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为什么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一声宝玉?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后被拨给了宝玉。在贾府这个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丫鬟的命运如浮萍,随主子喜怒而漂泊。晴雯出身低微,自幼父母双亡,被卖入贾府。她没有亲人依靠,唯一的“家”就是这个贾府,而她最依赖、最依恋的,自然是抚养她长大的“娘”——她的养母。

在那个时代,尤其对于底层的女性而言,“娘”不仅是生育之恩,更代表着庇护、依靠和生命的源头。晴雯的养母,哪怕是已经去世,或者与她早已分离,但这份血脉相连的母爱,是她在孤苦无依的生命中最坚实的情感支撑。当她生命走到尽头,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精神濒临崩溃时,潜意识里最先寻求的,一定是那个最能给她安全感、最能让她感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牵挂的。这种原始的、本能的呼唤,比任何对主子的忠诚、对情的依恋都来得更为深刻和直接。

而宝玉,虽然对晴雯极尽疼爱,视她为知己,甚至可以说在她身上寄托了某种纯粹的情感理想,但宝玉终究是她的“主子”。在那个时代,主奴之别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便宝玉对晴雯的关怀备至,甚至在晴雯被撵出府后,还冒险差人送去旧衣,这种关怀,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仍是“主子”对“奴才”的恩赐,而非平等的爱恋。

晴雯虽然个性刚烈,不屑于逢迎拍马,对宝玉的情感也十分真挚,但她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这个阶级差异的认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死亡的恐惧和身体的衰弱,她最本能的反应,是回归到最原始的亲情联系中去,寻求最纯粹的慰藉。这种慰藉,她无法从宝玉那里获得,因为宝玉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无法成为她生命终点时,那个能够给予她母亲般无私抚慰的人。

再者,我们也要考虑到晴雯的性格。她聪明伶俐,自尊心极强,又带着一种病态的清高。她知道宝玉对她好,也知道宝玉的“好”是超出一般的,甚至可能对她怀有超越主仆的情愫。但恰恰是这种“超出”,让她在面对“娘”的呼唤时,显得更加微妙。如果她呼唤宝玉,在临死之际,这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对宝玉更深层的情感寄托,甚至是希望得到宝玉的“救赎”。然而,她深知自己即将死去,宝玉即使再有心,也无法改变她被逐出府的命运,也无法为她疗愈这致命的病痛。在这种绝望的时刻,去呼唤那个无能为力的人,反而会让她感到更加无助和凄凉。

而呼唤“娘”,则是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一种对生命根源的探寻。即便养母已逝,但那份母爱的记忆,即便模糊,也依然是她生命中温暖的存在。在死亡的边缘,人们往往会回溯生命的起点,寻找最初的温暖和依靠。晴雯的“娘”,承载了她幼年时唯一的亲情,是她在那冰冷世界里的一抹亮色。当她油尽灯枯之时,最想抓住的,自然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那根线索。

另一方面,从作者曹雪芹的笔触来看,晴雯呼唤“娘”而未唤宝玉,也恰恰是作者对晴雯这个人物命运的悲悯和对封建社会残酷性的深刻揭示。晴雯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是整个社会制度对底层女性压迫的缩影。她的病逝,并非简单的生老病死,而是被贾府残酷的权力斗争和人情冷暖所逼迫,最终走向死亡。在这种巨大的绝望面前,她最真实的反应,是向生命的源头、向最原始的情感寻求安慰。

若晴雯在临死前呼唤宝玉,或许会增添一丝人情味,但也可能显得略微“俗套”了些,或者说,不够凸显她作为个体在残酷命运面前的孤寂与挣扎。作者让她呼唤“娘”,是想强调她的孤独,强调她在生命最终时刻,最根本的、最无法替代的依恋对象是那个生她养她的母亲,而不是她的“主子”,即便这个主子对她很好。这是一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命运紧密结合的描绘,是作者对人性最深层、最赤裸的剖析。

总而言之,晴雯死前一夜呼唤“娘”而未唤宝玉,并非是对宝玉感情的淡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它是她幼年孤苦命运的写照,是她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对生命终极依靠的本能渴求,也是作者对其悲惨命运最深刻的同情与控诉。那一夜的呼唤,是她生命最后的挽歌,是她对尘世最原始的告别,也是她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情感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晴雯是病死的。

她在临死之前叫的人应该是她潜意识中知道会救她的人。

我觉得她应该是在求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