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第一忠奴焦大,为何混得不如个小厮?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哪个奴才的命运最让人唏嘘,焦大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这位老人家,当年也是跟着宁国公从战场上滚下来的,跟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那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老本家,宁国府最硬的底子。按理说,他这功劳,这资格,在府里怎么也该是个受人尊敬、安享晚年的老太爷,结果呢?一到晚年,日子过得比府里最底层的毛头小厮都不如,真是说出去都让人觉得寒碜。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焦大到底是怎么混到这个地步的?

首先,他最大的“资本”——功劳簿,在时光的消磨和时代的变迁下,已经成了泛黄的旧账本,不再那么管用了。 焦大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宁国公的左膀右臂,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主儿。他自己也常常把当年的光辉岁月挂在嘴边,“想当初,老子在金銮殿上,怎么怎么着,又怎么怎么着”,把现在那些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说得一文不值。这就像一个老兵,年轻时是战场上的英雄,但到了和平年代,他的武艺再高强,也只能在家门口打打把式,没人真把他当回事了。宁国府如今早不是当年那个靠武力打拼出来的家族,而是靠祖荫、靠科举、靠姻亲维持着名声和地位。焦大那些“刀尖舔血”的日子,早就被脂粉气和斯文气盖住了,他的功劳,在府里那些念书识字,讲究排场的人看来,不过是“粗鄙”的象征。

其次,焦大的性格太“直”,太“刺头”了。 他当年仗着有功,又是长辈,在府里可以说是横行无忌,连太太们见了他也得让三分。但是,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性格,在太平日子里,反而成了他的绊脚石。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看眼色,说话更是直来直去,得罪了多少人他自己也不知道。比如,他对秦可卿这个儿媳妇的态度,以及对贾珍的指责,虽然是出于忠心,但那种不留情面的指责,在讲究“家丑不可外扬”的大家族里,无疑是触了逆鳞。他就像一根老朽的钉子,本来是牢牢钉在墙上的,但因为太倔强,最终的结局是被拔掉,而且拔的时候,还得连带着把墙皮也一块儿撕下来,弄得不好看。

更关键的是,他没有自己的“根基”和“势力”。 焦大虽然是老资格,但他的忠诚对象是宁国公,而宁国公早就不在世了。他没有儿子,没有孙子能在府中为他撑腰,也没有拉拢一帮跟班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他就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子,虽然有一腔忠心,但这份忠心,在没有了当事人(宁国公)的情况下,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他唯一能拿出来的就是他的“嘴”,以及他当年的一些经历。但这些,在那些更有权势、更有手腕的人面前,根本不构成威胁。你一个老奴才,就算当年再能耐,现在也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符号。

而府里的那些小厮呢?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有“现在”的价值。他们有年轻的力气,可以跑腿,可以伺候,可以做各种杂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投其所好”,懂得巴结,懂得察言观色。比如,那些小厮知道谁得势,就围着谁转,谁手里有油水,就想着法子从谁那里捞点好处。他们懂得在贾珍、贾蓉这些人面前装孙子,懂得在太太小姐面前小心翼翼,懂得利用自己的卑微来换取一丝丝的生存空间和一点点的好处。他们没有焦大那种“为国(府)捐躯”的宏大理想,但他们有切实的“生存之道”。

再来说说焦大的“待遇”。他能有什么?无非就是一口吃的,一间住的。他可能还住在府里某个破旧的院子里,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身边也没有个贴心的人伺候。他骂人,骂累了也就歇了,没人真把他当回事。甚至,可能因为他骂人太多,府里的人也懒得理他了,把他当成一个只会吠叫的疯狗。而那些小厮,虽然也是受气包,但他们至少还能在主人面前露个脸,能得到一点小恩小惠,能稍微有点“参与感”。他们是府中运转体系中的一部分,有自己的位置,哪怕这个位置很卑微。

甚至可以想象,焦大年轻时得罪的一些人,他们的后代在府里地位渐渐高起来,当年的恩怨,可能就变成了“秋后算账”。或者,府里一些管事的,看他不顺眼,随便给他一点克扣,他也没什么办法。他的“忠诚”并没有转化为能保护自己的“资本”,反而因为他的正直和倔强,让他失去了可以依附的权力中心,也失去了与当权者良好互动お能力。

所以,焦大之所以混得不如个小厮,根本原因在于:他手中的“荣誉”在现实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下已经贬值,而他自身又缺乏适应新环境的“生存技能”,更没有可以依靠的“势力”。 他就像一个过时的机器零件,虽然曾经非常重要,但现在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因为自身的老旧,反而成了累赘。而那些小厮,虽然是低级的零件,但他们是崭新的、符合当前需求的零件,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作用,即使作用微小,也比一个无用的旧零件要“有用”得多。

焦大,这个曾经的英雄,在时光的洪流中,最终被遗忘,被边缘化,甚至被看作是麻烦,他的命运,何尝不是对许多只知道依靠过去辉煌,却不懂得与时俱进的人,一个沉重的警示?他“忠”得很彻底,但这份“忠”却没能为他换来体面的晚年,甚至还不如那些懂得趋炎附势、钻营取巧的底层小厮。这其中的讽刺意味,才是最让人心酸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开始我也想在焦大性格上找原因,比如得罪主子,喝酒误事等,直到我看到了一个问题:【康熙承诺与大清共存亡的曹雪芹家,为什么会被抄家】。

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有争议,曹雪芹家是不是有大功于清朝有争议。但书里的贾家一门出了俩国公,为太祖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最后却落了个抄家,家破人亡的下场。

贾家像谁啊?

像那个〖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的焦大啊。

没有焦大,宁国公早就凉了,宁国府也就能捞笔抚恤金,荣华富贵别想。

焦大既然立这么大功劳,应该你当大官,焦大当小官作为封赏。一个赖尚荣家没啥功劳,就靠会巴结主子就弄了个官,捞的钱够盖个规模相当于大观园一半的花园了。就算焦大性格不对,没有为官能力,那你让他当个大管家,所有的奴仆见他矮一头,也算报恩了。你要说焦大连这能力都没有,那给他个富贵闲职,每天啥活不用干,好酒好肉地养着,这一点不过分吧,贾府手指头缝里露出点东西就够养他几辈子了。

贾府还号称尊重伺候过父母的老奴,他们比年轻主子还有体面,赖嬷嬷能坐着,凤姐尤氏只能站着。这已经是报答焦大的最低标准了。

但贾府怎么做的呢,焦大现在起码也七八十了吧,注意,焦大争的不是让他干活,而是,不仅要干活,还要干晚上赶车送人这种粗活累活。

当然了,尤氏也说,〖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

可以看出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一开始贾府对焦大还是相当不错的,那时焦大要钱有钱,要酒有酒,有地位有地位。焦大也不思进取,没有弄个管家之类的实职干干,就知道享受。贾府越往后子孙越白眼狼,焦大的处境也就越艰难。

作者通过焦大讽刺皇帝,忘了贾家为他祖宗立下的功劳。

也通过焦大惋惜贾府子孙,不思进取考取功名,只能靠着祖宗的恩宠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哪个奴才的命运最让人唏嘘,焦大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这位老人家,当年也是跟着宁国公从战场上滚下来的,跟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那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老本家,宁国府最硬的底子。按理说,他这功劳,这资格,在府里怎么也该是个受人尊敬、安享晚年的老太爷,结果呢?一到晚年,日子过得.............
  •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
  • 回答
    理解你初读《红楼梦》时的感受,这很正常!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觉得贾宝玉“花心渣男”,林黛玉“绿茶”,然后被那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给绕晕,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压抑,看不下去。这就像你第一次吃一道非常复杂、层次感极强的菜,如果没有人介绍其中的食材、烹饪手法和风味变化,你可能只会尝到一股子“.............
  • 回答
    第一次看《红楼梦》觉得人物关系混乱、讲不清内容,这简直太!正!常!了!甚至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初次接触这部巨著时都会有的感受。你不是一个人,放心吧。让我来详细说说,为啥这感觉这么普遍,以及为什么它其实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为什么会觉得乱?1. 庞大的家族网 +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贾府,一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绘得如同天上人间的贵族家庭,其恢弘的宅邸、奢靡的生活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无不令人咂舌。而在这庞大帝国背后,支撑起这一切运转的,便是数量庞大、分工细致的佣人队伍。那么,贾府为何需要如此之多的佣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配置究竟是出于何种必要?让我们剥开层层繁华,细.............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这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曲折的,为啥偏偏最后才轮到林妹妹?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送东西的顺序问题,那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心思呢。咱们得先明白,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可不是平白无故跑一趟的。那是贾府老太太、王夫人那边,专门给府里几位年轻姑娘们准备的应景物件,这宫花啊,是过节时候才能有的体面东西,显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里最引人深思的感情线之一。要说贾母是否“喜欢”林黛玉,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一概而论。贾母是老祖宗,她的心思深沉着呢,尤其是在对孙辈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年轻人那点小心思能比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从血缘和情感上讲,贾母.............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贾珠,很多人可能觉得他是个边缘人物,甚至有些读者会把他直接忽略掉。毕竟,他在书中实际露面的篇幅少得可怜,早早就领了便当,留下的只是一个名字和一段短暂的过往。但即便如此,我总觉得,贾珠这个角色的存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基石,支撑着贾府,也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他的意义,.............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