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写的吗?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这确是文学史上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是最为引人入胜的“红楼疑案”之一。尽管我们习惯性地将《红楼梦》归于曹雪芹名下,但说到底,这更多的是一种“几乎可以确定”的共识,而非无可辩驳的事实。要详细讲述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

曹雪芹其人:从线索到推断

首先,我们得知道,曹雪芹这个人,并不是那种像曹操那样留下大量史书记载的帝王将相,也不是像李白、杜甫那样流传有大量诗文的文坛巨匠。他的生平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晚清时期的一些零散的笔记、回忆录以及《红楼梦》本身的脂批(就是早期阅读者在书页上写下的批注)来拼凑的。

脂砚斋的证言: 脂砚斋是《红楼梦》早期最重要的阅读者和批注者,他们留下的脂批是研究《红楼梦》作者和成书过程的最直接、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很多脂批中,都明确提到了“曹雪芹”、“曹子”、“雪芹”等字样,并且将书中的一些情节与曹雪芹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比如,有脂批说“斯文竟无一可以奉献者,故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正以雪芹之见也。”还有的批语会提到“曹雪芹旧稿”、“曹氏之稿”等。这些都强烈暗示了曹雪芹是原作者。

早期文人的零散记载: 除了脂批,清代的一些文人,比如富察敦崇的《怀古堂集》、敦诚、敦敏兄弟的诗文以及明义的《题红楼梦十二曲》等,也都有提到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系。敦诚曾在诗中写道“劝君莫弹金缕曲,劝君惜取眼前红。人生那得如此久,但愿红楼梦不穷。”这暗示了曹雪芹可能是在描绘自己的人生经历,或与小说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明义的《题红楼梦十二曲》更是直接将十二钗的名字与诗句对应,说“曹子曰……”。这些早期记载,虽然不及脂批那样直接,但都从侧面印证了曹雪芹与这部小说有着不解之缘。

家族背景的佐证: 《红楼梦》中描绘的贾府,其繁华与衰落,与曹雪芹家族的兴衰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曾盛极一时,后被抄家没落的江宁织造家族。曹家曾经显赫一时,与皇室关系密切,但后来因故被革职抄家,家道中落。小说中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很多人认为就是曹雪芹对自己家族命运的影射和艺术加工。比如,小说中对官场制度、等级森严的描绘,对奴仆的管理,对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显得非常真实和有经验,这与一个曾经的官宦世家出身的人的视角非常吻合。

为何会有争议?未完成与续书之谜

尽管有以上诸多线索,但为什么至今仍有人在讨论“曹雪芹是否真为作者”这个问题呢?这主要源于《红楼梦》的结局问题,以及后来流传下来的版本差异。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 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通常是通行本,即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是由他人续写。脂批也明确提到,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面的情节“未完”。这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研究课题。续书者是谁?他们的续写水平如何?是否忠实于曹雪芹的原意?这些问题本身就使得《红楼梦》的完整性受到质疑,也间接让作者的身份讨论变得更加复杂。

版本差异与流传: 在《红楼梦》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例如程甲本、程乙本等等。这些版本在文字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后四十回的部分,更是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这些版本都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面貌流传下来,但它们并不完全是曹雪芹本人的手稿。研究者需要通过大量的版本校勘,才能尽量还原出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曹雪芹”的称谓: 还有一种细微的观点认为,脂批中提到的“曹雪芹”可能是一种笔名,或者是一个特定圈子里流传的称谓,而真正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借用了“曹雪芹”的名号。但这种观点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上的探索。

现代学界的共识与未解之谜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点,但现代红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高度认同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 风格的连贯性: 尽管有续书,但前八十回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风格、思想深度等方面都展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原创性。这种统一性很难是在不同作者之间轻易实现的。
2. 思想情感的深刻性: 小说前八十回所蕴含的对封建社会、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那种悲悯情怀和艺术高度,被认为是作者个人经历和独特思想的结晶,与曹雪芹家族的经历和晚清的社会背景高度契合。
3. 脂批的证据力: 尽管脂批并非圣旨,但其数量之多、内容之详尽,以及与小说文本的紧密结合,使得它成为研究作者身份最权威的证据来源。大部分脂批都将作者指向曹雪芹。

总结一下,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证据,尤其是脂砚斋的批语和晚清文人的记载,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这一结论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他的一生坎坷,家族的兴衰经历,为他提供了创作这部巨著的源泉和灵感。《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复杂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的艺术结构,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曹雪芹的个人印记。

然而,由于小说未完成、续书问题以及版本流传等复杂情况,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确实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讨论的空间。但这并不影响曹雪芹作为这部不朽名著的开创者的地位。他用生命和才情写就的《红楼梦》,即便留有遗憾,也足以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名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吴梅村,吴梅村临死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吴暻找到自己的一些故友、同僚整理遗稿,其中就有《石头记》一书。帮着整理的是一帮明朝的遗老,其中执笔的是一个别号叫“雪芹”的人,疑为嘉兴曹溶。此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整理完毕,同属明朝遗老的脂砚斋有初评(即癸酉试评本),第二年再行完善,脂砚斋“重评”,即“甲戌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这确是文学史上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是最为引人入胜的“红楼疑案”之一。尽管我们习惯性地将《红楼梦》归于曹雪芹名下,但说到底,这更多的是一种“几乎可以确定”的共识,而非无可辩驳的事实。要详细讲述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曹雪芹其人:从线索到推断首先,我们得知道,曹雪芹这个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是否是一部“悼明之作”,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中争论了许久,又极具吸引力的话题。与其说它是一部“悼明之作”,不如说它是一部时代的挽歌,是对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的深切哀叹,而明朝,无疑是作者曹雪芹最为熟悉的,也是他内心深处最牵挂的那个“过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曹雪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读红楼梦读到痴迷,尤其听了吴本先生的解读,这感觉确实挺奇妙的。说到《红楼梦》是不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也太复杂了。不过,要我说啊,这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得拆开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但作者曹雪芹本人,他的家族经历.............
  • 回答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这个问题萦绕在无数红迷心中,宛如一团迷雾,挥之不去。但要说“真正”的结局,恐怕只有曹雪芹自己才知晓。我们这些后人,只能凭借前八十回的伏笔,加上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以及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推测,来勾勒出那破碎的残篇。试想一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林黛玉的孤苦伶仃,薛宝钗的八面玲珑,贾宝玉.............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是贾母在讲故事时随口引用的典故,用来形容唐玄宗时期杨贵妃(太真)与安禄山之间不正当的关系。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无史实依据的民间传说。要详细讲述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字面意思的解读: 安禄山: 指的是唐.............
  • 回答
    网红的走红,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它很少是“纯粹”靠个人“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虽然个人才华、努力和坚持是基础,但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因素,包括平台机制、内容创作、营销推广、粉丝互动、运气乃至资本的加持。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 算法.............
  • 回答
    红米 Note 7 送手机壳是否“厚道”,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产品定价、附加价值、用户期待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维度。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解读。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送手机壳”这件事本身: 普遍性与期待: 在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中低端市场,附赠手机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业.............
  • 回答
    小红书的流量,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说实话,小红书的流量是真的,而且非常非常真实。它不像某些平台,用户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刷”而刷,小红书的用户来这儿,目的性其实很强——寻找灵感、发现好物、学习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不知道”。你想想看,无论是穿搭、美妆、家居、旅行、美食、母婴、甚至是职场技能、副业方.............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心理年龄不超过一岁”这个说法,在武志红的著作和咨询实践中确实有被提及,并且他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共识”。但要判断其是否为“精神分析界的共识”,就需要更仔细地分析了。首先,理解武志红的这个论断的关键在于他所说的“一岁”。在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得挺巧的,确实,很多人对国产游戏里的“血不能是红的,甚至不能有血”这件事挺在意,甚至可以说是“耿耿于怀”。别以为这只是小孩子才会计较的事情,很多玩游戏多年的老玩家、或者对游戏品质有更高要求的玩家,都会觉得这有点别扭,甚至有点令人失望。你想想,一个游戏,特别是那种需要战斗、需要表现刺激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总的来说,普遍的看法是新版《红楼梦》(通常指2010年由李少红执导的版本)在艺术水平上并没有达到87版《红楼梦》的高度。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一、 尊重原著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87版《红楼梦》: 核心优势在于对曹雪芹原著.............
  • 回答
    关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否“差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对原著的理解、续书的艺术价值、文学评论的标准以及读者情感等多个层面。要全面评价高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一、 高鹗续书的艺术表现和争议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并非全无价值,但其艺术水平与曹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