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薛姨妈说要给林黛玉和贾宝玉保媒,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薛姨妈是真心还是假意?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

《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贾府怎样的现实呢?

薛姨妈的“保媒”动机:一石多鸟的算盘

要理解薛姨妈的动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她自身的利益考量之下。

首先,从薛姨妈的角度来看,她之所以会提出“保媒”,并非全然是出于对宝黛二人纯粹感情的撮合。更重要的是,她当时正带着女儿薛宝钗寄居在贾府,这背后隐藏着薛家“金玉良缘”的深层战略。薛家虽然是皇商,家底丰厚,但毕竟是商贾之家,与钟鸣鼎食的贾家相比,在社会地位和官场影响力上仍有差距。薛宝钗又是个深谙世故的大家闺秀,她的婚姻,对于薛家来说,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关键一步。

在这种背景下,薛姨妈将目光投向了与薛宝钗“金玉良缘”相呼应的贾宝玉。如果宝玉能娶宝钗,那便是将薛家与贾家紧密地绑在一起,薛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深得贾母疼爱,但她的身体孱弱,性格多愁善感,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娘家作为强大的后盾,在贾府的地位终究不如拥有显赫背景的薛宝钗稳固。

因此,薛姨妈的“保媒”之语,并非真心想促成宝黛的姻缘,而更像是在试探贾母的态度,同时也是在为自家女儿铺路。她或许认为,如果能让贾母觉得,即便是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她作为长辈也有发言权,那么日后在宝钗与宝玉的婚事上,她的提议自然也更具分量。这是一种策略性的示好,也是一种长远的布局。

其次,薛姨妈提出保媒,或许还有一层“随口一提”的成分。当时宝黛二人感情正浓,众人都看在眼里,薛姨妈作为一个过来人,也乐得看到年轻人之间的情意。一句“保媒”的话,既可以拉近与贾母、宝黛的关系,又不至于承担实际的责任。这是一种圆滑的社交手段,在那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环境里,显得尤为得体。

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复杂人心的博弈

薛姨妈的“保媒”最终不了了之,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

贾母的意向是关键: 贾母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的态度决定了宝玉的婚事。虽然贾母疼爱林黛玉,但对于宝玉的婚事,她更看重的是门当户对和家族的未来。贾母心中真正属意的,或许并非宝黛这对“木石前盟”,而是更符合家族利益的“金玉良缘”。因此,薛姨妈的“保媒”并没有触动贾母心中最核心的盘算。贾母虽然乐于看到宝黛和睦,但她也清楚,这段感情的走向,需要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二人的情意。

宝黛之间感情的“不稳定性”: 尽管宝黛二人情深意切,但在长辈眼中,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意,未必能经受住婚姻的考验。黛玉的体弱多病,她的敏感多疑,在一些人看来,都可能是婚姻中的隐患。相比之下,薛宝钗的端庄贤淑,懂得分寸,更符合封建社会对儿媳妇的期待。所以,即便薛姨妈提出来,也难以获得真正实质性的推动。

薛家“金玉良缘”的步步为营: 薛姨妈深知,要促成宝钗和宝玉的婚事,需要长期的经营和铺垫。她的“保媒”之语,可能是一种“欲擒故纵”的策略。她不会轻易地让宝黛的婚事尘埃落定,因为那样反而会削弱她为宝钗争取婚事的筹码。她更希望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宝钗在贾府的地位越来越稳固,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为宝玉的妻子。

王夫人和王熙凤的潜在考量: 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虽然表面上对黛玉不错,但内心深处,她更倾向于性格温顺、有助益于宝玉仕途的儿媳妇。薛宝钗无疑是更适合的人选。而王熙凤,作为实际的管家奶奶,她更关注的是贾府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宝黛的婚事,如果不能为贾府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可能因为黛玉的体弱多病而牵扯精力,她自然也不会轻易支持。

“木石前盟”的现实障碍: 宝黛的爱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契合,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得到家族长辈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在那个时代,婚姻更多的是家族间的联姻,个人情感往往要让位于家族利益。薛姨妈的“保媒”,实际上也是在试图打破这种默契,或者说是在挑战贾府既有的利益格局。

薛姨妈的真心还是假意?复杂人性中的考量

至于薛姨妈是真心还是假意,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她的“真心”是相对的,是建立在她自身的利益和家族责任之上的。

若说“假意”, 那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真心想促成宝黛的结合。她的目标是自家女儿薛宝钗,宝黛的婚事只是她谋划的一部分。她可能只是想借此机会,在贾母面前展现自己的热情,为宝钗的未来多争取一些支持。

若说“真心”, 那是因为她确实看到了宝黛之间浓厚的感情,并可能在一瞬间,真心希望他们能走到一起。作为一个母亲,她也可能理解年轻人情窦初开的美好。但这种“真心”,很快就被现实的利益和家族的压力所淹没。她的真心,更像是对美好事物的一丝感叹,而非实际的行动。

总结:一场被利益和人情左右的博弈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最终不了了之,并非是简单的“说而不做”,而是贾府这座巨大染缸中,各种利益、人情、算计相互交织的必然结果。薛姨妈的一句“保媒”,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些许涟漪,但最终,它被更强大的暗流所吞没。这段未竟的保媒,更像是那个时代,个人命运在家族利益面前的无奈写照,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薛姨妈的动机,并非简单的善意或恶意,而是这位在特定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的母亲,在深思熟虑后的权衡与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薛姨妈说这话,肯定是真心的。但她不是真心要为黛玉做媒。她是真心的表明了一种态度——退出宝玉姻缘的态度。

为什么会退出?先看当时宝钗的年龄,钗黛和解时,黛玉十五——“我到现在长了十五岁”,又过了一个年,黛玉有十六岁了。宝钗至少大两岁,此时,应该有十八九岁了。已经超了婚配年龄太多,再也拖不起了。

再看王夫人的支持:从元春暗赐婚,宝钗十五岁,金玉良缘开始冒头。一直到宝钗十八九岁,生生错过了女孩儿最贵重的好年龄!薛家坚持借住贾府,宝钗坚持不择婚配,何至于耽搁至此?我找不到其他的原因,我觉得就是王夫人在承诺:一定让宝玉娶宝钗!结果呢?只能是偷着承诺,金玉良缘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王夫人喜爱宝钗不假,但是,这种爱,至少我,总觉的心里不是滋味。贾母能用个“拖”字拒绝金玉缘,是因为她知道女孩子拖不起。在那个年代,女孩子最好的年龄,也就那么几年。贾母知道的,王夫人不知道吗?如果真心疼爱,在对金玉缘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怎么能忍心就让宝钗等下去。怎么就能安心看着宝钗拖到十八九岁。哪怕一边筹谋自己儿子的金玉缘,一边做着两手准备,也替宝钗找找合适的人家。至少万一金玉缘不成,宝钗也能有个别的好归宿。

如果王夫人愿意,宝钗应该能有个好归宿的呀。第七十回写了王子腾的侄女,嫁的是保宁候之子。这侄女是远房还是嫡系,没说。但宝钗作为王子腾嫡亲外甥女,元春表妹,如果能在最好的年龄,在贾家“烈火烹油”的时候,配个相对薛家来说的“青云”之家,应该是能的。但是,很可惜,薛家无人,王家和贾家,也没人替宝钗张罗。

那么这一点,拖到了十八九岁,薛姨妈和宝钗有怨吗?

最后看当时的情况——是在什么情况下,薛姨妈说了这些话:先是贾母貌似提亲宝琴,别管这提亲是真心还是假意,但借此再一次拒绝了金玉良缘,这是肯定的。

之后,“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一句经不得推敲的假话,直试的宝玉“死了大半个”了。这个,才是薛姨妈狠心决心退出金玉缘的重点。第一,宝玉早已情根深种,自家女儿就算能嫁过去,又有什么好日子过。第二:看看贾母的态度,宝钗嫁过去的几率,能有几成。第三,怎么忍心逼着俩玉儿为此命丧啊。

薛姨妈肯定不会真替黛玉去提亲的。看王夫人对晴雯的态度——撵出去衣服也不让带,死了也得烧成灰。也就知道王夫人对黛玉态度如何了。薛姨妈要真去提亲,只怕就彻底得罪王夫人了。

但薛姨妈说出的替黛玉提亲,却是会传遍贾府的。贾母会知道,王夫人也会知道。贾母知道了自然喜悦,王夫人也会明白薛家的心意和态度。

所以我觉得最后,说薛姨妈不顾黛玉宝玉的性命,不顾宝钗的意愿,硬是促成了“金玉姻缘”,薛宝钗奉母命不得不嫁……这个我觉得,太不符合曹公笔下的薛姨妈之“慈”了。也显得黛玉太好欺骗太傻了。黛玉可从来不是个傻姑娘啊,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话说出来的时候,薛宝钗的心尖儿,怕是没来由地泛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涟漪。那是一种混杂着无奈、不解,甚至带着点儿小小的恼怒的情绪。你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境?大约是黛玉又一次因为宝玉对那金锁片儿的痴迷,而感到委屈和不安。她那敏感的性子,加上对宝玉深沉的爱恋,自然是将“金玉.............
  • 回答
    薛姨妈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在《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语和文本细节中,其实透露出一些微妙之处,并非一味地乐见其成,也夹杂着她自身家族的考量和现实的算计。首先,从表面上看,薛姨妈似乎是宝黛姻缘的“顺水推舟”者。她真心疼爱宝玉,将宝玉视如己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将宝玉视为自己女儿宝钗的理想夫婿。原因有几点.............
  • 回答
    说到薛姨妈一家对林黛玉的好,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这薛家,尤其是薛姨妈,对黛玉,那是真心的怜惜。你想想,黛玉是个什么出身?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丧亲之痛,飘零无依。薛姨妈自己是个做母亲的,自己也有孩子,她能体会到那种心疼。所以,别看她平时爱热闹,爱说笑,但对着自家.............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宝钗?推我出去?在滴翠亭?还说在找我?我明明就躲在梅花影下,她怎会知道我在这里?更何况,她一个大家闺秀,怎么会在这种地方,而且是以这种方式出现?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首先是惊吓。梅花影这么隐蔽,平日里除了我,无人知晓,即便是丫鬟婆子也鲜少来这儿。宝钗她怎么会精准地找到这里?她平日里不是最是安分守.............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来话长,也怪不得大家伙儿议论纷纷,毕竟这《红楼梦》里的情分事儿,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至于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好,我这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看着人情冷暖,觉得这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说。表面上的“好”:体贴入微,情同姐妹你要说宝钗对黛玉一点儿真心都没有,那也太绝对了。你看,宝钗刚进.............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选秀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虽然她的家族显赫,本人更是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为何最终却未能如愿进入宫廷,成为皇帝的嫔妃?这个问题,历来是读者们津津乐道,也是各有解读的焦点。首先,我们得从“选秀”这个制度本身说起。在清朝,选秀女的目的是为了充.............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豆蔻年华的少女们之间抛出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花。有些人恨不得咬牙切齿,认为她心思深沉,城府极深,是典型的“绿茶”;也有人觉得她温婉敦厚,明事理,是封建社会下受压抑的女性代表。要我说,这“绿茶”的帽子扣得,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解剖了。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绿茶”这.............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绘成一个冰雪聪明、足智多谋的女子,她待人接物周到得体,处事圆融,深谙世事人情,堪称大家闺秀的典范。然而,面对性格泼辣、刁蛮无理的夏金桂,宝钗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显得有些“吃亏”。究其原因,并非宝钗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及,而是夏金桂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宝钗自身性格与处事原则的局限.............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颦儿”,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宝钗这么叫,而其他亲近黛玉的人却不这样称呼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颦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梦说飞田馆》中,有明确的交代:“宝钗看罢.............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送毒燕窝的说法,这确实是红学界和读者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将其定性为“送毒燕窝”或许过于绝对和片面,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对宝钗性格、行为动机以及曹雪芹创作意图的多角度解读。首先,我们得回到情节本身。在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这样.............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红楼梦》里,薛蟠抢亲失手打死冯渊,却能安然脱身,但对柳湘莲却只字未提报复,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简单的“能力不如”就能概括,它牵扯到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情世故、家族权势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薛蟠杀了冯渊这件事是怎么收场的。这事儿发生在葫芦庙。.............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薛宝钗有没有“交心朋友”,这事儿还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很多读者都会有这么个感觉,宝钗好像总是隔着一层纱,让人觉得亲近不起来,更别提什么推心置腹了。这事儿吧,你说完全是因为她性格“有问题”,也太武断了。但说她性格确实是造成这局面很重要的原因,那绝对是靠谱的。咱们就得从宝钗的出身和她所.............
  • 回答
    说到《红楼梦》中的女子,王熙凤的名头之响亮,几乎无人不知。她泼辣、精明、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的掌权者,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张扬跋扈,也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她的机关算尽。与之相比,薛宝钗作为书中被普遍认为是“女二号”的人物,她的存在感似乎就显得有些“低调”了。那么,是不是说宝钗就是个“有名无实”的二号.............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我总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很难用简单好恶去评价的人物。她不是黛玉那种锋芒毕露、情感激烈的,也不是晴雯那样率真泼辣、敢爱敢恨的。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玉,看着是无瑕的,仔细摩挲,却又能感受到她内里蕴含的某种坚韧和深沉。初见宝钗,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妥帖,那么周到。她刚进贾府,就懂得“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