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焦大年轻时为贾府立下大功,后来为什么沦落到人人都不待见的地步?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溯到贾府还在宁国府掌权的时候。那时候,贾家出了个老祖宗,也就是宁国公,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世之功,才有了贾府显赫的地位。而焦大,就是这位宁国公身边最得力的一个老部下,可以说是出生入死,跟着老爷子打江山的。书里虽然没具体描述焦大打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仗,但从他后来敢仗着“当年跟着老主人,南征北战,您一 सकेंगे,我一递刀”的这口气来看,他绝不是个泛泛之辈。那时候的焦大,肯定是个勇猛过人的好汉子,是宁国公的左膀右臂。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功劳,所以焦大在贾府里,尤其是在宁国府,那是说得上话的。老主人活着的时候,他是个宝贝,就算是老主人不在了,论功行赏,他也是有老本可吃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宝玉挨了打,他会扑过去,哭骂着要为主子报仇。那不是 простые 奴才的忠心,而是他身上还残存着一股子“老臣”的傲气和责任感。

那么,后来怎么就变了样了呢?这原因可就复杂了,说到底,还是 时过境迁,以及他自身性格的局限性。

第一,时代的变迁和贾府的衰败是根本原因。 焦大是为老主人打江山的老功臣,他的功劳是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的产物。可到了贾赦、贾珍这一辈,贾府已经成了“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靠的是祖荫和文采,而不是武力。焦大一身的“战斗力”在这个文弱的时代,已经不值钱了。更重要的是,贾府本身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厦,内部的腐朽和败落,让像焦大这样耿直、有脾气的老臣,反而成了碍事的。

第二,焦大自身的性格缺陷放大了他的不利处境。 焦大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嘴上没把门儿的”。他有什么说什么,而且声音洪亮,丝毫不顾及场合和人物。这在乱世里,可能是一种担当和正直,但在安逸的太平盛世,这就成了没规矩、惹人嫌。他看不惯的事情,不管对方是谁,都会直接开骂,尤其是对那些他认为“不如老主人”的新一辈。他那句“我这是‘大爷’二字,能做得了什么?”,道出了他心中的无奈和愤懑,但他的表达方式,却让别人难以接受。

第三,他未能适应贾府内部权力结构的改变。 老主人死了,宁国府由贾珍掌权。贾珍这个人,书中描写他是个“十足的禄蠹”,而且是个玩物丧志、荒淫无度的家伙。焦大是老主人的老部下,他肯定看不惯贾珍的行为,甚至可能知道不少贾珍的丑事。他耿直的性子,让他无法对贾珍阿谀奉承,也无法容忍贾珍的胡作非为。而贾珍呢,作为一个新的当权者,肯定容不下这样一个时刻提醒他“老主人是怎样怎样”的旧人,更何况焦大还知道自己的某些“秘密”。

第四,酒是加速他“失势”的催化剂。 焦大是个酒鬼,一喝了酒就容易失控,更是“胡说八道”。书中多次提到他喝醉了,然后就开始骂街,甚至扯出一些关于“龙阳”之类的陈年旧事,这无疑触碰了贾府里一些人物的“雷区”。他把那些不该说的,在酒后都说了出来,不仅暴露了自己,也可能连累了别人。酒让他失去了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第五,他成了被排挤和遗忘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主人的名声渐渐淡去,焦大这个老功臣的价值也越来越不被重视。贾府里那些新起来的掌权者,比如贾赦、王夫人等人,更看重的是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听话懂事的人。焦大一身的“旧风气”,自然成了他们想要清除的对象。没人愿意再听他那些关于过去荣耀的讲述,也没人愿意去哄着他,更没人愿意去管他因为酒后失言而惹来的麻烦。于是,他就像一个没人要的旧物件,被慢慢地扔到了角落里,甚至被赶出了家门。

所以你看,焦大从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功臣,沦落到人人嫌弃的地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时代潮流的冲击、他自身性格的缺陷、贾府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以及最终因为酒而加速的沉沦。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一个旧制度的最后挣扎者,只是他没能找到新的生存方式,最终被新时代和新规则所淘汰。他的悲剧,也是那个走向没落的大家族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国公在日,就没认真抬举他。

以国公的见识能力,如果想放到外面,随便抬举个一官半职的闲官,哪怕花点钱捐一个官儿,不上任只挂名,那都不叫事儿。最差,这战场经验,这勇力,放到军队里,管百十号人,当个小头目也没问题。

如果真的感救命之恩,认个干儿子干侄子啥的,也不会分家产,但是名分地位有了,在府里养老多好。

如果不想抬举,放在家里,做一个挂名不管事的管家,或者做个亲兵队长,实在不行副队长都行。实在看不上,家里那么多小厮,让他干个看家护院的保安队长,都没问题。

或者找个大庄子,当个庄头,日子也很好过。而且家里丫环那么多,每年府里丫环年龄到了成批的配小厮,配小厮都可以,配国公爷的救命恩人不行吗?随便配一个给他,也不至于单身一辈子。

是国公大人看不到吗?是想不到吗?

是根本就是拿救命恩人当下人看,根本就是完全不管啊。

所谓高看一眼,估计也还不如府里的猫狗尊贵,所以,根源还在国公大人。

user avatar

其实贾家和焦大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宁国府是一个国家,焦大就是这个国家之内的贵族!

国家发展过程中,对贵族的态度是从热到冷,而且不断有新贵族去取代旧贵族,旧的贵族结局要么老老实实被边缘化,要是心里没数瞎吵乱闹的,结局就是像焦大一样,被塞一嘴马粪!

贾演打仗,受伤以后是焦大把他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后来靠着焦大喝马尿给他弄来水,焦大挨饿给他讨来吃的,贾演当上了宁国公,这时候和平了,焦大这种只会砍人不会干别的的糙汉子会被新的环境淘汰的。

但是贾演选择把他当做家人一样养起来。

而且我相信在贾演活着的时候,他是宁国府里受到大家尊敬的人,贾代化见了他可能都得叫一声焦大叔!

可是后来贾演死了,贾代化就成了焦大的老爷,焦大开始了边缘化。

后来贾代化也死了,贾敬眼中这个焦大就是个累赘了!就会逐渐看不上这个老家人了。

贾敬出去修仙了,贾珍成了第四代的老爷!

他眼中的焦大那就是纯纯地老不死的了!安排他去做最不愿意干的事儿。

而焦大的心态一时是收不住的,他在宁国府多少年了!贾敬都是在他眼皮子底下穿着开裆裤长大的!

虽然焦大是奴才,但是他自认为宁国府的建立自己也是有一份功劳的,有一份股份的!因此他看到贾珍一天到晚胡作非为,家里搞得一团糟!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而宁国府中是有的是奴才的,按道理讲,做奴才赖二什么的业务能力是超过焦大的,焦大之所以能够一直在宁国府是因为当初的功劳,而不是本人的能力!

最后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半夜去送人这种苦差事交给他,他当然不满了,当然要闹了!而他正在闹的时候,遇到的是出来教训他的贾蓉!

于是焦大就开始口无遮拦了!口无遮拦的结果是一嘴马粪!

贾家又比焦大强多少呢?

在开国皇帝眼中,贾演贾演那是大功臣,甚至是好兄弟,是值得信赖的。

然后开国皇帝会死啊,他的儿子看贾代善,贾代化就差了点意思!

再然后,开国皇帝的孙子当了皇帝,他再看贾家,越看越碍眼!

贾家作为贵族也有过向官场走的努力,但是皇帝那边不是很希望贵族同时又是官员,贾敬是考上了进士的,后来也没有怎么样,贾政学习也不错,但是皇帝给你免试安排个官做。

因此红楼梦中贾政总是督促宝玉学习,希望的就是贾家的下一代能够通过科举出头,给贾家一个转型,否则一代代下来,贾家就像焦大一样 ,越来越老,越来越没用,越来越讨人厌!

而皇帝那边要治理国家,靠的是科举上来的新人,这些人就等于赖大、赖二,这些人是招聘来的员工,有能力才录取。

至于贾家,在书中倒是蛮老实的,而作者的曹家就没那么消停了,九子夺嫡什么的都想掺和一脚,最后的结局就是想焦大一样,被塞了一嘴的马粪!


书中贾家和焦大还有个共同点 那就是除了之前的功劳之外,没有什么真的本事!

贾家贾政勉强算一个有正事儿的,否则贾家还有什么?

文不能文,武不能武

难道皇帝真的指望贾珍、贾赦那样的三品将军出去打仗?真的指望贾蓉那样的五品龙禁尉?

贾政勉强算是进入了官僚体系,但是官不大,他的儿子本身可以有更好的成就的,可惜英年早逝,现在的贾环眼看着指望不上,宝玉天资聪颖,绝对是家族的未来,可惜心思都用在歪地方了,所以贾政每次见宝玉都是一脸的恨其不争!

user avatar

这件事根本不应该分析焦大的过错。从焦大倚老卖老,焦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的角度分析,实在是在石头和鸡蛋的对峙中,站石头一方。

这件事情最大的过错就是宁国府。焦大是老宁国公的救命恩人,自己喝马尿,讨半碗水救活了主子,从死人堆里背出太爷来的功劳,就算不脱籍放良,分与土地钱房,也本就应该好吃好喝养他一辈子。那可是救命之恩啊!云何可报?

焦大没有倚老卖老,不干活混日子,他从死人堆里背出老宁国公的功劳就足够他吃一辈子,就足够让子孙后代接力供养他,这是应该的,贾府没有做到就是贾府亏欠了他。不要说焦大没有管家才能,没有当官才能,扶不起来等等,有用才给好处,扶得起来才抬举,这是对普通人的利益交换。对救命之恩,本来就不应该算计子丑寅卯,何须他有用?假如焦大战场致残了,成了彻底的废人了,难道宁国府不该养他,照顾他一辈子?

焦大是经常喝酒,酒后乱骂,这不能改变宁国府的行径恶劣的事实,究竟什么样的家风,能派老太爷的救命恩人,一把老骨头的焦大大半夜地赶车送秦钟回家。我一旁观者,在没喝醉的情况下,稍微代入一下焦大,我也想骂他们!

无论焦大本人是否有过错,宁国府上上下下依然是第一责任人。“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宁国府上上下下,就两个石狮子干净,苛待焦大,只是宁国府诸多不肖的一件小事而已。

user avatar

焦大相当于贾府的基本盘,用的时候劳心劳力,九死一生,风餐露宿喝马尿,战场上捡回一条命。用完了,老爷惦记,赏口吃的,给个人样儿,其实还是奴才。焦大自觉着是体面,外头夸的是老爷仁义。

用不着的时候,那就全看惯性了。碰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炕认识娘们下炕认识鞋的纨绔子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搭理你,由着焦大托大表演。遇上个心狠手辣的,眼里不揉沙子的,当时就给治个死去活来。不是老念叨太爷吗,好,立时就见太爷去。看你还要不要只顾了太爷,不像了俊美。

明眼人说,贾府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瓷器,都死而不僵了,还抱残守缺干啥。赶紧翻篇不好吗。焦大既不是贾府的朋友,也不是府外头那些劳苦大众的朋友,它只是一趟所有人都想快点赶路时候挡路的茅坑石头。有人待见,才怪。

当然,也不是真就所有人都不待见。比如说作者待见。作家一视同仁地同情所有角色。

user avatar

焦大是代圣人言。

焦大出场次数并不多,而宁国府也没有赶走焦大,这就能说明问题。

我们看焦大骂的那些话,很多都认为这就是焦大居功自傲,目无阶级等级,以下犯上。

而《红楼梦》写故事,从来不会这么直接。

很多红学家都说到焦大骂人和秦可卿之死有着因果关系。

如果焦大不这么骂,秦可卿可能不会选择自杀。

正是因为焦大这种直接炮轰的方式,让秦可卿有了深重的负罪感,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得到祖宗的原谅,自己的行为人人皆知,真就是没脸了。

假设一下,如果贾珍在场,他会怎么做?

其实贾府管理层的人,都知道焦大的骂声代表着什么。

要知道宁国公贾演是靠军功获爵,戎马一生,是他创立了贾家这份基业。

表面上来看,这是焦大在骂人,而实际上,这就是老祖宗的声音,一群混蛋玩意。

这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自然让人既痛恨又恐慌。

如果焦大愿意伙同他人一起干着蛀空贾府的勾当,不为贾家圣主代言,当然会混得风生水起。

只是他不肯。

自然会挨打,会倒霉。

而焦大这样的人物,放到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少数。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是忠臣,强谏三日不去。最后被帝辛剖心。

海瑞罢官

海瑞以六品的芝麻官职向嘉靖皇帝朱厚熜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嘉靖,家家净也!”

比干尚且是大臣,而海瑞骂嘉靖,不过是六品小官。

按照这个阶级等级,焦大对标贾府这一干有爵位的大爷,海瑞是不是很类似。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焦大尚武,跟随贾演出生入死;焦大死忠,不求名利,死人堆里救出老爷,给老爷喝水,自己喝马尿,却又不图金钱和一官半职;焦大又有谏官的气节,敢于直面歪风邪气。

文、武、忠,焦大都占齐了。

这些贾府的上层人士,该怎么办?

他们不是帝辛,不敢挖了焦大的心;也不是嘉靖,最后还重用海瑞。嘉靖看了海瑞的奏疏,也忍不住对身边人说:“海瑞这个人像比干那样的忠烈,我却不是商纣王,我不会杀他!”

也就是说,《红楼梦》这本书一定要塑造一个忠臣形象,但是这个忠臣根本无法挽救这个即将没落的腐朽家族,这条船已经烂完了,救不活了。而这些人也没种,只敢给焦大嘴里灌粪。大粪能堵住焦大的嘴,却堵不住众人的思想,只能朝着灭亡一往无前。

敢说真话的人,必定会被虐待,必定会倒大霉。只有溜须拍马,自甘堕落的人,才会被重用,才会平步青云,最后将盛世繁华一锹一锹活活埋葬。

这本身就是《红楼梦》的创作意图。


海瑞是嘉靖留给明穆宗的肱股之臣,没有嘉靖的遗诏,很难说明穆宗会重用海瑞,最起码不会一继位马上就提拔海瑞。

这就是嘉靖最后对海瑞的重用,给继位者准备的重要班底。顾命大臣的分量从来是最重要的。将海瑞写进遗诏里,这可不是一般分量。

有的人读了一点书,然后说一半,这种人的品格,算是流氓。

user avatar

阅尽世态,方知疏狂足贵。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于焦大,当年老哥哥还在时,该自立就自立,不要老想着抱老哥哥的大腿。

于贾府,不念恩不念义,则必不忠。不忠自内渐满,满则溢于外,倾家只在数年间。

于众人,不见兔死狐悲,只见追随奸主。步步滑落,步步深渊。

===============================================

大势的改变,必起于思想的改变。

飙风起于青萍之末。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user avatar

因为人都是记仇不记恩的。仇能记一辈子,恩一般不会。能记半辈子,四分之一辈子,十分之一辈子,就不错了。

焦大的功劳无非是救了贾家的老祖宗。对贾府很多后辈来说,大概相当于再生父母。这样看来,功不可谓不大。

但再生父母,终究高不过亲生父母。

好,我们来看看,亲生父母的恩,人一般能记多久呢?

老话说,百日床前无孝子。

绝大多数,都不会超过100天。

焦大已经可以了,在贾家倚老卖老,口无遮拦,碍事绊脚,已经不知道几百个100天了。

贾家在他话语最不堪的当口,能做到仅仅拿无毒无害的有机马粪塞他的口,而不是砒霜,鹤顶红,断肠散。对他的处置仅仅是物理填塞,以对其声波造成阻断干扰,而不是割舌头,设圈套,起杀心,抓他的卖淫嫖娼。生活中大多时候几乎是放任他人前人后,骂骂咧咧,随意吐槽,却能够襟怀坦荡不封号,不禁言,不送他进小黑屋,不一个七天连着一个七天的禁言,物理空间人身进出自由,合府上下主子奴才嚷嚷随意,客观地说,已经做的够可以了。

历史上烛影斧声(宋太祖),帐殿夜警(康熙),嫌父亲活的太久,把亲生父亲送上断头台的帝王海了去了。

贾府对焦大这样一个隔了很多辈,救命恩情早已被传说的耳朵起了老茧,还处处时时卖弄家丑,给外人递刀子的只能干饭不能做工的粗使下人,一日三饱,任其自生,已经是做到中国历史上顶格了,样板了,模范了。

焦大人人不待见?我看贾宝玉就对他充满好奇,没有什么恶感,只有那些被他戳中脊梁骨,踢倒了外表的光鲜人设,戳破了表面伪装的虚假繁荣,因而感觉颜面无存的反动派才不待见吧?

我就蛮喜欢焦大。

user avatar

焦大在清朝就是典型的武官家养的包衣家奴。

在明朝属于军阀家的亲卫,私兵。

在唐朝,甚至之前的魏晋那属于私人部曲。

比如花木兰从军,按照她爹那地位应该是个骑士,平日里是小地主贵族,到军队里就是百夫长这种以上了。身边起码跟着不少焦大这种“义子”“部曲”“私兵”,然后拿着推荐信找到她父亲的老上司那边去,说不定专门得给她分配一个军帐。

到了汉末,焦大这种直接叫豪强大族下面的“人口”。

我们通常把这种关系叫“封建时代人身依附”。

所以你觉得焦大凭什么有好下场?他只要一天不被贾府放人,他就永远得指着这个活着。

至于在封建时代,尤其是乱世小门小户想摆脱这种人身依附的下场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