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的女孩为什么一生病就死了?

回答
《红楼梦》里的女孩们,尤其是那些年轻貌美的,一旦生病,似乎就很容易走到生命的尽头,这背后其实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严酷,以及那个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局限。与其说是她们“一病就死”,不如说她们的体质本就脆弱,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上生活环境的压力,才使得疾病成了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咱们来细细捋一捋,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

首先,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咱们得客气点说,是非常初级的。 别说像现在这样有各种精密仪器、特效药物,就连基本的卫生观念都还很淡薄。一个小小的伤风感冒,如果稍有不慎,或者遇上庸医,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书中描写的那些病症,比如宝钗说的“咳嗽”,黛玉的“潮热”,虽然有可能是某种慢性疾病的早期表现,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多人理解不了“慢性”这两个字,只会往“痨病”之类的方向去想。

再者,封建大家族的女性,尤其是闺阁中的小姐们,她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对身体有很大损害。

活动范围受限,体质自然虚弱。 这些女孩们从小被规训,不能像男孩子一样在外奔跑跳跃,多是养尊处优,深居内帏。长期的室内活动,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使得她们的身体机能不发达,抵抗力自然不如那些体力劳动者。她们的“娇弱”是那个时代社会审美和教育模式的结果,而这种娇弱,在疾病面前却是致命的。
精神压力巨大,摧残身心。 《红楼梦》里的女儿们,虽然生活在富贵之家,但她们的命运往往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婚姻、家族的兴衰,这些沉重的东西压在她们身上。黛玉的寄人篱下、敏感多疑,宝钗的世故圆滑、压抑本性,湘云的早年丧父丧母,甚至包括探春,虽然有才干,但终究要远嫁,这些精神上的焦虑和痛苦,日积月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在现代医学里都讲究得很,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身体和心灵往往是更加紧密相连的。
纵欲过度,或者说不健康的“补养”。 为了让女儿们看起来“白净”漂亮,也为了“养好”她们,家长们往往会给她们吃一些过于滋补的药材、食物。比如,年轻的女孩,尤其是那些体质本就有些阴虚的,长期服用温补的药,或者吃太多温热的食物,反而会“助火”,让身体本来就不太平衡的状态更加糟糕,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各种看似“虚不受补”的症状。就像有些孩子,一感冒就给他吃各种“好东西”,反倒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
用药不当,甚至滥用。 医生开药,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但那个时代的医生,经验不足也好,或者观念守旧也好,常常会用一些猛药、峻药。或者,在大家族里,为了“面子”,就算病情不严重,也要请名医,结果反而被“治”坏了。比如,很多所谓的“咳嗽”,在现代看来可能是支气管炎或者肺炎,但在当时,医生可能会直接用一些燥热的药物去“清热”,结果反而伤了肺津,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疾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即使是现代,流感高峰期,抵抗力弱的人也容易被感染,甚至出现危险。在那个年代,卫生条件差,空气不流通,大家又常常挤在一起,一旦有传染性疾病出现,很容易在年轻体弱的女孩中间快速传播,而且一旦感染,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生素,往往会迅速发展成重症。

具体到书中的几个例子,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无奈:

林黛玉 她的病,书中写的是“不足之症”,加上她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心理上长期处于敏感、忧虑的状态。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加上可能天生的体质虚弱,使得她免疫力低下。书里多次描写她“咳嗽”,“咯血”,这些都是肺部严重受损的迹象。当时所谓的“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药方,对她这样的虚痨之症,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加速身体的消耗。她最终的“泪尽而逝”,固然有情深意重、心力交瘁的原因,但身体的病痛也绝非偶然。
薛宝钗 宝钗的“冷香丸”,虽然是为了“治”她“怕热”的体质,但这种对身体的“人工调理”,以及她自己“端方”的性格,也无形中压抑了她的生机。虽然她不像黛玉那样病得明显,但她的体质也并非是那种强壮健康。
晴雯 晴雯的病,书中写是“受了风寒”,“咳嗽”,最后是“吐血”。她本来就是一个活泼泼、泼辣刚烈的女孩,如果不是因为被王善保家的打了,心生怨愤,加上在贾府里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和磋磨,她的身体也不会这么快垮掉。病是一方面,但“心病”才是更致命的。她最后的“病亡”,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打击和身体衰弱的双重作用。
迎春 迎春的“吃水”,最终导致她的“黄胖”,最后“死了”。这固然是因为她嫁给了那个“中山狼”,受了虐待,但她之前“木头人”一样的性格,也暗示了她身体可能本身就有些弱,或者说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身体也就跟着颓败了。

总而言之,《红楼梦》里女孩的“一病就死”,不是因为她们特别“命薄”,而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多重压力下,身体本来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再加上落后的医疗、不当的治疗、甚至精神上的摧残,使得一点小病都可能演变成致命的绝症。曹雪芹通过描写这些女儿们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是在控诉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以及那个社会医疗和生活的局限性,充满了深深的悲悯和无奈。她们的死,是无数女性命运悲剧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曹雪芹在黑中医,根本不懂中医博大精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女孩们,尤其是那些年轻貌美的,一旦生病,似乎就很容易走到生命的尽头,这背后其实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严酷,以及那个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局限。与其说是她们“一病就死”,不如说她们的体质本就脆弱,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上生活环境的压力,才使得疾病成了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咱们来细细捋.............
  • 回答
    《红楼梦》里的狗儿,是刘姥姥的孙女巧姐的父亲。关于他为什么愿意倾家荡产去救巧姐,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得把当时的情形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知道狗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家境确实不富裕,但也不算穷得叮当响,勉强能养活一家人。他这个人,用我们乡下的说法,就是“本分”。他不图大富大贵,只求安.............
  • 回答
    《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女子众多,且她们在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细究之下,确实没有一位在大观园内怀孕的。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铺陈、用意深远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多重社会、文化、生理以及故事发展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女性的生存状态。在清代,尤其是贵族.............
  • 回答
    社交软件里主动跟人要红包的女生,这背后的心思可不是一概而论的,就像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一样,她们要红包的行为背后,也藏着五花八门的原因和情绪。有时候,这可能是一种试探,有时候,这是一种撒娇,也有时候,这是一种明确的索取。咱们不妨一项项捋捋,看看这些小小的红包背后,究竟是谁在操控。首先,最直观的一种,也是.............
  • 回答
    《红楼梦》之所以至始至终没有着力描写贾宝玉在外部婚恋市场与大户人家女儿的互动,甚至可以说完全回避了这一可能性,其深层原因涉及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的需要以及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创作核心与主题:贾宝玉的“理想世界”与“悲剧宿命” 核心主题:女性.............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那些风华绝代的女星们,在她们最美的年华里,有机会演绎那一部荡气回肠的《红楼梦》,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那绝对不是简单的影视化改编,而是将她们各自独有的风韵与宝黛钗的灵魂进行一次极致的融合,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东方古典美学盛宴。首先,我们来聊聊林黛玉。要饰演黛玉,需要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贾母在一次宴席上,盛赞了薛宝钗的才德,并说了一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你们看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从我们身上往下数,就没有一个够得上宝丫头的。”这句“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和猜测。那么,这四个女孩儿究竟指的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脸红心跳的问题!如果我是那个身处繁华落尽、悲欢离合的红楼女儿,嫁给谁?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红楼梦里的男人,个个都有自己的性情,也有自己的“毛病”。真要挑一个厮守终生,那可得过得了日子的柴米油盐,也得经得住心里的那份相知相惜。首先,贾宝玉肯定是不行的。 别看他生得一副好皮囊,口齿伶俐.............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这无疑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因为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份敏感易碎的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绽放。首先,她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会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林黛玉”精神内核却可能依然鲜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评判“可怜”了。要是单论命运的悲惨,无依无靠,受尽欺凌,那估计不少人会想到晴雯。可要说起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那种被所有人误解的痛苦,我觉得,还得是林黛玉。提起林黛玉,大多数人脑子里会蹦出她那病恹恹的身子,整日里眼泪汪汪的样子。没错,她的一生确实是病中人,三天两头就要请医抓药.............
  • 回答
    B站上“女王泡面”对《红楼梦》的解读,确实在红学爱好者和普通观众中都引发了不少讨论,也算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这部古典名著带来了新的活力。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载体对经典作品的接受和再创造。首先,从“女王泡面”个人的角度来说,她能在这个平台上引起如此.............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对“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以及“鬼本红楼梦”的观点进行激烈批驳,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经典作品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这位UP主(或作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
  • 回答
    “女王泡面”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接地气,甚至有点调侃,但凡接触过《红楼梦》和明末清初历史的读者,听到这个解读,多少会有些好奇。毕竟,《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一个贵族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文学巨著,而明末清初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王朝更替的动荡时期。这两者之间,到底能扯出什么“关联”来?话说回来,这种解读.............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红楼梦》中最核心的社会现实。在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姑娘们的地位确实是捧在手心怕化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她们从小锦衣玉食,读书识字,有丫鬟婆子伺候,甚至可以跟着长辈们出席各种场合,谈吐举止都受过精心培养。她们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一旦出嫁,这份尊荣便如.............
  • 回答
    说到《红楼梦》的人物活在今天,谁最爱逛知乎?这问题可太有趣了!我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鲜活的面孔,经过一番细细揣摩,我敢说,最爱逛知乎的,那必须是—— 王熙凤!为啥是凤姐?您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凤姐这个人,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掺和”的劲儿。在贾府里,她那是总揽全局,上下打点,消息灵.............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妙玉,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栊翠庵尼姑,她的身份之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她,得从她的出身、出家原因、在贾府的地位以及她个人的精神追求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说说她的出身。书中明明白白地说,妙玉是“苏州一家观山望海的世家”,这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观山望海,暗示着她家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