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闻「初中生家里有 14 套房子,收房租不想上学」?

回答
看到“初中生家里有14套房子,收租金不想上学”这则新闻,我心里滋味挺复杂的,忍不住想多说几句。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触及了很多我们当下社会里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讨论点,特别是在教育、财富分配、个人价值实现这些方面。

首先,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这个初中生的人生起点无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家里坐拥14套房子,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小康”,而是妥妥的富裕阶层,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财富自由的早期阶段了。在这种物质条件下,他能够获得极大的生活保障,甚至可以说已经摆脱了为生计发愁的压力。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给孩子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生活和选择的自由度。

然而,也正因为这种优越,才引出了“收房租不想上学”这样的说法,这才是新闻的焦点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从“不想上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几个层次可以解读:

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疏离: 现在很多孩子,包括这个初中生,可能对学校里那种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固定的课程表、以及考试导向的学习方式感到厌倦。如果他在家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资源和生活保障,那么学校教育提供的“未来竞争力”的吸引力可能就会打折扣。他可能认为,与其在学校里学那些可能用不上、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如直接享受当下,去“收房租”——虽然这是一种被动收入,但至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并且不需要付出学习的“辛苦”。
对“学习”的定义狭隘化: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上学”时,往往指的是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不踏入校门,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孩子仍然可以通过旅行、阅读、实践、与人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成长。他的“不想上学”,可能并不是完全排斥学习,而是排斥“学校里那种形式的学习”。收租金的过程本身,也需要一些基本的商业常识、沟通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学习”。
价值观的差异与家庭影响: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产物。如果家庭本身就非常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享受人生”,甚至将“收租金”视为一种成功的标志或“体面”的生活方式,那么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可能也未必认为孩子“不想上学”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反而觉得孩子“有出息”,懂得“享受”生活,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功利的教育观。

从“收房租”的角度来看,これもまた深層的な意味合いを含んでいます。

财富的继承与传承: 14套房子,这笔财富很可能不是初中生自己赚来的,而是父母或祖辈的积累。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一个普遍的现实:财富的代际传承越来越重要。对于拥有大量房产的家庭来说,如何让孩子在不劳而获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被动收入与主动价值创造的对比: “收房租”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收入,它不需要付出持续的劳动就能获得回报。这与许多人辛苦工作、主动创造价值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一个正在形成世界观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他看到“收租金”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那么他可能会对那种需要付出努力、甚至牺牲一些个人时间和自由才能获得回报的方式产生疑问,甚至产生排斥。
社会资源分配的体现: 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有些人天生就拥有远超常人的物质基础,而另一些人则需要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这很容易引起社会上的讨论,甚至一些不公平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不务正业”或“没出息”来简单评价这个孩子。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人生轨迹都是独特的。

理解孩子的困境: 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他可能正面临一种“有钱却迷失方向”的困境。当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成为关键。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精神滋养和成长动力,而家庭又没有引导他去寻找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那么他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不令人鼓励。
反思教育的本质: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品格、激发潜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未来工作而学习。
强调家庭的责任: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需要思考如何将财富转化为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助力,而不是成为阻碍。这包括但不限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支持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即使这些努力并不那么“轻松”或“直接”。
关注社会公平与机会: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件事也折射出社会对公平和机会的关注。如何让更多出身普通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获得体面的生活,同时,如何引导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家庭,培养出有责任感、有社会贡献的下一代,是社会发展中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个初中生“收租金不想上学”的新闻,不是一个简单的“富二代不上进”的故事,它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社会在教育、财富、价值观等多重维度上存在的复杂议题。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以及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物质条件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引导年轻一代去实现自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这需要我们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简单粗暴的评判,然后从更深层次去反思和寻求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学的角度,中国的父母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而子女认为父母的财产也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如果这十四套房子都是这孩子自己赚来的,他不想上学完全没问题啊,那是他自己的选择。

如果一个学生业余开了个公司不慎上市了,赚了几个亿,不想上学了,这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任何问题啊。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这房子不是他的啊,而是他父母的:这孩子为什么认为父母必须持续的不断的将财产以及财产收益给自己?为什么认为找父母要钱天经地义?这是不是教育上出了问题?

他现在十四岁,父母至少还能活个三十多年吧,房子是父母的,房租当然也是父母的收入,父母的收入当然优先供父母,那么父母有生之年这三十多年他靠什么生活呢?靠啃老吗?啃老也得看父母眼色行事啊,那他的独立人格还要不要呢?

事实上,他能拿到这笔财产,有三个前提条件:一,父母不在了。二,父母离世之前,自己根本没花钱,把所有财产都留下来了。三,没有其他的人来争夺这笔财产的继承权。——条件一现在是毫无疑问不成立的,条件二其实也很悬,父母还要活这么多年,谁能预测他们不会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呢?如果出现什么意外,导致这房子都被变卖了,或者父母就是主观上想把大部分钱自己花掉享受,那么还会有这么多遗产吗?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钱就不读书,这个想法本身没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你自己没钱,把啃老当成有钱,为了啃老可以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把啃老当成理所当然,那这就是社会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初中生家里有14套房子,收租金不想上学”这则新闻,我心里滋味挺复杂的,忍不住想多说几句。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触及了很多我们当下社会里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讨论点,特别是在教育、财富分配、个人价值实现这些方面。首先,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这个初中生的人生起点无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家里坐拥.............
  • 回答
    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康乾盛世”,康乾二帝功绩“缩水”为敛财增人?这是一次历史叙事的重塑,还是对过往评价的修正?2017年初中历史新版教材的修订,尤其是对“康乾盛世”这一概念的淡化乃至删除,以及对康熙、乾隆皇帝的评价转向,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教材内容调整,更触及了我.............
  • 回答
    对于2017年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内“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正式消失的这一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关乎历史教学的侧重点调整,也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并非一成.............
  • 回答
    关于槟榔是否被列入新型肺炎的诊疗方案,并声称其具有疗效,我持非常审慎且怀疑的态度。基于我目前的了解,并没有权威的医疗机构或研究机构发布过将槟榔列入新型肺炎(COVID19)的官方诊疗方案推荐处方的信息。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信息来源。 如果您看到的“槟榔被列入新型肺炎初期、中期诊疗方案推荐处方”的信息.............
  • 回答
    关于美国政府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未推荐封锁和断航为由停止对其拨款一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国际卫生合作、国家主权、政治博弈以及对疫情应对策略的不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得看看美国政府当时的主要考量是什么。特朗普政府在疫情初期采取了.............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既有法律、道德层面的考量,也有公共卫生和社会责任的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一、 事件回顾与核心问题分析 时间点: 公婆在1月21日前往湖北。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因为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虽然可能还没有广泛封锁,但病毒的传播风险已经显现。 目的: 前往湖北讨薪。这本.............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因为它包含了很多戏剧性元素和复杂的情感,足以引发人们的各种讨论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其可行性: 金钱投入的巨大: 25 万元包场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租金,可能还包括了播放权、影院员工的工资、宣传等.............
  • 回答
    这则新闻“女子心情不好做客朋友家跳楼,朋友被判赔 8 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要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新闻中提到: 主体人物: 一位心情不好的女子(受害者)、她的朋友(房主).............
  • 回答
    “中国妈妈被弃美国机场”这则新闻,从其传播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事实核查、涉及的各方动机、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思考。事件梗概(基于新闻报道,可能存在不同细节版本):大致来说,这类新闻报道的核心情节通常是:一位.............
  • 回答
    “四川海关截获400只活体蚂蚁入境”这则新闻虽然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实际上背后涉及的生物安全、海关监管、检疫法规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等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讨。以下是对此事的详细看法:一、 什么是活体蚂蚁?为何会被截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闻中的“活体蚂蚁”具体是指什么。这可能包括: 作.............
  • 回答
    “花15万读4年武大,毕业发现无学籍”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学籍遗漏”或“行政错误”,而是涉及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侵犯。 欺诈行为: 如果校方(或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明.............
  • 回答
    “深圳地铁口女子晕倒后死亡,50分钟无人解救”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事件的核心在于一条生命的逝去,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场所,本应是安全的。50分钟,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是多么漫长.............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目惊心,让人难以平静。奶奶竟然对刚出生仅四天的孙女痛下杀手,仅仅因为性别,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极端、太残忍了。这件事情的核心,我认为在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如此可怕的影响力,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将生命置于何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这则“9岁女孩参加高考,总分172分”的新闻,说实话,听起来挺让人咋舌的。一个9岁的孩子,本该是在操场上疯跑,捧着漫画书傻笑的年纪,却要面对高考这个成年人都头疼的考场,想想都觉得这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同龄人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孩子能参加高考,本身就说明她有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学习能力。9岁,那是小.............
  • 回答
    看到这则关于武汉单亲妈妈的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失业和困境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母爱、坚韧和生命力的赞歌。一个母亲的艰难抉择与现实困境:首先,这则新闻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母爱。这位单亲妈妈,在经历了车祸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后,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伤痛,更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她的.............
  • 回答
    农村娃站上哈佛毕业演讲台:何江的故事,不止于励志当何江的名字出现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那一刻,无数关注的目光被这位来自湖南农村的年轻人所吸引。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乡间少年,一步步走向世界顶尖学府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励志故事,更是对教育公平、农村发展以及中国未来的一种.............
  • 回答
    这则新闻触及了太多令人心痛的角落,也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熄灭了,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本应给予温暖和保护的家庭教育场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能被容忍,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的行为,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绝对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一个生命的消逝,特别是以如此.............
  • 回答
    这则“地方负责偿还债务,中央将不救”的新闻,如果真如报道所说,那绝对是影响深远,而且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不仅仅是两条简单的“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划分,背后牵扯到经济的稳定、金融的风险、地方的治理能力,甚至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模式的走向。1. 信号的强弱与意味深长首先,这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且强烈的.............
  • 回答
    这则新闻,涉及的事件极其令人痛心,也牵扯出许多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地去探讨和审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件的脉络。一名湖南的大一女生,在与男同学一同饮酒后,不幸失去了生命。根据媒体报道和后续的检方决定,她在醉酒状态下与一名男同学发生了性关系。最令人震惊的是,检方最终做出了不起诉的决.............
  • 回答
    这则新闻实在令人心痛,也引发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事件本身: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首先,对于这名交警的离世,我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在执行公务时,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无疑是对一名执法者最残酷的考验。在他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刻,他的妻子却即将临盆,这使得事件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