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瓷砖,核桃,瓷砖,很贵的家电。。。核桃,瓷砖,茶叶,核桃
模仿香奈儿,贩卖廉价的“奢侈品香水儿”,
模仿时代周刊,贩卖二手新闻和桌头谈资,
恰恰就是2015年以来,罗振宇在知识付费领域做得顺风顺水的诀窍。
---
罗振宇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跨年“装逼概念”表演。
我们不如换个角度,一起来理一理,罗振宇这个人的“底层逻辑”。
一、香奈儿与它的香水帝国
先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子聊起。香奈儿。
说起香奈儿,你可能会想到它的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价格的高级定制的礼服,或者是那位引领时代风尚潮流的艺术总监Karl Lagerfeld (老佛爷),虽然大多数人在香奈儿的顶尖珠宝服饰面前望而却步,但是却可以轻松买到香奈儿的香水和口红——因为几百块钱很多人完全可以负担。
恰恰是这些价格毫不起眼的香水、口红,真正帮香奈儿构建起了它的商业帝国。
1922年,Chanel推出了著名的 Chanel No.5 香水。它的价格比起香奈儿的珠宝服饰而言变得非常亲民,然而在工艺和品牌宣传上却也丝毫不懈怠:
瓶身是一个甚具装饰艺术味道的方形玻璃瓶,并且放弃了用某种特定花香调剂、而是直接用80种原料制成塑造了独一无二的香味,大明星 Nicole Kidman 为 Chanel No.5 香水作代言人的广告更是传为经典中的经典。
尤其是在宣传上更是留下了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当玛丽莲·梦露在被采访的时候问到“你睡觉的时候穿什么?”时,梦露回答了那句著名的:“我只穿香奈儿5号香水而已。”
香奈儿的品牌加上如此高格调的宣传,塑造了香奈儿5号的巨大成功,并且启发了整个奢侈品界和时装界——他们发现,香水是可以大卖的——而且,由于香水可以批量生产,利润又高,它可以给整个品牌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后续包括Dior等一系列品牌相继效仿,逐步奠定了奢侈品行业的经典产品结构:
通过最顶端的高级定制来奠定精英格调、让普罗大众对之心向往之;而香水、配饰等等一系列成本极低、利润极高的单品,则可以让普通中产触手可及、爱不释手。
用一款打着奢侈品旗号的、成本低廉的香水儿,来满足中产阶级对于“精英符号”的追求,似乎与罗振宇这些年来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两样。
无非香奈儿卖的是“香水儿”,而罗振宇卖的是“谈资”。
二、罗振宇的偶像——《时代》周刊的亨利 · 卢斯
可能你对这个外国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你肯定了解《时代》周刊。
而这本杂志就是由亨利 · 卢斯创办于1923年,其影响力,用罗胖所引用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亨利·卢斯办的杂志,对美国人性格养成的影响超过了整个美国教育制度的总和。”
有意思的是,这本杂志创办时的20世纪20年代,恰好是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率迈过50%门槛的年代。
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新群体的产生 —— 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最大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钱不够花” + “渴望上升”。
他们有幸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见识过有钱人的世界,于是拼命渴望挤入上流社会、开始模仿这个社会里最精英的一群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然而,此时的上流人士每天都在读什么?《纽约时报》。
看看这张图的画风,你就能感觉得到其装逼气息之浓:
冷冰冰的排版、律师词一般的文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动不动都是专有名词,还没开始读就把你拒之千里之外 —— 这是上流精英多么完美的装逼利器,新兴的中产阶级根本读不懂、也没有兴趣来读。
那怎么办?
亨利 · 卢斯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机会。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题材上固守高端,因为毕竟要引领这些人,但同时做到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点,是文体的创新。他们没有耐心找专门的记者进行深度的采访,而是把其他杂志上的新闻搬过来直接进行改写,并且把文风变得更加活泼。具体是怎样的文风呢?罗振宇在自己的节目中,举过这样几个比较生动的例子:
比如两个政客见面,本来报道就可以了嘛。但《时代周刊》不会,它会劈头来上一句:“锋利的舌头吐出了柔软的语言,于是善意自然呈现。”
再比如说,如果哪个州搞政策辩论,它劈头会来上一句:“有人希望冷,有人希望热,有人希望这件事已经在水里煮了 9 天。”然后,再具体报道这件事。
在精英报纸看来,这种行为很没底线。你作为媒体是有公众责任的,应该不偏不倚,这种修辞用上去之后,你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哪儿呢?
你猜亨利·卢斯怎么回答?
他说,谁告诉你们,我要办一家公正、客观的媒体了?我就是要传达价值观。
第二点,是更新频率的创新。
其他杂志大多数都是月刊,而时代变成了周刊,一周出一本。这种变革是针对当时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所作的调整。非常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
第三点,是筛选机制的创新。
随着信息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时代周刊的编辑们就充当了人肉筛选器,把当时最值得看的新闻,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来,帮助用户节省时间。
说到这儿,你会不会发现罗胖的知识付费是不是像极了这个套路?
帮你筛选出来一些清华北大的高端课、然后一个学期的课压缩成几个小时的短音频、每天更新,
竟然觉得还不够”省时间“、非得再加个倍速播放功能 ... ...
在这个人人陷于工作焦虑的年代,真正的有钱人已经不再是那些买得起名包名表的人,而是那些真正的“有闲阶级”,他们可以把大把时间花在读闲书、做闲事、听古典乐上。
新兴的中产渴望模仿有闲阶级,但又怎么可能有这些时间?
而一个能够帮他们省时间、做知识压缩的产品,就应运而生。
三、罗振宇的“得意”与“焦虑”
模仿香奈儿,贩卖廉价的“奢侈品香水儿”,
模仿时代周刊,贩卖二手新闻和桌头谈资,
恰恰就是2015年以来,罗振宇在知识付费领域做得顺风顺水的诀窍。
如今罗辑思维主体公司估值80多亿,已正式开启科创板上市之路。
而反观罗辑思维的融资史,会发现15年10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节点,突然一堆基金蜂拥而上,其原因就在于“得到”这款知识付费标杆产品的发布。
(连Slogan的后半句里
都透露着中年老男人的油腻感)
其实“得到”APP早在15年7月份就开始内测并小范围上线,最开始尝试的模式是“拆书”,把一本大部头的书写成一两万字的摘要,既可以阅读也可以听音频。
然而这个模式始终不温不火,罗振宇也为此焦头烂额了一大阵子。
直到他们突然尝试了一款音频付费节目叫做“李翔商业内参”,主打的就是“李翔是马云御用的商业内参撰稿人“之类的概念,竟然宣传文案里还真有马云、柳传志等大佬亲自推荐的语音,每周更新六次、单价199。
这个产品一下子触动了中国规模庞大的新兴中产群体的小心脏 —— 只花199我就可以跟马云、柳传志这些大佬们每天听一样的商业新闻!只要199,只要199!让你拥有大佬们一样高逼格的谈资!
然后这款产品一发不可收拾,总共卖了10万份,一口气入账2000万。
这样罗振宇一下子找到了赚钱的要害,就是要迎合大众模仿社会精英的心理,不仅要模仿他们的工作方式与谈资,还要模仿他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于是后续有了:雪枫音乐会(7万订阅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46万订阅量)... ...
就拿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而言,单门课就流水1个亿,不亚于任何一线明星的收入,
薛教授更是直接从北大离职、以参加奇葩说等各种综艺为生。
然而,罗振宇毕竟不是亨利 · 卢斯,中国也不是美国,”得到“也不是时代周刊。
罗辑思维很快也遇上了自己的天花板,这家靠罗辑思维脱口秀积攒的流量起家的公司,
再一次陷入了流量危机。
2017年3月,受益于”得到“APP的巨大成功,罗振宇决定停更个人脱口秀栏目”罗辑思维“,让自己更加自由。
然而,当得到陷入增长乏力、流量不足的困局时,罗胖最终又决定再一次登到台前,举办跨年演讲、参加奇葩说、还在爱奇艺搞了个人演讲秀... ...
然而他似乎已经明显风光不再,在《奇葩说》第六季最开始的心仪导师投票中,李诞最高17票,罗振宇垫底只有8票,罗振宇的后续表现让更多年轻人纷纷”脱粉“。
其实也容易理解。
所谓知识付费取得成功的所谓”底层逻辑“很重要的就是靠”包装“,包装”概念“、包装”谈资“,但是在这条路上如果走火入魔的话,就会连同自己也一起包装,变得尤其做作、不真实。
当把自己发明的装逼概念直接搬到了真人秀上、还指眉瞪眼... ...
能不能说点儿接地气的话...
尤其是当他还这么直截了当地在奇葩说里打广告、尝试给自己洗白:
马东真是给足了罗胖面子,才没有把这些硬广剪掉。
不知道罗胖上这些节目,到底是在给得到APP导流,还是在不断拉低靠名师大咖们苦苦支撑的"得到"APP的逼格。
四、最后
当然,如果你把得到APP上的课程当作一个帮你快速定位知识、进行书籍速读的工具,而非你全部知识的来源,其实也许并无大碍。
我也是无数次被罗振宇恶心到,但是对于得到上薛兆丰和万维钢等老师,还是心怀崇敬的。
说白了,
听会儿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总比刷抖音强吧。
参考文献:《出版人》《有闲阶级论》《奢侈的民主化与「伟大的均衡器」》《当罗振宇也为流量而焦虑》《如何评价香奈儿的一生?》《罗振宇2020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老办法抓不住新机会》《你想知道的罗辑思维商业秘密,全部都在这里》《时装届最深刻的革命传奇》
----
对商业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并关注我的公众号“ 米饭思考 ”,欢迎与我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