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21年8月PPI同比超预期升至9.5%,CPI则低预期同比上涨0.8%?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公布的PPI和CPI数据呈现出显著的分化,PPI同比涨幅远超市场预期,达到9.5%,而CPI同比涨幅则低于预期,仅为0.8%。这种“剪刀差”现象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潜在挑战。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

一、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超预期升至9.5%

PPI的快速上涨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经济数据之一。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

1.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传导效应:
能源价格: 以原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在2021年经历了大幅上涨。这是由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带来的需求回升,以及供应端的一些限制(如OPEC+增产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共同导致的。中国是重要的能源进口国,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国内石油相关行业的成本,如石油加工、炼油、化工等。
金属价格: 铜、铝、铁矿石等工业金属价格在2021年也持续走高。这同样是全球经济复苏、下游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这些价格上涨对中国的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行业产生了显著的成本推升作用。
农产品价格: 虽然不像工业品那样波动剧烈,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如玉米、大豆等,也对食品加工行业的PPI造成一定影响。

2. 国内供给端瓶颈:
疫情反复与限产保供: 2021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仍存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一些国家为了控制疫情采取了更严格的封锁措施,可能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在中国国内,部分地区为了完成碳排放目标或应对局部疫情,也出现了“限电令”或停产限产的情况,这限制了部分工业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原材料短缺: 部分关键原材料(如芯片、某些化工品)的全球供应紧张,也使得国内生产企业面临更高的采购成本。

3. 下游需求的回升与成本转嫁能力:
国内经济的复苏: 尽管存在外部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整体上仍在温和复苏,尤其是在基建、房地产投资和部分出口领域,对工业品的需求保持韧性。
企业成本转嫁能力: 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一些具有较强议价能力和市场地位的行业(如部分上游原材料生产商)能够将成本压力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下游客户,从而在PPI层面体现出价格上涨。

4. 低基数效应: 2020年同期,受新冠疫情初期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一度处于较低水平。到2021年8月,与2020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的幅度自然会显得更大,即存在一定的低基数效应。

PPI为何超预期上涨? 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势头比市场普遍预期的更猛烈、更持久,并且国内供给端的一些约束也加剧了价格上涨的动力。

二、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预期同比上涨0.8%

相较于PPI的火热,CPI的低迷则显得有些反常。一般来说,PPI上涨会向下游传导,带动CPI上涨,但这次的传导并不顺畅,主要原因包括:

1. 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低迷:
消费需求相对疲软: 尽管中国经济在复苏,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就业压力: 部分中小企业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并不十分乐观,导致消费更加谨慎。
疫情反复的心理影响: 局部疫情的反复虽然没有导致全国性大规模封锁,但对居民的出行和消费活动(如旅游、餐饮、娱乐等)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房地产市场压力: 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调整,对居民的财富效应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消费信心。
服务价格上涨乏力: 服务业是CPI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上涨往往与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人力成本有关。在当前消费需求相对不旺盛的情况下,服务价格(如餐饮、交通、旅游等)普遍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2. 食品价格的拖累:
猪肉价格的下跌: 2021年8月,猪肉价格同比仍然是负增长,虽然跌幅有所收窄。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经历了高位,到2021年同期,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生猪供应量增加,导致猪肉价格大幅回落,成为拖累CPI同比涨幅的重要因素。
其他食品价格波动不大: 除了猪肉,其他主要食品(如蔬菜、水果)的价格虽然有季节性波动,但整体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全面上涨。

3. PPI向CPI传导不畅:
“剪刀差”的形成: PPI涨幅高,但未能有效传导至CPI,主要原因在于下游消费品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成本转嫁困难。
生产资料价格与消费资料价格的脱节: PPI主要反映的是生产资料价格,而CPI主要反映的是消费资料价格。从生产到消费环节,中间会经过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成本、利润以及市场竞争状况都会影响最终的零售价格。许多下游企业难以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尤其是在消费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
部分行业议价能力不足: 与上游原材料生产商相比,许多终端消费品制造商的议价能力较弱,面对原材料成本上升只能压缩利润空间,而不是提高售价。

CPI为何低预期上涨? 主要原因是虽然有PPI的成本推动,但居民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尤其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的下跌,严重压制了整体CPI的涨幅。

三、 政策与市场影响

这种“PPI强劲、CPI温和”的分化现象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预期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通胀压力讨论: PPI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市场对输入性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担忧。
政策抉择的复杂性: 然而,CPI的低迷意味着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的通胀压力并不显著。这使得货币政策在应对潜在的输入性通胀和支持经济复苏之间面临两难。央行可能更倾向于维持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避免过早收紧,以免扼杀刚刚复苏的经济。
关注结构性问题: 央行可能会更多地关注PPI向CPI传导不畅的结构性问题,并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支持中小微企业缓解成本压力。

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上游企业受益: PPI的上涨直接利好原材料、能源、金属等上游行业的企业,它们的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中下游企业承压: 而中下游的消费品制造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和价格传导不畅,面临盈利空间被挤压的风险。
“滞胀”风险的讨论: 这种分化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滞胀”(即经济增长放缓伴随通货膨胀)的讨论。虽然整体CPI不高,但PPI的快速上涨会侵蚀一部分企业的利润,影响其投资和扩张意愿,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潜在威胁。

对投资的影响:
关注顺周期板块: 市场可能会青睐受益于PPI上涨的有色、煤炭、化工等顺周期板块。
警惕消费类板块风险: 同时,对于消费类板块,需要关注其成本压力和盈利能力的变化。

总结:

2021年8月PPI同比超预期升至9.5%,CPI低预期同比上涨0.8%,这一“剪刀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过PPI有效地传导到了生产端,但由于国内消费需求相对疲软以及猪肉价格下跌等因素,这种成本压力未能有效传导至居民消费端。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

1. 全球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依然显著: 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通过供应链传导,对国内生产成本构成压力。
2. 国内需求是决定通胀传导的关键: 要想PPI向CPI有效传导,需要的是强劲的终端消费需求和企业健康的盈利能力。
3. 结构性问题突出: PPI与CPI的脱节,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存在,需要宏观政策在总量调控之外,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和支持。

理解这一数据分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并对未来经济走向和政策取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工业产能通缩与投资品价格上涨并不矛盾,这也是现阶段用更宽松货币刺激经济很难再起效果的原因,钱并不会像预想的那样进入消费市场,反而会进一步推高资产泡沫,即便设置定向限制贷款,也会出现像深房理这样的平台,通过间接渠道把信贷转移到房地产方向,所以自疫情稳住以后,货币政策选择都非常的保守。

其次,我国的工业产出性价比还是很高的,随着几十年的补课,产业结构相对完善,工业产能也非常庞大,但内部拥有消费能力的群体非常有限,根据供需关系,由于产出效率的提升而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会非常稳定甚至下降,比如日常的数码家电汽车等工业品。

再次,我国是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产能的出清很大程度依赖国际市场,输出工业品换来原材料和发达经济体保持技术壁垒的商品,以及积累外汇储备,产能得到有效的出清。

总结起来:工业化带动社会产出效率的大幅低提升,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内部消费能力不足,宽松货币在一定程度刺激消费水平,结合工业品的出清,过去几十年供需双方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以此可以很大程度维持消费品的价格水平。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逐渐失效,反而进一步挤压消费能力,这一角将逐渐退出舞台,未来更加依赖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出口情况以出清产能,对应内循环与外循环。

user avatar

这是好事。CPI低了自然是好事,买东西涨价不那么快了,有些东西还降价了,不香么?

user avatar

怎么看?

中国8月外贸出口同比增加25.6%,大大超过预期。这还是在海运行业集体拉垮、集装箱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完成的。

那些拿着cpi和ppi数据片面唱衰中国经济的财经大v们,不知道是你们学艺不精,不知道工业产能可以由内部消费和外贸出口两部分消化,还是故意对出口数据视而不见,歪曲事实呢?

我认为8月的ppi和cpi数据非常好,这对数据并不像财经大v所说的那样,由制造业部门承担了原材料上涨的代价,而是我们有效控制住了来自美元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将其反弹至外贸出口市场,打碎了一些人想靠原材料垄断涨价收割中国人民的财富的图谋。

============

再针对财经大V关于消费不振的消息辟一波谣。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7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925 亿元,同比增长 8.5%;比 2019 年 7 月份增长 7.2%,两年平均增速为 3.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31578 亿元,增长 9.7%。扣除价格因素, 7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 6.4%。

1 — 7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6829 亿元,同比增长 20.7%,两年平均增速为 4.3%。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221631 亿元,增长 20.2%。

消费没有不振,消费好得很。

user avatar

如果说,在德国,被删除的东西和事情,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那么,在国内,广大瓜众不知道的事情,就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提问下,存在众多认为可以通过外贸出口涨价来弥补国内经济萎缩的回答和讨论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的基本知识,是外贸出口领域里的市场主体。

2019年,国内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国内第一大外贸主体。根据商务部的官宣数据显示:2019全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企的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为42.7%、39.9%、16.9%。

用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的话说就是:

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数突破100万家,达1001377家。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外资企业有8.4万家,占全国外贸企业总数的16.8%;进出口额12.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39.9%,成为稳外贸的生力军。

如果剔除进口额,仅从出口额来看,那么这种差异则更加明显。

根据商务部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19》[1]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全国近二成的税收、近半的外贸进出口、十分之一的城镇就业人数。

实际上,自从加入WTO之后,国内的外贸出口不仅开始以双位数的增速(最高峰值曾达30%)飞速发展,而且还成为了国内经济“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真金白银)。而在这背后,则是数量不到全国企业总数3%的外资企业,却贡献了全国近半的外贸进出口。

在2020年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百强榜中,外资企业(尤其是台企)在数量、出口规模上均占据了明显的分量。在出口额Top 20的外贸出口企业中,13家均为外资企业:

富士康·郑州、达丰·上海、富士康·深圳、富士康·成都、昌硕科技·上海、名硕电脑·苏州、英特尔·成都、达丰电脑·重庆、镁光半导体·西安、世硕电子·昆山、戴尔·昆山、英业达·重庆、富士康·太原分别排名第1、2、4、5、7、9、11、12、13、14、15、17、18。

其中,多年来一直位于全国出口额排名第一的企业:富士康,2020年的出口额高达1000多亿美元,仅富士康(郑州)有限公司2020年进出口额就占河南省全部进出品总额的48%。

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的《2019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2]则显示:2019 H1,上海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5864.0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总比重约63.3%。

显然,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关于产品是否涨价这个问题,都不是“有关部门”能够说了算的。


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涨价这个问题更是命运攸关的送命题。

根据国税总局发布的官宣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税务部门提高了1400多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范围、免征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缓税利息等,及时准确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3]。“十三五”时期,我国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据统计,五年来,出口退税总额从2016年的1174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4549亿元,年均增长2.6%,五年累计办理出口退税70736亿元[4]

而自从7年前管理层针对外资企业“两高一优”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之后,国内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民营外贸出口企业。

例如,2021年1~4月,浙江省共办理出口退(免)税647.6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为民营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533.6亿元,同比增长14.4%。浙江民营企业在外贸出口退税金额中所占的比重为82.4%。

又例如,珠海市馨盛香精香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一般贸易的民营企业,主要向欧美和东南亚等市场销售天然香料。2021年1~4月,该公司出口额521.5万美元。虽然销售量和销售额双双增长,但由于天然香料价格一路下滑,公司为了生存只能牺牲部分利润降低价格来抢占市场。

对此,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好消息是,税收优惠政策为我们缓解了一部分资金压力。今年前4个月,我们公司已经收到将近700万元出口退税款,还有一些其他的税费减免。”

也就是说,1~4月,出口退税款已经占到了该公司出口额的20.3%。如果按照净利润来计算,那么这个占比数字将更高(*类似于国家政策补贴对于比亚迪年报业绩的意义)。

实际上,对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出口大省来说,出口退税对于民营外贸出口企业不仅是能够维持出口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的关键因素,甚至还是许多小微外贸出口企业能够存活的“法宝”。

那么,就只剩下国企了。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20 年进出口统计综述与分析》[5]显示,国企2020年的出口额为2074.4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仅为8%。

显然,就算所有外贸出口的国企都统一“按指令”涨价,对于国内的外贸出口净值规模和结构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根本原因则是国内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level。用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长苗圩(2021年3月7日)在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来说就是:

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国内仍处于第三梯队,“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和“掉链子”的风险明显增多。

尤其罕见的是,苗部长还承认国内的“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科技创新体制的机制不健全、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而且缺乏尖端领域人才,要实现“制造强国”至少还要30年: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前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国内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很明显,目前国内的“世界工厂”title依靠的并不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加工贸易型产品则很难具有定价权。

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最新的这一波迁移浪潮中,国内如何能够保住“世界工厂”title反而成了最核心的问题[6],因此,国内有限的资源和资金,也只能优先用在刀刃上。

看到这里,房地产君终于露出了蜜汁微笑,万般傲娇的说道:

大家好,长期以来承蒙大家的厚爱与支持,我的名字叫刀刃。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1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12、《2010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20,所有sensitive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或new base中查看。

参考

  1. ^ http://images.mofcom.gov.cn/wzs/202008/20200819101923422.pdf
  2. ^ https://www.investsh.org.cn/upload/index/2019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中文.pdf
  3. ^ 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80/c5160815/content.html
  4. ^ 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80/c5162282/content.html
  5. ^ http://images.mofcom.gov.cn/tjxh/202103/20210330134907508.pdf
  6. ^ 因为历史事实早已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之后,重新成为“世界工厂”。
user avatar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家隔壁的烧烤摊,我经常在半夜的时候去吃,十几块钱可以吃得非常满足,好像整个人都得到了升华。

但是前几天它倒闭了,挥挥手不带一点云彩。

看着它带着黑漆漆油腻的卷帘门紧紧关着,我很难过。

老板的一番话依稀还在耳边回荡——猪肉是跌了,但是签子涨价不少。

看来他是真的买不起签子了。

底层的人民生活状态,往往是宏观大数据的缩影,今天看到一组数据,令人有点难过:

我国2021年8月PPI同比超预期升至9.5%,CPI则低预期同比上涨0.8%。

很多人对这两组数据可能有点不知所以然,反正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结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它表达了什么。

简单地说,PPI表示了工业品价格的变化,相当于从原材料到生产企业,然后企业把产品卖出去的价格;

理解了PPI以后,CPI就很容易了。

CPI就是在PPI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零售的环节,也就是工业品到商店,然后商店再加上一部分利润卖给老百姓。

这就很奇怪了,理论上说这两者应该是同步的,PPI上涨,必然导致CPI上涨,但现实是PPI的涨幅几乎是CPI的12倍,如此夸张的背离,绝对不是用统计误差可以搪塞过去的。

其实这种背离的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说从2011年开始,这种背离已经常态化,并达到过两次峰值,一次是2016年,还有一次就是现在,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大。

从今年4月份开始,两者的剪刀差就不停地扩大,如今达到巅峰,并且从趋势上看,9月份的差距可能还要继续扩大。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偏离呢?

理论上说,PPI涨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原材料涨价,第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承接了大量的外贸订单。

但实际上,原材料涨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承接大量的外贸订单,这个选项是要打一下问号的。

随着欧美失业率的逐步降低,它们的制造业是慢慢恢复的。

以美国为例,8月份的失业率为5.2%,为3月份以来的新低。

欧美失业率降低,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即为放缓,那么使用的原材料也应该跟着下跌才对。

再看看国内市场,CPI每个月都在下滑,意味着跟人们切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销售,是越来越差。

所以在内需继续萎靡,外需逐步下降的情况下,PPI依然创了新高,这意味着有某个不计算CPI之内的东西在拼命拉动PPI的涨幅。

我想聪明的你一定猜到这是什么东西了是吧?

没错,房地产。

是的,我们的房地产建造依然在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4895亿元,同比增长12.7%;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918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



从图形上看,增长似乎放缓了,但这是绝对值放缓,实际还是在增加。

但是现在房住不炒的大政策扣在那里,房地产又会怎样兴风作浪呢?

以深圳为例,因为政策原因,二手房越来越难出手,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一手房的销售,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令人精神分裂的现象——

8月,深圳二手住宅成交量为2043套,再次同比暴跌八成;而一手新房住宅成交量达5885套,环比增加94.4%、同比增长44.38%。

从全国来看,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加21.5%。



二手房管存量,一手房管增量,增量如此强大,那意味着背后房地产的开发也是极其惊人的。

再结合2016年那波涨价去库存,同样也导致了PPI和CPI严重背离。

所以嘛……现在房地产依然是支柱产业,并没有因为政策的强行打压变得萎靡不振。

房地产建造持续火爆,带动相关原材料上涨,导致PPI继续上涨;

同时,普通老百姓因为把钱都投入到了房地产,导致手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再加上政策原因,二手房交易变得更加困难,不是限购就是限贷,这就导致CPI不断下降。

大家的钱都在钢筋水泥里,没钱消费啦。

原来政策还没有那么紧的时候,大家通过交易二手房,还可以释放一部分流动性,现在房地产就像个貔貅,只进不出,牢牢地锁住了资金。

因此可以预判的是,9月份以后,CPI还会持续降低,两者剪刀差会原来越严重。

立帖为证,欢迎挖坟。

但这种状况对经济来说,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老百姓没钱消费了,企业当然就不愿意生产了,因为即使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最终只能倒在河里,还要被媒体骂资本主义腐朽现象。

就这样,一边是疯狂涨价的原材料,一边是没法拉动的消费需求,一来一去的压力会逼得中小企业几乎没有活路可走。

就像我文章开头的烧烤摊,没人来吃烧烤,再加上成本猛增,最后只能倒闭歇业了。

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小企业承担了全国80%的就业岗位,一旦它们的产品滞销,必然会把这种困境传递给普通求职者,于是大家继续疯狂内卷,35岁现象,65岁退休,年轻人躺平等死。

要破解这个局面,真的很难。

从三驾马车的经济结构上看,出口是在下降的,老百姓现在也没钱了,所以消费也拉动不起来,最后只剩下投资了。

那么怎么拉动投资?

从北交所的成立看,大概率是想带动民间资本,来个大众创业2.0版本,把大家的对投资的激情点燃起来,用投资来激活消费。

然后后期主要发展“小特专精”的企业,用高精尖的制造业来承接房地产的大盘,只要把这个盘子慢慢接过去了,现在面对的主要矛盾可能也就缓解了,大家有钱消费,有活干,皆大欢喜。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前途也是光明的,关键是要用多久可以达到上述田地。

这恐怕至少还要9年。

为什么是这么精确的9年呢?

因为我国承诺的碳达峰是到2030年,这意味着2030年之前我们依然需要依赖房地产*(钢铁碳排放),或者说用小特专精来逐步取代房地产。

这个9年就是我们的过渡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慢慢熬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公布的PPI和CPI数据呈现出显著的分化,PPI同比涨幅远超市场预期,达到9.5%,而CPI同比涨幅则低于预期,仅为0.8%。这种“剪刀差”现象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潜在挑战。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超.............
  • 回答
    看到2021年4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9%,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8%,这其中的差异和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一番。这就像是在一个家庭里,孩子(CPI)的花费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点,而供养家庭的主要劳动力(PPI)却在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21年8月18日“乘客称乘坐网约车被挟持,监控显示因女乘客要求司机逆行被拒而发生争执”的事件,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力求详细和全面:事件梗概:根据当时的报道和网络信息,事件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乘客(女性)方的描述: 在行程进行中,女乘.............
  • 回答
    对于2021年8月7日微博上流传的“浙江当局拒绝救助带病船只”的消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尚未被官方证实或详细披露的单方面信息来源。在分析此类信息时,保持审慎和多角度的观察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但也容易出现未经核实或.............
  • 回答
    2021年8月17日A股大跌的深入解读2021年8月17日,A股市场经历了一次较为显著的下跌,沪指失守3500点整数关口,市场情绪普遍受到影响。要深入理解这次下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市场情绪、行业轮动以及具体的交易行为。一、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下的潜在压力:虽然当时.............
  • 回答
    2021年8月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也就是俗称的“楼市限购新政”。这次新政的出台,可以说是对当时杭州楼市过热现象的一次有力回应,也折射出政府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民生方面的决心。政策核心内容梳理:这次新政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几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 回答
    2021年8月13日,A股市场确实遭遇了普遍下跌,三大股指——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都未能幸免。这让不少投资者感到担忧,也自然会引发对未来市场走势的猜测。回顾2021年8月13日的下跌情况:那天市场的下跌,可以用“普跌”来形容,各个板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盘面上看,下跌家数远超上涨家.............
  • 回答
    8月2日A股惊天逆转:解读市场情绪与政策信号2021年8月2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绝地反击”。早盘一度低开探底,市场情绪似乎笼罩在悲观的阴影之下,但午后风云突变,各大指数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一般,一路飙升,最终收出了漂亮的阳线。这种大幅度的V型反转,不禁让人想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所揭.............
  • 回答
    2021年8月6日,国际金价确实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下跌。那一天的金价走势,以及它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情绪,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日金价大跌的具体情况要详细描述那一天的金价波动,我们需要查看当时的现货黄金价格走势图。通常,在8月6日这一天,黄金价格从盘中高点出现了比较明显.............
  •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硝烟弥漫,各家造车新势力在交付数字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理想汽车以9433台的交付量拔得头筹,小鹏汽车紧随其后,交付7214台,而一直以来被视为“蔚小理”头部选手的蔚来汽车,此月交付量为5880台,被理想和小鹏大幅超越。这个结果,无疑给整个行业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
  •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货物出口19028亿元,同比增长15.7%:拨开疫情迷雾,看中国外贸韧性与挑战2021年8月,中国货物出口额达到19028亿元,同比增长15.7%。这一数字在持续扰动全球经济的疫情阴影下显得尤为亮眼,仿佛一缕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传递出中国外贸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然而,表面的光鲜之下,.............
  • 回答
    2021年8月20日,A股市场确实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震荡,沪指当天以3495.41点低开,盘中一度下探至3449.18点,收盘时报3457.97点,跌幅超过1%,深成指和创业板指也纷纷下跌。虽然从绝对跌幅上看,这并非市场极端崩盘,但考虑到当时的市场情绪和许多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这次下跌确实引起了广泛关.............
  • 回答
    2021年5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5%,创下自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标志着美国经济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通胀压力正在显著上升。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CPI同比增长5%意味着什么? 通胀的含义: CPI衡量的是一篮子代表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 回答
    美国 2021 年 8 月 CPI 同比 5.3%:一场数字背后的经济脉搏2021 年 8 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5.3%,这个数字一出,立刻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它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百分比,更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美国经济的真实脉搏——那是一种复杂.............
  • 回答
    韩国央行在2021年8月26日宣布加息的消息,这绝对是当时金融市场上一个不小的动静,引发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下这件事。为什么会加息?—— 信号与逻辑首先,得说说为啥韩国央行会在那个时间点选择收紧货币政策。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逻辑非常重要。 对抗通胀的早期信号:.............
  • 回答
    2021年9月8日发生在湖南临湘的一起恶性案件,一女子在高速公路上乘车时,突然持刀捅刺司机脖子,这起事件本身就极具冲击力。而案件的判决结果,也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判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案件回顾:高速上的惊魂一幕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起案件的基本事实。根据媒体报道,当时一名女.............
  • 回答
    要说起 2021 年 3 月 8 号 A 股的那场突然“跳水”,那绝对是让不少股民心惊胆战的一天。我记得那天市场情绪可以说是从早盘的平稳,一下子就跌入了低谷,那种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而且还是那种直线向下的。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情绪的累积和恐慌性抛盘是关键。要知道,在那之前的几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1年4月8日这一天的A股行情。那天,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大概是“谨慎回升,结构分化”。市场并没有出现那种普涨的狂欢,但整体而言,在经历前期的震荡调整后,投资者情绪有所回暖,资金在部分板块开始活跃起来。具体来看: 指数层面: 当天沪指大概率是小幅上涨或者收平,整体波动幅度不.............
  • 回答
    百度贴吧在2021年8月20日以账户安全为由,要求PC端发帖必须经由手机App扫码后才能发布,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用户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百度贴吧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用户基数庞大且多元: 百度贴吧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中文社区之一,拥有海量的用户和极.............
  • 回答
    2021年8月24日,尽管以色列和希腊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两国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日增感染高峰。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高疫苗接种率并不等于零感染。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重症、住院和死亡,而非完全阻止感染的发生。即使在疫苗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