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索隐派,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辩经。你要是和索隐派争辩到底有没有政治隐喻,就掉进了他们的圈套。
事实是:有隐喻如何?没有隐喻又如何?对红楼梦有屁的影响吗?
如果无视一切现实政治影射,单纯把红楼梦当成描述清朝社会生活的小说,红楼梦是否就会立刻变得平庸失色?
显然这是荒唐的。就算索隐不存在,红楼梦照样也是历史顶级的小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红楼梦,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影射了什么,而是因为以宝黛钗为首的诸多人物演绎出的精彩故事。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辆豪车,人物和故事是车本身,索隐只不过是车的饰品和贴图,有兴趣的人,可以选购,增加情趣,自娱自乐一番,但没有,也丝毫不影响车的品位。
索隐和原著的关系,跟加勒比女海盗和加勒比海盗的关系没啥两样,当个情趣看看倒也无妨,把它看成红楼梦的价值所在就未免滑稽可笑了。
女王泡面只是收集了前人的论点来展开的,其实红楼影射明清交替之事,很早以前就有人说了。甚至早可到蔡元培时。
那为什么过去四十年里,胡适的考据派会成为主流呢?那是因为四十年里,公知们占领了舆论高地。
他们秉持着前一辈鼓励什么,他们就打击什么;前一辈打击什么,他们就赞扬什么来开展叙事。
莫言拐弯抹角的在黑xx,所以诺贝尔奖加身,属于皇军认证了。
胡适则是自开国时就被批判的对象,于是一堆人就疯狂给他捧脚。胡适何许人也?上世纪就学术造假的大师,最喜欢把别人的主张和观点抄成自己的观点;性滥交的下半身动物,和撕葱一样,走到哪嫖到哪,还和他的导师共用一个情妇;积极摄取政治高位的软蛋政客,曾极力宣传要承认伪满洲国之合法性,保中日五十年之和平,还力劝国民政府与日本调停,接受日本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就这么个没能力,没人品的高级混子,楞是成了公知们口中的一代大师。一个国共两党都厌恶的人物,竟然就可以登堂入室,成了先贤力量。
所以胡适的考据,就成了其一堆精神后裔者们研究追寻的方向。
公知们是先下了个结论:胡适说的就是对的,然后再给他找理由,就从书里翻来覆去想找点由头去佐证胡适,于是就形成了考据派。
………………………………………………………………
就我自己所研究,可能别人没提过的。红楼梦早在下面几处就告诉了你,这压根不是什么曹家事。
作者借贾雨村之口举的例子,出现了一堆人名,关键是"前代"和"近日"。前代所举的人,全是明朝之前的人;近日所举之人,全是明朝人,没有一个清朝人出现。
所以作者第一章直接说书里没有朝代,实际只是掩人耳目,这个朝代名字叫明朝。
所以红楼梦第二回就告诉了读者,朝代是明朝。第一回告诉了读者,时间节点是末世。合起来,就是明朝末世,地陷东南之时。
红学家们经常不学无术,去解读所谓的山中高士。甚至解读成薛宝钗是隐居的名士,真就是摆烂。
其实山中高士是两个词,山中和高士。古代只有两个地方出现了"山中高士"四个字,一个是红楼梦,另一个来自明朝著名诗人高启的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一个独一无二的词出现,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你看书的页码,就是你点击跳转的"超链接",就是你看地球仪上经纬交叉的一个个坐标。
这,就是索引。
所以红楼梦这里其实就是告诉了读者一个坐标,一个(山中,高士)的坐标组,让读者自己去找这个坐标藏的东西。
坐标有了,那要取什么东西呢?自然是取"晶莹雪"和"寂寞林"啊。
恰恰我们的坐标所在,就有雪和林两个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你看作者不就都给全了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一个不少。
至于这书成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用小说来隐写历史。
很明显作者这么写是为了避文字狱。为什么要这么隐写历史,说明这书约成于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明史案发,民间文人编写明史,凡参与写的,传看的,全部被清政府满门屠杀。结果就是清朝成立了近百年时间内,国内根本就没有明朝史书,更别提明末交替那段历史。清朝官修的明史,到乾隆时才正式出版,也不是民间就能读到的 。
有的文人遗士,偷偷篆下明史,封藏到墙壁里面,直到辛亥革命后,后人才敢公之于众。这就是《罪惟录》。
所以在这个大环境下,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过去的历史,甚至连大屠杀都忘却,把"正月不剃头思旧",传成了"不剃头死舅"。
有人把历史藏进了墙里,有人把历史藏进了小说里,都是在黑暗统治下的无奈之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