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才华几乎平分秋色,但为何判词里才华给了林黛玉,而薛宝钗只强调了她的“德”?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下的一盘深远的棋局。

让我们先看看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堪怜咏絮才”一句,直接点明了黛玉过人的诗才,而且用的是“咏絮才”这个典故,暗示她不仅有才,而且是那种才情横溢、灵气逼人的类型。这几乎是黛玉生命中最鲜明的印记,她的诗句,她的感悟,她的遣词造句,无不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才情。这份才情是她情感的寄托,是她灵魂的表达,更是她与宝玉精神契合的桥梁。在那个时代,女子有才便是“德”的异类,而黛玉的才,更像是她孤傲、敏感、不容于世的一种体现,也预示了她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再来看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咦?是不是哪里不对?哦,抱歉,我刚才把两人的判词搞混了。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等等,我又犯了一个错误,这两句的结尾应该是“金簪雪里埋”和“玉带林中挂”,我实在太不小心了。

让我重新梳理一下。

林黛玉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仔细看这句“才自精明志自高”,这里的“才”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咏絮之才”,但“精明”二字却包含了智慧、洞察力以及一种过人的才能。结合她处处流露的诗词才情,这“才自精明”便是对她才华的概括。她不仅文采飞扬,更在为人处世上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精明”,虽不显露锋芒,却能洞悉人心。这种才华,与她的孤高、与她的敏感是相辅相成的。

而薛宝钗的判词,虽然没有直接写“才”,但她身上“德”的体现则更为突出和显眼,例如前面我提到的那句:“可叹停机德”。这句“停机德”是指乐羊子妻“断机劝夫”的故事,意在赞扬女子有德行、有智慧,能够劝诫、辅佐丈夫。这便是对宝钗最重要的定位。

为什么曹雪芹会这样处理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人物定位与命运暗示: 林黛玉的才情,是她与宝玉精神相通的纽带,也是她生命中绚烂的光芒。然而,也正是这份才情,让她显得过于敏感、不容于世,与那个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格格不入。她的才华,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催化剂。她的才,是她“寄人篱下”时的慰藉,也是她最终“魂归离恨天”时的写照。那份才情,带着她走向了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而这个世界,注定无法容纳她的存在。

而薛宝钗的“德”,则是她能够在那个封建大家庭中立足,并且最终“金玉良缘”得以实现的关键。她的“德”体现在她的随和、她的周到、她的藏拙、她的通达世故,她懂得如何迎合长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护自己。她的才华,或许不比黛玉出众,但她将这份才华巧妙地隐藏在她的“德”之下,没有锋芒毕露,而是成为了她稳重、贤淑形象的一部分。她的才,是用来“安分随时”,是用来“守拙藏愚”,是用来符合社会对大家闺秀的要求的。因此,判词中重点突出“德”,是对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注解,也是她能够最终获得那份“金玉良缘”的基石。

2. 性格与生存方式的对比: 黛玉的才,是她的真性情,是她不加掩饰的情感流露。她的诗,是对生活、对爱情最直接、最深刻的表达。她的才,是她骨子里的傲气和不妥协。她宁可“葬花”,也不愿为了迎合而改变自己,这使得她的才华,更多地是一种艺术性的,带有悲剧色彩的闪耀。

宝钗的才,更多地体现在她“随分从时”,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去应对世事。她的才华,是服务于她的生存智慧的。她博览群书,对医药、对诗词都有涉猎,但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将才情作为生命的主宰,而是将其融化在她的“行为豁达,随时随地,极尽周密”之中。她的“德”,就是她将自己的才华与世俗的规范完美结合后的产物。她懂得“山中高士晶莹雪”,懂得“家中良伴美好姻”,她的才华,让她的“德”更加圆融,更具说服力。

3. 作者的创作意图: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非是要简单评判谁的才华更高,而是通过这两个最优秀的女性,来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以及她们在那个时代的命运。黛玉的才情,是她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她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无声的反抗;而宝钗的德行,则是她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顺应和妥协。判词是对这两个人物命运最精炼的概括,也是作者对她们人生轨迹最深刻的洞察。点出黛玉的“才”,是为了突出她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点出宝钗的“德”,是为了说明她能够在这个污浊的社会中“安身立命”。

简单来说,黛玉的才华是她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也是她悲剧的根源;而宝钗的德行,是她生存的智慧,也是她获得世俗幸福的通行证。判词的侧重,正是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最精准的定位,也是对她们各自命运最深刻的注解。他们的才华或许平分秋色,但他们的才华所承载的意义和最终的命运走向,却是截然不同的。黛玉用她的才情点燃了自己,也焚毁了自己;宝钗则用她的德行,在时代的大浪潮中,找到了一处安稳的港湾,尽管这个港湾里,或许并无真正的甘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叫做“互文”。

林黛玉不可能缺德,薛宝钗也不可能无才。

user avatar

对的,就是互文。

比如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它的意思就是到处采购东西,你不能直接按字面去认为东市只能买骏马,要买辔头就没有卖的……

判词里这句双关性比一般的互文还要强,因为它甚至都没有主语,它都没有写成“可叹宝钗停机德,堪怜黛玉咏絮才”,所以当然不能简单推论为宝钗只强调德黛玉只强调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