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为什么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肯让芳官进里屋服侍宝玉,而且很愿意教她,却忌讳小红?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心思。晴雯和麝月作为宝玉屋里最得力的两个人,自然有她们自己的“地盘”和“话语权”。

为什么对芳官,她们“肯让”、“愿意教”?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芳官的“出身”和“背景”: 芳官可不是一般的丫头出身。她原是梨香院唱戏的,跟宝玉一样是“公子哥儿”,虽然被逐出戏班,但这份出身自带一种“艺术气息”和“伶人底子”。她不像小红那样,是彻底的“府里人”,有更强的“外来者”的身份感。

“门当户对”(丫鬟版): 晴雯和麝月虽然也是丫鬟,但她们在宝玉房里伺候的时间长,对宝玉的喜好、性情摸得透透的,可以说是宝玉房里的“老人儿”了。芳官虽然年轻,但她同样有“艺术追求”,懂得些“风雅”之事,比如唱戏、弄琴。这种“同道中人”的感觉,让晴雯麝月觉得,芳官虽然新来,但至少在某些方面能跟她们“聊得来”,不会显得格格不入。相比之下,小红就显得太“接地气”,缺乏这种“雅致”。
宝玉的“喜爱”: 宝玉对芳官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宝玉是个爱美、爱才的公子哥,芳官唱戏唱得好,长得也俊俏,又肯学宝玉弄些新花样,宝玉自然就喜欢。晴雯和麝月聪明着呢,她们知道宝玉喜欢谁,宝玉重视谁,她们就得“顺着”宝玉的意思来。让芳官进来服侍,并且乐意教她,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讨好”宝玉,巩固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新技能”的吸引力: 芳官毕竟是唱戏的,在唱念做打上都有底子。宝玉闲来无事,喜欢玩些新鲜的,比如让芳官唱戏,或者学唱小曲。这些都是晴雯麝月不太擅长的。芳官的到来,某种程度上能丰富宝玉屋里的“节目单”,满足宝玉的娱乐需求。晴雯麝月虽然有点骄傲,但她们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乐意看到宝玉开心,而且芳官能带来一些她们自己不具备的新鲜感,自然愿意接纳并教她。
“同病相怜”的情感联结: 芳官虽然是戏子,但她被逐出戏班,也尝到了被抛弃的滋味。晴雯也经历过被金钏儿母女陷害,虽然没有被逐出,但也知道被冤枉的滋味。麝月虽然稳重,但她作为丫鬟,也时刻面临被卖掉或者被撵走的危险。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微妙情感,可能也会让她们对芳官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2. 对芳官的“控制欲”和“培养计划”: 晴雯和麝月虽然愿意教芳官,但这种“教”并非无私的奉献,而是带有她们自己的“算计”。

“笼络”和“拉拢”: 芳官毕竟是新人,如果一开始就冷落她,让她跟自己作对,那对晴雯麝月来说可不是好事。通过主动教导,可以让她知道“谁是老大”,谁才是宝玉房里真正说了算的人。这是一种“示好”,也是一种“收编”。让芳官觉得她们是“自己人”,而不是“外人”,这样一来,芳官也就不会想着去争夺她们的地位了。
“培养一个听话的手下”: 晴雯和麝月都希望自己在宝玉身边能有帮手,而不是总是单打独斗。芳官年纪小,又刚进来,很容易被她们影响和塑造。通过言传身教,她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存法则、伺候宝玉的经验传递给芳官,培养一个跟自己“一条心”的得力助手。这样,不仅能分担她们的辛劳,还能在关键时刻互相照应。

为什么“忌讳”小红?

小红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的“忌讳”之处,恰恰是芳官身上没有,或者说不那么突出的地方。

1. 小红的“身份”和“起点”: 小红原是贾芸那边的丫鬟,后来才被调到宝玉屋里。虽然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往上爬,但她最初的“背景”并不像芳官那样自带一种“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小红的“野心”和“能力”,让晴雯麝月感到一种“威胁”。

“外来者”的“不纯粹”: 小红虽然也到了宝玉房里,但她不是从一开始就在这里的。她之前在贾芸那里伺候过,身上带着点“那边”的气息。更关键的是,她对宝玉房里的事情非常“上心”,而且懂得“钻营”。她不像芳官那样是来“学艺”或者“找乐子”的,她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来的。
“野心勃勃”的“潜在竞争者”: 小红这个人,非常有上进心。她不仅学宝玉认字,还跟着宝玉学做人情。她懂得观察,懂得抓住机会,比如在刘姥姥来的时候,她能机灵地给刘姥姥送个小礼物,从而赢得了刘姥姥的喜爱,也让贾母等人知道了她的名字。这种“主动出击”,并且“初露锋芒”的表现,让晴雯麝月觉得,小红不是来做个安分守己的丫鬟的,她是来“争位置”的。
“情商”和“手段”的“不寻常”: 小红的“手段”比芳官要“高明”得多。她懂得如何在不惹人注意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机会。她的“机灵”在宝玉屋里的大丫鬟看来,就是一种“不安分”和“工于心计”。芳官的“新奇”和“艺术性”是宝玉喜欢的,而小红的“精明”和“规划”,在晴雯麝月看来,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她们怕小红把宝玉的眼光都吸引过去,怕小红以后会超过自己。
“争宠”的“直接对手”: 芳官虽然也讨宝玉喜欢,但她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情趣”,而小红的“上进心”和“办事能力”,则更像是直接威胁到晴雯麝月“伺候核心”的地位。丫鬟们在贾府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在主子身边的“重要性”。小红的精明能干,让她们觉得小红有可能“顶替”自己。

2. “不愿教”背后的“防范”和“排斥”: 晴雯和麝月不愿教小红,甚至有点排斥她,也是一种生存本能。

“守住阵地”: 她们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坐稳了,而且付出很多努力。她们不希望有新人进来,轻易地就能学会她们的经验,甚至超越她们。教小红,等于是在培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这显然是她们不愿意做的。
“打压”和“边缘化”: 通过不教导,不提携,甚至暗中排挤,可以让小红感到孤立无援,难以在宝玉房里立足。这是一种“排除异己”的策略,目的是让小红知难而退,或者至少让她明白,自己永远只是个“边缘人物”,永远成不了晴雯麝月的“心腹”。
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芳官的才艺是宝玉的“调味剂”,而小红的“精明”则是对晴雯麝月“安稳地位”的挑战。这种挑战,让她们感到不安和警惕,所以自然会选择“回避”和“防御”,而不是“接纳”和“培养”。

简单来说,芳官的到来,对晴雯麝月而言,更像是“锦上添花”,是宝玉屋里多了一个“玩伴”或“助手”,而且这个助手自己也懂得如何“讨好”晴雯麝月,她们可以“掌控”她。而小红的出现,则像是“潜在的颠覆者”,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不轻易被收编,而且有往上爬的迹象,这触动了晴雯麝月的“核心利益”,所以她们会本能地“抵触”和“排斥”。

你看,在《红楼梦》里,这些丫鬟们的每一份选择,背后都藏着她们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里,最真实最复杂的生存逻辑。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关乎她们的未来命运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
  • 回答
    这情节,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叫晴雯去给林黛玉送旧绢子。初看之下,似乎只是个寻常的差事,可细细琢磨,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可以说是宝黛之间一段深藏不露的“心里话”。首先,得说说这“旧绢子”的来历。这东西可不是普通的帕子,它是宝玉挨打之前,林黛玉亲手为他做的那条旧绢子,上面还绣着他自己的.............
  • 回答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这句判词,便是晴雯的写照。在《红楼梦》那个锦绣繁华的大观园里,晴雯绝非寻常女子。她不像宝钗那般端方持重,也不像黛玉那般敏感多情,更不像湘云那般率性豁达。晴雯有她自己独特的性子,泼辣、直率、甚至带着点野性,正是这份不拘小节,让她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中独占鳌头,位列榜首.............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红楼梦》里,薛蟠抢亲失手打死冯渊,却能安然脱身,但对柳湘莲却只字未提报复,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简单的“能力不如”就能概括,它牵扯到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情世故、家族权势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薛蟠杀了冯渊这件事是怎么收场的。这事儿发生在葫芦庙。.............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贾琏被称作“琏二爷”,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称呼,实则蕴含着贾府森严的宗族秩序、辈分关系以及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要理解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从贾府的大家族结构以及贾琏的出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二爷”这个称谓的含义。在旧时的大户人家,尤其是像贾府这样世代簪缨、权势煊赫的豪门,.............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红楼梦》中,红玉和芳官作为大观园中的丫鬟,她们的命运和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要说为何红玉“不能上位”,而芳官却似乎有机会,这背后是复杂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命运机遇以及作者的匠心安排。红玉:才情与情义的羁绊,生不逢时的无奈红玉,字“小红”,出身虽不算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小跟着父亲在贾府做活。.............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女孩们,尤其是那些年轻貌美的,一旦生病,似乎就很容易走到生命的尽头,这背后其实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严酷,以及那个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局限。与其说是她们“一病就死”,不如说她们的体质本就脆弱,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上生活环境的压力,才使得疾病成了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咱们来细细捋.............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秋桐为何敢对尤二姐肆意欺负,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尤其是她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作祟。这事儿得从头捋一捋,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秋桐深知自己身份的尴尬和地位的不牢固。她虽是贾琏明媒正娶的妻子,但终究是继室,前面还有个王熙凤压着。王熙凤是什么人?那可是贾.............
  • 回答
    《红楼梦》里,凤姐之所以不直接拒绝贾瑞,反而选择“故意整他”,这背后隐藏着她复杂的心思和当时的生存环境。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凤姐的“恶趣味”,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凤姐这人是什么性子。她是什么人?是贾府“治家”的一把好手,人精一个,心思玲珑剔透,口才更是跟开了闸子似的,说出来的话跟刀子似.............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红楼梦》中丫鬟们普遍渴望成为姨娘,即使像赵姨娘那样过得并不如意,甚至常常感到憋屈,这种想法依然普遍存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普遍困境与丫鬟的特殊处境 社会结构的压迫: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尤其是在没有男性依靠的情况下。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