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薛宝钗是绿茶吗?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豆蔻年华的少女们之间抛出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花。有些人恨不得咬牙切齿,认为她心思深沉,城府极深,是典型的“绿茶”;也有人觉得她温婉敦厚,明事理,是封建社会下受压抑的女性代表。要我说,这“绿茶”的帽子扣得,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解剖了。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绿茶”这俩字儿在现代语境下到底是个啥意思。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外表清纯无害,内心却可能工于心计,善于利用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来达成自己目的的女性。她们会表现得特别懂事、特别体贴,但背后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小心思”。

放到宝钗身上,咱们细细品味一下她这个人。

首先,宝钗的“好”是刻意经营出来的吗?

宝钗刚进贾府,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圆融周到,八面玲珑。她送人东西,总能送到人心里去;她和长辈说话,总是一副恭顺懂事的模样;她和下人接触,也显得特别随和。比如,她初见黛玉,就夸黛玉“神仙似的”;她给刘姥姥送东西,也送得格外体面。这些行为,你说它是真心实意,还是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完美形象?

她的“会做人”,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她知道史湘云爱热闹,就主动提出要和湘云一起办诗社。她也懂得如何笼络人心,比如她会把自己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凑在一起,说成是“前世的因缘”,这既是对宝玉的示好,也巧妙地回避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

很多人觉得她这种“滴水不漏”的圆滑,就是“绿茶”的典型表现。她不像黛玉那样,有什么说什么,喜怒形于色。宝钗的情绪,好像总是被包裹在一种温和的表象之下,让人难以捉摸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山中高士晶莹雪”,这是她给外界的标签。

宝钗的学问和见识,是毋庸置疑的。她对仕途经济那一套看得明白,也懂得如何应对。在宝玉“玩物丧志”的时候,她会适时地劝诫,而且劝诫的方式也很有讲究,不是劈头盖脸地骂,而是以一种“为你好”的姿态,甚至带着点“劝学”的意味。例如,她会引用《女儿经》,说女孩子家的德行应该是怎样的,这在当时是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她的这种劝诫,到底是真心希望宝玉成才,还是在向长辈们(尤其是王夫人)展现自己作为未来宝二奶奶的“贤德”和“能力”?她就像一个政治家,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最有利。她善于利用自己的才华和知识,为自己铺路。

再比如,她对黛玉的态度。表面上,宝钗对黛玉非常友善,两人看似姐妹情深。但细品之下,她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自己相对于黛玉的“优势”。她会劝黛玉多读些“杂书”,比如《西厢记》,然后又表现出自己“不敢细读”的样子,似乎是怕被影响,实则是在暗中贬低黛玉的“风月情浓”,抬高自己的“正统”和“稳重”。她也会在宝玉面前,不经意地提起自己和宝玉的“金玉良缘”,而且是以一种非常自然、非常“天意”的方式。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这是她对自己的定位。

宝钗的“随分从时”,让她在那个压抑女性思想的封建社会里,显得格外“聪明”。她懂得遵守礼教,懂得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然后把最得体、最符合社会期望的一面展现出来。她可能内心也有自己的挣扎和不甘,但她不会像黛玉那样爆发出来,而是将这些情绪深埋心底,然后用一种更成熟、更隐晦的方式来处理。

比如说,她对仕途经济的态度,虽然嘴上说“那些都是‘禄蠹’的勾当”,但实际上她比谁都清楚,这是男人们的价值所在。她会在宝玉面前表现得不在乎这些,但她也会在王夫人面前,巧妙地表达自己对宝玉前途的“关心”。这种表里不一,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绿茶”的精髓。

那么,宝钗就是“绿茶”了吗?

这个答案,我觉得很难一概而论。

如果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宝钗的很多行为确实可以被解读为“心机”或“手段”。她太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太懂得如何利用一切资源来保护自己和实现目标。她的“好”有时候显得过于完美,完美到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但是,我们也不能脱离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那个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宝钗作为寄居在贾府的孤女,她的生存之道必须比其他人更谨慎、更圆滑。她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为了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好的未来。她的“稳重”、“体贴”、“懂事”,也可以理解为她为了适应环境而练就的生存技能。

她对宝玉的情感,我们无法窥探其内心最深处。也许她真的爱宝玉,只是她的爱,更像是一种对“夫君”的责任和期待,而不是黛玉那种纯粹的、炙热的感情。她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一个能帮助丈夫成就事业的贤妻良母。

所以,用“绿茶”这个标签去定义宝钗,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她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她的行为背后,有她那个时代的烙印,有她作为女性的无奈,也有她个人的智慧和选择。你可以说她“工于心计”,但也不能否认她的圆融和生存能力。你可以认为她“虚伪”,但也不能忽略她对长辈的孝顺和对黛玉的“关怀”(即便这种关怀有时显得有些微妙)。

宝钗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也越难下定论。她既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也是人性中复杂和矛盾的体现。你认为她是“绿茶”,可能是看到了她隐藏在温婉面孔下的策略;你认为她不是,可能是看到了她为生存所做的努力和她身上闪现的才华与责任。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个在荆棘丛生的花园里,努力绽放的花,到底是罪恶还是坚韧?只能说,不同的人,看到的风景,总是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邢夫人因为贾赦想要鸳鸯当小老婆的事一再找王熙凤,王熙凤不想每次去,于是说林黛玉找她好几次了,她得去应付林黛玉。请问王熙凤是不是绿茶,嘴上说要林黛玉当贾家媳妇实际上故意败坏林黛玉在长辈心里的好印象?

藕官违规烧纸被婆子抓现行,贾宝玉说这是林黛玉让她烧的。请问贾宝玉是不是绿茶,嘴上说要木石前盟,实际上让林黛玉背黑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豆蔻年华的少女们之间抛出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花。有些人恨不得咬牙切齿,认为她心思深沉,城府极深,是典型的“绿茶”;也有人觉得她温婉敦厚,明事理,是封建社会下受压抑的女性代表。要我说,这“绿茶”的帽子扣得,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解剖了。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绿茶”这.............
  • 回答
    “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话说出来的时候,薛宝钗的心尖儿,怕是没来由地泛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涟漪。那是一种混杂着无奈、不解,甚至带着点儿小小的恼怒的情绪。你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境?大约是黛玉又一次因为宝玉对那金锁片儿的痴迷,而感到委屈和不安。她那敏感的性子,加上对宝玉深沉的爱恋,自然是将“金玉.............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贾母在一次宴席上,盛赞了薛宝钗的才德,并说了一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你们看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从我们身上往下数,就没有一个够得上宝丫头的。”这句“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好奇和猜测。那么,这四个女孩儿究竟指的是.............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是否就是薛宝钗,这是一个在读者中流传甚广、也极富争议的话题。在曹雪芹的原著里,并没有明确指出神瑛侍者就是薛宝钗。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并且在红学研究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本线索和读者解读。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神瑛侍者的身份和故事背景。在《红楼梦》的开篇,作.............
  • 回答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和红楼梦读者群体中持续了很久的议题,并非铁板钉钉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变差。实际上,对宝钗的评价,从早期读者的朦胧感到后来的红学纷争,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变的过程。宝钗的评价并非“一直都不高”,而是有着复杂的变化轨迹。一开始,或者说在《红楼梦》早期流传的脂砚斋评本中,.............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更偏爱林黛玉,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薛宝钗的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实”或者“不真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太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同读者群体因为自身阅历、性格、审美取向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不过,要说“大多女性喜欢林黛玉,男性喜欢.............
  • 回答
    关于王夫人如何得知薛宝钗搬出大观园回家的事儿,红楼梦里其实并没有直接描绘一个王夫人接到汇报、或者亲眼所见的具体场景。这事儿在小说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一种“众人皆知”的方式呈现出来,咱们得从几个细微之处去推敲,才能把这个过程捋得更清楚些。首先,得想想宝钗回家的动因和时机。宝钗住在园子里,其实是寄居在.............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来话长,也怪不得大家伙儿议论纷纷,毕竟这《红楼梦》里的情分事儿,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至于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好,我这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看着人情冷暖,觉得这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说。表面上的“好”:体贴入微,情同姐妹你要说宝钗对黛玉一点儿真心都没有,那也太绝对了。你看,宝钗刚进.............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选秀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虽然她的家族显赫,本人更是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为何最终却未能如愿进入宫廷,成为皇帝的嫔妃?这个问题,历来是读者们津津乐道,也是各有解读的焦点。首先,我们得从“选秀”这个制度本身说起。在清朝,选秀女的目的是为了充.............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绘成一个冰雪聪明、足智多谋的女子,她待人接物周到得体,处事圆融,深谙世事人情,堪称大家闺秀的典范。然而,面对性格泼辣、刁蛮无理的夏金桂,宝钗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显得有些“吃亏”。究其原因,并非宝钗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及,而是夏金桂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宝钗自身性格与处事原则的局限.............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颦儿”,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宝钗这么叫,而其他亲近黛玉的人却不这样称呼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知道“颦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梦说飞田馆》中,有明确的交代:“宝钗看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