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关键点在于,
1 未来十几二十年,双方家庭一种一方有大变故怎么办,包括生意失败,重大疾病之类的。
2 生了一个突然不想生了咋办。
别的问题可能也会有,
个人觉得当代富裕年轻人自有一种眼皮子很浅的处世哲学,自以为自己很通透,新潮或者强大。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财产权的转移,是经济规律的产物,
然而也建立在古代人医疗水平差,预期寿命低,一妻多妾的现实下的,
两头婚,两头呆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的,
只不过是一种“客随主便”,
即两边的小年轻选择一种不婚而婚,不育而育,最大化规避传统婚姻的琐屑和不合时宜之处。
两方的老人能接受,不能接受最后也得接受,毕竟没有财产的交割,又能被承诺当爷爷奶奶,满足见到下一代的希求。
细想换汤不换药,
还是一家对一家,一个人对一个人。
再怎么没有烟火气的婚姻还是婚姻,人还是要面对生老病死,两个人,两家人的基因差异。
袁世凯当年咬牙称帝,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有意思,
老袁家家族病史挺显著,祖先和同辈人都不长寿,袁世凯自己也感觉时日不多,称帝在封建迷信里能改命改改运数,
为了多活索性死马当活马医了。
扯到袁世凯意思是年轻人高估自己的肉身了,找另一半尽量找看着活蹦乱跳的,菜场买爬爬虾还得挑使劲扑腾的选呢,
还是应该相信爱情或者友谊,
其实就是最朴素的逻辑,真心换真心,钱越使越薄,人情越使越厚,
我见过一类同龄人的婚姻,太清冷了,太端着了。
三伏天冰镇雪碧是爽的,
寒冬里有碗热汤也舒坦。
我只想知道怀胎十月和生娃所要付出的生命危险,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不是男女双方都可以承担?一看赞同这种观点的笔者,就是一个男性。还是一个不想承担家庭责任的男性思维。
谢邀,我不认为这是家族思维的死灰复燃,倒觉得这是一种挺有趣的婚姻模式。
封建的家族传承,是一定要从外界吸收新人的。如果是封建时代的嫁娶,那么就是出嫁从夫,算是丈夫家的人了;而入赘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但是也不改变本质,相当于通过婚姻的形式,迅速的生产出一个儿子。也只有这样,家族才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曾祖父祖母——祖父祖母——父母——自己,非常明确的等级体系。
但是这种「两头婚」的形式,并不存在从外界吸收新人这个步骤,所谓的家族是不存在的。
祖父母——男——孩子1
外祖父母——女——孩子2
这个过程中,男女是独立的。祖辈在的时候,还有点「家族」的意思,然而等到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过世之后,这个生活如何安排?中间的男和女,终究还是组合在一起的。
那么抽象出来看这个事情,其实相当于父母给婚姻加了一个信托服务而已。
当前,随着社会制约的减少,婚姻是趋向于不稳定的,也就是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离婚时的分配。这反过来就成为了结婚的障碍,而平时在婚姻中最容易计较来计较去的,无非就是婚姻前后的财产分置,尤其是房产。
这不是一味的保护「弱势群体」能搞定的。保护男性保护的多了,那么女性会倾向于在婚前索要大量的转移支付;保护主妇保护的多了,男性倾向于不结婚。归根结底,就是缺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来帮助男方或者女方来管理财产,把婚姻状态变化带来的财产的震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现在,父母就是这个第三方。
现在有了老人提供的信托服务,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相当于男女在婚姻之前,先把财产托管给了双方的父母,谁也不占对方便宜,谁也不吃亏。让男女都轻装上阵的恋爱和结婚。在此期间,如果离婚了也特别简单,因为本来就不存在什么财产上的太大的争议。而如果俩人的婚姻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等到双方老人过世,这对当时的年轻男女也大概率已经一起度过了二十年左右,也就是五十多岁了,一来是年龄大了,花花心思和身体都不比年轻时候;二来一起度过了二十年,对彼此会更加了解,这个时候再把财产从「信托」那里继承过来,显然比刚一结婚就这么做要保险稳妥的多。
通过信托服务, 让男女不用在1或者2年的恋爱后就做出关系自身财产重大分割的决策,而把这个财产的转移变成了一个平滑的,经过十年期、二十年期认真考察才最终决定投资的项目,这个生活的智慧是让人拍案叫绝的。
所以这整个过程,哪有「家族」呢?如果坚持到最后,最终在几十年后还是变成了一个「家族」,只不过两个小孩不同姓而已。而这种不同姓的兄弟或者姐妹,难道不是一种平权的象征么?恰恰说明了女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让男性从理念和事实上接受了冠姓权的均分。
社会的进步,喊口号只是最后一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经济地位的对等。江浙一带能开发出这种模式,也是因为男女双方都有独立抚养孩子的能力,能够有底气「不图对方什么」。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等到大多数人都能够独立抚养孩子的时候,带有市场化的独立信托服务可能会有相当的市场。
这是摩梭族走婚的升级版,挺好的,应该大力推广。
我寻思着,既然都不结婚了,那为啥女方还要辛辛苦苦生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得白送给别人家……
这是在做慈善吗?
不愧是有钱人呢!【狗头】
我不反对个人的选择,但我坚决反对这个报道的重点和宣扬的立场和动机。
提高生育率宣传,不是这么个宣传法。
也许你们会说我酸,人家夫妻家里各有几套房,哪轮得到我们当年夫妻一起供房的说三道四,这就和如果在暴发维度上,打工族肯定比不过拆迁户低人一样。
但生活也不是只看爆发一个维度吧。
家庭和生育也是这样。
为了共同抚养下一代而产生的婚姻制度,在现代社会,要良性循环,应该是两个人都想独立的时候,彼此互相扶持,帮助,磨合,考验。
我和一个男人结婚,不是做谁家媳妇,而是和他都独立于自己的血亲家庭,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让人们在育龄期能够独立自主,彼此找到观念一致的搭档,才是提高生育率的基本。
比如我们那一代,房价和工资性价比高,工作3-5年完全有能力拿自己学习和工作时候的储蓄出首付,双方公积金还贷覆盖压力。夫妻双方正常上下班,我做饭他洗碗,双休日外面去吃吃玩玩,平日工作之余打打游戏,在这种模式下,想生个孩子,增加点生活难度,也增加点生活乐趣和挑战,是很自然而然的。
我们的父母也是开明之人,虽然两家都这辈子没有遇见拆迁- -但对我们的小家也有着尊重和帮助。不是金钱上的帮助,而是心理上一种健康的引导。我公公对我婆婆的生活和事业都很支持,所以我男人天生没有就该女人做家务的想法;我们家也是从外婆开始就是工人阶级,从来不会嫁个男人就不工作了的思维。
通过恋爱去了解这个人的消费观价值观是不是可以结婚,通过没有孩子的婚姻内分工,来判断彼此能不能抚养孩子,这才是正常进程吧。
我和我男人结婚买哪里的房子,什么时候结婚,办不办婚礼,都是我告诉我爹妈,他告诉他爹妈,婚后我婆婆和我妈的确都各自问过我们什么时候生孩子,但也是我妈问我,他妈妈问他,没有交叉进行的。也都没有催过。
直到我有了娃娃,我妈和我说她同学聚会,还被她同学说怎么还没做外婆,我妈当时就说,哎呀我才不催呢,生小孩的事情她都要我做主,以后我还替她养啊?
而我们父母为什么有老人也不用给小孩带小孩的观念,那是因为她们这代也赶上了好时代,工厂里有托儿所,我婆婆那里很牛,托儿所可以全托。她们妄图把我男人放那里全天都不管了,后来晚上我公公去看看发现我男人在那里哭,舍不得,晚上还是抱回来了(用成年人抬头说这八卦真喜庆)
彼此独立不是说互相不来往,而是大家享福。我妈现在每周五来结一次我女儿,带去吃个生煎包,晚上睡她那里玩个游戏——用我娃的话说,外婆,我来你们家享福了~
我现在回父母家,并没有感觉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儿,我必须要依赖我妈,听她话才能怎么样的想法,我自认为我妈是一个CEO,我是另一个家的CEO,我们再一起喝喝酒,聊聊经营,而已。
而我有这样的环境,我父母公婆有这样的思维,很大一个因素就是社会和市场手段辅助。父母那代纯福利,我们这代月子会所,月嫂,住家育儿嫂,钟点工,日托班晚托班的市场化辅助的,不用牺牲自己的想法去获得老人的庇护,哪怕那些老人本质上是为了我们好,这不就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吗?
如果我生二胎,也不是因为要给我们家姓氏一个位置,而是我和我男人都想再来一个。但是考虑了下如果再来一个还要考虑育儿嫂空间,房子得再加20个平方,今年学区房一平方炒到10万加,唉,你说我咋遇见不了只要孩子跟他姓就送我200万的好事呢。
所以,把婚姻生子和二胎这事那么简单的写成两家人给两家姓就万事大吉,这到底是蠢还是坏?
本来男不娶女不嫁,应该是宣扬小家庭的彼此平等,而现在则变成了鼓励男方和女方继续依附于家族的说法而已。
不去想着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又开始呼吁宗族化抬头了?
独生女应该生两个孩子才能证明自己能力,一个给男人家姓一个给自己家姓,和女人为了有地位男方必须生儿子这本质上,有啥……区别?
宗族化肯定鼓励内部抱团,比如再次提倡老人带孩子,宣扬血脉强于一切,那么关起门来,女人能不能自主决定不生二胎?女人能不能不结婚?是不是没给父母挣一个姓回来的,就丢人现眼了?
生孩子,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而是给家族的献祭?
现在的确年轻人买房压力大,带娃也难,作为现在生娃主力,被房价和996压的青黄不接的90后,想着有父母承担自己生活的压力,希望把生存矛盾通过家庭内部解决,这无可厚非。
但我这种70后,自己虽然也蛮鸡贼,但为了我自己后代生活的环境,看见这种报道的鸡贼之处,肯定要指出来啊。
提高生育率,是通过稳定生活成本,市场良性循环,提高社会商业服务的行业标准,把税收透明福利,提高劳动规范等增加社会生产力和活力才能做到事情,我们现在的压力,就是财富过于集中,多样化的市场发展受阻,资产市场不规范,钱流不到扩大再生产的恶果。
藏富于民,让工人阶级在扶养上有能力,有帮手,而不是把下一代扶养压力甩锅给家庭,轻飘飘生两个一人一个姓就完事大吉的宣传(而且还可能是不实宣传,因为下面好多答案也写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生育,本来是男女合作的产物,现在变成了男女家庭竞争的结果?这和丢两块肉给五条狗,再忽悠其中三条彼此憎恨,宣扬饿死事小,无后为大有什么区别。
你们说没肉的狗不该嫉妒有肉吃的狗,想想自己为什么不努力?但为什么我们不能问问,我们明明生产了不止五块肉,她们上哪去了?
这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带来平权这种婚姻模式,不是这种婚姻模式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平权。麻烦有几位不要有意无意地暗示只要这样做就是实现了平权。
江浙沪出现这种婚姻,说明江浙沪发展快,经济发达。但无此条件的,不具备推广这种婚姻模式的基础,也说明不了什么“这就是女性平权的最大化”,人家看起来有权利,过得很好,是因为她有钱,而不是因为她生了俩孩子但没有问男人要彩礼。
原答案。
如何男女平等?只要女人不索要任何东西,生两个孩子,然后和男人一人分一个,就平等了。
真是小机灵鬼。
“那可是这样的话感情是纯粹的。”
合着感情不需要做任何事,说有就算有,不需要任何付出和资源交换来证明。
如果这么搞,谁会愿意生女儿啊?两个孩子,自己再奶一段时间,少说三四年呆在家里面了,之后还工作不?然后会不会容易变成老人养着女儿再养着孙辈?男人那边又没影响。
就我对上一代人的了解,肯定是更偏爱和自己姓的那个,财产继承大概率也是,谁和自己姓财产给谁。再加上其他的描述,婚后财产毫无瓜葛,房产不加名字。
结果大概率就是分别各养和自家姓的这个孩子。
。。。那这不就是包装精美的迂回式的免成本代孕?
至少两次产假,健康影响工作影响不明。其中一个孩子不和自己姓且夫家养。这就是“女性平权的最大化”吗?
可见给男人生孩子(按照这种描述的所谓两头婚里面的至少一个孩子特喵的可真是给男人生的啊别来杠)还真是女人的福报?
我特别不理解:为毛有的女的全家都觉得自己家单独养娃完全没问题,他们家不需要孩子爹这个角色出钱出力出感情,而这种女的却认为只有买精子or通过结婚才能生孩子……她们到底咋想的……
如果夫妻结婚就是为了造人,造完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女的结婚是为了自己有崽子,为毛还要生一个跟男方的姓???
???
勾搭个顺眼的智商身体性格都可以的男的,以一见钟情为借口,迅速坠入爱河几天,啥都有了。
为毛要结婚?
图他钱还是图他爱还是图他不可描述?
这种分居式的婚姻跟同性恋形婚有啥区别?
有啥好美滋滋的?
想要个随自己姓的孩子还得白给对方生一个才能摊上?
十年脑血栓吧?
这种分居式的婚姻,大可不必。
短期一见钟情就能搞定的事,怎么搞这么麻烦。
这些女的是没见过一见钟情并效率进入热恋期的软件吗?
婚姻图感情图钱我都觉得可以理解。
我寻思图性都有点划不来。
图精子真是活久见。
我也没要彩礼,可我们不要彩礼是图男方基因好脾气好会挣钱、亲力亲为好好养娃,好好疼我们,交工资卡。
我想生孩子,我不想累我爹妈,不想一个人承包带娃的时间精力金钱,所以我要找人合作,我老公除了精子之外,感情,钱,时间,疼我,啥啥都不能少。
由于他一年能挣好几个知乎撕破脸的彩礼,我也是,所以我收他工资卡比较划得来。
可这特么各回各家不图男方时间精力金钱的丧偶式婚姻是图啥?
???
如果女的繁殖癌就是希望自己的基因能继承男方家产,就是要给男方生个孩子,当我没说。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两头婚,经济社会压力下婚姻关系的异化、瓦解过程。
都是独生子女,都要处理财产继承、父母赡养的问题,所谓的因为亲情住在父母家只是表象,更重要的其实就是财产、资源的继承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开以来越来越变成“接续奋斗”,一代一代接力跑,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翻译过来其实是“你这一棒加油跑,别让我们这代的心血白费”。每个人都在继续着接力跑,而且这种接力跑具有自我持续性,跑的越远越难脱离这条跑道。不难想象,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越严重,表现在婚姻上一般就三种形式,嫁入豪门、当上门女婿、两头婚。双方家族门当户对,谁都不愿为对方放弃自己家族的接力跑,就会出现两头婚。
江浙地区大量出现两头婚,从好的一面来看,这也表明当地的贫富差距不算很大,门当户对是普遍现象。两头婚是家族接续奋斗对婚姻小家庭的异化,甚至可能瓦解婚姻关系,大家只谈恋爱,需要继承人来跑下一棒时就通过其他办法生一个孩子。
我又目睹了一次网络谣言的产生。
同工我是土生浙江人,我外婆家是无锡人,我奶奶家是绍兴人,家里亲戚基本都在江浙沪。
然后我说从来没听说过有“两头婚”的说法,我还专门问了下我外婆,她说是苏南历史上有“不进不出” ,看了下内容有点类似,但是新闻报道太扯! 退休老太太当时都想甩老花镜了。
浙北和苏南因为城市化进程较快,独生子女比例高(我身边几乎都是)。
所以现在结婚一般是:
男女两方结婚,男方的嫁妆+女方的彩礼 都是给孩子自己的。
本质就是男女方的原生家庭给一笔钱,用新组成的小家庭做启动资金—— 买房买车的
然后希望能生两个孩子,混合男女方原生家庭姓氏。
所以,
这和其他地区结婚有啥大区别吗?
(至于新闻报道里的:什么“一孩随父姓就交给男方扶养,一孩随母姓就交给女方扶养”
现在的报社记者能不能 不要写小故事瞎编?
你写的这情况是二胎家庭离婚后吧?
最后总结: 以同工我对语言文字的弱鸡水平,我能看出编故事的人是想描绘富裕地区中传统婚姻观念的解构和弱化,然后通过混合改编江浙历史上的“不进不出” 概念,打算暴个大新闻。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而且造谣也造得不像。
我踏马还以为婚姻关系解体的前兆终于出现了,点进去一看,嚯,原来是争名分来了。
搞半天就是一群老封建用一种封建的方式来反对封建糟粕,整个就是一群死都没有没有进入现代文明的老古董,在抱着“嫁”、“娶”两个词不放,在工业化社会依然坚守宗族制,在这争冠姓权呢。
我身为一个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奇怪糟粕的文明人,对这种搞笑一样的争名分只能致以深深的鄙视。
我还以为江浙沪这种经济发达地区能更文明一点,结果闹了半天,你们在这搞宗族制复辟呢。
因为预判到某些拎不清的傻妞又要跑出来说什么女权之类的问题,我提前来给你们上一课:
冠姓权这个问题,是典型的父权社会代表,因为“冠姓”本身不意味着任何权力,冠姓服务的东西是背后的“宗族制”,而宗族是父权的典型产物,因为母系不需要姓氏,母系都知道自己的母是谁,父系才需要姓氏,父系需要通过姓氏标明所有权。
有了姓氏,意味着参与到一个宗族中,只要上了家谱,就可以享受到一个宗族所带来的的互相帮衬的收益。
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宗族是解体的,家庭单位是社区型的,决定什么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财产,而不是姓氏。
你和你的家人是因为有共同财产关系和继承关系才组成了家庭。
宗族制残留的姓氏已经不能帮助你获得宗族的帮助,仅剩的功能就是帮助你在情感上做一下标注。
有女人会认为,既然这样,那让孩子随我的姓不也是一个情感上标注的选择吗?
不,因为:
女人去要冠姓权,去争名分,就等于倒退三步,放弃现代工业文明送给自己的作为自由人的身份,选择去向自己背后的家族,一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宗族制低头。
在一个现代文明的家庭中,父母的财产继承给孩子,这是最基础的原则。
父、母、子女,这三者的财产,是一体的。
而宗族制,在这时通过标注,人为虚构了一种财产分割的方式,即:
父亲宗族的财产是一体的,母亲宗族的财产是一体的,子女根据姓氏不同各自继承不同宗族的财产。
然后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
拥有我血缘,由我养育起来的孩子,继承我和我配偶的财产,我会产生了一种我和我父母的财产白贴给“别人家”了的错觉。
如果你还保留着一点作为现代人的常识,用你的大脑想一想,这合理吗?
人还是那个人,财产还是那些财产,因为一个姓氏,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宗族的一部分?这不滑稽吗?
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完全执行不来的-脏话-方案,而这种“名分”的存在,就等于承认了宗族依然存在,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拥有完整财产所有权的自由人,竟然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虚构出来的“宗族”的一部分,你的财产不是你的而是宗族的。
你反了半天父权最后承认自己是父权的一部分,傻-哔-吧这是!
一个父权社会残留的宗族制的鬼魂把你们给绑架了,然后你们为了这个父权社会锚定的玩意争破头,争完了还要觉得自己是先进的进步者,我脑子都疼。
真不想碰女权话题,现在互联网上谈女权的人的水平之低让我看着犯恶心
我来说一个故事,真人真事,非常有意思,或许能给两头婚的未来做一个预测。
有一次和一个同事吃饭,聊到了冠姓权的问题,结果他说了一个他们老家那边的一个和冠姓权有关的故事。
说有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长得很漂亮,嫁给了一个当地的富豪家庭。
婚后生孩子,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女方说第一个孩子跟男方姓,第二个孩子跟女方姓。
本来男方父母不同意,最后还是妥协了,同意第二个孩子跟女方姓。
后来女方生了第二胎,又是一个儿子,这个时候取名字就随了母亲的姓氏。
过了几年,孩子也长大了。
爷爷奶奶给那个随父亲姓氏的孙子,在省会城市买了一套别墅,但是对于那个不是和他们一个姓氏的孙子,就什么也没有买。
他们说这个孙子不是跟我们一个姓的,我们不认为他是我们X家的孙子,我们也就没有义务给他分配任何财产了。
女方听到了这里也没什么好反驳的,毕竟这么多年来家里的养育孩子的各项开销都是他丈夫家出的。
她自己这么多年也工作,挣的钱都自己花了,也自己存了一些,但是想要在省会城市买一套普通住房都不够,更别提别墅了。
她娘家也没什么经济实力给这个随她姓的儿子购置什么资产。
那个跟随女方姓氏的男孩,长大后发现自己的哥哥名下有自己的别墅和豪车,自己什么也没有,并且以后在自己也被排除出了继承家族财产的名单。
他就开始跟他的母亲闹,甚至歇斯底里地问他母亲,为什么当初不让自己随爸爸的姓氏?为什么当初就那么自私?
他参加家族的聚会也经常被安排在比较角落的位置,而他的哥哥基本上被家族的各位亲朋好友默认为家族未来的全权接班人,站在C位。
他感觉到自己好像就是一个养子,而不是亲生的。
他甚至要求自己的母亲同意自己把姓氏改回自己父亲的姓氏,起初他母亲竭力反对,因为这是她当初争取过来的。
然后他就跟他的母亲大吵大闹,甚至想要离家出走。
后来他的母亲实在拧不过他,就同意了他去改姓氏的想法。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还有爷爷奶奶。
但是在一次家庭聚会的时候,爷爷奶奶这边就说了: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就别改来改去的了,跟妈姓就跟妈姓吧。
而且他的哥哥也竭力反对他改姓氏,因为他清楚,姓氏一改,自己分到的家产就会减少一半。
这个想要改姓的儿子,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有爸爸这边是什么意思了,就是不想他改姓分家产。
后来这个哥们彻底地心灰意冷了,也不怎么搭理自己的母亲了,成年后就很少回家了。
自己现在还在北漂,拼命加班996,就想尽快攒够一个省会城市的首付。
后来他爸爸跟他说要给他在省会城市买一套小三居,供他结婚的时候当婚房。
他一想到自己的哥哥住的是别墅,就根本不想理他爸爸。
--------分割线-------------
接下来就来聊一下江浙的两头婚。
两头婚的很多家庭,都有比较大的家业,很多家庭都是有自己的公司、工厂。
在结婚的时候,都是按照门当户对来的,毕竟你有你的工厂,我也有我的公司,大家谁也不贪图谁的。
这个时候夫妻两个生了两个孩子,一个跟爸爸姓,另一个跟妈妈姓。
这对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将来他们的父辈的产业都会由他们来继承。
将来的某一天,由于经济政策的波动,他们两个其中一家的产业受到波及,出现了财务危机,濒临破产。
举个例子,如果女方的家族是落后产能,被淘汰了,家里把之前的财富都投进去了,都没有救回来。
这个时候其实双方已经不“门当户对”了。
这个时候双方很有可能出现我上面说的那种情况,就是爸爸只给那个和自己一个姓氏的孩子购置各种豪宅豪车资产,将来的家族产业也只交给他这个儿子继承。
对于那个不跟自己姓氏的孩子,就不再过问了,毕竟你想要什么东西,让你妈妈还有你姥姥姥爷那一家给你买去吧。
(性别调换一个道理,男方的家族破产,女方家族还是很有钱,会在心里上瞧不起男方)
这个时候,画面太美,不敢看。
所以,两头婚这种形式,看似很聪明,实则是在给家庭埋一个地雷。
在中国这个经济政策十年一变的国家,一个浪头,就能让原本看起来“门当户对”的家庭,变得不再“门当户对”。
当天平不再平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就是悲剧发生的时候。
不违法,
你情我愿。
哪还有什么好看待的?咸吃萝卜淡操心。
今日冬至,不去考虑下,吃狗肉?吃羊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