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贾母想复杂了。你们以为封建时代的人都是满腹机关,没有感情的吗?什么家产,嫁妆,背景,门第,科举都出来了。
其实贾母真没那么复杂。她根本就没考虑什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什么贾家的未来。
她如果真有那么理性,她就不会每天溺爱宝玉,纵容宝玉,纵容宝黛天天一起厮混了。
贾母想的很简单,就是以后多给宝黛一些体己,让小两口赌书泼茶,红袖添香,恩恩爱爱,快快乐乐的过一辈子。哪管别人洪水滔天。。。。。
当然...
说贾母不喜欢黛玉,多半是受了高鹗后四十回影响...以及贾母关于才子佳人戏份的那次点评。
所以谈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聊聊高鹗为啥会那样写...
因为中国的传统小说太不发达了,甚至可以说,写小说是中国人的短板,在四大名著之前,所谓的小说基本上传奇杂剧,基本上就是戏曲舞台上讲的那些。。
而戏曲舞台上讲的主要是哪些呢?忠孝节义,世态炎凉。
所以,高鹗没有大错,他后四十回的处理,也是符合大势所趋的,也就是戏曲路子:
即使束缚于判词,还是忍不住要给宝玉一个举人中中。拼凑一些巧合廉价煽情,这边结婚那边死,好惨啊,用这种方式来推动戏剧高潮。贫穷孤女寄人篱下啊,因为无钱无势,她亲外婆都翻脸不认人啊等等。
而曹雪芹,他是典型的反这些东西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开天辟地的新小说的缘故。
换句话说,也就是曹公开天辟地的引以为傲的打破传统的新文章,结果高鹗又把它给绕回去了。
天才与普通人(哪怕高鹗算个普世才子)的差别在哪儿呢?
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的高度。
高鹗后四十回写贾母反对宝黛之恋,那么,这等于是,贾母和王夫人达到了利益的合体,都提倡“金玉良缘”。
而事实上,更有可能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利益一直没有达到过共同体,而宝玉的婚事更加剧了这个冲突。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贾赦要贾母的丫鬟鸳鸯当小老婆,邢夫人去说服鸳鸯,按道理,贾母应该等邢夫人来了,骂邢夫人啊,结果贾母劈头盖脸的骂了王夫人一顿,说,原来你们这些人,背后都搞鬼,把我身边一个个人都挤走!
贾母在书中很少这样失态,更没有这么不明理过,注意了,她骂的是王夫人,但是这关王夫人啥事呢?
探春后来说了,大老爷要讨小老婆,王夫人怎么会知道呢?纵使知道,她也装不知道啊。她大伯子找小老婆,还轮到她说话了?
贾母才笑说,这是我老糊涂了怎么怎么,宝玉给你娘道个歉。
贾母这样的老太太,她会老糊涂?整个贾府,平素谁说话有她得体?
犯这样的差错,各位看管自己掂量掂量。
第二件事是,袭人母亲死了,没有过来照顾宝玉,贾母跟王夫人说,就是袭人死了娘老子,也是贾府的奴才,随叫随到,这就上纲上线了,这就不来了?袭人若是还跟在我身边,她是这个样儿?
这一句话没说完,后面的意思是,那袭人现在不是你王夫人的人了吗?你管好了吗?结合上例中的贾母发怒,好啊,你们这些人,把我身边的人一个个弄走!是不是就碰上了?
贾母对于王夫人的态度,有一回说,我这媳妇就是太老实了,嘴皮子没有我们凤姐儿乖,在公婆面前不讨好的。
各位,这就是政治家的高度啊。
你说这是夸呢,是贬呢,自己去体会吧。
而王夫人对贾母又是什么态度呢?
那就看王夫人对王熙凤的态度了,因为你凤姐儿是贾母的人啊。
黛玉刚进贾府,王熙凤那个显摆的在那说了一堆好听的话,接着王夫人冷不丁来了一句:
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看似平淡的对话,其实王夫人的意思就是,你想得不够周到,凤姐儿也是个厉害角儿,赶紧说,那我可不需要你提醒呢,我早已预备下了。至于王夫人笑而不语,就更值得推敲了,正是曹雪芹“不写之写”处。
这样的内容书里不止提到一次,有一回是王夫人问凤姐儿是不是克扣了姨娘丫头的钱,最后凤姐儿在门口骂就是这事儿。
王夫人表面上天天求神拜佛的,管家一点也没闲着。
最明显抄捡大观园,一个春宫绣香囊,王夫人直接上脸找凤姐了,说什么未出阁的不懂这事,年纪大的不用,想来想去只有你和贾琏了。
这个话,各位想去吧,根本不合逻辑嘛,谁说未出阁的就不懂呢,谁说老了就不用了,贾赦这么老了,还想鸳鸯呢!明明是老娘就是摆明了找你的茬来了。
当然,抄捡大观园,王夫人正面跟王熙凤翻脸,是因为贾母权力的弱化。
贾母在书中就跟贾家的沉浮是一致的,随着贾母年纪越大,家族越衰退,到抄捡大观园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从此黛玉真正的失去了护佑。
以我的推测,贾母和王夫人一直有心结,因为家族的权力之争,而宝玉的婚事,则更集中推进了矛盾。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也有可能是因为这种权力之争的缘故,用王夫人的话就是,当年她出嫁的时候啊,多么风光,此事暗含王夫人对贾母的不满。
贾母的优势是,身份高位,贾母嫁的是贾家荣国府的当家人,本身又是金陵史家的小姐,而且在古代孝为首的话语环境下,王夫人作为小辈,只能表面恭恭敬敬。贾母的弱势是她老了,老年人,今晚睡觉脱了鞋,明早还不知道能不能穿上。王夫人等的就是那一天。
至于王夫人的优势:
首先是她的女儿是贵妃,看,元妃就是选的宝钗,母女同心,所谓的元妃是贾母带大,那不过是贾母的教育让她有审美观,所以元妃认同黛玉的诗写得好,如此而已。
其次,宝玉是她生的,宝玉的婚事,她哪怕是小辈,也有发言权的。
再次,是薛家本身的财富,薛宝钗出场是竞选宫人的,薛家有财无“名”,难说是贵族人家,而贾府是“名在财亡”,入不敷出,正好互补。
最后,薛宝钗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比林黛玉适合,林黛玉体弱单薄没后盾,说她有遗产的,那钱书里隐笔带过贾琏了。
其实把这个对比一列出来,就知道贾母在打一场败仗,根本没什么胜算,贾母自己也不是不知,所以在宝黛之恋上,她一直采取的迂回政策,拖,边走边看,找机会。
所以有了清虚观的一段对话:
张道士呵呵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儿,看见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长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提亲了。要论这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示下,才敢提去呢。”
贾母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各位,看重点,第一,拖,假如一早看中薛宝钗了,还用得着这样?第二,根基富贵,不在乎,不稀罕,只是模样儿性格要好,这句话说给谁听的?你薛家跟林黛玉比起来,不就是根基富贵吗?
而作为贾母的第一代言人,王熙凤也是众人中最早认同宝黛之恋的人。
跟黛玉开玩笑,怎么吃了我家的茶,不给我家做儿媳妇?指着宝玉说,看,家世,性格,模样儿,哪样配不上你?是说得非常明白清楚了,老祖宗的心意一目了然了。
贾母是夸过薛宝钗,但是各位,什么叫政治家啊?政治家不是那种你扇我一耳光,我就过去捶你一拳直来直往的啊,是拐着弯子说话的呀。
贾母夸薛宝钗的时候跟薛姨妈说,我看来看去啊,还是宝丫头最好,我们家几个姑娘都差的远。
是夸是贬?
反正你再好,也是外人,外人再好也不如我们家的“不怎么好”....
贾母拿钱给薛宝钗做正整生日,也是这个理儿,自己家的姑娘就不讲那个客气了,客气客气就是对客人的不是?
最明显的章节是贾母游大观园,到林黛玉的屋子里去,笑吟吟的说,这是我那外孙女的房间,而到了薛宝钗的房间里,则是说,你这也太老实了些,太素了,不像个样子。
我们调出那段原文看,看贾母是夸是贬:
贾母摇头道:“那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呢?要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如今老了,没这个闲心了。他们姐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等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
贾母是先看了黛玉探春的房子后,再说的这番话,她是真的认为家里的女孩儿都不如薛宝钗吗?上面是跟薛姨妈说的客气话,抽象又空洞,而夸自己家的女孩儿就落到了实处,这才叫人的真心话。
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最疼爱的女儿留下来的孤女,贾母怎么会不爱她?
此处跟王夫人对贾兰形成明显对比,贾政打宝玉的时候,王夫人哭说,假如我那珠儿还在,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这样说,贾珠也曾经是心肝宝贝啊,但是贾珠死了后的孤儿贾兰,还那么用功读书,王夫人不闻不问,冷漠非常。
好了,有人要说疑点了。
那就是贾母看戏时说的那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说这些个才子佳人戏啊,小姐都没羞耻的,看到个男人就不得了,父母也不要了,就跟这男人去了,大户人家哪有这样的?小姐后头没人跟着?一个丫鬟就成事了?奶娘嬷嬷没有?
很多人都在猜测,曹雪芹安排贾母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是曹公从书里面阐述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写曹公自己看不起《西厢记》这些淫奔的书?
我个人认为,这是小瞧了曹雪芹。
我们回头看贾雨村说那段话,就那段什么“生在富贵家,是请痴情种”的话,那里面举例就说了“红拂”,曹公对“淫奔”根本没这么反对。而且整本《红楼》,曹雪芹很少自己跳出来出来对人物的价值观指指点点,他是把人物赋予人物自己的一流作家。
贾母说这话之前的场景描写,我们调出原文来看看:
贾母又命宝玉道:“你连姐姐妹妹的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上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她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的字,拉不的弓。”宝玉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各位,这个时候,黛玉多少岁了?15岁+了,宝玉还比她大,这时候古代都可以结婚了,还在长辈面前这么不忌讳?尤其王夫人在座,所以老祖母说了那么一段话。
一面是警醒宝黛,王熙凤的话印证了这点,哥儿,你是要写字拉弓做正事的呢,一是替黛玉分辨,我们这些大户人家的女孩儿怎么可能做这种事,你不见后面跟着一堆人呢?
黛玉也很聪明,接着我们不就看到了第57回,紫鹃跟宝玉说,你这么大个人呢,还拉拉扯扯的,那些人都在说呢,你没看到我们姑娘最近都远着你吗?
王熙凤的话道明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可怕事实:
没有所谓的爱情,男人是要建功立业的,所以凤姐儿那样提醒宝玉,而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假如男女自行相好,就是淫,没有家教,大罪名,落了话柄。
老祖母想把黛玉给宝玉,要找个有说服力的理由,而宝黛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帮助就算了,还不断反复在打她的脸。
宝黛的这种行为就是《西厢》行为,所以,曹雪芹是根本不反对《西厢》《牡丹亭》的。
宝玉跟黛玉说,我是那多愁多病身啊,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又跟紫鹃开玩笑,假如与你多情小姐共鸳枕,又怎舍得你叠被?这些都是《西厢》行径。黛玉潇湘馆春困发幽思,心心念念就是《牡丹亭》。
这两个小的,情不自禁,一直闹这个问题,伤的是老祖母的面子。
第一次闹得吓死人,是宝玉砸玉,黛玉剪玉穗子,两个人又哭又吵,惊动了王夫人与贾母,后来贾母哭了,说,这两个小冤家,就没半个让我省心的。
贾母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我知道你们俩是怎么回事,只是你们越这样闹,越不利啊。
宝黛年纪越大,宝玉的婚事,贾母越来越拖不住,而宝黛的感情更加浓烈,看着都不似儿时的吵吵闹闹了,往男女之情转换了(这个我们留到下回讲),怎么场面就更加难以控制了,所以这一回,贾母就提了这么一番警告。
但是宝玉那个失心疯的,到57回,听到紫鹃哄他说,林姑娘回苏州去了,当即是人也痴了,眼也直了,眼看着命都没有半条了,又把贾母和王夫人惊动了。
贾母只是说,这痴孩子,为了这一句玩笑话,你就成这样?她当着王夫人也只能那样说。
贾母在书中爱黛玉的笔墨比比皆是。
宝玉一透露黛玉吃燕窝,贾母就命人天天送到潇湘馆。
黛玉身弱,怕听鞭炮声,都是躲到外祖母怀里的。
黛玉也不缺零花钱,打发小丫头,都是一抓一把钱,贾母何曾亏待了她?
大观园聚会,贾母叮嘱湘云,好好看着你林姐姐和宝哥哥,少吃点酒,接着后一句才是,你和宝钗也要注意点。
薛宝琴来了,贾母喜欢非常,众人说,这下有人吃醋了,先是说宝玉吃醋了,接着说吃醋的是林妹妹吧,把她的宠爱夺走了。
可见,众人视角里,贾母本来最喜欢的就是黛玉和宝玉,这是公认的了。
这他么还不叫真爱,我都不知道啥叫真爱了。
微信公众号:何日君回来
分享审美与人生
红楼最让我感觉受不了的一点就是诸位黛玉粉,
你们夸黛玉就使劲夸,十个答案八个要拿出宝钗来踩一脚是什么鬼
非常喜欢。并且强调,高颚续写不在本人考虑范围之内。
第一:林黛玉初进贾府,个中细节不必多说 ,几乎全篇都是描写贾母黛玉祖孙情的。
第二:林黛玉这个贾府的“客人”在贾府经济十分宽松,整部小说明确提及贾母给黛玉送钱的不止一处,最出名的就是佳蕙那次,一个小丫头尚且说出“恰好赶上老太太给林姑娘送钱”,可知只是常事,并且人尽皆知。不要说后来黛玉吃个燕窝都受限制,那是黛玉不愿张口,并且贾母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命人送去。对比探春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托宝玉买稀罕玩意,迎春乳母偷金凤,邢姑娘来了之后跟迎春挤在一处,黛玉在经济和待遇上可以说是非常好了。
第三,小说明确提及,黛玉和宝玉待遇一样,三春尚且靠后。
第四,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次,不必细说,满满尽是疼爱。
第五,贾珍应为一句莫须有的玩笑话尚且被贾母好一顿训斥,宝玉在贾母眼中可是命根子的存在,宁荣二府,加上薛家混魔王,除了黛玉,谁敢光明正大惹宝玉,完了贾母哭到:不是冤家不聚头。紫鹃那次,也不必说,不是看在黛玉面上,仅仅凭着以前伺候过贾母的情分,我不信贾母会一开始:拖下去打死转变为一笑而过。
第六,兴儿的话和凤姐的态度,黛玉是宝二奶奶众人皆知。
so,确认无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