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个行业坑知识,造船行业在最鼎盛的时候,利润也基本上约等于零,现在基本上稳定是负利润。
造船厂每年都有伤亡名额的,每艘船的完成,都伴随着人员的伤亡。
造船行业以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高危险,低利润,低科技等一系列特征,堪称是二十一世纪最落后最野蛮最血腥的行业。
这几年我国已经破产了一百五六十家造船厂,国外一些享有盛名的造船厂,例如建造瓦良格号的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建造泰坦尼克的北爱尔兰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都已经破产了。
我可以形象地说明一下, 造船的例如能有多低: 根据我和多为行业从业人员的精确计算:, 如果按照重量计算, 工程机械的售价是10~15块钱一斤, 轮船的售价是5~10块钱一斤, 各位来二斤吧!
最后祝造船行业的人士,能够找个机械工厂的工作,就已经算是上岸了!送给大家一曲《伤心太平洋—造船版》,希望大家喜欢。
现实真的残酷吗
或者造船才是可耻的
或者离职的人无所谓
无日无夜无条件
船厂真的危险吗
死亡名额才是体贴的
或者倒闭比较容易吧
风言风语风吹沙
往前一步是破产
退后一步是裁员
风不平 浪不静 心还不安稳
一条船锁住一个人
我等的船还不来
我等的人还不明白
寂寞默默沉没沉入海
船厂不在我还在
如果外卖我也去
去送快递你来不来
浮浮沉沉 往事浮上来
船厂不在 我还在
一波还未平息
一波又来侵袭
茫茫船海狂风暴雨
一波还来不及
一波早就过去
一生一世如梦初醒
深深太平洋底深深伤心
2021年船市火爆,限制中韩两国造船业接单的最主要因素不再是需求端、而是供给端,具体而言就是产能,再具体点也就是船坞的船位档期:
一方面,现在市场火爆的大型集装箱船和LNG船,建造周期都以年计,一旦船位被一个项目几条船占了,那么未来两三年内这个船坞就没空造别的船了;
另一方面,中韩两国造船业(目前还活着的船厂)的产能大体相当,而鉴于21世纪头几年产能高速扩张直到迎头撞上2008年危机船市爆冷、造船业大量泡沫破裂留下一地鸡毛的教训过于惨痛,近两年并没有大干快上太多新增产能,仅有少量企业重启了一点停产多年的旧厂区,堪称杯水车薪。
两方面作用之下的结果就是——前几年接单越多,未来几年的船位就越紧张,现在所能承接的新订单也就越有限。
很不巧,2018年和2019年,韩国造船业接单量都大幅超过中国,2020年虽被中国反超但也没落后多少,2021上半年又大幅领先……于是,订单吃到饱的韩国造船业,在2021下半年,面对持续高热的集装箱船市场,也只能拱手让人;而饿了好几年的中国造船企业面对蜂拥而来的船东,自然就是开口笑纳、实现反超了。
至于说几年之后船东是否会因为大量新船集中交付、运力过剩而大规模弃船,让造船业重蹈2008年覆辙,谁知道呢?眼下先吃饱再说。
从2007年中国订单量首次世界第一开始,中韩两国已经反复拉锯十几年了。
整整13年,两国的造船业彼此都没有拉开差距,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除了各自逼死一批船厂之外,没有任何收获。
在其他领域中国拿到第一之后,基本位置就稳了,在短期内不会有挑战者。
但造船业明显不一样,尤其是对面的韩国船厂同样是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
2021年中国订单量的胜利,源自于前几年韩国船厂接单过多,短期内韩国造船业吃饱了,没有那么多船坞可以施工。
等韩国把手头这批船造完了....而中国船厂忙于造2021年接单的这批船时....
2022或者2023年,年冠就肯定是韩国。
简单来说,在十几年徒劳无功的放血式拉锯战后,中韩双方也许是出于默契,彼此都错开了大规模施工的建造周期。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血本无归的价格战。
所以这两年的年冠是中国,过两年就又会回到韩国,由船舶建造周期决定。
中国其实没有战胜韩国,当然韩国也啃不下中国,最终各自都选择了妥协。
订单世界第一对于中国、韩国都是虚名。
毕竟造船业年年亏钱,普遍要靠政府补贴才能活下去,还要面对日本船厂的伺机反攻,完全就是倒贴钱给别国造船。
东亚三国互相把造船活活卷成了白菜价,而最终获益的则是西方船舶公司。
这种事....确实找不到什么值得骄傲的。
是因为赔不起了。
在十年前左右,中国造船厂跟疯了一样的全球拿订单,彼此倾轧严重,为了订单不择手段,压价极低,因为彼时的各种资源材料,极为便宜。
中国这样玩,很快整个造船价格都下来了。
但造船是个长期的活,所有的造船材料都是边造边定边买,但是造船合同是一锤子买卖。
这些年原材料价格一上涨.....
很快,中国个人的造船厂倒了,地方政府的造船厂倒了。
直至今天,船厂依旧是个赔钱的买卖,每年努力的比上一年少亏一点就是胜利。
几个亿亏损在造船面前,就跟盈利了一样。
我第一次听说,卖东西需要贴钱,就是船厂的例子。
中航把旗下的船厂卖给了招商局,不但是整个厂子送过去,还倒贴了一部分钱,因为实在是赔不起了。
如今的世界,敢继续赔钱养厂子的,就是中国了。
很多人说:全世界的造船行业都在洗牌,谁能坚持,谁就是未来的定价者。
这句话说着,真霸气,但实质上,等同于心里安慰。
之所以养厂子,不是为了以后赚钱,说白了,就是在想办法养人、养产业!
哪怕赔钱赔到姥姥家了,哪怕一份税都交不出,哪怕还需要一定的政府救助,但就是不能倒,因为这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科技聚集性企业。
一个造船厂养活一个镇,一个镇的产业围绕一个造船厂,这种案例屡见不鲜。
一个造船厂的技术能涵盖到一个大学的所有院系,这也是真实的。
所以,造船这个事,如今是不断向上优化,也只能不断向上优化,因为不论是债务成本、还是转型升级成本、还是科学技术的升级,一般的国家都会逐步的玩不起。
国内的造船厂都会慢慢集中在招商局这样的“王者”央企的手里。因为它其他业务完全可以托底,而且资源向上,便于全国市场统一同其他国家进行议价。
怎么说呢,这些年我经常讽刺国企,但这种事,也只能国企来弄,因为这事,真·违背市场规律!
近几年军舰下饺子,占用了不少船坞和造船资源,韩国一年才造多少军舰?
2021年基本上是集装箱船归中国,LNG船归韩国,高附加值的船韩国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实从2007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当过造船接单量世界第一了,2022年中国接单量能不能还保持世界第一不好说,但韩国LNG依然占优还是可以肯定的。
也是在2007年,9月8日有着彻底独立专利权的在我国第一艘8530箱特大型集装箱船上海市区交货,这艘名叫“中天会展城”号的特大型集装箱船的投入运营,意味着在我国在新科技船舶构造设计修建行业的科技创新获得重大进展,变成继韩、日本、荷兰后第四个能独立设计方案、修建特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同一时期韩国可以设计制造的是14000teu的船。
2012年的时候,高附加值船的定义还比较广“现阶段一般公认的高附加值船舶主要包括: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豪华游船、汽车运输船、海洋工程装备等”。
回看十年,中国已经成功的把高附加值船的范围缩小到了只剩下LNG船(以及欧洲人自己保留的豪华游轮)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