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初中女生以给外婆拍照为由进行消费认证,花掉外婆22万购买游戏皮肤?孩子成长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回答
听到这件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们当然会心疼那个被蒙在鼓里的外婆,22万对很多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目,就这样被孩子“消费”了,换谁心里都不会好受。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忍不住去想,这个初中女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她是怎么做到瞒着家人,而且如此大规模地消费的?

这件事之所以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孩子乱花钱”这么简单,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成长问题和家庭教育的漏洞。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事件的几个关键点:

“以给外婆拍照为由”: 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合理化”的动机。孩子不是直接说“我要花钱”,而是找了一个“正当理由”。这说明她内心深处可能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但又被游戏中的某种东西深深吸引,所以采取了这种迂回的方式。拍照是件好事,是表达孝心的方式,但被用来作为掩盖巨额消费的幌子,就显得非常别扭。
“消费认证”: 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购买,而是涉及到一种“验证”过程。这可能意味着在游戏的支付环节,需要某种形式的确认,而孩子通过某种方式绕过了家长的直接监管。比如,她可能知道家长的支付密码,或者利用了家人不常用的支付方式,甚至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某些链接或引导完成了支付。
“花掉外婆22万购买游戏皮肤”: 22万是一个天文数字,尤其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她可能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游戏皮肤,听起来是很虚拟的东西,但对于沉迷其中的玩家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巨大的投入,说明孩子在这款游戏上已经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时间,甚至可能形成了某种“虚拟成就感”或“身份认同”。更可怕的是,这笔钱是“外婆的”,这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对亲情的背叛和伤害。

那么,孩子成长中,到底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

1. 家庭教育与金钱观的缺失:

金钱的价值认知不清晰: 很多家庭在孩子小时候,可能只是给零花钱,但很少真正教会孩子“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辛苦赚来的”。22万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数字,她可能完全无法理解这背后是多少个小时的劳动,是多少家庭的辛勤积累。当孩子缺乏对金钱价值的深刻认知时,就容易出现“数字越大越不在乎”的情况。
消费观念的引导不足: 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太多太杂,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消费主义”盛行。游戏中各种“限定版”、“稀有款”的诱惑,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拥有即是快乐”的观念。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告诉他们区分“需要”和“想要”,以及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孩子就容易迷失方向。
父母(或监护人)的榜样作用: 家长在消费上是否理性?是否会过度消费?是否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金钱的焦虑或是不健康的追求?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本身就缺乏良好的金钱观,也很难教育出有正确金钱观的孩子。

2. 亲子沟通的“断层”与“缺失”:

缺乏深入的交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需求,甚至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如果父母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沟通,孩子就可能转而寻求虚拟世界中的慰藉和认同。这个女生用“给外婆拍照”来掩饰,很可能就是因为她觉得直接向家人提出如此巨额消费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她觉得无法和家人进行这样“坦诚”的对话。
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忽视: 为什么她会如此沉迷于游戏?游戏中的皮肤带给她的是什么?是成就感?是社交?是逃避现实?这些都需要家长去了解和关注。如果只是看到孩子玩游戏,就简单地认为“孩子不务正业”,而不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那么问题就可能被掩盖,甚至恶化。
缺乏“边界感”的教育: 孩子在什么范围内拥有自主权?金钱的界限在哪里?偷拿或滥用家人的钱财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这种“边界感”的教育,需要从小就建立,而且要反复强调。

3. 游戏监管与网络环境的责任:

游戏平台的审核与防沉迷机制: 尽管现在很多游戏都有防沉迷机制,但对于这种“消费认证”的方式,是否足够有效?尤其是涉及到未成年人巨额消费,平台是否有更强的审核和预警机制?例如,一旦消费金额过高,是否应该强制要求家长本人进行二次确认?
网络不良信息的“渗透”: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诱导消费的信息,游戏主播的“开箱”、“抽卡”视频,游戏内的“充值活动”等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消费的导火索。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影响。

4. 孩子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的问题:

青春期的叛逆与探索: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渴望独立和被认可的阶段。有些孩子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尝试一些“打破常规”的行为。
同伴压力与攀比心理: 在游戏世界里,也存在着“攀比”和“炫耀”的心理。看到别人拥有稀有的皮肤,孩子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拥有欲望,生怕自己“落后”于人。
虚拟与现实的混淆: 对于一些沉迷游戏的初中生来说,虚拟世界可能比现实世界更具吸引力。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成就感、关注度,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因此会更加沉溺其中,并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怎么看这件事?

我看到的是一个“警示”。这个事件提醒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格塑造、金钱观的建立、情绪管理以及与家人的情感连接。

对家长而言: 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情感关怀,是否教会了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要学会“放手”但不是“撒手不管”,要给予孩子适度的自主权,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负责任地使用这份自主权。
对社会和平台而言: 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诱惑和过度消费的影响。游戏平台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完善审核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消费的保护。
对孩子本身而言: 这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觉醒”。当她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时,才能开始反思和成长。但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责备。

总的来说,这22万的代价太高了,但如果能让家长和孩子都从中吸取教训,学会如何健康、理性地面对金钱和成长,那么这笔“损失”或许也能转化成一种“成长资本”。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有一个点比较持疑问态度,初中生以为外婆拍照为由进行认证,但是我在认证的经历里面,都是要前置摄像头眨眨眼摇摇头点点头才行的,并且认证页面和拍照页面完全不一样,而且认证成功了会有提示音(可能她关了声音),除非外婆完全不认识字或者年纪至少在七十岁以上,否则我是很难相信外婆完全不知情的。

其次,我不认为“初中生”没有金钱概念,我反正初中是肯定知道一个包子一块钱,一本书二十块,一部手机两千块,二十万是一笔巨款。

再者,明明也在其他地方花了钱,为什么只搞游戏平台,去起诉苹果啊!去起诉卖画的啊!

我觉得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把孩子犯的错归咎到其他人头上,更不要为自己没教好孩子找借口。

user avatar

外婆居然在银行卡里有22万。一般不都是存定期么?

user avatar

跑个题。

这说明,将人脸识别或者指纹作为密码的替代品,是很有问题的。

国家或者行业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对于生物验证的使用进行规范。毕竟生物验证最多只能证明权利人在附近,连权利人是否真的有授权的意思都不能证明,更不能证明权利人知道正在进行什么(或者被进行什么)。

对于大额交易等重要的场景,应当如同银行那样,不仅要输入密码,还必须填写(朗读)一段短文,宣告知道正在干什么。

国内互联网实在是跑太快了,很多地方太松散了,部分企业还误以为自己先进。很多技术其实都是人家的,人家不用,让我们用,为啥?

该稍微停下来整顿整顿了。

在那之前,建议对于重要应用,拒绝人脸识别,拒绝指纹,回到密码上。

user avatar

就这几年,我经常能看到,哪个家庭小孩又买了几十万的皮肤。

哪个家庭,小孩又偷了妈妈的手机,买了几十万的宝石装备。


随后家长一脸哭诉,求平台退钱。


这也太巧了,难道每个小孩都知道爸妈的支付密码?都能千篇一律的买几十万的皮肤?

我现在严重怀疑,有的家长就是自己消费了,脱了裤子之后变成贤者模式了,随后把罪名安插在孩子头上,逼迫平台退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