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年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0.34‰?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一个显著的下降。例如,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这表明中国的新生儿数量正在持续减少,而且下降的速度正在加快。这背后是生育率的持续低迷,是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累积效应的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濒临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0.3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意味着,在2021年,中国人口的增加非常微弱。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 总人口。即使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但由于基数大,增长率也可能很低。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非常接近零增长,并且许多专家预测,中国很快就会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旦转负,意味着死亡人口将超过出生人口,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

二、 数据背后反映的深层原因:生育意愿的下降与生育成本的上升

生育意愿的普遍下降:
经济压力: 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尤其是在大城市,高昂的教育支出和住房成本成为许多年轻夫妇难以承受的负担。这种经济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育决策。
职业发展与女性地位: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参与度的提高,她们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生育时机”的挑战。生育可能导致职业中断、晋升受阻,甚至面临歧视。许多女性选择将事业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推迟或放弃生育。
教育焦虑与“内卷”: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即“内卷”,使得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教育上,力求孩子在竞争中胜出。这种对孩子教育的高度投入,进一步增加了生育的成本和心理负担。
婚育观念的变化: 年轻一代的婚育观念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一些人追求个人自由和生活品质,认为生育会束缚他们的生活方式。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现象也逐渐增多。
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得一些人认为生育和养育孩子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不太匹配。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部分人群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存在担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其生育决策。

生育成本的持续攀升: 除了直接的经济成本,还有隐性的机会成本。例如,父母为了照顾孩子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个人时间和社交活动。

三、 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供给减少

老龄化加速: 出生人口下降的同时,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死亡率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这导致了老年人口比例的快速上升,即老龄化加剧。
社会保障压力: 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缴费人口减少,领取人口增加,收支平衡将更加困难。
医疗资源需求: 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增加,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的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与创新能力: 普遍认为,年轻人口是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创新的驱动力。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社会活力下降,创新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劳动力供给减少: 出生人口的下降意味着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口数量减少。
经济增长潜力: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可能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产生制约。
产业结构调整: 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需要加速产业升级和自动化改造。
国防兵源: 对军事国防领域的兵源供给也可能产生影响。

四、 政策的应对与挑战:从鼓励生育到应对低生育率

政策的调整与效果: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低生育率的严峻性,并开始调整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以及一系列配套的生育支持政策,政策导向已经明显转向鼓励生育。
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然而,生育政策的调整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而且,即使政策放开,如果生育成本高昂、生育环境不友好,也很难显著提升生育率。例如,“全面二孩”政策并未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配套政策的重要性: 目前的重点在于出台更有效的配套支持政策,例如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措施,完善生育休假和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等。

社会观念的引导: 除了政策,社会观念的转变也至关重要。需要营造更加积极友好的生育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分担育儿责任,改变“重养轻育”的观念。

五、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挑战

发达国家普遍低生育率: 中国目前面临的低生育率问题,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欧洲一些国家,早已普遍存在多年。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也面临着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等挑战。
中国特殊之处: 然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并且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超大型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总结来说,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的数据,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的真实反映。它标志着中国人口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调整。这一数据背后是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育意愿下降和生育成本上升的综合体现。它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广泛的,涉及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养老体系、劳动力市场等方方面面。中国政府和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这一挑战,通过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和更友好的社会环境,努力缓解低生育率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

理解这个数据,需要跳出单一的数字本身,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未来走向,才能形成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目前可查文献资料及中国官方学者接受采访信息综合判断,中国政府对于未来人口下滑趋势是有预判的,并非无动于衷。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前置条件——“快速”。

只要人口结构是合理的,12亿还是4亿,对于中国而言都并非大问题。但是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2016-2021,5年在人口政策中是十分短的周期)出现少子化和老龄化情况。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相比于2016年的1786万人少了约4成。若无重大政策干预,预计该趋势还将继续维持。


“快速的老龄化”的挑战则更迫在眉睫。

1963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年,当年出生了2,900多万人,此后的近十年间,每年的出生人口在2500万以上。到2022年底,1963年出生的男性就满60岁了,届时他们会大量退休,养老保险的赡养负担会继续加重。

以2020年为例,虽然因为疫情,中国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政策,但2020年财政补贴超过2万亿元,中国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仍然高达6219.17亿元,超出年初预算数。为弥补收支缺口,还首次动用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一战略储备基金。

从参保人群的结构看,各地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共8个地区参保赡养率低于2,在黑龙江、吉林等地接近1,这意味着每个在职职工平均都将承担一位退休老人的实质赡养责任,这种赡养压力将随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而持续增大。


“母亲”锐减 5,000万育龄妇女的窗口期已过

除了老龄化“快速到来”外,造成生育率快速下降的是中国育龄妇女的快速减少。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20-24岁的女性数量只有30-34岁的一半多,也就是说育龄高峰期的女性数量正在快速萎缩。

国际上,一般把15-49岁女性计算为育龄妇女。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当年5岁-39岁的女性,到2020年正处于育龄阶段。计算后发现,2020年15-49岁的女性有3.3387亿人,而2010年处于15-49岁的育龄妇女为3.7978亿人,2020年的育龄妇女数量和2010年相比减少4591万人。

如果计算最佳生育年龄妇女,即20-34岁的女性人口,则同样出现较大比例降幅。2010年,最佳生育年龄妇女的人数为1.6120亿,2020年这一数字为1.4603亿,下降1,517万人。

也就是说,中国育龄妇女规模正在急速缩减,“全面二胎”政策踩在这个趋势的尾巴上。这是为什么后期即使更多政策出炉可能也难以根本扭转生育趋势的原因——想生的人不能生了,生育政策调整有窗口期。


老龄化与补贴生育——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以鹤岗为例

同时,现阶段因为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失业情况、消费低迷促使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如何在“疫情下税收减少且维持政府运转、准备资金应对即将到来的退休潮、经济补贴扭转生育意愿”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挑战。

还有一则案例能够作为佐证。2021年12月23日,黑龙江鹤岗发布公告,实施财政重整计划,财力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决定取消公开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计划。这意味着鹤岗成为建国以来首个财政重整的地级市。而鹤岗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人口、财政二元压力的一个缩影。

鹤岗市具有“老龄化严重、退休人口多+人口生育低+无产业支撑”等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鹤岗全市人口从2010年六普的近106万下降到2020年七普的89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1.68万,占中人口超过24%。因为国企众多、工业化较早,这二十余万60岁以上人口中绝大多数为退休人口,可领取退休金、养老金。若再加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医生、教师),粗略估计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接近鹤岗市总人口的半数。以每人月收入2,000元计算,鹤岗每年要为财政供养人员支出近百亿人民币。

官方数据也印证此预估——《2020年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鹤岗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8.8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公共财政收入23亿元,下降7.8%。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3.3亿元,下降11.5%;非税收入9.7亿元,下降2.3%。全口径财政支出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0.3%。

放到全国范围内,自2022年开始,中国也将迎来每年1,500-2,000万左右的退休人口。而新增就业人口,仅在1,100万左右。若人口快速下滑趋势得不到扭转,在18-25年后,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将有可能仅维持在600-800万,退休人口则常年维持在1,300万以上。


“真金白银”补贴生育政策有没有用?

任泽平在数日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建议中国每年多印人民币2万亿元促进生育,这一观点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他预期该政策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内将中国新生儿增加5,000万,他的微博并在随后被中国宣传部门封禁。

中国政府需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真金白银”补贴生育政策有没有用?

一,从问题性质来看,因为生育问题的复杂性,仅仅靠“真金白银”补贴或许收益甚低。二,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前车之鉴,事实也证明“真金白银”难以起到直接作用。

但是,无论是中国今天发展的现状——仍然是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还是“他山之石”的经验,或许“真金白银”的补贴可能难以起到“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真金白银”,政府仅仅想依靠“要钱没有,要政策管够”的思维去应对,显然将更于事无补。

以相对而言解决生育问题较好的北欧、新加坡来看,在工作制度、福利保障、现金补贴、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才有可能逐步走出生育陷阱这一当代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

某种意义上,回看中国数十年的生育政策,既有其当时的正确性,也有一段时期内的迟钝与误判,生育问题是由经济、财政、社会情绪、政府反应等诸多因素构成的问题。在中国,它一方面“教育”了中国政府,不要认为一个“大政府”就是无所不能的,总有一些问题依靠强硬的行政手段或组织动员能力无法解决的。另一方面也“考验”中国政府,若其能够抓住解决人口问题窗口期的尾巴,较妥善的让中国实现人口数量减少,人口结构完善的情况,那中国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给全世界做出一个正确表率。

user avatar

1062万人出生,去掉早夭的、残疾的、智障的之类,大概1000万人。

按这个趋势,20年后基本就是12年义务教育了,而且所有人都能上大学。

user avatar

在好几年前,我就说过,死亡数字有矛盾。那么看看2020年7普之后,这数据怎么不对劲吧。


7普2020年准确数据:

65岁及以上:19063万,占比13.5%。

2021年:

65岁及以上: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相差:

20056-19065=993万。
(也就是说全年65岁以上净增加了993万人)


那么:这65岁到底是哪一年?

2021-65=1956 年。

这一年的人口是:7普(更新这个七普有数据出来了。是1565万人)

但是,2021年死亡1014万人,所以人口增长应该是:

1565-1014=551 万。还需要减少64到65岁1年内死亡的 1.35% =20万

=531万。

(7普60-64死亡率1%,65-69%为1.7%。平均中间值 )。


这993-531= 462 万人到底哪里来的呢????

只能是65岁以下死亡人数了。这个和过去数据大矛盾的。

2020年才普查了,2021年这误差也太大了吧。


核心点:2020年普查是准确的。1956年人口差再多也不该那么多


有的人提到65岁之前会有死亡人数,其实这个是考虑了的。

1956年5普的44岁:17364027 54岁:10858446, 64岁:8248125

1956年6普的54岁:16847642 64岁:9951467 74岁:4062359

1956年7普的64岁:1565万。



add:不断有人提到数据中,死亡还有年轻人的死亡数据。

我回答的本意就是因为数据被人为地进行了“平面非平整”过程,所以,这个比例不对。

这个1年之内从13.5->14.2 太快了。


正常的年份的死亡数据比例。7普还没出来(出来了我再更新),我拿6普的A0601表格:


也就是 65岁以上:4996958.

65岁以下 2425032

二者和:7421990 。两者比例 67.32 :32.67


假设今年真死亡1014万,那按照该比例,应该是 682万:332万。


我个人认为年轻人死亡的统计很难作假,老年人的死亡统计容易作假。

假设 462 万 年轻人是真实死亡统计数据,那2021的真实死亡人数可能是 462/0.3267 = 1414万。


我个人觉得这个数据有点高。即使考虑误差,今年应该真实死亡人数在1200万上。


等7普2020年死亡人数出来后,我再来更新。。。




user avatar

趋势可能没讲错,但是这几年的数据没意义。万一丈夫下岗了呢?万一临产被隔离了呢?

user avatar

这样总和生育率就有了,

2012-2021,大陆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


其实最终还是要接受【我们这代人见证人类极盛而衰】吧?

虽然绝大多数人现在肯定还是不甘心,但是科技现在2021还在进步,靠的就是东亚人巨大的人口基数 & 欧美人较大的人口基数。随着人口衰减,当社会朝冲绳-夏威夷稳态、或者冰岛-格陵兰稳态(仙岛稳态)发展,科技进步就真的会趋向于零。

三百年后也许生育率会回到仙岛稳态的2.0,但大家都高中学历,没有能力推动科技进步的,18世纪可以,24世纪不行。

user avatar

2021年新生儿数量1062万,老龄化和少子化扑面而来,再想想男女比例失调3000万光棍问题。。。

2021年7月,我的朋友缅甸傻妞从湖南怀化遣返缅甸。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一个劳动力,两个新生儿,消灭一个光棍,某种程度解决两个老人养老问题!

那么100万个傻妞能为中国带来什么?100万青壮年劳动力,200万新生儿,消灭100万光棍,某种程度解决200万老人养老问题!河南省2021年新生儿也不过84万而已!

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但是我认为现在的中国非常需要外籍新娘缓解人口问题!应该鼓励外籍新娘合法嫁入中国!(我说的是外籍新娘,而不是外籍新郎)

user avatar

几十年以来,

一直有人唱衰我国经济,今天我国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上,gdp增速8.1已然达到2000年-2010年高增速时期的增速,不要说是去年增速慢了,要知道去年全球普跌,但我国依然保持正增长,增速全球第一!

一直有人唱衰我国房价,80年,90年,00年,10年,20年都有人说买不起房房价高,实际上这是不想让别人资产增加的黑嘴,一边唱衰一边自己偷偷上车资产翻倍惊艳所有人,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上车永远翻倍,房价让奋斗有了动力,唱衰房价就是和全国人作对,除非你唱衰美日的房价。

一直有人唱衰我国科研,结果我国有了诺贝尔奖,有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论文全球第一,高质量论文全球第二,6g深海探测空间站超级计算机射电望远镜等领域依然全球第一,在美国人不公正的评判制度下涌现出一批世界顶流名校和顶级医疗机构,科研人员待遇逐年攀升已经超越美国同行,科研投入也越来越多,可依然有很多人总觉得我们不行,找出一堆奇奇怪怪的黑点,有这功夫你咋不去黑日本呢?因为日本早就被我们全方面超过,没有黑的必要了,所以黑者也是希望我们好的一种表现,但是黑美国还是更好一点。

一直有人唱衰我国反贪反腐不彻底,觉得昨天纪录片里面的贪官居然还嬉皮笑脸的,确实我承认贪污腐败一直有,但是试问人类几千年文明世上200多个国家,哪个王朝哪个国家哪个文明能彻彻底底没有腐败,我国反腐的决心和力度依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强的了,甚至有好些在岗位上做出了成就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官腐败贪污后我们也是毫不留情,该抓的抓,该判的判。为何不看看灯塔农村国,政治割裂,官员防疫无力核酸阴性清零,内耗严重,阶级固化,肆意妄为,贪得无厌。我们虽然做不到圣人水平,但一直以来都是向着最理想社会前进的。

一直有人唱衰我国出生率,要知道欧日韩等落后国家人口体量那么低,人口负增长那么多年了加上新冠来袭s横遍野都没啥事,依然是很多公知心目中的圣地,就这咱们世界第一人口体量依然正增速就有那么多人来说风凉话感觉大厦将倾,这都凉凉的话欧美日韩是不是早凉透了,而且很多人笑话人口增长率降低不知道什么心态,是想看有的人终于输一次嘛?放心吧,输的人不是你想的有的人,而正是你自己,人口少了,未来没人给你贴病例,没人给你倒水,没人给你发文章挂你通讯,没人给你当保姆你只能去找菲佣印佣,没人考大专让你211的孩子没有优越感,所以增长率低了不应该冷嘲热讽,而是应该立刻实践起来为了自己的未来去逆天改命。

经济会增长,居民资产会增长,科研水平会提高,反贪力度会加大,人口会增长,这几者是内在统一的必然历史趋势,绝不因网上小部分的看乐子心态而动摇。

user avatar

事实证明,前几年出生的孩子真的是亏爆了。

16年出生人口1883w,17年1764w。

他们只需要晚出生几年,录取率就能暴涨接近一倍。

现在好了,生的那么早,复读都没法拖这么多年。

user avatar

统计局的同志辛苦了

user avatar

第二个必须要分享的核心数据,是人口数据。2021年我国总人口141260万人,较2020年的141210万,总算是还增加了5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2016年是我国阶段性的人口增长峰值年份,当年度增加906万人。到2021年,短短5年时间,人口增量减少了94.5%。同时,我相信,到2022年,人口增量会变成负值。

人口增量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就业。教育医疗食品服装等等等等。现在这些行业瑟瑟发抖中。

我个人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件旷古烁金的事。并且,我认为,这件事也只能交给历史来评价。(来自微博用户陈酿数据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2021年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看到国内有935位学者榜上有名,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科研实力在全球舞台上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份榜单的价值所在。它是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基于其Web of Science.............
  • 回答
    2021年2月,全球手机市场风起云涌,小米凭借其一贯的性价比策略和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首次坐上了全球出货量第三的宝座,而曾经的霸主华为,则因为外部制裁的影响,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跌至4%左右。这个消息,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手机市场的格局变化,也折射出全球科技竞.............
  • 回答
    2021年,中国全国人口增加了48万人,这个数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并不算特别突出,甚至有点“微乎其微”。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更宏观的视角下细细品味,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信息和可能引发的思考,其实是相当丰富的。首先,数字本身的“低调”意味着什么?过去几十年,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新增人口都是以.............
  • 回答
    如何看待2021年全国净人口增长48万?—— 一份详细的解读2021年,中国公布的全国净人口增长数据为48万人,这个数字远低于往年,甚至接近零增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一、 数据本身及其历史对比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1年中国人口增长48万以及21至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这个现象。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它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字本身有多大的冲击力: 人口增长48万: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字,与过去几十年动辄千万级的增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房销售再创新高:喜忧参半的繁荣背后202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国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市场周期波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结果,既有值得肯定的积极面,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一、 繁荣背后的推力:多维因素的共.............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2021年人口增长这事儿。听到统计局说全国人口增加了48万人,这数字乍一看,确实有点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惯性还在,一下子增长这么少,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首先,这48万人增长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赛跑”结果: 这个数字最直接的解释就是.............
  • 回答
    2021年第一季度,平板电脑市场确实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苹果的iPad在全球市场份额一举攀升至37%,而华为则从去年的11%下滑至5%。这个数据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变动、产品策略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苹果iPad:巩固霸主地位,拥抱新常态iPad份额的增长,绝非偶然。首先,疫.............
  • 回答
    河南离婚人数全国第一: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还是区域特质的映射?2021年,河南离婚人数高居全国榜首的消息,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脉络和人群心态?与其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不如将其看作是一系列复杂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而河南作为中国.............
  • 回答
    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据了22%的份额,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苹果公司多年来在一系列战略上的成功累积,也揭示了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几个关键趋势。首先,苹果的“生态闭环”依然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iPhone不仅仅是一部手机,它更是苹果庞大数字生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入口。从.............
  • 回答
    2021年,武汉以其强劲的人口增量再次证明了其作为中部地区“定海神针”的地位,这个数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这座城市活力、吸引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有力注脚。一、 人口增量全国第一:实力的回归与韧性的展现在2020年经历疫情冲击的背景下,2021年武汉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可以说是城市韧性与强大吸引力.............
  • 回答
    2021年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或其他相关设计专业的毕业展)上的模特妆容引发“眯眯眼”质疑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文化理解、审美表达、社会舆论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话题。为了详细地梳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与过程:1. 发布会与作品展示: 清华美院作.............
  • 回答
    2021年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普遍不及市场预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行业表现以及可能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数据概览(7月)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月份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它们为何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工业增加值: 7月份工业增.............
  • 回答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人工智能领域候选人悉数落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可以简单解释。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工程院院士评价体系、人工智能领域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科研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工程院院士评价体系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超越苹果,首次登顶全球第二的位置,这无疑是手机市场的一件大事,也再次证明了小米这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势头。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战略、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选择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小米能够达到这一高.............
  • 回答
    “抱团股”崩塌与纳指回调:2021年春节后市场的震荡与未来展望2021年的春节,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是欢乐祥和的。然而,节后的A股市场却迎来了一场不小的“寒潮”。以新能源、白酒、消费电子为代表的“抱团股”纷纷出现大幅下跌,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指数也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回.............
  • 回答
    看待小米2021年双11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193亿,创历史新纪录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胜利,更是小米整体战略、用户基础以及市场策略综合作用下的一个重要成果。一、 业绩的含金量:破纪录的背后是全方位增长首先,193亿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分量。这表明小米在激烈的双11大.............
  • 回答
    听到华为以 28.7% 的市场份额领跑 2021 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占有率数字,背后牵扯着技术实力、全球化战略、地缘政治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通信设备市场是一个 高度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的行业。它涉及到从核心的网络.............
  • 回答
    当提到“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小米第二,荣耀第十”这个说法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市场数据和分析来理解。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的说法,其背后涉及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品牌策略的调整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更全面地看待这个说法: 一、 数据来源与权威性: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