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统计部门也太实诚了吧?
安徽曾经报道:
安徽出生人口五年断崖式下降,
蚌埠gdp增长0。
河南郑州的花坛书记因为暴雨提前下台,没有任满。
国务院的文件显示,这么短的时间,修花坛花了一百多亿。
花坛书记是浙江人,修花坛的景观公司也是浙江公司。
花坛工程优先修理,优先结款。
在主干道上缩减车道,也要修花坛。
因为没有花坛书记和景观公司的利益输送,这些不算贪污,也不算腐败,什么都不算。
各地都有各种理由搞景观工程,反复修路。
一整部零容忍,还不如花坛书记的一根汗毛。糊弄谁呢?
———分割线———
许多人不明白修花坛和结婚晚的关系。修花坛的是挪用建设海绵城市的经费,如果不修花坛,郑州暴雨造成的伤害会小一点。哪怕说,我拿这一百亿,挖了一个小水坑。在遇到暴雨的时候,也比花坛有用。如果用来改善民生,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落到实处,那也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我观察身边就发现,现在条件好的男的都不结婚,但都有很多女朋友。愿意结婚的,都是条件一般的,就一个女朋友,相处中也不强势,怕对方跑了,自己啥也没了,最后只能结。
不需要解决
我的疑问是:什么人还想着结婚恋爱?
首先我要说一句,我作为普通人面临的压力和我对这个国家的前途看好不矛盾,因为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都经历过年轻人看好国家前途和看不好自身的过程。
宏大叙事完毕,现在说说为什么不结婚。
我从我自身经历简单说说吧,经过若干次相亲,我除了练出一身厚脸皮还得到以下收获:
1、身高刚过170公分,一杀。
2、小城市城市户籍,二杀。
3、学历只是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的冷门硕士,三杀。
4、没有魔都内环全款房车外带精装修,四杀。
5、戴眼镜,六杀。
6、喜欢练通臂拳形意拳,七杀。
不用列举了,下面就该偷塔了。
这都是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经历过这些事情以后,我不自卑 ,但是还是有变化的,什么变化呢?
绝对不反思
绝对不进取
绝对不提升
我发现女人们总喜欢说“你不肯反思自己 提升自己,难怪一直单身。”
现在我发现了,不需要争论,她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不买赎罪券。
我不仅不反思不进取不提升,还要没教养没素质没文化,虽然我本人也确实没什么文化。
励志做全人类最低质量男性。
另外,我发现了一件事,我们班上的理工男问的,你说结婚恋爱这事有性价比嘛?
我们大家一商量,确实没有。
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男人一个月赚1000万,靠自己就能过上魔都全款豪斯牛排的生活
他是有多想不开,要结婚?
耽误自己一晚上一个漂亮妹子挨排过。
如果一个男人一个月赚1000块,本身就过的穷嘻嘻。
他是有多想不开,要结婚?
就算有人愿意,生活质量断崖式下跌,肯定的。
房贷车贷没见少,烦恼更多。
综上所述,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没钱的,结婚都没有任何性价比。
这么看来,上海房价还是不够高。
没高到50万美元一平,彩礼5000万美元,
以至于会有人还想结婚恋爱。
我们讨论完,发现确实如此。
我们单位不是什么太好的单位,也达不到纸糊尔标准,招聘门槛也就是硕士,研发岗985的比较多。
但是最后大家发现,很多人都被那句话“性别矛盾的本质就是街机矛盾”忽悠瘸了。
什么接机矛盾,就是性别矛盾。
于是我们单位的人坚决反对把性别矛盾转移给资本家
不是资本家压榨,就是异性压榨。
再有相亲交友活动,要么在房间里开黑,要么睡一天,要么不知道去哪玩
反正不会有人去。
至于我,拿到请帖,回屋关上门后,二话不说撕成两半,抛物进篮。
现在我只要遇到要给我介绍的,删除拉黑,绝对不会联系。
他们总喜欢说那套话术“也有女孩子愿意和男生一起奋斗的”
我也觉得可笑
女生愿意和男生一起努力,这是对我们的恩赐?
说得好像我们愿意和女生一起努力似的,自己努力不香嘛?混得不好,自己一个人苦,混的好,吃香喝辣没人问。
综上所述,
婚恋降低生活水平
没有任何性价比
谁也不需要让着谁
当然结婚率下降了。
30为奴?
为奴三十载?
退休就死?
我都不敢想象包邮区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了。
以前以为只有高学历群体才会平均结婚年龄超三十,哪知现状已经如此触目惊心。
三十岁,在古代都能当爷爷奶奶了。
十四岁结婚,十五岁生子,三十岁就能当上祖父祖母,正当壮年,可以帮忙养孩子。
现在是三十多岁结婚,等到孩子结婚生子,自己岂不是直奔七十而去?
……
结婚难,养娃难,行路在人间,天色将晚
这么说吧,
我嫂子有个弟弟,目前合工大研究生,我想帮他介绍对象来着。
过年的时候联系前同事,拍了照片,都挺满意。
但是弟弟家里单亲,没房没车。
女的直接拒了,在看了照片满意的情况下直接拒了,管你是研究生还是什么。
弟弟也觉得自己没资格谈加上有些自卑吧,一直没有考虑过感情方面的事。
等他毕业出来,估计二十七八了。
再望望合肥1.2w起步,好地段2w起步的房价。
就算房子100w,30%比例首付,也得30w,+软装至少15w,+车子要15w。
合肥这边彩礼不在意,但是必须要有车有房。我过年打算介绍的就是本土拆迁户。
但是这个60w,在合肥怎么在短期内挣到,怎么省出来,我想不到。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不止安徽省。
2021年安徽结婚平均年龄达到了33岁,初婚年龄为31.89岁,杭州男性平均结婚年龄31.7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30岁。
全国主要城市的结婚年龄也均趋近于33岁,初婚年龄均在30岁附近,晚婚晚育从高学历向低学历蔓延。
其中日本结婚年龄最为夸张,日本男性平均35岁才能娶到媳妇,在极端的女权主义思潮下,结婚必然要和物质挂钩,那么男性需要奋斗时间,女性需要选择时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晚婚晚育。
平均年龄仅仅反映结婚的一个中等年龄,意味着在正负2岁的区间内有大量的结婚人群,例如安徽的实际结婚年龄段可能在31岁-35岁之间。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只有男性有套商品房,基本都非常容易结婚,而一旦没有房子,那么结婚的概率要降低70%。当主要城市的结婚年龄突破30岁时,就意味着我国的少子化正式到来,那么导致年轻人只恋爱不结婚的原因有哪些呢?
日本式的低欲望正在崛起,内卷导致社会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普通年轻人的毕业时间从22周岁延长至25周岁,念完博士以后毕业时间延长到28周岁左右,恶劣的就业环境及高额的房价导致普通人无法在刚毕业的五年时间内依靠自己凑足首付,最终导致结婚年龄大规模的后移。
决定是否能买得起房的原因不是你收入多少,而是你父母能够支援多少,以杭州300w/套的商品房计算,首付即需要100w,普通人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短期内凑足首付,因此晚婚晚育的困境必然形成。而为什么33岁就可以结婚呢?
29岁、31岁攒不到首付,那么33岁就可以吗?
当然不是,随着年龄的提高,收入会稳定在一个区间,并不会几何式增加,反而到了30岁以后慢慢被年轻人所替代,因此在社会中年龄是越来越不值钱。师医公队伍仅仅占比5%,不足以代表大多数人,杭州最新数据显示根正苗红的体制内人数为55.99w,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为5%。最近谣传的阿里、腾讯大裁员就是年轻打工人被淘汰的缩影。
29岁、31岁赚不下钱,父母也没钱去资助年轻人买房,那么33岁、35岁就有钱了吗?按照上面这个逻辑,是不存在的,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父母也认命了,一起负债买房,父母负责借贷部分首付钱,儿女提供一部分首付,在三四线城市买房结婚。
按照三线70w/套的标准计算,首付为15w-21w,父母承担10w,儿女们借贷10w,刚好一家人买房,贷款50w左右。
按照二线城市120w/套计算,首付为35w-45w,父母承担30w,儿女承担10w,也可成功买房。因此在万般无奈和生育焦虑下,父母、儿女下定决心,不惜借贷完成买房,最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与命运抗争后的妥协,认命了。----
妥协=负债买房=娶妻生子=30年房奴
这就是当下社会生态的一种逻辑,即便你侥幸结婚了,没有买房,依旧面临着孩子出生上学的问题,最终在家庭的压力下,还得买房。
-----
向命运妥协其实是一种伟大的令人敬佩的精神,因为至少这些人愿意把每个月收入的一多半给了银行,剩余的一小半给了孩子,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烟、一瓶酒。
十几年前在做兼职时,我们听说管理我们的店长35岁才结婚(娶的是会计),当时我们感到了很大的震惊,我们一致认为35岁结婚有点不可思议,那个人指定哪里有点缺陷呢!然而十几年后,我们突然懂了,晚婚晚育不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有缺陷,很可能这还是个完美的人,但是他遇到了一个伟大的、充满历史转折的时代。
十几年后我们回想起这个结婚的人,他当时肯定买房了,而且还是个大底部,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远比他可怕,房价稍微回调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就资不抵债了,而他完全没有这种风险。
----
真正躺平的人凤毛麟角,能做到悠然自得和超然脱俗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一旦认命,就意味着买房,意味着要参与内卷游戏,要被这个时代所束缚。
因此我们想到了封建社会中臭名昭著的农奴制,什么是农奴制呢?
封建社会中的官绅阶层得到了土地、山林、河流、矿产、草原中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而农奴则是获得部分环节的劳动权,其劳动成果的大部分要返还给官绅阶级。房奴又何尝不是一种农奴呢?打工人拿到的大部分收入返还给房子,少部分用于给奴隶主养育下一代的奴隶,留给自己的仅仅是拼多多买来的衣服饰品。
即便你不买房,也得租房,以二线城市为例,买房的月供为4000元,租房的租金为2000元,不买房想躺平也非常的困难。
多数家庭男人负责房贷,女人负责家庭开支,分工明确其乐融融,我们不禁感叹这个时代的伟大。
-----
多数人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后明白了社会运行的规则,此时他们已经年过40,为时已晚了。
我们衷心的希望这些“认命”的家庭能和睦美满,在物质匮乏和严重透支的年代,家庭和睦显得更为弥足可贵。
[1]要是家庭不和睦导致离婚,那么对于男方来讲必然意味着更大的资产损失!
说不定别的地方更难看,只是要么数据捂着不放,或者数据悄磨叽的放出来。
珠三角、长三角、北京这些地方的结婚成本不是更高,生育率一样不好看。
安徽怎么什么数据都往外说。
某些评论里面的人不管你是上海人还是哪里人,请不要用白完这个词。
这个残酷的现实告诉大家:
趁毕业前, 赶紧抓住有眼缘的同年级的同学。
说得简单点, 就是对视的时候,你瞳孔放大, 她也瞳孔放大。
这样操作性比较强。
去年安徽公布了连续4年新出生人口减少,而且是悬崖式下跌就对安徽路转粉了。
不只公布领导喜欢的数据,还能公布难堪的数据目前在国内还是需要勇气的,更是值得鼓励的。
这次的数据和上次的数据一样清晰、逻辑连贯、真实,体现了统计人员的专业性。
结婚江苏公布的数据,30岁的平均结婚年龄应该是平均值。
我国经济中等省份安徽在初婚年龄方面秒杀了美帝,而且是男女双杀double kill,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作为一名运营者、营销人,我简直是越来越喜欢安徽的公关了
安徽近期的报道:
安徽出生人口五年断崖式下降
安徽平均结婚年龄30+
你再看看别的地区的报道:
《离婚冷静期取得成效,离婚率下降xxxx》
《根据xxx的数据,姐弟恋成为新的趋势》
《xxx市稳住房地产,未来极具潜力》
《统计数据:新生儿女性超过男性》
《xx数据报道:女性购房潜力上涨》
其实吧
最开始我觉得编造数据是很可耻的行为
后来我发现,还有更可耻的行为,那就是挑选一些对自己有益的真实数据,选择性报道,以便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做法,除了证明他说的是对的以外,不能带来任何其他收益
这次赞一下安徽
必然趋势。
今天朋友还聊到,他觉得后续会按照达尔文主义发展成就是一部分人结不了婚。
安徽省,结婚年龄都已经达到30+,估计大城市尤甚。
作为男性,一谈到结婚话题,必然会提到房子,我觉得这是无法回避,甚至就是占很大原因的一个东西。
基本上都需要有房子吧,别说可以租房。在婚姻市场上,一个男的说可以租房,大概率女方不会同意。
再加上安徽也未必会有大城市观念那么开放,很多人,加上老一辈的人都觉得结婚就得有自己的房子,否则父母的关估计都过不了。
这对于男性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有父母帮衬还好,没有的话,又没有机遇的话,可能会很晚甚至一辈子。
所以,为什么年龄会达到30+,因为房车压力大,早婚也早不起来。
现在很多人都被迫躺平了,因为拼尽全力大概会够一够,但是如果拼尽全力也够不上的话,除了躺平也没有别的办法,焦虑、急也没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既然离买房子还遥遥无期,那对于结婚也躺平了。
甚至,部分人已经抱着这辈子不打算结婚,该怎样怎样的摆烂态度了。
不仅女性,男性也是,看开了。知道自己结婚没戏,那就这么着呗,还能怎么办。
甚至连追女生的冲动都没有了,知道有些问题解决不了,觉得追人多累,只不过付出精力、时间、钱,到最后没有一个结果,何必?
除此之外,部分女性愿意单着,也不愿意卷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婚姻里,要生孩子,要养孩子,要面临未知的婆媳关系,教育费用,抚养压力也很大。
再加上男女双方精神需求变高,对对方也更挑剔,找到合适又有钱的另一半确实比较难,结婚迟并不难理解。
总之呢,我是觉得这可能是个趋势,结婚越来越迟,长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部分女性和男性一辈子也结不了婚。
我觉得结婚还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既然安徽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30多岁,那么我觉得一些年轻人更没有必要那么焦虑了,否则误入了一场令人痛苦的婚姻,反而会追悔莫及。抖音@50岁阿姨自驾游(id:s416721225618u)就是经历了一场令人窒息的婚姻,现在56岁一个人离开了老公,开启了房车自驾游的生活。在抖音发一些关于房车自驾游每天生活的一些日常视频。
她23岁就结婚了,可以说年龄还很小,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婚姻是什么,在结婚以后等待她的就是暴力和冷漠。
在结婚以后,她和丈夫基本上在精神上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他除了要照顾丈夫和女儿,还需要承担家里所有的家务。
这也就算了,她的丈夫还跟他把每一分钱都掰扯先清楚,结婚以后所有的事情都aa制,
这也就算了,但她付出的家务劳动好像并不算付出一样。
除此之外,她的丈夫在经常上还经常打压她给她挑刺,这样的生活以后在19年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在孩子长大以后,她熬到了孩子长大后选择了离婚。
这其实苏敏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有很多家庭婚姻并不幸福,当初草率的选择了结婚后,因为孩子而一直没有离婚,而陷入在婚姻的漩涡中。
有的时候两个人婚姻的失败不如一个人自由的生活,苏敏在这之后就成为了一个自驾游视频的博主。每天分享她自己自驾游的日常生活,她的房车。可以看出来,她过得真的很开心很自由,她终于活成了她自己想要的模样。不受失败的家庭的束缚,不用受丈夫的打压和不理解。
所以结婚真的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让自己过得快乐更重要,苏敏属于是想开了的,可能有的人还未必能有她洒脱。
结婚是从零开始建立信任的资产合并。
生育是人类本性。
教育和照顾未成年公民是国家的责任。
为什么要把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
不结婚就不结婚呗,婚姻法才几年历史?
我觉得这是计生部门的功绩,三四十年来计生干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去执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光荣,生孩子不如养猪,生孩子不如种树,媒体也是天天鼓吹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三天两头展示一下丁克家庭生活多么舒适,地方更是视二胎三胎为洪水猛兽,超生就重罚,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到现在效果明显,广大青年纷纷三四十岁结婚,不少青年甚至不结婚,大多数夫妻只生一个小孩,甚至不生!这要给几十万计生干部们发奖金,给媒体发奖金,给地方发奖金,是他们让一个喜欢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民族变成一个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更不愿意生小孩的民族。
在这个贩卖焦虑、人人自危的时代,这是必然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