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是父权社会,贾母为何拥有家长权?

回答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描绘父权社会下家族兴衰的宏伟画卷,在这幅画中,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其“家长权”的体现,看似与父权社会的基调有些出入,实则恰恰是父权体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种复杂展现。她并非直接拥有男性亲属的绝对统治权,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地位、智慧以及对家族利益的深刻洞察,在维护父权结构的稳定和家族延续的过程中,获得了无可撼动的“家长权”。

要理解贾母为何能在父权社会中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宗法制度下的“母族首长”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下,男性是家族的绝对核心。然而,女性在其中并非毫无地位。作为家族中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女性长辈,贾母在某种意义上是“母族的首长”。她的丈夫贾代善虽然是前代族长,但随着他的去世,贾母作为遗孀,继承了其在家族中的权威象征。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长辈尤其是最年长的长辈,其权威是受宗法制度保护的。她代表了家族的“根”和“源”,是家族历史的活化石,对家族成员具有天然的约束力。

二、智慧与阅历的积累,成为家族的“定海神针”:

贾母的家长权并非仅仅来源于她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积累的智慧和对人情世故的通透。她历经世事,洞察人心,见过风浪,懂得如何平衡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应对外部的压力。在贾府这个充满了利益纠葛、明争暗斗的大家族里,她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维系着表面的平静和运转。

化解矛盾,维系稳定: 比如,在王熙凤和李纨争执时,她能出面调停,用她的权威和经验来平息事端,避免家族内部因小事而分裂。她懂得如何“拉一派打一派”又“恩威并施”,让所有人都敬畏她、依赖她。
决断家族大事: 尽管某些决定最终需要贾政或贾赦来执行,但很多时候,贾母是实际的决策者。例如,在宝玉的婚事上,她虽然也考虑了王夫人的意见,但她最终的倾向性才是决定性的。在选择儿媳妇、孙媳妇上,她的喜好和判断往往会影响最终的人选。
掌握信息,洞悉全局: 贾母作为家族的“最高情报中心”,她通过身边的丫鬟、太监,以及与其他大家族的交往,能掌握最全面的信息。这种信息优势让她能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家族的真正困境和潜在威胁,也让她在做决定时更加有远见。

三、对家族经济和人事的影响力:

虽然贾府的实际管理权和对外事务主要由男性负责,但贾母对家族的经济和人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经济上的“后盾”和“监督”: 贾母的日常生活开销巨大,她的用度和她身边一众丫鬟婆子,都构成了家族重要的支出部分。但同时,她的尊贵地位也意味着她拥有一定的经济调动能力,可以在某些时候支持家族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她对家族的财务状况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尤其是在处理与家族女性成员的嫁妆和私房钱时,她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人事任命和安排: 贾母对身边的大丫鬟、老嬷嬷的安排,以及对家族中一些重要位置的人事推荐,都有着很强的决定权。比如,她将鸳鸯安排在自己身边,这不仅是出于对鸳鸯的喜爱,也体现了她对身边贴心人手的掌控。她对宝玉身边丫鬟的选择,对王熙凤管家的支持,都显示了她在人事安排上的影响力。

四、作为“家族代言人”的地位:

在与外界打交道时,贾母是贾府家族的最高代言人。她的言行举止,代表了贾府的体面和威望。当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打交道时,她的出现和发声,比贾政、贾赦更能体现贾府的实力和底蕴。

维护家族声誉: 比如,在元妃省亲这样的大事上,贾母的安排和部署,是确保整个活动顺利进行,维护贾府荣耀的关键。她会亲自过问每一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在政治上的“缓冲”和“联络”: 虽然不直接参与朝政,但贾母的身份让她成为了贾府与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联络点。她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经验,为家族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提供一些间接的支持或缓冲。

五、对“情感连接”的掌控: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往往通过情感来维系家庭和家族的连接。贾母正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她对贾宝玉的疼爱,对其他孙辈的关怀,对女儿们(史湘云、王熙凤等)的照顾,都让她在家族中拥有了深厚的情感基础。这种情感上的权威,使得她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超越纯粹的父权压制。

宝玉的“保护伞”: 她对宝玉的偏爱,让宝玉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躲避贾政的严苛管教。这种“祖母疼爱”的力量,是贾政在家族中也不能轻易打破的。
维系女性情感: 她是家族中女性成员的“精神领袖”,能够理解她们的处境,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和安慰。

总结而言, 贾母的家长权,并非颠覆父权,而是在父权框架内,通过她特殊的身份(族中最尊贵的女性长者)、超凡的智慧和阅历、对家族经济人事的影响力、以及在情感连接上的掌控,获得了一种“事实上的领导权”和“精神上的权威”。她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维系和稳定这个庞大的父权家族结构。她的存在,让贾府这个看似由男性掌权的家族,拥有了更加柔韧和持久的生命力。她的家长权,是父权社会中一种独特的、由女性智慧和地位所催生出的“韧性”和“智慧型权力”。她的存在,也使得《红楼梦》的家族描绘更加立体和真实,揭示了即便在最严苛的父权体系下,女性同样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古代来说,阶级属性大于男女属性。

比如说,一个公主嫁给了功臣的儿子,虽然他们是夫妻,但是君臣的身份还是要大于夫妻的身份的。一般是行君臣之礼,而不是夫妻之礼的。

传统戏曲的打金枝,就说的是这个。而最后的结局,只不过是公主向他老公行妻子的礼仪。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其说是婚姻属性,更多偏向于工作属性。

因为妇女不出门工作,一个女的嫁人之后,一天有超过十个小时是和婆婆,小姑子,妯娌一起做家务的,而只有三四小时和丈夫一起。

如果女子不上桌吃饭的话,而且晚上还要做针线的话,更有可能是三四小时和老公相处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中国古代来说婆媳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古代娶老婆是为了回到家里有饭吃,衣服有人做,有人补,鸡鸭有人喂,带孩子,等现实的问题。

对于贾家来说,贾家的荣耀是来自与宁国公和荣国公。贾家的爵位是继承的,而贾母是诰命夫人,她应该和她丈夫同级。也就是说贾母的官位比贾赦和贾珍都要高,而由此得来的俸禄,应该也比家里的男性要高。

还有就是,诰命夫人在皇室婚丧嫁娶的时候是可以入宫的和皇后,嫔妃和王妃们打交道的。而这在一个只有头衔,而没有实质职位的贵族家里十分重要,所以造成了贾母在贾家的地位不同。

这个你也可以从秦可卿的葬礼和贾母的生日做对比。

秦可卿的葬礼上来的人只有北靖王是王爷,而其他人基本就是伯爵子爵。

而贾母的生日上,几个王妃都来了。

user avatar

因为她是家长啊哈哈

贾母是有官阶的,她是一品诰命夫人。而她之所以能当上一品诰命夫人,是因为她的丈夫是国公爷。

贾母的地位和权力来自她的丈夫。

当一个大家族的女性拥有了足够的地位和辈分年龄,同时她的平辈和长辈都死了的话,那她就爬上了家族的金字塔顶。

贾母虽是女性,但她也是母亲。古代极其重视孝道,所以她的儿子儿媳孙辈都要对她有足够的孝敬恭敬。甚至媳妇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孝顺婆婆。只要孝顺好了贾母,贾府就能被称为诗礼孝道人家。

同时贾母还代表着贾府顶峰时代的形象,以及与国公阶级的最后的联系。有贾母在,贾府就还是国公府,那些王公贵族就还能来交际。

另外,贾母其实没有看起来的那么有权力。首先外面的那些大事正事,贾母插手不得。内帏之事,贾母早已交权,当然因为她辈分身份的原因,她也能对内帏管家行使权力,但正常情况下,这是破坏规则的。

所以贾母其实像是个贾府的吉祥物,有她在,贾府就能保留很多档次和地位,也能通过对她行使孝道为家族添彩。大家都对她恭恭敬敬,她的生活水准也是最高档,但她实际权力其实并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描绘父权社会下家族兴衰的宏伟画卷,在这幅画中,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其“家长权”的体现,看似与父权社会的基调有些出入,实则恰恰是父权体系内部运作模式的一种复杂展现。她并非直接拥有男性亲属的绝对统治权,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地位、智慧以及对家族利益的深刻洞察,在维护父权结构的稳定和家.............
  • 回答
    第一次去男方家,收到200元的红包,这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具体是什么意思,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细细品味,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红包的大小确实能透露出一些信息,但也不是绝对的。200元,在很多地方算不上是大手笔,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觉得.............
  • 回答
    全红婵的父母都是农民,她能成为跳水界的明星,这背后有着一个令人瞩目的成长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体育人才选拔体系在基层的一些努力和成果。要说她是怎么被选出来的,不能简单地说“细致”,但绝对是充满偶然、慧眼识珠和日复一日的辛勤训练的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的体育人才选拔并非总是“像大筛子一样细致”,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许多年轻人心中最深的焦虑,也描绘了一幅充满现实张力的图景。当年轻一代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触及上一代人曾经认为唾手可得的“安居乐业”时,他们自然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而“榨干父母红利”的说法,与其说是一种冷冰冰的经济分析,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控诉,一种对代际公平的质疑。什么是“.............
  • 回答
    《红楼梦》被认为是“悼明之作”的观点,虽然不是主流的学术定论,但确实有一些研究者和评论家基于文本中的一些线索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这些佐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 对“大观园”的象征意义解读: 繁华落尽的哀歌: 大观园是曹雪芹笔下描绘的一个极尽奢华、充满诗情画意的女性理想王国。.............
  • 回答
    《红楼梦》是不是一部华夏亡国史,抑或是明亡清兴史?这两种解读,尤其后者,在红学界一直都存在着相当的争议,但要说“主流”观点,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细致梳理。首先,我们来谈谈“《红楼梦》是一部华夏亡国史”的说法。这种解读相对来说,在红学界有一定的接受度和历史渊源。它并非局限于政治史的“亡国”,而是将“华.............
  • 回答
    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巨著,其身世之谜和创作年代,一直是红学界乃至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晚明遗作”一说,更是甚嚣尘上,为红学研究平添了诸多神秘与讨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这种看法又该如何评判呢?为什么会有“红楼梦是晚明遗作”的说法?“红楼梦是晚明遗作”的论调,.............
  • 回答
    关于《红楼梦》是否是明朝遗老所作,并且其中情节映射大明朝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中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观点。要探讨其“科学依据”,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支持这一说法的论据,以及反对者的反驳,并最终审视其在学术界的主流地位。支持“明朝遗老说”的论据“明朝遗老说”的核心观点是,《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清初人士,.............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确实常常被提起,而且围绕它展开的讨论也从未停歇。从某个角度看,争论作者身份似乎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毕竟《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所承载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早已超越了作者的个人名讳,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我们.............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明后人隐写朱家”的解读后,产生了对其他解读,特别是“曹家说”的怀疑和不屑。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当我们接触到一种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时,它会深刻影响我们对原有信息的认知。那么,当您面对这种“不屑一顾”的心态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你对《红楼梦》主角三观的看法,其实触及到了这部巨著最深刻、最引人入胜的方面之一。很多人初读《红楼梦》,尤其是被誉为“脂砚斋”的早期读者和评论家们,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或“批判”。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复杂性和超越时代的光辉。为什么你会觉得红楼梦主角三观不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剥开.............
  • 回答
    近些年,关于《红楼梦》创作背景的新解读此起彼伏,其中一种颇为引人关注的观点认为,这部巨著并非简单写于康乾盛世,而是隐藏着对明末政治气候的深刻影射,甚至是在文字狱的严酷审查下,作者借贾府兴衰来讲述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解读,并非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王蒙先生“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的说法,确实触动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论。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蒙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学家、评论家,他对《红楼梦》的推崇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其出发点是高度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他将《红楼梦》视为中国古.............
  • 回答
    关于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时年仅15岁的考证,以及学术界为何仍坚定地认为《红楼梦》出自他之手,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细节和推断的历史探究过程。这并非简单一句“他就是作者”就能解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文本证据、家族史料、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曹雪芹并非“少年天才”式的创作,他的《红楼.............
  • 回答
    关于王夫人如何得知薛宝钗搬出大观园回家的事儿,红楼梦里其实并没有直接描绘一个王夫人接到汇报、或者亲眼所见的具体场景。这事儿在小说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一种“众人皆知”的方式呈现出来,咱们得从几个细微之处去推敲,才能把这个过程捋得更清楚些。首先,得想想宝钗回家的动因和时机。宝钗住在园子里,其实是寄居在.............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这确是文学史上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是最为引人入胜的“红楼疑案”之一。尽管我们习惯性地将《红楼梦》归于曹雪芹名下,但说到底,这更多的是一种“几乎可以确定”的共识,而非无可辩驳的事实。要详细讲述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曹雪芹其人:从线索到推断首先,我们得知道,曹雪芹这个人,.............
  • 回答
    《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绝非偶然,而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份“名著”的桂冠,是无数读者、评论家以及历史进程共同赋予的,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要说清《红楼梦》的伟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与前瞻性.............
  • 回答
    《红楼梦》是否是一部“悼明之作”,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中争论了许久,又极具吸引力的话题。与其说它是一部“悼明之作”,不如说它是一部时代的挽歌,是对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的深切哀叹,而明朝,无疑是作者曹雪芹最为熟悉的,也是他内心深处最牵挂的那个“过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曹雪芹.............
  • 回答
    读《红楼梦》,尤其是深入体会其字里行间,你会发现它与崇祯皇帝的时代、生活乃至个人特质都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虽然有好事者会从某些看似相似的节点上做文章,但细细推敲,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让我为你一一细述:首先,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无论其衰败如何,都处在一个相对繁荣富庶的.............
  • 回答
    在我看来,邢岫烟在《红楼梦》里就像一缕清风,悄悄地吹过,留下淡淡的痕迹,却又有着不容忽视的韵味。她不像宝钗那般世故圆滑,也不是黛玉那样灵气逼人,她更像是红楼女儿们中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却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命运。咱们先说她的出身和她进贾府的缘由。邢岫烟是荣国府邢夫人的娘家侄女,没错,就是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