主要贡献还是应该归功于曹公,这一点应该是能成立的。不过我也不赞成过多地将“曹学”附会于对于《红楼梦》文本本身的理解,在我看来这还是两门彼此关联补充但又各自独立自洽的学问。

至于曹公为什么一定要在书中提到自己,那就要联系到其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了。我认为当时作者著出此书并不是为了发表成名从而广为流传,而更像是一本极度艺术化但又仅供自己与亲友共鉴的回忆录。“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这是曹公在向与其亲近的观者们直抒胸臆,也是满含自嘲与自省的自答自问。所以他要在故事出处中点明自己。认真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衰颓的家族与离丧的至亲挚友们所蓄存的满腔愁闷、温情、追思,甚至忏悔,不言尽无以结此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集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但细究其中,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这里,“私人道德”并非绝对的高尚,而是与人情、关系、利益、宗族观念等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下是本回中体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连串的遭遇让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泪,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深处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首先,故国之思,骨肉分离的伤痛是她哭泣最直接的原因。 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去世,父亲林如海也病重在床,她此番进贾府,可以说是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温馨,父.............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哪个奴才的命运最让人唏嘘,焦大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这位老人家,当年也是跟着宁国公从战场上滚下来的,跟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那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老本家,宁国府最硬的底子。按理说,他这功劳,这资格,在府里怎么也该是个受人尊敬、安享晚年的老太爷,结果呢?一到晚年,日子过得.............
  • 回答
    理解你初读《红楼梦》时的感受,这很正常!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觉得贾宝玉“花心渣男”,林黛玉“绿茶”,然后被那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给绕晕,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压抑,看不下去。这就像你第一次吃一道非常复杂、层次感极强的菜,如果没有人介绍其中的食材、烹饪手法和风味变化,你可能只会尝到一股子“.............
  • 回答
    第一次看《红楼梦》觉得人物关系混乱、讲不清内容,这简直太!正!常!了!甚至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初次接触这部巨著时都会有的感受。你不是一个人,放心吧。让我来详细说说,为啥这感觉这么普遍,以及为什么它其实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为什么会觉得乱?1. 庞大的家族网 +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这场对话,看似闲聊,实则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风气、个人命运以及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话说史湘云在得知宝玉和黛玉因为那件金麒麟之事闹别扭后,心下挂念,又因为自己性子直率,忍不住想去探望。翠缕是湘云身边的丫鬟,心思细密,懂得.............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