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年 Q2 小米手机销量超越苹果,首次成为全球第二?

回答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超越苹果,首次登顶全球第二的位置,这无疑是手机市场的一件大事,也再次证明了小米这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势头。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战略、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选择的综合体现。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小米能够达到这一高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小米多年来坚持的“性价比”和“极致互联网”战略的深度落地,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极致的性价比是基石: 小米从诞生之初就以“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吸引用户,通过线上直销、砍掉中间环节的方式,将硬件利润压到最低,提供了同等配置下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在2021年第二季度这个时间点,全球经济仍在疫情的阴影下徘徊,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依然很高。小米凭借其一贯的性价比优势,尤其在中低端市场,能够迅速抓住那些寻求物有所值产品的用户。无论是红米(Redmi)系列,还是数字系列的中端机型,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

产品线的多样化与全球化布局: 过去几年,小米早已不再是那个只卖几款手机的初创公司。它已经构建了非常完整和多层级的产品线。从定位高端的数字系列、主打影像的MIX系列,到面向年轻人的CC系列,再到性价比的红米系列,几乎覆盖了所有细分市场和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体。更重要的是,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早已深入。不仅仅是在亚洲,小米在欧洲市场也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尤其是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小米一度成为当地市场份额的领先者。这种全球化布局使得小米能够分散风险,并抓住不同区域的市场机会。2021年第二季度的增长,欧洲市场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

生态系统的吸引力: 小米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它更是一个物联网(IoT)生态系统的构建者。智能家居、穿戴设备、生活电器等产品线的发展,与手机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当用户购买了小米手机,他们往往更容易被小米生态链上的其他产品所吸引,形成了一个忠诚的用户闭环。这种生态粘性对于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至关重要。在手机销量增长的同时,这些生态产品的销售也在同步增长,这进一步巩固了小米的市场地位。

市场环境的助力: 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芯片短缺的问题依然严峻,这对所有手机厂商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小米在供应链管理和与芯片供应商的合作上,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一些分析认为,小米可能在早期就锁定了部分芯片供应,或者其产品线对不同芯片的兼容性更强,使其在供应受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出货量。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消费者对居家办公和娱乐的需求增加,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这为整体手机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温床。

苹果的策略与小米的机会: 苹果公司虽然在高端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利润率也最高,但在中低端市场,由于其定价策略,往往难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此外,苹果的产品更新周期相对固定,当其新一代产品尚未大量上市或者市场反馈尚未完全显现时,留给其他厂商特别是小米这类性价比厂商的空间就会更大。

那么,这个成绩意味着什么?

对小米而言: 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小米从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成长为一个能够与全球顶尖科技巨头比肩的消费电子巨头。它证明了小米的商业模式和全球化战略是成功的,也为小米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这不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的跃升。

对整个手机行业而言: 这显示了中国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是简单的低端替代,而是能够在产品、技术、品牌和渠道上全面与国际巨头竞争。这可能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洗牌和格局变化。

对消费者而言: 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头部厂商之间的激烈角逐,最终受益的往往是消费者。这意味着消费者将有更多高质量、高性价比的手机选择。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这个成绩。

“第二”的含金量: 尽管销量超越了苹果,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号召力、用户忠诚度和利润率仍然是小米难以企及的。苹果的用户往往具有更高的付费意愿和品牌忠诚度,而小米的许多用户是基于性价比吸引而来,在品牌忠诚度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空间。

市场的波动性: 手机市场本就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尤其是在芯片短缺、疫情反复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排名变化可能并不代表长期稳定的格局。未来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稳定供应链,随时有可能夺回其应有的市场份额。

竞争依然激烈: 三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而OPPO、vivo等中国品牌也在全球市场持续发力。小米要想坐稳第二的位置,甚至进一步挑战三星,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和优化其产品、服务与市场策略。

总而言之,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销量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是小米多年深耕市场、坚持性价比、全球化布局以及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小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手机品牌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然而,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能否将这一优势转化为长期的市场领导力,还需要看小米能否在高端化、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找了一下官网,原文出处应该是这条新闻,简要概括一下新闻里的信息

canalys.com/newsroom/gl

首先,2021Q2的手机市场,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出货量同比恢复了12%

其次,排名前五的厂商依次为三星、小米、苹果、OPPO和vivo,占比依次为19%、17%、14%、10%、10%,环比上升15%、83%、28%、27%

各家都在上涨,尤其小米上涨83%出货量快要翻一倍,空出来的市场份额是从谁手机夺来的。。。不用多说吧。

向HUAWEI默哀三分钟

不过小米自身的努力也功不可没,毕竟21Q1的财报里,他们全球市占率才14.1%,排名第三。一个季度涨了3个点,非常可贵。


那么小米2021年第二季度出货量激增的原因是什么呢?

销量贡献主要来自国际市场!

比如说,小米在拉丁美洲、非洲、西欧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00%、150%和50%

卖的这么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小米卖的好,是因为比苹果三星显著便宜!

相比三星和苹果,小米分别比二者的手机平均售价低了40%和75%

低75%意味着,买一台苹果能买四台小米,考虑到苹果主力出货机型为iPhone12,售价$799,那么小米一台手机的出货均价约为$200,合计人民币1000-1500元左右。

换而言之,小米在国际市场卖得好,主要靠的也是千元机。比如Redmi Note系列

所以大概也不奇怪,为什么Note系列披露出货量,都是拉着全球伙伴一起,出货量都是数以亿计,原因无他,出货量太顶了。

这同样能在财报里找到对应,2021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4940万部,出货均价为1043元人民币

所以,未来读于小米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如何将高端手机卖出去,并且卖的更多

618的这张销量图再拿出来看一看,售价高于3000元的小米手机差不多出货100万台左右(毕竟小米10S在618降价到了2500-3000价位)

所以说小米在产品高端化上,也的确还有非常硬的战斗要打,OV同样如此,这是国产手机厂商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抬升自己手机的均价,是小米目前仍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祝小米好运

user avatar

首先,热烈地祝贺。

然后简单说点,其他的等起床了再写。

Q2的全球成绩无疑是非常亮眼的,超越苹果销量达到了第二,固然有苹果主打精品效应每年只做四款的原因,但根本还是制定了适合的战略和对应的实施办法。

国际部目前的出货量很大,根据上次财报显示已经超过了50%,在欧洲也遍地开花了,这里当然少不了国外那些电信运营商的支持,不过更重要是其实是制定了符合当地市场的营销,比如说国际部的广告就拍得挺好,整体产品的配色和设计也会显得更年轻一些,印度那边也因地制宜做了不少本土化适配,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内则经历了线下千店齐开和618的检验,保持了相当不错的韧性。线下店铺在铺开下沉,在部分省份实现了县级全覆盖,并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速度,这些店铺的体量是线下销量增长的重要基石。618活动作为年中大促,承担着年中盘点的任务,今年大家逐渐走出疫情的冲击,能展现更好的消费力,配合降价也确实打出了非常不错的销量,以k40为例,仅在京东单一平台单品销量就突破了70w,这是非常恐怖的成绩,也侧面证明了k40的产品力。

总而言之,全球第二这个数据确实让人心潮澎湃,但其实也没有太多意外,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目标就不会只是第二了。

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user avatar

小米蚕食的主力是299美元左右的市场。

而这一价位智能手机国际市场历来的霸主是三星。

现在小米通过全球部署的销售链将同等价格质量更优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投送到了欧亚非拉的广阔天地。销量已经能看见三星中低端机的车尾灯了。

这不仅仅是小米性价比的进步。

当然也不完全是所谓渠道的进步。

太窄了,太窄了兄弟们。

中低端手机可以凭借构建国外市场渠道以及性价比纲领和三星逐鹿只是表征,里子呢?

里子是基于上个十年国家总体的基础互联网建设,基于上个十年各地方政府的集群化电子产业飞速发展,基于上个十年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总体战略。在以中国制造业发动机为未来的新全球化核心里,规避了全球霸主打压之后的艰难一步。

这是小米的一大步。

这也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的一小步。

题外话:由衷希望那架饱受炮火的伊尔2战斗机,能在不远的未来,冲出阴云,沐浴阳光,可以和他的友商继续交锋,迈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下一步。

user avatar

谢邀,小米海外化进展顺利,这是相当好的消息。

华为被制裁导致的市场空缺,由国内品牌填补比被苹果三星拿走强很多。

很早以前我就在专栏文章中分析过,三星电子资本力量不如人、垂直整合战略暴露弊端、产业链腹背受敌的战略态势,决定了其智能手机业务必将在三到五年内迎来全球性溃败。


事实上,三星溃败的趋势之前已经有所显现。

在制裁之前,菊厂海外市场高歌猛进。

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欧洲市场,IDC和canalys的数据都显示华为同比暴增,市场份额逼近三星。

IDC的数据显示,2019Q1欧洲市场:

三星市场占有率29.47%排第一,但三星同比下跌6.82%

而华为25.39%排名第二,与三星距离非常接近,且华为同比暴增66.13%。

canalys的数据(也就是目前显示小米超越苹果的机构)显示

三星欧洲市场份额22.8%,同比下滑10%。

而华为市场份额18.8%,同比暴增50.2%

可以看到canalys的数据和IDC有一定出入,但总体上区别不大。

甚至在谷歌切断GMS之后,华为在2020年二季度超越三星登顶全球第一。


现在小米全球销量超越苹果,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小米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逐步赶超三星,继华为之后中国品牌再次登顶全球第一。

目前小米在海外的渠道建设逐步发展,这个目标并非不可实现。


实事求是的说,小米目前的成绩值得鼓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之前我也说过,我也希望菊厂让出的市场都被OVM拿走,但高端市场这块确实有差距。

小米手机均价不高,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个人不完全赞同 @Navis Li提到的“米冲高、关键年”,个人认为高端市场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一年时间的确有可能诞生突破性的成果,但在我看来,高端市场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建设。

希望小米未来再接再励,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早日实现超越三星的目标。

user avatar

赢得一时,是遇然。赢得一世,是必然。

三季,荣耀归来,苹果新品。难说

user avatar

小米牛逼的话不说了,说多了容易飘。

我来反驳一个很奇怪的观点----”小米成为全球第二的原因是因为华为跌倒。“

可能很多人粗看这个观点,觉得对嘛,华为销量下去了,小米销量起来了,并且几乎完全达到了华为的巅峰时期(全球市占率17%左右),这不就是华为跌倒小米接盘?

这就是典型的因果谬论。

且不说小米吃下的市场增益与华为并不完全重合,很多市场是小米员工一步一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哪怕退一万步,我们做个虚拟环境假设,都是同一块市场,华为下去了,让出了一定市场份额,那这块份额就一定是小米的吗?

SKU无敌多的全球老大三星,高端巨头苹果,还有一直被知乎KOL吹商业模式牛逼的oppo和vivo,哪个体量也不比小米小啊?

为什么到最后,是小米以接近83%的恐怖市场增幅,坐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呢?

为什么三星的市场份额反而还从23%跌到了19%呢?

为什么都是同一个量级起家,ov还是在10%这个量打转呢?

小米的销量崛起和华为让出市场脱不开关系,但和自身的理念、努力和进步更脱不开关系。

过分强调友商跌倒的外部因素,而轻描淡写忽视小米内部做出的改变和努力。

这样做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不是蠢,就是坏。

user avatar

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比其他人都更快的找到新风口,再更快的进入风口,其商业嗅觉和执行速度都高出竞品一筹。

做互联网品牌如此,做口碑粉丝营销如此,做物联网生态如此,进入国际市场也如此。

只不过小米速度快但根基浅,这就需要中国其他竞品能跟上小米的脚步,小米趟出一条路,其他品牌一齐上,各有特色把市场占住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来不太想回答,肉眼可见会变成大战。

直到我看见了关于海外市场的数据:

Canalys报告表示,小米手机在海外市场快速扩张,在拉丁美洲同比增速超300%,在非洲超过150%,在西欧增长超过50%,已经完成从挑战者到市场主导者的业务升级。

咱们有一说一啊,前些年你看很多互联网企业牛皮震天响,好像天下无敌一样。

结果看下市场份额,估摸着99%都是在国内圈钱,所以当最近这两年国内网民增量见顶之后,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就只能互相卷,彼此吞噬对方的主营业务了。

手机市场也是同理,10年前好像只要有人造出还可以的手机,就立马供不应求,现在大家购买手机的冲动已经锐减,加之存在着什么米6、iPhone6S之类的钉子户,更让人缺乏换机需求了。

这种时候就只能去海外寻求更大的增量,从而完成质变。

而小米,包括字节跳动这类公司呢,虽然一直以来争议非常多,但公司管理层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知道中国市场始终是要饱和的,想要让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向海外。

小米能够在Q2实现如此亮眼的海外扩张,也是多年来布局成果。

对于中国手机企业而言,其实前几年没被制裁的华为也好,欧洲杯上刷爆存在感的oppo也好,都走在了国际化的正确道路上。

这次小米成为全球第二,无疑也是对友商们的一次正面激励,再次说明国际市场的重要性。

比起几家高管没事儿在微博上喷口水、在国内找一帮人搞得你死我活……

哪有大家一起去海外挣钱香呢?

地球那么大,增量远没有达到封顶的地步。

当然了,也不能忘记华为在本该有望登顶全球第一宝座时遭遇到了怎样的打击。

中国手机品牌想要真正意义上坐稳“龙头”,突破不正当竞争封锁是必然要思考的课题。

也许,小米也到需要“破题”的时刻了。

user avatar

这可太让人惊喜了!!

雷军也乐坏了,高兴的连发三条微博。

我认为今天是所有中国人应该放下偏见好好庆祝的日子。

很多人看到我说的话就该喷了,先别喷,我来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坦白说,自从这两年华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份额急剧下降之后,国产品牌的路一直很艰难。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国产品牌站出来,顶上华为的空缺。

当然,华为的自研空缺暂时没办法顶,但销量空缺还是可以顶一顶的,无论如何,这都代表了国产品牌的力量。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空缺ov没能顶上来,但小米顶上来了!大家先不要喷小米没技术,国产品牌除了华为以外,mov暂时都没有自研处理器芯片的技术。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实是华为暂时只能蛰伏了,现在迫切需要有国产品牌补上空缺。所以无论哪个国产品牌补上来,我们都应该欢呼,而不是冷嘲热讽。

因为还是那句话:如果国产品牌补不上来,那只能是外国品牌占据销量榜。

就这么简单。

另外也别说“华为倒下,小米吃饱”这种弱智言论了,首先华为没有完全倒下,其次华为份额下降,那ov怎么没吃饱?三星苹果怎么没吃饱?怎么偏偏小米吃饱了?

不还是因为小米有过人之处嘛。

来看看京东中国区6月线上销量:

小米占据了京东6月销量的整整34.4%,也就是说每卖出三台手机,就有一台是小米的。

再看看6月前三周中国区销量排名:

小米销量为20%,也就是每卖出5台手机,就有一台是小米的。

联想到最近小米在网上被大规模吐槽,MIUI在一些人眼里几乎不能用了。如果不考虑友商恶意黑的情况,那应该就是小米份额急剧上升带来的后果:多了很多新用户,一时间不太能适应小米系统。

我一直是小米用户,说实话最近MIUI确实拉跨,但还没有到不能用的地步。而且小米在下个月即将发布MIUI13,大版本的更新应该会让体验有很大提升(根据开发版用户反馈,现在开发版MIUI已经非常流畅了)。

我依稀记得2019年和2020年初小米最困难的时候,小米的中国份额连10%都不到了,全球份额也变成了others,结果这才刚刚一年,小米竟然直接在中国区市场实现销量翻倍,在全球直接第二!

三星在全球第一这个位置几乎十年了,除了爆炸门的时候被苹果超越、疫情初期被华为超过之外,没有任何一家厂商可以超过三星。但现在我们似乎看见了新的希望:

小米距离全球第一的三星只差2%的份额,而且这次是没有任何偶然因素影响到三星的销量,那我们国产品牌是不是可以堂堂正正击败三星,问鼎全球第一呢?

这真的不是幻想,是有很大概率能发生的事。

小米,雄起!国产品牌,雄起!

user avatar

挺好的消息。新冠疫情在使全世界消费降级。(苹果全球只增长了1%, 除了在中国市场吃掉一部分华为腾出来的份额实现增长外,在全球其它地方实际是下降的,尽管也吃了华为份额)。

海外华为让出来的份额应该主要被三星,苹果吃掉了。小米吃掉的不会超过那两个巨头。

小米的胜利主要是性价比战略的胜利(主要依赖Rednotes)。也是小米员工海外努力的结果。全世界都在消费降级,小米大有可为。恭喜。

得屌丝者得天下,在中国似乎已经不zzzq,在世界上还是真理。(同理,拼多多也该冲向世界)。

另外,小米要做好专利保护,以小米的专利量,欧米一定会在专利上卡小米脖子。估计小米在国际上是上供了,成本应该高于国内。

小米股价受此消息影响,股价涨4+%

user avatar

三星始终是最大的不确定数

要知道,华为在没有被制裁之前,也已经接近超越三星,成为最大的手机厂商。

但是美国的一直制裁令,华为手机就直接凉了。

你能保证,美国不会像制裁华为一样,找个借口制裁小米?

最可怕的是,华为的倒下,对美国没有任何影响,其采购无缝的被苹果、三星、小米、ov吃下了。

可见,手机这个东西,没有任何战略作用。你华为倒下了,还有三星、苹果

美国可以制裁华为,但是你没办法制裁三星、苹果。

三星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零配件生产线,即使苹果也离不开三星的元件,美国有胆制裁三星吗?

现在中美关系极端糟糕。

苹果正在尽力把生产线转移到印度,以降低风险

小米和很多国内企业的发展关键被美国人控制着,是建立在中美之间关系没有决裂的基础之上的。若这种情况发生改变,我们几十年的努力可能一夜化为乌有。

所以,小米全球销量第二,并不能让我感到有多高兴,我们已经眼睁睁的看到世界销量第一的华为被活生生的美国搞死而无能为力了。

前年,贴片电容器价格暴涨了几十倍。电容器能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但是主要市场都被日本和台湾厂商控制。

小米投资了很多东西,比如要花1000亿搞电动汽车。我倒是希望小米能纵向整合下,投资点基础元器件,做到制裁我全世界某个行业瘫痪这种,我觉得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日本村田,主要生产各种贴片电容,营业额高达150亿美元,净利润22亿美元。按20倍市盈率计算,公司至少价值400亿美元。一个造电容的,竟然这么值钱,什么概念?没了村田的电容,什么5G手机都造不出,村田的电感器市占率30%,震动传感器95%市占率,MLCC电容40%市占率,表面滤波器50%市占率,连接器55%市占率,这种公司美国敢制裁吗?

电容是最基本电子元件,MLCC电容前五大厂商是村田、三星电机、国巨、太阳诱电和TDK,占了市场份额的80%,除了国巨是台企,没有一家是大陆的。

咱们天天喊着光刻机,其实最基础的元器件,我们都高度依赖进口。

别天天盯着什么光刻机,电车什么的。脚踏实地吧,干点实事。别光搞拧螺丝。来点基础的,高科技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超越苹果,首次登顶全球第二的位置,这无疑是手机市场的一件大事,也再次证明了小米这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势头。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战略、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选择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小米能够达到这一高.............
  • 回答
    2021 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交出了一份惊艳的答卷——首次登顶,市场份额超越了三星和苹果,成为欧洲销量第一的手机品牌。这绝对是手机行业的一件大事,足以载入小米的发展史册,也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意义,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小米“欧冠”背后,是多年耕耘的厚积.............
  • 回答
    看到腾讯 Q2 2021 财报里那句“12岁以下用户游戏流水占比仅0.3%”,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确实是个值得说道的数字,而且透露出的信息比它本身看起来的要多得多。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数字的背景。腾讯的财报,特别是游戏业务,一直是业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它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极高的营收能力,让任何一点细微的.............
  • 回答
    2021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技术、经济、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一、事件背景与数据1. 接单量数据 根据国际船舶供应协会(IHS Markit)等机构的统计,2021年中国造船企业接.............
  • 回答
    202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部分优秀毕业生放弃留学、选择在本校读硕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原因和深层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真实性1.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该现象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高校内部信息以及媒体报道,但具体数据.............
  • 回答
    2021年3月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这一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M2增长背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与政策支持1. 疫情冲击后的经济修复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中国.............
  • 回答
    2021年浙江大学“求是杯”获奖感言事件,是当年校园内乃至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 “求是杯”的性质: “求是杯”是浙江大学一项重要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旨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奖通常意味着项目.............
  • 回答
    2021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具体体现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10.7%。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一、 CPI涨幅回落与猪肉价格.............
  • 回答
    2021年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或其他相关设计专业的毕业展)上的模特妆容引发“眯眯眼”质疑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文化理解、审美表达、社会舆论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话题。为了详细地梳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与过程:1. 发布会与作品展示: 清华美院作.............
  • 回答
    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一场充满韧性的“稳健开局”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这一数字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在经历2020年的疫情冲击后,实现了强劲的复苏和稳健的开局。然而,理解这个数字的真正意义,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构性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如何看待2021年全国净人口增长48万?—— 一份详细的解读2021年,中国公布的全国净人口增长数据为48万人,这个数字远低于往年,甚至接近零增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一、 数据本身及其历史对比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2021年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普遍不及市场预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行业表现以及可能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数据概览(7月)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月份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它们为何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工业增加值: 7月份工业增.............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21年8月18日“乘客称乘坐网约车被挟持,监控显示因女乘客要求司机逆行被拒而发生争执”的事件,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力求详细和全面:事件梗概:根据当时的报道和网络信息,事件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乘客(女性)方的描述: 在行程进行中,女乘.............
  • 回答
    2021 年 1 月 1 日起点月票规则更新是起点中文网在那个时间点对读者投票机制进行的一次重要调整。理解这次更新需要从起点月票制度的本质、更新的具体内容、更新的目的以及对各方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起点月票制度的本质回顾在深入分析更新内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起点月票制度的核心作用: 激.............
  • 回答
    2021年9月起实施的中国大陆“防沉迷新规”是针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进行严格限制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这项规定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落地执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看待这项规定:一、 主要内容和核心措施: .............
  • 回答
    2021 年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是一场融合了知识付费、个人成长、宏观趋势判断以及对当下中国社会情绪的回应的综合性演讲。核心主旨与主题演变: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系列演讲一贯的核心是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趋势,并提供一套方法论帮助个体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确定性,实.............
  • 回答
    对于2021年8月7日微博上流传的“浙江当局拒绝救助带病船只”的消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尚未被官方证实或详细披露的单方面信息来源。在分析此类信息时,保持审慎和多角度的观察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但也容易出现未经核实或.............
  • 回答
    2021年3月19日,知乎更新了它赴美上市的申请文件,并且公布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的价格区间。这几条信息加在一起,就跟我们描绘了知乎当时准备走向资本市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同时也透露了不少关于它自身以及整个互联网内容行业的信息。咱们来仔细拆解一下,看看这其中蕴含了什么:1. 更新上市申请:准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