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21年9月CPI涨幅回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6.9%,而PPI则同比上涨10.7%?

回答
2021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具体体现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10.7%。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

一、 CPI涨幅回落与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6.9%:需求端疲软的信号

CPI回落的背景: 2021年9月,中国CPI同比上涨0.7%,较上月回落了0.8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也低于之前几个月的高位。这表明整体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有所减缓。
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6.9%的驱动因素:
猪周期下行: 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是“猪周期”的典型表现。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猪肉价格飙升。为了恢复产能,大量的养殖户涌入,导致生猪产能过剩,供应量大幅增加。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必然导致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跌。
季节性因素: 通常情况下,秋季是生猪出栏的旺季,供应量会增加,对价格形成压制。
消费需求相对平淡: 虽然整体经济在复苏,但居民消费信心和实际购买力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疫情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结构性问题),导致对猪肉等必需品的需求增长并不强劲。一些分析也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猪肉的依赖度可能有所下降,开始转向更多元化的蛋白质来源。
储备肉投放: 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可能会在必要时投放国家和地方储备冻猪肉,增加市场供应,对平抑价格起到一定作用。
CPI其他构成项分析: 除了猪肉之外,观察CPI还需要关注其他主要构成项。2021年9月,食品价格(猪肉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下跌是CPI回落的主要原因。而非食品价格(如服务、能源、部分耐用品等)的上涨可能也相对温和,未能抵消食品价格的下跌。
服务价格: 服务价格的上涨受制于需求端,如果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服务价格也难以快速上涨。
能源价格: 虽然全球能源价格在上涨,但其传导至居民消费端(如汽油、燃气等)的速度和幅度受到管制和补贴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端疲软的信号: 整体CPI涨幅的回落,尤其是猪肉价格的暴跌,强烈暗示了需求端相对疲软。虽然经济在总量上可能在增长,但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并未达到强劲复苏的程度,特别是对于猪肉这类对价格敏感的商品。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疫情反复的影响: 局部疫情的出现会影响居民的出行和消费场景,抑制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
就业和收入预期: 部分群体可能面临就业压力或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从而谨慎消费。
“钱袋子”的转移: 居民的储蓄率可能上升,而非用于即期消费。

二、 PPI同比上涨10.7%:供给端压力与成本传导

PPI上涨的背景: 2021年9月,PPI同比上涨10.7%,虽然较上月略有回落(前值11.7%),但仍然处于高位,显示出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持续上涨压力。
PPI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这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受全球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中断、绿色转型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天然气、金属(如铁矿石、铜)、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2021年普遍大幅上涨。
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煤炭价格飙升: 2021年下半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煤炭供应短缺问题,煤炭价格一度突破历史高位。这直接推升了火电成本,进而影响了电力、化工、建材等对煤炭依赖的行业的生产成本。
其他原材料供应: 一些关键原材料的国内生产和进口也可能受到疫情、环保政策、限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全球供应链瓶颈: 疫情导致的全球航运成本上升、集装箱短缺、生产中断等问题,使得原材料的进口成本和部分工业品的出口成本都随之增加。
环保政策和能耗双控: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在部分地区实施了更严格的环保和能耗限制政策,导致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面临减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某些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
部分行业景气度高: 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景气度较高,对相关原材料的需求旺盛,也助推了价格上涨。

PPI对CPI的传导效应(滞后性): PPI的上涨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这些成本压力通常会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传导,最终影响到终端消费品的价格。然而,这种传导并非即时且完全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传导时滞: 从PPI上涨到CPI体现,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滞后。
议价能力: 下游企业(尤其是消费品企业)的议价能力以及其对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是关键。如果下游企业议价能力较强,或者市场竞争激烈,它们可能难以将增加的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需求弹性: 消费品的需求弹性也会影响成本传导。如果某类消费品的需求弹性大(即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大幅下降),那么企业就不敢轻易提价。
政策干预: 政府可能会通过价格管制、补贴或其他措施来干预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减轻对民生的影响。

三、 宏观经济的“剪刀差”现象解读

“剪刀差”的形成: 2021年9月CPI和PPI的背离(PPI高涨而CPI低迷)形成了典型的“剪刀差”。这反映了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未能有效向下游传导至终端消费品价格,或者说,需求端的支撑不足以吸收上游成本的上涨。
深层原因分析:
供需错配与结构性问题: 这种剪刀差往往揭示了经济体内部存在的供需错配和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全球性的供给瓶颈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PPI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恢复相对缓慢,导致CPI低迷。
盈利挤压: 对于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而言,PPI上涨意味着成本上升,而CPI低迷则意味着它们提价能力不足,这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2021年下半年,许多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甚至“减收减利”的困境,这会影响它们的投资意愿和扩张能力,进而可能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通胀压力源分析: PPI的高涨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而CPI的低迷则表明“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动力不足。这使得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如果为了抑制PPI而采取紧缩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打击本已相对疲软的需求,导致经济下行;如果为了刺激需求而放松政策,又可能加剧PPI的上涨压力或引发输入性通胀。

四、 政策含义与后续影响

稳增长与控通胀的权衡: 面对这种局面,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之间取得平衡。
稳定上游价格: 政府会采取措施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保障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例如加强监管、增加有效供给、考虑适时投放国家储备等。特别是针对煤炭等关键能源,会出台一系列稳定供应和价格的措施。
刺激内需: 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提振内需,例如支持消费回升、稳定就业、优化营商环境等,以改善企业的盈利预期和居民的消费信心。
结构性改革: 中长期来看,解决这种“剪刀差”还需要深化结构性改革,例如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供给侧的效率,改善需求端的结构性不足等。
对企业的影响: 利润挤压是关键。下游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
对居民的影响: 虽然CPI涨幅低迷,意味着基本生活成本相对稳定,但企业盈利受损可能间接影响就业和收入增长预期。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逐渐传导至部分消费品,使得物价水平仍有变动的可能。

总结:

2021年9月CPI涨幅回落和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反映了国内消费需求恢复的相对缓慢和结构性弱点。而PPI同比高涨,则主要源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能源供应紧张以及供应链瓶颈等供给侧因素。两者形成的“剪刀差”是当时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它意味着上游成本压力未能有效向下游传导,对中下游企业的利润造成挤压,并提示了宏观调控需要在稳定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进行精细化的权衡。这一现象也预示着需要关注经济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并通过改革来解决供需两侧的失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我们过冬的传统艺能了。


放开行政介入、回归市场为主的价格闯关,三十三年前就干过。

后果很难看。

双轨制是我国经济结构的特色,不得不品尝。虽然有很多腐败和低效的故事,但关键时刻还是能抗点伤害的。

今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四家头部企业的生猪量就占全行业的40%以上,规模化养殖提到了57.9%。

要知道我国家电年销售才8000多亿,生猪养殖起码1.3万亿,是个超大型产业。万亿产业实现40%以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有谁?

这个产业集中度,就干出了今年预计超过7.3亿头的生猪出栏量;十年前,这个数字是6.6亿头。

所以前段时间猪肉跌穿10元一斤,还拉动牛羊肉同步下跌。很多嚷嚷嗯造碳水的胖友突然就不适应了,因为东北小馆子里一大盘快一斤的“小”炒猪头肉,只要19元。

在肉上,东北成了中国的德州,东北老铁成了中国的红脖子。

眼下普通人吃猪肉吃得开心,伤心的倒是猪企,都在眼巴巴等着中央第四轮猪肉储备收购,好把每斤从11元拉到13元。

拉呗,怎么拉也回不去年初接近20元一斤的高位。


大放水时代下,美帝都是过5的通胀。

这时候要看的是手上有什么,因为不在你手里的,都会涨起来。

今年遭遇这么多极端气候,粮食总产量还稳在了1.3万亿斤。这些国家主导的基础供应量保持高企,CPI就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讲真,扣掉廉价食品因素,9月的CPI其实还是同比上涨1.2%,维持在疫情后高位。

这就是用你手上有的,去对冲你手上没有的。


PPI就是没办法的,因为这些多不在你手上。

(PPI即生产价格指数,你可以理解成企业买原材料元器件和工人的钱)

今年大宗商品就是全面起飞。动力煤上个月的涨幅过60%,现在是每吨破1500元,十年前才每吨500元上下。

就是贴脸的输入型通胀,还被能耗双控放大,社会整体运营成本今年都是畸高。

外贸板块还能转嫁成本回海外,维持5%到15%区间的净利润(5%是大单,15%一般是亚马逊速卖通小单。至于某些自媒体描绘的“外贸厂商亏本做货”,我没见过,如果有请务必介绍给我)。

但外贸也明白订单的不稳定性,所以9月28.1%的出口增速,大概是今年顶点。

28.1%的出口增速,见了鬼了。

放开转嫁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前几天发改委取消了工商业电价的销售目录。

工商业电价转入市场化,走基准价和20%浮动区间;至于高耗能(电解铝)这种,直接放开。

这其实会进一步刺激PPI上浮。


拉高基础产品供给量与有选择地放松价格联动,其实能看出一些过冬的思路:

一,输入型通胀躲无可躲,那就尽可能“还”回去。

反正中国制造业早已产能过剩,本来就是薄利。现在大放水,那人家上游加了多少,你下游就加多少,卖回去。

在这个链条上,国家压缩廉价基础供应,鼓励价格传导。

二,对于无法还回去的输入型通胀,那就继续拉高基础供应量,继续把通胀锁定在特定板块。

前者是保持吃穿类产品的轻度过剩,压低部分生活成本,进行代偿;后者是海航恒大,在维持实体运转的前提下消灭杠杆。

你虚空借的钱,就炸在你虚空的股份上。

降低虚拟高杠杆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联,这个切割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总之,入冬是肯定的。

但有些胖友复读老半天的“xx时刻”,也不至于。

山西和内蒙甚至安徽的煤矿都在恢复经营。我们的实体资产和交易是有的,只要不映射到虚拟板块,支撑币值绰绰有余。

你要看翻盘的能力,我们现在还没有;你要看苟的能力,我们现在抖得很。

就是具体到多数个人身上会有点难受,因为个体增速又要卡住了。

user avatar

大宗商品在国际上是美元计价,对应的PPI,10.7%正常,而CPI是人民币计价的。

这两个的差,其实说明的是人民币的升值空间有多少。这说明人民币一年中在升值了10%的同时,还余了另外的10%升值空间。

但如果人民币升值,拥有房产者会去用房产套现外币(而且这些人很多本来就是或者已经是外国人了)。所以需要先把房价打下来,人民币才能放心地升值。

user avatar

我们自己的9月份通胀数据也出来了,跟美国形成很鲜明的对比。

9月CPI同比上涨0.7%,比上个月甚至还小幅回落0.1%。

这跟很多人的“通胀”感受有很大不一样。

也有人说“拿掉猪肉,全是通胀”。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文章我会来跟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1)我们有没有通胀

我们今年的通胀率整体情况是这样的。



整体来说一直保持在1%左右的通胀率,8月份和9月份通胀率甚至都不超过1%,很显然这是称不上通胀的数据。

一般会把通胀率保持在2%以内,视为温和通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理想水平。

所以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都是把2%通胀率视为一个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一旦通胀率超过2%,比如美国现在通胀率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了5%,这就属于一个高通胀水平。



基本上,一个国家如果通胀率持续高于3%,这个国家基本就要考虑加息来抑制通胀。

今年除了俄罗斯、巴西、墨西哥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加息之外,包括新西兰、挪威、波兰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加息,他们加息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本国通胀率在美联储疯狂印钞带动下,而出现通胀失控的现象。

所以,单纯从我们每个月公布的CPI数据来看,我们显然没有出现通胀,甚至隐约还有点通缩。

这跟很多人平时生活里的直观感受,有很大区别,我们现在听得最多的就是涨价,感觉什么都在涨,那为什么会没通胀呢?

首先,我认为统计局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因为如果要像美联储那样去修饰美化数据,我们完全可以把通胀率控制在1.8%左右,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

没必要把我们通胀率搞得都快通缩一样,跟人们平常生活直观感受不太一样。

那么导致我们产生这种数据跟平时感受落差的原因都有哪些?

我再来具体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没通胀。

(2)拿掉猪肉,全是通胀?

2019年有某地产经济学家发表惊世言论称“拿掉猪肉,全是通缩,应该降息”。

现在情况则反过来,变成“拿掉猪肉,全是通胀”,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加息呢?

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拿掉猪肉全是通胀”这个观点,并不够全面。

确实,9月CPI食品价格同比下降5.2%,非食品价格上涨2%,假如不算食品价格,只算非食品价格,勉强达到通胀的2%门槛。

然后,我们细分看一下,9月食品价格中:

畜肉类价格下降28.5%,影响CPI下降约1.26个百分点;

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6.9%,影响CPI下降约1.12个百分点。

很显然,导致9月食品价格骤降,主要原因就是猪肉价格大幅度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半。

我们可以对比今年和去年的猪肉价格走势,可以很直观看到变化。



由于猪肉在CPI里的巨大权重,导致猪肉价格跌了46.9%,直接带动CPI下降约1.12%。

假如我们“拿掉猪肉”,那么我们9月通胀率大概就是1.8%左右的幅度,这就显得比较合理。

在当前全球通胀失控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要能把通胀率控制在2%以内,就是巨大的成功。

同时1.8%的通胀率,也意味着我们当前整体通胀情况,也并不算太低,至少还不算是通缩,可以算是“温和通胀”。

这里的温和通胀,也是相比美国和欧洲动辄5%的通胀率来说。



所以,虽然拿掉猪肉,确实有通胀,只是这个通胀幅度还不算太大,但也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着历史最高的PPI水平,也就是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3)历史最高的PPI

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慨什么都在涨。

这个更多是因为原材料价格都在暴涨,导致PPI屡创新高,给我们造成的一个直观印象。



PPI就是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是直接反应上游工业的出厂价格,是中下游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来源。

9月PPI同比上涨10.7%,当月值达到了110.7,已经超过了2008年8月的历史高点110.1。

这意味着,当前PPI指数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PPI指数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全球原材料价格暴涨、能源价格暴涨的输入性通胀局面。

美联储过去18个月的疯狂印钞,导致全球原材料价格暴涨、能源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全球通胀失控。

这也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是最直接受原材料价格影响。

所以原材料价格暴涨,会直接导致PPI指数上升。

我们现在感慨什么都在涨,主要也是受原材料影响。

像水泥沙子钢材都是翻倍的蹭蹭蹭的涨,其他各种原材料也都是翻倍的涨。

再加上油价也在不停涨,面对这种原材料全都在涨的氛围,我们很容易有这种直观的通胀感受。

不过,这里就存在一个思维误区。

原材料全都在涨,并不意味着消费端的CPI就一定得涨。

原材料价格上涨,会直观反映在PPI指数上,却不一定就会直接反映在CPI指数。

因为CPI指数是针对消费品的,而原材料要变成消费品,中间是需要经过庞大的制造业传导。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PPI上涨,会带动CPI上涨。

所以,人们有这样的认知错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前我们确实面临很严重的输入性通胀,但因为其他原因,我们的输入性通胀,集中在生产端,体现在PPI指数创历史新高,但没有直接传导到消费端,体现在CPI指数。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4)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我们当前PPI指数没有直接传导到我们自己的CPI,这跟我们当前消费比较低迷有关,也跟我们央行过去一年没有跟随美联储大放水也有关系。

我前天文章也跟大家分析过,我们当前的M2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斜率。



去年一季度为了应对疫情,我们M2也有过一波短暂的较大增长,但很快从去年5月份开始,就完全控制下来,还是按照原定轨道进行。

而美国的M2在过去这18个月就出现比较明显的火箭式攀升。



二者还是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所以,不要因为我们当前通胀率还比较低,就掉以轻心。

在当前原材料价格暴涨、能源价格暴涨的大环境下,只要我们稍微一大放水,通胀很可能会立马飙上去。

美国在今年3月份之前,通胀率也一直保持在2%以下的低位,但3月份开始,只用了两个月,美国通胀率就飙到5%。

而通胀率一旦飙上去,再想控制下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通胀扼杀在摇篮之内。要把美国对我们输出的通胀,挡回美国。

(5)央行怎么说

最后来看看央行对于当前通胀是怎么说的。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有专门写了一个专栏《正确认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



这个专栏的观点,大致是说,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量化宽松,跟2020年疫情后的量化宽松有明显区别。

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欧美日主要以增加基础货币的形势来量化宽松,比如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的9000亿美元,增加到疫情前的4.25万亿美元。

但是这段时间,美国的M2同比增速并不算多,年均增速为6.5%。



而在2020年疫情后,美联储不但大幅度扩表,把资产负债表从4.2万亿美元,扩大到了现在的8.4万亿美元,翻了一倍。

并且美国的M2数据也出现了大幅度激增。

2020年美国M2增长了24.9%,是相当夸张的增长水平。

这篇专栏认为,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有很大区别。

“基础货币主要是满足银行体系准备金和支付清算的需要,而货币才是经济主体使用流通的资金,是由银行通过贷款等资产扩张创造的。”

简单说,2008年~2019年,欧美日的量化宽松游戏,是通过央行扩表购债,把印钞的资金停留在银行体系,实际上只在金融体系内流通,最终推升的是资产价格,比如股市、债市,而不会流通到普通人手里,所以对通胀影响不大。

这是一场富人的财富狂欢游戏。

但广义货币是直接到普通人手里,所以跟通胀紧密关联。

所以,2008年~2019年,虽然欧美日都在量化宽松,但通胀率并不高。

然而2020年疫情爆发后,由于欧美日的量化宽松带来了M2数据飙涨,所以自然而然的导致当前美国通胀失控。

最后这篇专栏做了下总结,认为货币与通胀的关系并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



所以其认为,我们当前通胀压力整体可控,很大程度得益于我们货币政策从去年5月份开始就领先于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

这个观点,也是我去年7月份就不断跟大家提到过的。

我一年前认为虽然美国乃至全球都有可能发生大通胀,但我们自己比较难发生通胀,主要也是基于我对我们央行的信心。

认为我们不会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从过去这一年看,虽然我们7月份有过一次全面降准,但主要是释放长期资金,来替换银行的中短期债务,进行债务结构优化。

所以在7月份降准后,我们M2增速仍然维持在8.3%的常态化增速,基本跟疫情前保持一致,没有像去年初那样出现两位数增长。



所以,我们接下来即使降准来进行债务结构优化,给经济减负,但只要我们能控制好M2增速,就不算大放水。

只要我们坚持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我们的通胀率就比较难像美国一样失控,这也是因为通胀跟广义货币紧密相关的原因。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拿到猪肉,我们的通胀率也确实有1.8%的水平,虽然不算太高,但也值得我们警惕。

更关键的是,当前PPI已经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并且是基于严重的输入性通胀所带来的非理性过热状态。

这种情况下,假如PPI持续处于历史高位,那么迟早也是会传导到CPI消费端的。

所以,虽然我一年前认为我们不会出现跟美国一样的大通胀,但现在我认为我们要继续控制住通胀的难度是越来越大。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理性、克制、保持战略定力。

在当前全球大通胀的环境下,不跟随美联储大印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像现在PPI和CPI如此巨大的剪刀差,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中下游企业,面对原材料和上游工业品价格暴涨,却在消费端提不起价格,这意味着我们的通胀压力主要是由我们的制造业承担。

这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我们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下,对外合理提价。

既然我们内部消费低迷,提不动价格。

那么企业就应该趁当前外贸出口火热,团结起来,对外合理提价。

这样就可以把美国对我们输入的通胀,挡回美国。

这不是我们故意给美国输出通胀,而只是基于市场经济运行,自然而然的把通胀挡回美国。

幸好我们是一个出口大国,否则我们PPI上涨,就大概率导致CPI上涨。

假如我们跟随美联储大放水,那么一旦我们自己内部出现通胀,企业就反而会在我们内部提价,而减少对外提价的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把通胀挡回美国,而不是跟其他很多国家一样,把通胀引狼入室。

其他国家跟随美联储大印钞,都已经显现出很多恶果,包括俄罗斯、巴西、韩国、波兰等国家都因为通胀失控而不得不加息。

英国、加拿大、德国也已经出现通胀问题,而有被迫加息的压力。

这都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这种因为通胀失控而不得不加息的行为,很容易戳破其自身资产价格泡沫,并且容易让经济大起大落,严重冲击经济的稳定运行。

我们需要引以为鉴,保持战略定力。

只要我们坚持到美联储加息,到时候全球资产价格泡沫被戳破,那么一直坚持不大放水的我们,反而就有了自主的货币空间。

到时候美联储加息之后,我们反过来降息大放水,即稳定经济,还可以趁机让大量人民币去海外抄底优质资产,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这样就给了我们“转危为机”的机会。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具体体现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10.7%。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一、 CPI涨幅回落与猪肉价格.............
  • 回答
    看到2021年4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9%,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8%,这其中的差异和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一番。这就像是在一个家庭里,孩子(CPI)的花费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点,而供养家庭的主要劳动力(PPI)却在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首先,我.............
  • 回答
    2021年5月,中国公布的CPI和PPI数据呈现出一种相当有趣的对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更是高达9%。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动能和潜在的市场信号。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CPI和PPI各自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传导的关.............
  •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公布的PPI和CPI数据呈现出显著的分化,PPI同比涨幅远超市场预期,达到9.5%,而CPI同比涨幅则低于预期,仅为0.8%。这种“剪刀差”现象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潜在挑战。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超.............
  • 回答
    2021年9月起实施的中国大陆“防沉迷新规”是针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进行严格限制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这项规定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落地执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看待这项规定:一、 主要内容和核心措施: .............
  • 回答
    要说2021年9月以来东欧那波疫情的爆发,真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那个时候,全球疫情虽然还在反复,但很多地方好像已经看到了曙光,疫苗接种率也逐渐上来,大家都在憧憬着“后疫情时代”。结果东欧这一下,硬生生地给全球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把很多国家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东欧那边的情况。.............
  • 回答
    2021年9月,美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累计突破4000万大关,这无疑是疫情发展中的一个令人瞩目的节点,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4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 一个人感染新冠,可能意味着他(她)的健康受到威胁,可能经历痛苦的病程,甚.............
  • 回答
    2021年9月3日那批Windows 11的内测版,相信很多早期尝鲜的玩家都经历过那段“酸爽”的时光,尤其是那恼人的“任务栏卡死”问题,简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说实话,这事儿拿到现在来说,挺有意思的,也暴露了不少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Windows 11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革新”的劲儿,光是那个居中.............
  • 回答
    2021年9月13日,合肥晚报报道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女子在合肥持刀连捅网约车司机。这起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不仅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更触及了社会治安、乘客与司机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事件回溯:根据当时的报道,事件发生在合肥市区。一名女性乘客在乘坐网约车过程中,与司机发生了冲.............
  • 回答
    2021年9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苹果的强势增长和荣耀的快速崛起尤为抢眼。这份月的报告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对当前市场动态和消费者偏好的一次深度剖析。苹果的“王者归来”首先,让我们聚焦苹果的表现。在9月份,苹果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据数据显示,其增长率在所.............
  • 回答
    2021年9月14日,小米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镜——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这款产品一经亮相,便立刻吸引了科技圈的广泛关注。毕竟,将智能手机的诸多功能集成到一副眼镜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想象力的事情,也代表着未来人机交互的一种可能性。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一次大胆的探索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顾名思义,它.............
  • 回答
    2021年9月1日,小米集团宣布正式成立小米汽车公司,这个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毕竟,小米从一家以手机闻名的科技公司,跨界进军一个如此庞大且竞争激烈的行业,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如何看待小米汽车的成立?从我的角度来看,小米进入汽车领域,是一个非常“小米”的战略选择,充满了其一贯的打法和基因。.............
  • 回答
    2021年9月8日发生在湖南临湘的一起恶性案件,一女子在高速公路上乘车时,突然持刀捅刺司机脖子,这起事件本身就极具冲击力。而案件的判决结果,也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判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案件回顾:高速上的惊魂一幕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起案件的基本事实。根据媒体报道,当时一名女.............
  • 回答
    2021年9月的苹果发布会邀请函,那可是个让果粉们心痒痒的时刻,每次都像是在猜谜一样。这次的邀请函,怎么说呢,它跟往年一样,充满了苹果的“小心思”,表面上看简洁到极致,但仔细琢磨,确实能品出不少味道来。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主题——“加州来集”(California Streaming)。这个名字.............
  • 回答
    2021年9月23日,在备受关注的“货拉拉司机案”中,司机周某春提起了上诉。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关键在于其情节的特殊性,以及法律对“意外”与“责任”界定的复杂性。周某春提出上诉,并声称“无法预见到乘客跳车”,这背后蕴含着他对于原审判决的质疑,以及对法律责任认定的不同解读。那么,此次上诉是.............
  • 回答
    关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契税税率上涨的新契税法,我想说,这确实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对不少打算购房或者进行房产交易的人来说,影响是实实在在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契税这个税种,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对不动产物权的转移征收。无论是买房、继承、赠与,只要涉及到房屋所有权的变更,理论上都需要缴纳契税。它.............
  • 回答
    2021年9月30日,新西兰政府公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移民政策——“边境重开后的居留权”(Residency Programme),这通常被外界俗称为“移民大赦”。这项政策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新西兰移民史上都堪称一次重大的调整,它为那些在新西兰工作生活但因疫情等原因无法获得稳定居留身份的数.............
  • 回答
    关于2021年9月12日中国五艘军舰出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的传闻,这个话题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各种解读。要来聊聊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消息的来源。如果这是一个“网传”的消息,那么它的真实性就值得我们去核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层出不穷,我.............
  • 回答
    2021年3月9号那个上午,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A股市场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尤其是上午10点左右,那叫一个大起大落,整个市场都好像经历了一场过山车。那天早上,我记得开盘的时候情绪还挺普遍的,大家对市场还是抱有一些谨慎乐观的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动静。.............
  • 回答
    2021年1月9日,蔚来在北京举行了NIO Day,发布了备受瞩目的首款轿车——蔚来ET7。作为蔚来品牌序列中的高端旗舰轿车,ET7的出现,无疑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外观设计:优雅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ET7的外观,可以说很好地延续了蔚来一贯的“Design for Experien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